配色: 字号:
中华十大才子之——秦观
2012-12-14 | 阅:  转:  |  分享 
  
秦观



第三期人物:秦观



天才们奇特的灵光闪现,思想者深邃的心境物语,发现者执着的迷离幻梦,先行者坚韧的身形步履。让我们去接近、去接触这一个个性格迥异又极具魅力的中外人物,进入他们的生命旅程……欢迎收听我们的讲述栏目。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众所皆知、中外共识的。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上出现了赫赫有名的十大才子,他们影响了当时文化,甚至对至今的中国文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本着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麦田守望者之声特意打造此系列栏目,使同学们在闲暇时光能领略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本系列栏目分十挡。分别介绍了韩愈、白居易、秦观等中国著名文化名士。本期我们要介绍的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秦观。



婉约词派的一流人物秦观

明代著名小说家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一有一篇《苏小妹三难新郎》,说的是北宋词人秦观娶苏小妹的故事。这是根据民间传说虚构出来的,并非历史的真实。到了清代又把这一小说改编为《眉山秀》,有的剧种还演成戏曲,搬上舞台,小说戏曲的观感作用使秦观娶苏小妹的故事流传更广,几乎家喻户晓。这样以假乱真就成为一桩千古公案。《曲海总目提要》则记录了这个事迹,‘闭门推出窗前月,移石冲开水底天。’对句警拔,世俗流传,以为佳话,然而这绝非事实.历史上的秦观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才子?他的妻子又是谁?这里,我们依据历史事实,记叙北宋婉约词派的杰出人物秦观的一生业绩。



少年志高

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扬州高邮人。宋仁宗皇佑you元年(1049)诞生于江西九江。这年他的祖父赴官南康,携带全家通往。父亲秦元化,母亲戚氏随同至九江生下秦观。在这个大家庭中,按伯叔家兄弟的长幼次序,秦观排行第七,后来人们称他为“秦七”。

四年之后,祖父任官期满,不久全家搬回故乡高邮。六岁时,父亲送他到乡校私塾读书。不久,他的父亲从汴京游太学归来,十分称赞太学里的人才济济,特别钦佩海陵人王观的“高才力学”。幼小的秦七听说后心中非常羡慕,希望父亲多讲一点太学里的有趣故事。

有一次,秦七和弟弟围绕在父亲膝前说:”你下次赴京游太学,带我们兄弟两去好吗?“

父亲连声回答说:“好,好。”这时脑际想起太学里王观还有一个弟弟叫王di,虽不是同胞手足,但确是亲近的从弟。这对兄弟在太学里的才学出众,于是就讲了他们兄弟两在太学刻苦攻读、聪明好学的故事。

秦七听了,晃着脑袋对父亲说:“爸爸,我长大了当王观,弟弟就做王di,你说好不好?”

父亲看着这两个活泼、聪明的孩子,高兴的大声说:“好的,好的。你们长大了一定会像王观兄弟那样有出息的。说着,他稍加思索后有对秦七说:”你说的号,我想把你们的名字改一下,你就取名为观,叫秦观,你弟弟就叫秦di。希望你们向王观兄弟学习。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秦七叫秦观了。在秦观幼小的心灵中,羡慕名家,以王观作楷模成为他读书向上的一股动力。秦观开始刻苦攻读《论语》、《孟子》等古书,十岁以后文章写得很通顺,深受塾师的喜爱,父亲更加欢喜,视作秦家的一匹千里驹。乡亲们都说秦观是一位神童,将来会金榜题名,替秦家光宗耀祖的。

仁宗嘉佑八年,父亲病故,家庭生活受到一点影响,但十五岁的秦观还是安心读书,以不辜负父亲的重望。四年以后,十九岁的秦观已长大成人。这年,高邮人徐成甫在潭州任宁乡主簿bu。他爱好读书作文,家中藏书甚富,生有五男三女,长女叫徐文美。他对女儿说:“女子出嫁,一定要嫁给读书人。因此,秦观就成了他择婿的理想人选。在双方家长的同意下,秦观娶徐成甫fu的长女徐文美为妻。

秦观与徐文美结婚后,过了一段甜蜜的新婚生活。他从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婚后也是这样,不仅读如家经典著作,还喜欢阅读兵书,研究兵法,对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尤其对守卫边陲的将士,他们的动人事迹,深深的打动了他的心灵,对他们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少年秦观性格豪隽juan,他读兵法不是为了消遣时日,而是有志于国,希望将来能收复国土,为过捐躯。所以说他“少年慷慨论事,尝有系苔二虎,回幽夏墟之志“。秦观到二十四岁读兵家书时,写下一篇《郭子仪单骑qi见虏lu贼》的文章,热情歌颂郭子仪智勇双全,单骑qi赴虏营的英豪气概,使强虏折服,俯首称臣,显示出唐王朝的威严,也反映了青少年时期秦观报国志气与心态。

2:追随苏轼

青年时期的秦观已崭露才华,诗文、书法都得到当时名人的赏识。但他并不感到自满,还想得到跟多良师益友的指导。在高邮,秦观最敬佩的是孙觉,来往密切,受益甚多,给他的影响较大。

熙宁七年,已经回到家乡的秦观听说当代文宗苏轼将从杭州通判移守密州,要路过扬州。他早就仰慕苏轼的大名,只恨自己无缘拜见,觉得这是一次极好的机会。秦观想请孙觉为他引荐,但转念一想,孙觉此时不再扬州,又无人可代。这是秦观感到苦恼,怎么办呢?秦观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估计苏轼到达扬州后,必定回到欧阳修所修建的平山堂去游览,因为苏轼是欧阳修的门生,于是他就模仿苏轼的笔调写了几首诗,又仿照苏轼的书法特点,预先题写在平山堂寺院的壁上,以引起苏轼的注目。

苏轼到达扬州后,果然前往平山堂。他漫步在寺院内随意观望,忽然看到寺壁上的几首诗,仔细辨认,很像自己的笔迹,不禁大吃一惊。一时困惑不已。后来苏轼去拜见友人孙觉,在闲聊中说出此事。孙觉听了,只是微笑不语。他大概心中有数,起身到内室取出了秦观所作诗词数百首,对苏轼说:“此为友人所作,请先生赐教。”

苏轼展读这些诗词,被作者的艺术才华深深的吸引住了,十分赞赏。这是他若有所悟的想起了那次留诗在壁上的必定是这位年轻人。读了这些作品后,苏轼感叹一声说:“向书壁者,必此郎也。”

孙觉知道苏轼已经识破,于是就把秦观早已仰慕的谈话与心态,如是祥告。苏轼听后,心中大悦。

熙宁十年四月,苏轼任密州迁任徐州知府。这年秦观二十九岁,恰逢第二年秋试,他打算赴京应考。元丰元年,秦观在赴京途中特地去徐州拜访苏轼。秦观与苏轼在彭城相会,格外兴奋,而苏轼对这位后起之秀,不但热情款待,而且十分关心爱护,规劝他读书”应举”以养亲。这次(相会畅叙)增进了两人之间的友谊,对秦观以后的成长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临别时苏轼以诗相赠,秦观也作诗告别,表达自己对苏轼的敬佩与感激之情。他知道苏轼字子曕zhan,所以诗题为《别子曕》,诗中说:“人生异趣各有求,系风捕影只怀忧。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秦观离别徐州回到故乡。一年前,即熙宁十年七月中旬,徐州发生大水灾,为了保护全城百姓的生命财产,苏轼亲自督促筑堤治水,经过军民日夜抢险救灾,水势终于退去,百姓得到了安宁。由于苏轼率领军民大力抗洪救灾有功,收到朝廷的奖励。治水成功后,苏轼就在徐州城东门筑座大楼,因水受制于土,而土色黄,所以命名为“黄楼”。次年,黄楼建成,苏轼写信请秦观作《黄楼赋》。《宋史》说秦观“见苏轼于徐,为赋《黄楼》”。其实作赋时秦观在高邮,元丰元年冬,遣人送徐州呈苏轼。秦观从徐州回乡后,忙于准备功课。尽管他的才华出众,可是并不致力于科举文字,结果科场失利,名落孙山。应举的失败并未使他心灰意冷,很快就排除苦恼而发奋图强。他退居高邮家中,闭门谢客,一心攻读,并写了《掩关铭》以表示自己的决心与信心。

秦观整日在家以读文史书籍自娱,不过,因父亲早逝,母亲年迈多病,家道中落,生活比较困难。苏轼获悉后立即写信给他,热情关怀,但秦观委婉谢绝了苏轼的资助,只是把近来的思想烦恼、命运不济的悲苦,一一告诉了苏轼,以求得指点。苏轼读后对秦观提出的质疑,详细作答,并寄赠他一些书籍,使秦观感激不尽。

元丰二年春天,秦观准备去会稽探望祖父和正在会稽通判任上的叔父,恰巧这时苏轼从徐州调往潮州。秦观到会稽不久后,一起意料不到的官场风波发生了。因苏轼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坐“乌台诗案”,被弹劾逮捕。秦观听到这个消息,大为惊骇hai,一时忧心如焚,急急忙忙度过钱塘江赶到潮州来探问实情。当时苏轼的一些亲友因怕受株连而不敢往来,有的甚至把苏轼的信件和诗文都烧掉了。秦观不仅前来探问情由,原助一臂之力,而且后来还写书托苏轼的胞弟苏撤转达,以表示慰问,充分体现出他不愧是苏轼的“患难之交”。



元丰八年初春,三十七岁的秦观再次赴京应试并中了进士。元祐五年至绍圣元年,秦观先后在京担任宣教郎、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和国史院编修等职。元祐六年,苏轼在朝为翰林学士承旨。是七月,秦观升为秘书省正字,掌握修订正典讹误。可是不到一个月,御史贾易就弹劾秦观行为不检。苏轼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气愤,立即写了《辩贾易弹劾待罪鞑子》上奏,为遭到诬陷的秦观辨明清白。殊不知贾易诬告秦观,其用意在于攻击苏轼。不久,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外调颍州。秦观处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自知艰难,再三请求外任,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对他只是罢掉正字官职,任担任秘书省校对黄本书籍。



秦观策论艺术

综述

秦少游是北宋上的一位重要,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到秦少游时,习惯上总是把他与联系在一起,却较少提及他的诗,更少论及他的文。其实,在秦少游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当然,评价一个作家的成就不能只看作品数量而不看质量,有的作家存世虽只有一部(篇)作品,但其影响巨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无可撼动的。尽管如此,要历史而客观地评价秦少游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如果只论其词,而不论其诗其文,尤其是不论其策论,不仅有失偏颇,而且也评不出一个完整的秦少游。

紧扣现实,不尚空谈

秦少游的策论共有50篇,其中进策30篇,进论20篇。认真分析这些策论的内容就可以发现,这些文章大都能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较少作书生之空谈。这一方面与当时制科之文的要求有关,一方面也与其业师的鼓励与点拨有关。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创作的成就颇高,他的鼓励与点拨当然是经验之谈。

引古证今,说理透彻

策论是古代的一种特有文体,相当于现代的政论文,是臣向君提出的有关国事、朝政的意见和建议。它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帝王,因而在写作上不能长篇大论地泛泛而谈,篇幅要短,立论要明,论据要足,说理要透。既要注意一事一议、深入浅出,更要注意言而有理,言而有据,言而有序。统观秦少游所写的策论,基本上达到了以上几点要求,特别在引古证今、说理透彻方面更是无懈可击。

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熙宁四年,宋神宗采纳王安石的建议,改革科举法,“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士”。为了应举,秦少游在策论的写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他对策论写作的重视甚至超过诗词赋。他曾说“作赋何用好文章,只以智巧饤饾为偶俪而已。若论为文,非可同日语也。”正因为如此,秦少游的策论无论长短都非常注意谋篇布局,注意结构和章法的变化。

铺陈排比,气足神完

先秦诸子百家的散文和后来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大都讲究运用“整句”铺陈排比,让人读起来感到有一股气势扑面而来,很有震撼力。秦少游在饱读大量经典散文的过程中,对散文中如何运用铺陈排比心领神会,加之他青少年时也写过《浮山堰赋》《黄楼赋》《汤泉赋》《和渊明归去来辞》等,特别是为纪念苏东坡在徐州抗洪成功所写的《黄楼赋》就很得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这篇赋“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他把赋中运用得驾轻就熟的铺陈排比又运用到策论中来,就使文章更加气足神完。

综上所述,秦少游的策论立论高远、说理透彻、章法严紧、文笔犀利,有一种特有的艺术张力,完全可以用“辞华而气古,事备而意高”来一言以概括之。其实,对秦少游策论的评价,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很高的。历代文人对秦观的评价

1.宋苏轼评秦观:"有屈、宋之才。"(屈原、宋玉)又戏评秦观、柳永:"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对秦少游《踏莎行》末尾两句,更加赞赏,谓"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词,力赞上阕"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认为词学的意境气象堪比屈原九章和《诗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而苏轼就最喜欢这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认为其气格、意蕴,毫不愧色于"可堪"二句。秦观死后,东坡把这首词题在扇页上,连连哀叹:"少游已矣,虽千万人何赎!"确实,此二句,是该词的点睛之笔。

彼时秦观被贬黜至郴州,此是他第三次被贬官,悲苦凄怆,怀才不遇,可见一般。上阕写谪居中寂寞凄寒的环境,缘情写景,凄楚迷茫,融情于景,创造"有我之境"。

下阕由叙实开始,渐入无我,借眼前山水痴问一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悠然自得围绕郴山静静地流,为了什么却要向潇湘而去呢?笔调无奈,实是凄婉。

关于这两句的蕴意,自有很多解释。或以为是说郴江都可以远去,可是自己还在这里得不到自由。或以为词人慨叹身世,以郴江自比,无奈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漩涡中,身不由己,命运任人主宰,心头伤痛离恨实在无奈。

2.宋王安石:"其诗清新妩媚,鲍、谢似之。"

3.宋李清照"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中乏富贵态。"

4.《宋词三百首》:"委婉含蓄,清丽雅淡"。

9.金元好问《论诗绝句》评秦观诗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10.李调元《雨村词话》:"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

11.清刘熙载《艺概》:"少游词有小宴之研,而幽趣则过之。"(小晏指晏几道)

12.清周济《介存需论词杂著》曾经引用前人评语评秦词说:"少游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终不能到。"

15.清代词论家冯:"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16.《四库全书总目》:"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苏东坡、黄庭坚)]

(秦云峰)





























献花(0)
+1
(本文系文鑫堂堂主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