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日本海军航空母舰汇编

 昵称7536781 2012-12-14

  本书以详尽的资料和图片,对日本帝国海军航空队曾经建造和装备过的各类母舰逐一进行了介绍,内容涵盖水上飞机母舰、舰队航母和改装航母三大类型,总计 30 余艘各类母舰。笔者在查阅了中、英、日文三方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比对,力求准确真实,全书共计 55,000 余字,116 张图片,是目前国内对日本帝国海军航空队母舰介绍最齐全,最完备的资料手册。

  注:文中的“日本帝国海军”只是沿用二战日本海军的专有称谓,英文 Imperial Japanese Navy,并无其他含义,请勿上纲上线。本书原名《日本帝国海军航空队母舰汇编》。

目录

概要

水上飞机母舰

若宫号(Wakamiya)
能登吕号(Notoro)
神威号(Kamoi)
千岁号(Chitose)
瑞穗号(Mizuho)
日进号(Nisshin)

飞行艇母舰

秋津州号(Akitsushima)

舰队航母及商船改装航母

舰队航母列表(包括实际建造和未建造的)

实际建造的舰队航母(含轻型航母)

凤翔号(Hosho)
赤城号(Akagi)
加贺号(Kaga)
龙骧号(Ryujo)
苍龙号(Soryu)
飞龙号(Hiryu)
翔鹤号(Shokaku)
瑞鹤号(Zuikaku)
云龙号(Unryu)
天城号(Amagi)
葛城号(Katsuragi)
笠置号(Kasagi)
阿苏号(Aso)
生驹号(Ikoma)
大凤号(Taiho)
信浓号(Shinano)
祥凤号(Shoho)
瑞凤号(Zuiho)
龙凤号(Ryuho)
千岁号(Chitose)
千代田号(Chiyoda)

由商船改装的航空母舰

飞鹰号(Hiyo)
隼鹰号(Junyo)
大鹰号(Taiyo)
云鹰号(Unyo)
冲鹰号(Chuyo)
神鹰号(Shinyo)
海鹰号(Kaiyo)

参考书目概要

  大日本帝国海军航空队(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かいぐんこうくうたい)是旧日本帝国海军下属的航空力量,它曾经一度以其精良的装备,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和所谓的武士道精神称雄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日本帝国过度膨胀的自信心而与美国开战,导致了日本帝国海军的覆灭。作为海军组成部分之一的海军航空队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灭顶之灾,其拥有的各种母舰绝大部分都被美国海军送到了太平洋海底,少数部分则有幸活到了战争结束。

  日本帝国海军装备的母舰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水上飞机母舰(含飞行艇母舰);正式的舰队航空母舰(含用改装航母和轻型航母)和由商船改装而来的护航航空母舰。它们各自有着其特点,而日本帝国海军对它们的使用方式也各不相同。在本文中,笔者将试图向读者逐一介绍日本帝国海军航空队曾经使用过的各种母舰,以飨读者。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难免存在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水上飞机母舰

  在军舰上搭载飞机的尝试开始于 1911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相继改装了一些战舰以搭载水上飞机,日本的水上飞机母舰改装计划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到 1945 年旧日本帝国海军被摧毁为止,日本海军总共拥有过七艘水上飞机母舰,其中六艘参加了太平洋战争,后来全部沉没。

若宫号(Wakamiya)

若宫号(WAKAMIYA)水上飞机母舰

  最早的水上飞机母舰“若宫”号原为英国商船莱辛顿(lethington)号(4,421 总登记吨位),1900 年在格拉斯哥的邓肯船厂建造,同年 9  月21 日下水,次年 10 月竣工。1905 年的日俄战争时期,在加地夫到海参崴的航程中在冲岛附近海面被日本的 72 号鱼雷艇俘获,后编入日本海军暂定名为冲岛丸。1905 年 9 月 1 日正式命名为若宫丸,1907 年加入日本邮船社。

  1913 年(大正 2 年)转入日本海军并在 1914 年(大正 3 年)8 月 23 日在横须贺工厂改装完毕,将其改装为水上飞机母舰,排水量 5,180 吨,在前桅和后桅前部各有一个用铁架帆布搭成的机库,载水上飞机  4 架(2 架置于甲板上,另外 2 架放在机库中)。飞机由舰上的吊车将其吊放到水面后自行起飞降落,再由吊车将其吊回母舰。

  1914 年 9 月 5 日,若宫号上的舰载机作为最早的舰艇搭载飞机参加了对德国占领的青岛胶州湾攻击行动,它在行动中主要担负通信和指挥工作,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受到来到海上的空袭,在青岛观战的英国海军人员对若宫号的表现给与了肯定。1915 年起被作为水上飞机母舰使用。上甲板上加了两个帆布棚的临时机库。4 至 6 月在舰首加了 20 米长的起飞平台。

青岛战役时,若宫号上所搭载的 MF(Maurice Farman)水上飞机

  1920 年 4 月 1 日,修改了飞机发射平台的若宫丸重新命名为若宫,舰籍为水上飞机母舰。该舰为日本后来的凤翔号航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24 年后主要作为试验舰使用,1931 年 4 月 1 日退役后拆毁。

若宫号(WAKAMIYA)水上飞机母舰模型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

  排水量:5,180 吨(标准),5,895 吨(满载)
  长×宽×吃水:111.25m×14.68m×5.8m
  动力:1 座直立三气筒三段臌胀式蒸汽机,3 台燃煤锅炉,1,591 马力
  航速:10 节
  火力:2 座单管阿姆斯特朗式 80 毫米 L/40 速射炮,2 座单管 50 毫米高炮
  舰载机:水上飞机 2 架,另有 2 架备用
  舰员:234 人

能登吕号(Notoro)


能登吕号(NOTORO)水上飞机母舰

  能登吕号原为“八八舰队辅助舰艇计划”中所列的1艘给油舰(油料舰),由川崎造船所制造,1920 年(大正 9 年)竣工。此时日本海军唯一的一艘水上飞机母舰若宫日益老朽,遂决定将能登吕号改造为水上飞机母舰。

  1924 年(大正 13 年),能登吕号在佐世保工厂实施了水上飞机母舰改装工程,内容与若宫的改造相同(设置飞机起飞甲板,在舰体内部设置机库、零件库、汽油库和航空人员住舱),不过由于本舰体型较大,载机数量可以达到若宫号的两倍,除搭载水上飞机外,本舰还可继续作为给油舰使用。

  1934 年(昭和 9 年),能登吕的舰籍由特务舰变更为水上飞机母舰,此后该舰参加了 1937 年第二次中日战争中的上海、广东及长江作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本舰主要用于飞机和燃料运输。

  1943 年 1 月 9 日,在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望加锡海峡被美军“雀鳝号”(Gar SS-206)击伤后到新加坡修理。同年 9 月 20 日,被美军“座头鲸”号(Haddock SS-231)跟踪击伤后到广岛县的因岛修理;1944 年 6 月 29 日,在新加坡东南面再次被美军“三尾叶鱼号”【也有译作“闪光”号的】(Flasher SS-249)潜艇击伤,并于第二天再次到新加坡修理(三次被击伤却没被击沉,不知道是算这艘船倒霉还是算它幸运)。

  1944 年 11 月 5 日,能登吕在新加坡遭美军陆军航空队轰炸,受重创,此后不再修复,作为预备舰搁置。日本投降后能登吕号由英军接收,1947 年 1 月 12 日凿沉于马六甲海峡。


能登吕号水上飞机母舰,1931 年(昭和 6 年)
 

能登吕号(NOTORO)水上飞机母舰模型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

  排水量:12,786 吨(常备)
  长×宽×吃水:138.68m×17.68m×8.08m
  动力:1 台直立型三段膨胀往复式蒸汽机,6 座宫原式锅炉,5,850 马力
  航速:12 节
  火力:2 座单管 120 毫米 L/40 速射炮,2 座单管 80 毫米 L/40 高炮;1937 年后撤除 120 炮,并加装 10 座双联装九六式 25 毫米高炮
  舰载机:水上飞机 4 架,另有 4 架备用。
  舰员:324 人

神威号(Kamoi)


神威号(KAMOI)水上飞机母舰

神威号(KAMOI)是由纽约造船公司(New York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于 1922 年制造的供油船,是日本帝国海军在战前最后一艘在海外制造的船只。用于进行电力推进船的研究,是日本海军唯一用电力作动力的船只,由于经济指数不佳而未推广采用。

1932(昭和 7 年)年 8 月到次年 2 月在浦贺船厂改装为水上飞机母舰。

1934 年 6 月 1 日,船籍正式改为水上飞机母舰。

1944 年 1 月 28 日,被美军“弓鳍鱼”号(Bowfin (SS/AGSS-287))潜艇击伤后到新加坡修理。

1945 年 4 月 5 日在香港被美机炸伤,后沉没。


作为供油船时的神威号,其后部的四角形结构是用于进行补给的起重装置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

排水量:15,381 吨(常备)
长×宽×吃水:151.18m×20.42m×11.58m
动力:电力推进方式,GE(通用电气)生产的柯蒂斯蒸汽轮机 1 台,GE 发电机 1 台,GE 电动机 2 台,双轴推进 8,000hp
航速:15 节
续航力:8,000 海里/10 节
火力:40 倍口径 80 毫米单管高炮 2 座;12 毫米机关枪 3 座。
舰载机:水上飞机 6 架,另有 6 架备用。
舰员:324 人
其他:补给用重油 10,000 吨(作为供油船时)。

千岁号(Chitose)


千岁号(CHITOSE)号水上飞机母舰

千岁级是一型很有特色的水上飞机母舰,这级舰是在 1934 年(昭和 9 年)的日本海军第二次军备补充计划里安排建造的,共有两艘:“千岁”号和“千代田”号(Chiyoda)。在此之前的水上飞机母舰均是从其他类型的船只改装而来,然而“千岁”号则是日本海军史上第一艘专门设计制造的水上飞机母舰。“千岁”号有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平时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是作为可以搭载 24 架水上飞机的水上飞机母舰使用。或者也能够作为油料船向其他舰只提供 2,750 吨的油料保障。第二种状态是战时形态,在这种形态下,“千岁”号作为“甲标的”母舰,搭载 12 架水上飞机和 12 艘“甲标的”(这个“甲标的”是当时日本海军研制出来作为决战兵器使用的袖珍潜艇),同时还可以作为油料船向其他舰只提供 1,000 吨的油料保障。

1938 年(昭和 13 年),千岁级的两艘舰完工之后就投入了中国战场的支持行动。1942 年,千岁级的两艘舰作为水上飞机母舰参与了中途岛海战。中途岛海战之后,由于参战的日本帝国海军四艘航母全灭,所以千岁级的两艘舰于 1942 年年底被改装成了航空母舰。

“千岁”级作为航空母舰的情况将在后文中另行介绍。


1938 年 5 月 18 日,进行海上测试的千岁号水上飞机母舰
 

千代田号(Chiyoda)水上飞机母舰

以下是“千岁”号水上飞机母舰刚刚下水时的数据:

排水量:11,023 吨(基准),12,550 吨(海试)。
长×宽×吃水:192.5m×18.8m×7.21m
动力:蒸汽轮机 2 座,柴油机 2 座,双轴推进 56,800hp。
速度:29 节
续航能力:8,000 海里/16 节
火力:2 座双联装八九式 127 毫米 L/40 高炮,6 座双联装九六式 25 毫米高炮
舰载机:九五式水上侦察机(九五式水上侦察机)24 架,4 架备用,弹射器 4 座(作为水上飞机母舰时);12 架,弹射器 2 座(作为“甲标的”母舰时)
其他:补给用重油 2,750 吨。(油料船时)

瑞穗号(Mizuho)


瑞穗号(MIZUHO)水上飞机母舰

“瑞穗”号是作为千岁级的后续舰建造的,同样也是属于水上飞机母舰。该舰于 1937 年 5 月 1 日在神户的川崎造船厂动工,1939 年 2 月 25 日竣工。同“千岁级”一样,除了作为水上飞机母舰之外,它也可以变成“甲标的”母舰或者是油料供给舰。不过与“千岁”级不同的是,“瑞穗”号去掉了机枪甲板,增加了 3 座高射炮。最大的变化是将主机改成了柴油引擎。不过由于柴油引擎不太可靠,故障频繁,所以在竣工后还经常进行改造。

太平洋战争开战后,“瑞穗”号在南方各地进行了支援作战,开战时舰上所搭载的是九四式水上侦察机(E7K)3 架和“零”式水上观测机(F1M)12 架。注意,这个“零”式水上观测机和后来日本帝国海军装备的“零”式水上侦察机(E13A)不是同一种飞机。前者是双座双翼机,后者是三座单翼机。


九四式水侦(E7K)
 

“零”式水上观测机(F1M)
 

“零”式水上侦察机(E13A)

1942 年(昭和 17 年)5 月 1 日从横须贺前往柱岛的途中,于晚上 11 点遇到美军潜艇“鼓鱼”号(Drum SS-228)的攻击,左舷机械室与发电室之间被命中一枚鱼雷,引起大火,无法航行。在附近的“高雄”号重巡洋舰和“摩耶”号重巡洋舰赶来救援。由于舰身倾覆过大,注水平衡无效,于 5 月 2 日早上4点沉没。因为在此之前被击沉的驱逐舰和运输船在狭义上不被认为是军舰,所以“瑞穗”号成为了日本帝国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被击沉的第一艘军舰。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

排水量:10,929 吨(基准),12,150 吨(海试)
长×宽×吃水:183.6m×18.8m×7.08m
动力:11 号 8 型柴油机 4 台,双轴推进 15,200hp
航速:22 节
续航力:8,000 海里/16 节
火力:40 倍口径 127 毫米双联装高炮 3 座;25 毫米双联装机关炮 10 座。
舰载机:水上飞机 24 架,另有 8 架备用,4 部弹射器。
舰员:324 人
其他:补给用重油 3,348 吨。

日进号(Nisshin)


日进号(NISSHIN)水上飞机母舰

出于与“千岁”级和“瑞穗”号同样的目的而建造的水上飞机母舰,但是在下水之后还是将其改成了“甲标的”母舰。不过该舰也曾经考虑过加上敷设导轨作为水雷布放舰(载雷量 700 枚)。

1938 年 11 月 2 日在广岛县的吴市海军工厂(这个海军工厂最出名的就是建造了“大和”号战列舰)开工,1942 年 2 月 27 日竣工服役,太平洋战争期间,它主要是作为高速运输舰在使用。1943 年 7 月 22 日,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端的布干维尔岛附近被美国飞机炸沉。由于存在的时间很短,所以相关的资料也很少。只是值得一提的是,这艘军舰上计划搭载的是“紫云”水上侦察机(E15K)。这种高速水上侦察机是为了强行在敌方拥有战斗机制空权的空域进行侦察而设计制造的,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实现了高速性能。但是由于使用了过多的新技术而导致开发不顺利,该型号最终没有正式装备。


“紫云”水上侦察机(E15K)

1942 年竣工时作为“甲标的”母舰的日进号(NISSHIN)线型图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

排水量:11,317 吨(基准),12,500 吨(海试)
长×宽×吃水:188m×19.7m×7m
动力:13 号 10 型柴油机 4 台,13 号 2 型柴油机 2 台,双轴推进 47,000hp
航速:28 节
续航力:8,000 海里/16 节
火力:50 倍口径 140 毫米双联装主炮 3 座,25 毫米 3 联装机关炮 8 座,甲标的 12 艘。
舰载机:水上飞机 12 架,2 部弹射器。
舰员:750 人
其他:补给用重油 1,650 吨。

飞行艇母舰

  日本海军将飞行艇和水上飞机看作两类飞机而不是象中国视为一类。根据日本海军的定义,水上飞机主要是以浮筒为水上停泊时的承重部位,而飞行艇由于其重量比水上飞机大得多,所以主要是以船舶型的机身为水上停泊时的承重部位。但在中国海军里,通常将两者都称之为水上飞机。

 
左图为水上飞机示例                    右图为飞行艇示例

  对于飞行艇母舰,日本帝国海军只有“秋津州”级一种。原本计划制造“秋津州”号和“千早”号两艘,但实际只制造了“秋津州”号一艘。

秋津州号(Akitsushima)


秋津州号(AKITSUSHIMA)飞行艇母舰

  “秋津州”号最初是作为水上飞机母舰而建造的,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日本帝国海军主要是将其用作对大型飞行艇的补给和支持,所以后来将其归入了飞行艇母舰类别。

  在日本帝国海军中,水上飞机母舰通常也担负着对飞行艇进行补给和支持的功能,但是当时已经服役的“神威”号无法完全满足需求,所以在 1939 年(昭和 14 年)的造船计划里决定建造一艘全新的军舰来满足对飞行艇的支持要求。

  “秋津州”号于 1940 年 10 月 29 日在神户的川崎造船厂动工,1941 年 7 月 25 日下水,1942 年 4 月 29 日竣工,可载远程水上巡逻机(飞行艇)1 架,可为 8 架水上飞机提供两周用补给品。大家可以从“秋津州”号的图片上看到,其后半部有一个很大的平台空间可以用作运载大型的飞行艇,在舰尾还安装有一台 35 吨的起重机,这在日本军舰里是少有的。

  建成后的“秋津州”号除了被用于水上飞机和飞行艇的支持工作以外,还担任了物资输送,运输鱼雷艇等工作,可谓十分的活跃。

  1944年 9 月24日在菲律宾海域的科伦湾(Coron)被美军航母舰载机炸沉。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

  排水量:4,650 吨(基准),5,000 吨(海试)
  长×宽×吃水:114.8m×15.8m×9.69m
  动力:22 号 10 型柴油机 4 台,双轴推进 8,000hp
  航速:19 节
  续航力:8,000 海里/14 节
  火力:40 倍口径 127 毫米双联装高炮 2 座;25 毫米三联装机关炮 6 座,25 毫米单管机关炮 3 座。
  舰载机:大型飞行艇 1 架
  舰员:545 人
  其他:航空燃料 689 吨,航空鱼雷 36 条,800kg 航空炸弹 30 枚,500kg 航空炸弹 15 枚,250kg/50kg 航空炸弹 100 枚。

舰队航母及商船改装航母

  航空母舰作为日本帝国海军航空兵的主力,先后计划建造的各种型号加起来一共有 45 艘,实际建造的为 17 艘(含由其他军舰改装的航母)。此外还有 7 艘由商船改装的轻型航空母舰。下面,笔者将为大家一一介绍。

  舰队航母列表(包括实际建造和未建造的)

  凤翔型:凤翔(Hosho)、翔鹤(由于受《华盛顿海军条约》的制约而于 1923 年 11 月 19 日中止建造计划)
  翔鹤型:翔鹤(未开工)、未开工的还有另外一艘未定舰名的姊妹舰。
  赤城(AkagiI)、天城(Amagi)(未完工)
  加贺(Kaga)
  龙骧(Ryujo)
  G6 型:(停留于计划中)
  苍龙(Soryu)
  飞龙(Hiryu)
  翔鹤型:翔鹤(Shokaku)、瑞鹤(Zuikaku)
  云龙型:云龙(Unryu)、天城(Amagi)、5002 号舰(中止建造)、葛城(Katuragi)、笠置(Kasagi)(未完工)、5005 号舰(中止建造)、阿苏(Aso)(未完工)、生驹(Ikoma)(未完工)、鞍马(未开工)、5009 号舰(未开工)、5010 号舰(未开工)、5011 号舰(未开工)、5012 号舰(未开工)、5013 号舰(未开工)、5014 号舰(未开工)、5015 号舰(未开工)
  大凤(Taiho)
  G14 型:801 号舰(未开工)、802 号舰(未开工)
  信浓(Shinano)
  大凤改进型:5021 号舰(未开工)、5022 号舰(未开工)、5023 号舰(未开工)、5024 号舰(未开工)、5025 号舰(未开工)
  祥凤型:祥凤(Shoho)、瑞凤(Zuiho)
  龙凤(Ryuho)
  千岁型:千岁(Chitose)、千代田(Chiyoda)
  伊吹(未完工)
  G18 型:(停留于计划中)

实际建造的舰队航母(含轻型航母)

凤翔号(Hosho)

  凤翔号在人类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从航空母舰诞生以来,日本海军一直关注着海军航空兵和航空母舰的发展。早在 1913 年,日本海军就着手将一艘商船“若宫丸”号改装为水上飞机母舰,并参加了在中国青岛与德军的作战行动。英美等海军强国也相继改造了一些军舰作为航空母舰使用。不过,这些早期的航空母舰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适应性,并不能很完善地履行航母的使命。所以,在 1918 年 1 月 15 日,英国皇家海军开工建造了从一开始就作为航空母舰设计的“竞技神”号(HMS Hermes,也有译作“赫尔母斯”),虽然“竞技神”号在 1919 年 9 月 11 日就下了水,但是“世界第一”的桂冠并没有落在它的头上,而是落入了凤翔号的囊中。

  1919 年 12 月 16 日,日本帝国海军在浅野造船厂开工建造了本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并于 1922 年 12 月 27 日建成服役,这样一来,虽然“凤翔”号开工比“竞技神”号晚,但服役比后者要早,所以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建造的航空母舰”。由于该舰在航母发展史中第一次使用了岛状上层建筑,因而被称为第二代航母,以区别于第一代“平原型”航母,它在“外貌”上已经颇像现代航母了。


1922 年刚刚下水时的凤翔号(HOSHO)航空母舰

  出于实验的需要,凤翔号上面采用了不少的新技术。其全通型飞行甲板和位于飞行甲板右舷的岛式舰桥成为了大部分后来者的基本形式,并一直延续到现代航母。

  由于带有实验性质,凤翔号的尺寸不是很大,标准排水量只有 7,470 吨,具有全通式的飞行甲板和前后两个机库。为了便于舰载机起飞时加速,前部三分之一的飞行甲板有个 5 度左右的向下倾斜。两台飞行升降机沿中线布置,这种布置方式的优点是可以使舰载飞机在升降作业时最大限度地受到舰体保护,特别是在海况不好的时候;缺点是在升降机的使用过程里无法进行舰载机起降,这种布局直到喷气时代的现代化航母上才逐渐被舷侧升降机所取代。

  凤翔号的岛式上层建筑比“竞技神”号小得多,只设驾驶室和海图室,上面是三角桅。不过在实际使用过程里,日本海军发现“凤翔”号的岛式结构并不是很合适。由于该舰的飞行甲板比较狭窄,岛式建筑在起降时显得非常碍事。为了保证舰载机的安全起降,日本海军于 1924 年(大正 13 年)又拆除了岛式建筑,将舰桥的功能移到了飞行甲板前段下面。


凤翔号(HOSHO)航空母舰撤去上部舰桥后的线图

  在岛式建筑的后面有 3 个矮烟囱,为了防止烟囱排出的烟尘影响甲板上的飞行作业,烟囱上装有铰链,进行飞行作业时可以向外侧放倒。不过由于机械结构不太可靠,日本海军在使用中一般采取半倒的倾斜方式。放倒后的烟囱会在飞行甲板上留下三个凹坑,对飞行安全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与岛式建筑一并在改造中拆除,改成了向下弯曲的固定式烟囱。

  为用于水面交战,凤翔号还安装了 4  门 140 毫米舰炮,不过几乎没用过。

  凤翔号的设计建造过程为日本后来建造的航母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对日本海军航空兵的发展产生了很大贡献。

  1932 年(昭和 7 年)1 月第一次上海事变(中国大陆称之为“一二八事变”)爆发时,包括“凤翔”号与“加贺”两艘航空母舰、四艘巡洋舰和四艘驱逐舰在内的日本海军第三舰队赴华参战,创下了日本海军航空兵的第一次击坠纪录,期间与中国空军多次交手,互有损伤。1935 年(昭和 10 年)9 月 26 日海军演习中,凤翔所在的第四舰队于本州岛东北水域遭台风袭击,损失惨重,史称“第四舰队事件”。凤翔号在事故中飞行甲板前半部被海浪击塌,不得不进行飞行甲板支撑柱加强和机库加固工程。1936 年夏天的改造撤去了 140 毫米炮,加装防空机枪,改善了居住性。1937 年中日战争爆发后,凤翔所在的第一航空战队再度前往中国参战,在广东击落过中国空军的霍克战斗机。此后该舰由于舰体过小,载机数过少转入预备役,长期停泊在横须贺作为海军飞行学校起降作业练习舰。

  1942 年中途岛海战中,凤翔曾作为第一舰队附属舰,搭载“九六式舰上攻击机”随山本五十六的主力舰队开往中途岛,担负了若干侦察、警卫任务,但由于作战中途终止,并未实际参战。其后,由于该舰的飞行甲板比较短,舰上设施落后,无法起降最新型的舰载机,只好继续搁置于本土,承担航母飞行队的训练任务。

  1944 年 6 月,为承载新型舰载机的起降,本舰在吴港的海军工厂进行改装,飞行甲板加长至 180.8 米,宽度增加至 22.7 米。战争末期日本曾试图以该舰向苏联换取战斗机和燃料,未果。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投降时,凤翔是海军中唯一完好的航母,也是少数能够航行的大型军舰之一。同年 10 月该舰除籍,拆除武装后用于马绍尔群岛、新几内亚等地日本残军、侨民的复员工作,至次年 8 月完成任务,随即在日立造船樱岛船厂拆除,1947 年 5 月 1 日解体完毕。


1945 年 10 月,终战时的凤翔号(HOSHO)航空母舰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新建时)

  排水量:7,470 吨(基准),9,330 吨(公试),10,500 吨(满载)
  长×宽×吃水:179.5m×18m×5.3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168.25m×22.7m(后延长到 180.8m)
  动力:口号舰本式重油锅炉 4 座,蒸汽轮机 2 台,双轴推进 30,000hp
  航速:25.0 节
  续航力:10,000 海里/14 节
  火力:140 毫米单管舰炮 4 座,80 毫米单管高射炮 2 座。
  舰载机:舰战 9+3 架,舰攻 6+2 架。
  舰员:550 人

赤城号(Akagi)

  赤城号(AKAGI)可以算得上是大日本帝国海军里最著名的军舰之一了,它作为日本海军的主力航空母舰之一,又是机动部队的旗舰,参加了太平洋战争初期重要的海战。1942 年(昭和 17 年)6 月 5 日,在中途岛海战中被美国海军的舰载机击沉。

  说起赤城这个舰名很有意思,其源自于日本关东北部的赤城山。但是根据当时日本海军的军舰命名惯例,航空母舰应该是用飞禽类的动物命名。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赤城型的两艘航空母舰——赤城(AKAGI)、天城(AMAGI)都是从战列巡洋舰改装过来的,改成航空母舰之后保留了原来的名字,并没有按照航母的规则更改。


赤城号(AKAGI)正在吴港海军工厂从战巡改装为航母

  根据日本帝国海军制定的“八八舰队计划”,赤城号最初是作为天城级战列巡洋舰的二号舰于 1920 年 12 月 6 日在吴港海军船厂开工建造,由于 1922 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1922 年 2 月 5 日暂停。按照华盛顿条约的规定,日本可以将 2 艘未成的天城级战列巡洋舰改造成航母。但实际由于天城号在 1923 年关东大地震中损坏严重,龙骨遭到无法修复的破坏而报废,取而代之的是将加贺型战列舰的一号舰改装成了“加贺”号航空母舰,所以本级只有一艘赤城号(Akagi)完工。


正在进行公试的赤城号,从这张图里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三段式飞行甲板的结构

  改造设计组成员藤本喜久雄中佐参考了正在进行第二次改装的英国海军暴怒号航母(HMS Furious),为赤城号选用了平甲板和横卧弯曲式烟囱,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三段式飞行甲板:三层甲板呈阶梯状配置,最上段是起飞/降落两用甲板,用于舰载机的回收;中段甲板供小型的战斗机起飞;下段甲板供较大的攻击机起飞。中、下两段甲板分别与舰体中部以后的上、下双层机库相接,飞机可以从机库直接起飞。但由于中段甲板前段设置了横跨两舷的大型罗经舰桥,两侧还安装了两座双联 200 毫米炮,实际上使上层机库前端被封闭,致使中段甲板无法起飞飞机,而且由于舰桥位置很低,不利于观察和指挥。这些缺点都在后来的实际使用过程中逐一发现,从而导致了后来的大规模改造。

  排烟方面,吸取了从“凤翔”号上得来的经验,为了防止烟囱的排烟对飞行甲板上的起降作业产生影响,将烟囱从右舷伸出向海面弯曲,并且在飞机起降时用海水喷雾冷却排烟。

  在完工时,为了与可能遭遇的假想敌(即美军)巡洋舰对抗,赤城号还安装 10 门射程 26,700 米的三年式 200 毫米主炮,其中 6 座单装炮分别配置于舰尾两舷每侧 3 个的炮廓内,2 座双联炮塔安装在中段飞行甲板前端。

  受这些怪异结构的影响,全舰常用搭载机只有 60 架,远少于同期的美国航母,这应该也算是一个日本特色了。


早期的“赤城号”航母与“长门”号战列舰在一起

  赤城号航空母舰 1925 年 4 月 22 日下水,并于 1927 年 3 月 25 日在吴港海军工厂完工,8 月 1 日正式加入联合舰队,担任新成立的第 1 航空战队旗舰。同时该舰与准同型舰加贺、美国的列克星敦和萨拉托加 4 艘主力舰改造的航母并成世界航母“四巨头”。1928 年 12 月10日至 1929 年 10 月 7 日,日本海军名将山本五十六曾出任该舰舰长,山本以其敏锐的眼光意识到了这种搭载飞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战舰对海战将产生的本质影响。尽管这种思想在当时海军中并不占主要地位,但山本确实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赤城号之中。这段经历使得山本五十六对“赤城”号有着特殊的感情。连后来纳粹德国海军向日本海军求援航母技术的时候,当时的项目负责人山本五十六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将“赤城”号的全部技术资料送给德国。

  进入 1930 年代,随着舰载机重量增加和性能提升,“赤城”号原有的三段式飞行甲板已显得不实用。1935 年(昭和 10 年)11 月 15 日到 1938 年(昭和 13 年)8 月 31 日,赤城号在佐世保海军工厂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取消不实用的中、下两段飞行甲板,将上段飞行甲板改为全通式,一直延伸至舰首,用立柱支撑。

  设置前、中、后 3 部升降机,舰桥也改为岛式。考虑航空母舰编队并行时便于各自的飞机起飞、降落,特别的安装于舰体左舷,赤城号的飞机可以向右边盘旋,不会与并行舰的飞机起降发生空中交通冲突,出于同样的原因而采用左舷岛式上层建筑的还有“飞龙”号航空母舰。这从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但是实践表明:飞行员们往往在出现事故的时候会习惯性的向左侧飞,这样就造成了采用左舷岛式上层建筑发生的事故更多,所以,除了“赤城”和“飞龙”之外,再无任何航母将岛式上层建筑放在左舷。

  中甲板上的 2 座双联 200 毫米炮在改装中撤除,仅保留后部的 6 门,并增设高射炮火。 但因为预算限制,因此舰用火炮只将原先的一〇年式 120mm 高射炮更换了新型的八九式 127mm 高射炮,并未像加贺号一般增设大量的九六式 25mm 高射炮,因此在偷袭珍珠港时赤城的防空火力是六艘航母中最弱的一艘。


赤城号进行大改装之后的线图

  改装后的赤城外形为之一变,249.17 米长的飞行甲板是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航母中的翘楚(仅次于二战末期完工的大风号和信浓号),常用舰载机增加 到66 架,虽然增加了机库容量,但由于为改造航母的问题舰内空间并未完整利用,因此舰载机装载量仍然是当时日本4艘大型航母中最少的一艘;除此之外续航力也是赤城号的一项弱点,在偷袭珍珠港的计划时曾经有担心续航力问题而将其剔除作战计划的考虑。

  由于一?二八事变与淞沪会战时赤城号都在进行维修与改装工程,因此赤城号经历的第一场实战就是 1941 年 12 月 7 日的珍珠港事件。


参加作战时的赤城号

  作为日本海军的第一艘重型航母,赤城号上有海军最优秀的飞行员。1940 年,日美局势日趋紧张,美太平洋舰队全部移师珍珠港。1941 年初,山本五十六确定了袭击珍珠港的计划,为此各航空队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山本的政策是训练中的伤亡与实战中的伤亡同样对待。致使赤城号以及第一航空战队的飞行员在参战前轰炸的命中率可达到 80%。1941 年 12 月 7 日,赤城号作为旗舰参与偷袭珍珠港。短短数小时之内,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四艘战列舰被击沉,三艘重创,一艘搁浅,6 艘巡洋舰和 3 艘驱逐舰被击伤,188 架飞机被击毁,数千官兵伤亡。山本的思路在珍珠港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山本的地位在帝国海军中达到了如日中天的程度。


赤城号的飞行甲板

  开战 6 月内,由赤城号领导的第一航空舰队横扫太平洋和印度洋,在拉包尔攻略战、达尔文港空袭、印度洋海战中屡战屡胜,创下无敌机动部队的名声。但是在一个叫做“中途岛”的地方,联合舰队遭受了大日本帝国海军成立后最严重的失败:四艘主力航空母舰全部沉没,损失 322 架飞机,3,500 人阵亡,最重要的是,损失了几百名开战以来最精锐的飞行员。

  作为机动部队旗舰的“赤城”号在上午 10 时 20 分,遭美国海军俯冲轰炸机击中 2 枚炸弹,一枚命中中央电梯附近并贯穿飞行甲板于机库引爆;另一枚则命中后方甲板并炸坏舵机。当时机库内正在进行舰上攻击机的加油与将陆用炸弹改换装攻舰炸弹的挂弹作业,炸弹带来的连锁爆炸使得舰上火灾一发不可收拾,但是火灾并未延烧到赤城的下部结构,因此火灾于中午 12 点已被控制。6 月 5 日晚上 7 点 20 分赤城舰长下达全体撤舰命令,全员离舰后赤城仍然浮在海面上,但由于赤城当时已经失去动力,加上苍龙与飞龙也遭到美军舰载机的攻击重创,考虑到大型船舰的拖曳可能会招来更多空袭甚至被敌方给掳获,因此 1942 年 6 月 6 日凌晨 2 点 55 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下达终止中途岛作战命令,并要求赤城自沉。

  自沉任务交由日军驱逐舰队执行。天皇的照片转移出来后,分别为“荻风号”、“野分号”、“岚号”、“舞风号”,4艘驱逐舰发射了 4 枚鱼雷并成功命中 3 枚,在水面上挣扎的巨型战舰赤城号最后沉没于北纬 30 度 30 分、西经 178 度 40 分的地点。中途岛战役后舰上成员总计战死者士官 8 名、下士官兵 213 名,舰载机部队战死 7 名。舰上幸存的舰员被派往了太平洋的前哨基地。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建成时)

  排水量:26,900 吨(基准),34,364 吨(公试)
  长×宽×吃水:261.2m×29.0m×8.1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190.2m×30.5m
  动力:口号舰本式专烧锅炉 11 座,口号舰本式混烧锅炉 8 座,技本式蒸汽轮机 8 台,4 轴推进 131,200hp
  航速:32.1 节
  续航力:8,000 海里/14 节
  火力:200 毫米双联装舰炮 2 座,200 毫米单管舰炮 6 座,120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6 座。
  舰载机:舰战 16 架,舰攻 28 架,舰上侦察机 16 架。
  舰员:1,297 人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改装后)

  排水量:36,500 吨(基准),41,300 吨(公试)
  长×宽×吃水:260.67m×31.32m×8.1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249.17m×30.5m
  动力:口号舰本式专烧锅炉 11 座,口号舰本式混烧锅炉 8 座,技本式蒸汽轮机 8 台,4 轴推进 133,000hp
  航速:30.2 节
  续航力:8,200 海里/16 节
  火力:200 毫米单管舰炮 6 座,120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6 座,25 毫米双联装机关炮 14 座。
  舰载机:舰战 18 架,舰攻 27 架,舰爆 18 架。
  舰员:1,630 人

 

加贺号(Kaga)

  加贺号(KAGA)是日本帝国海军的航空母舰,是由“加贺”级战列舰改装而来。在太平洋战争的前期,作为机动部队的主力参加了众多的作战行动,1942 年(昭和 17 年)6 月 5 日,在中途岛海战中被美国海军的舰载机击沉。

  根据日本海军的“八八舰队”计划,加贺级战列舰原计划制造两艘,于 1920 年 7 月 19 日开工,1921 年 11 月 17 日下水。在 1922 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之后,按照条约的规定,两艘加贺级战列舰都应当被拆除。不过,由于 1923 年的关东大地震里,正在进行改造的“天城”号航空母舰受损严重,不得不报废,所以,日本海军把加贺级的第一艘“加贺”号进行了改装,以替补因地震损失的“天城”号。加贺级战列舰的二号舰“土佐”号的运气就没有这么好了,在中止建造后被当做训练用的靶舰击沉。

这是由川崎造船厂所制作的加贺号战列舰完工想象模型

  “加贺”号在建造初期,与“赤城”号航空母舰一样,都采用了三段式的飞行甲板设计,其大致的布局也一样,在竣工之后,“加贺”号的数据与“赤城”号十分接近,所以基本上可以视为同型舰。但加贺号的烟道集中于舰尾排放,横卧式烟囱延伸到舰尾附近,左右舷各有一个向下弯曲的小烟囱,与赤城号右舷的大型弯曲式烟囱不同,其结构从下面这张照片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加贺号改装前的烟囱排烟口特写

  本舰设计时的全厂比赤城号短约 20 米,造成最上段飞行甲板起降跑道长度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本舰系速度较低的战列舰改造而来,主机功率不足,航速只能达到  27.5 节。

新建完工后的加贺号线图

加贺(KAGA)刚刚竣工时

  完工后的“加贺”号第一次参加实战是在 1932 年(昭和 7 年)的“第一次上海事变”(中国方面称之为“第一次淞沪会战”或“一二八事变”)。在“第一次上海事变”中,由航空母舰“加贺”号和“凤翔”号,轻巡洋舰“那智”号、“那珂”号、“阿武隈”号、“由良”号和驱逐舰“冲风”、“峰风”、“沢风”、“矢风”组成的舰队开到了上海外围,这是军事史上航空母舰第一次参加实战。国内不少资料里面所记载的是“赤城”号与“加贺”号两艘航空母舰编队,但是笔者在查阅了多方资料后确认,“赤城”号此时正在进行维修作业,参加“第一次淞沪会战”的日本海军航空母舰是“加贺”号和“凤翔”号。

  2 月 5 日,“加贺”号上所属的“三式舰上战斗机”6 架和“一三式舰上攻击机”4 架与中国空军的 O2U“海盗”I 型四机编队发生了空战,双方互有损伤。

  2 月 22 日,美国波音公司的试飞员罗伯特 萧特(Robert Short)驾驶“波音 218”型战斗机(美国海军 P-12 驱逐机的出口型号)与加贺号上的“三式舰上战斗机”3 架和“一三式舰上攻击机”3 架发生了遭遇战,一架舰攻被击伤,机上乘员小谷大尉死亡,佐佐木重伤;三式舰战的飞行员生田乃木大尉随即将其击落,这是日本陆海军航空兵的第一个击坠纪录,罗伯特 萧特也由此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外籍飞行员。

  2 月 26 日,在对中国机场的空袭行动中,有 2 架一三式舰攻被击落。

  3 月 3 日,加贺号奉命停止战斗,两周后第一航空战队回归联合舰队,进入整训。

  1934 年(昭和 9 年)6 月,加贺号开始进行现代化改装,1935 年(昭和 10 年)12 月改装完毕。

  这次改装之后,三段飞行甲板改为一段全通式甲板,设置右舷岛式舰桥,烟囱改为右舷向下弯曲的大型式样,拆除 2 座双联 200 毫米炮,加装防空炮火,由于舰政本部中守旧派作祟,加贺号拆除联装 200 毫米炮后又在中甲板后部的预备炮廓内补充安装了 4 门单管 200 毫米炮,维持 10 门火炮的火力。改造后本舰舰载机增加到常备 72 架,再加上备用机 18 架,数量可以达到 90 架,实际作战里最多可以搭载 103 架。燃油搭载量增加了 8,200 吨,这使其续航力从新建时的 8,000 海里/14 节提升到了 10,000 海里/16 节。排水量超过赤城,是日本航母史上第二大(仅次于信浓);但航速依旧只有 28.3 节,系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军正规航母中最低者。

进行了现代化改装之后的加贺号

  在中日战争期间,由于“赤城”号正在进行现代化改装,“苍龙”号和“飞龙”号都还在建造当中,日本帝国海军当时能够投入作战的只有“加贺”号、“凤翔”号和“龙骧”号这三艘航空母舰。“加贺”号作为吨位最大,战斗力最强的航母,一直担当着主力角色。

  1937 年 8 月该舰再度前往中国参与“第二次上海事变”(中国方面称之为“第二次淞沪会战”或“八一三事变”)。当时加贺号上的主力舰载机型为“九零式舰上战斗机” 、“九五式舰上战斗机”、“八九式舰上攻击机”、“九四式舰上爆击机”和“九六式舰上攻击机”。

  1937 年 8 月 15 日,加贺号约 30 架舰载机企图空袭中国空军学校——笕桥机场。被中国装备了 12.7mm 机枪的“霍克”III型战斗机拦截,损失“八九式舰上攻击机”8 架,“九四式舰上爆击机”2 架,这是加贺号在中国最惨的一次失败。在这次损失之后,日本海军终于开始重视起战斗机护航来。8 月 22 日,由中岛正中尉等驾驶的“九六式舰上战斗机”机队到达加贺号,自此日本海军在战斗机方面达到了与中国空军不相上下的实力。

  之后,由于多次与中国空军交手展开激战,加贺号上的航空队成为了太平洋战争以前日本海军所有航空队里实战经验最丰富的精锐部队。

1941 年时的加贺号线图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加贺”号与“赤城”号一同编成了“第一航空战队”,在单冠湾集结期间,航空战队的飞行员们反复地进行着浅水鱼雷攻击训练和俯冲轰炸训练。经过了中国战场的锤炼,以中国人民的血肉锻炼出来的精锐部队在珍珠港的空袭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太平洋上唯一能够与日本帝国海军对抗的舰队在瞬间被打垮,空袭造成的结果和日本帝国海军航空兵的优异表现终止了美国海军“舰队派”和“航母派”之间的争执,从此以后,美国海军迅速地确立了以航空母舰为中心的作战理念,一直延续至今。

  在 1941 年(昭和 16 年)12 月 7 日的那场空袭作战中,加贺号上一共出动了两个攻击波。第一攻击波包括“九七式舰上攻击机”26 架(水平轰炸队 14 架,指挥官为飞行队长桥口乔少佐;鱼雷攻击机 12 架,指挥官为分队长北岛一良大尉),“零式舰上战斗机”9 架,指挥官为分队长志贺淑雄大尉。第二攻击波包括“九九式舰上爆击机”26 架,指挥官为分队长牧野三郞大尉,“零式舰上战斗机”9 架,指挥官为分队长二階堂易大尉。

加贺(KAGA)在 1941 年 12 月

  1942 年(昭和 17 年)1 月,南云忠一海军中将率领第一航空战队(赤城和加贺)与第五航空战队(翔鹤和瑞鹤)参与东南亚外围诸要地的攻击,其中包括 1 月 20 日-23 日,空袭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的拉包尔基地。而后南云舰队向西扫荡南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整个海域。包括 2 月 19 日空袭澳大利亚达尔文港、3 月 3 日协助占领荷属东印度,空袭爪哇南岸芝拉扎 港。1942 年 2 月 8 日在帛硫泊地意外触礁受损,不得不在 3 月回本土修理,没有参与 4 月在印度洋对英海军的作战。当其在 6 月参加中途岛海战时,加贺号上搭载的舰载机数量为常备舰战 18 架,舰爆 18 架,舰攻 27 架。载机的数量为当时日本帝国海军中数量最多的一艘航空母舰,攻击力居日本海军航母之首。

  1942 年(昭和 17 年)6 月,第一航空战队(赤城和加贺)与第二航空战队(苍龙号和飞龙号)参与中途岛海战,全部战沉。加贺号于 1942 年 6 月 4 日在中途岛西北海域被来自美军“企业”号航空母舰的 SBD 俯冲轰炸机命中四颗炸弹,引发了舰上的油料和弹药爆炸,本舰完全丧失战斗能力,是参加中途岛作战里中弹数最多的航母。从下面的图上可以清楚看到“加贺”号当时的中弹部位。

加贺号在中途岛海战时的中弹部位示意图

  第二天,为了避免军舰落入美国人手里,由随行的驱逐舰“萩风”号发射鱼雷击沉,自舰长岗田次作大佐以下 800 人阵亡。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建成时)

  排水量:26,900 吨(基准)
  长×宽×吃水:238.5m×29.6m×7.9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171.4m×30.5m(上段)
  动力:口号舰本式专烧锅炉 12 座,技本式蒸汽轮机 4 台,4 轴推进 91,000hp
  航速:27.5节
  续航力:8,000 海里/14b节
  火力:200 毫米双联装舰炮 2 座,200 毫米单管舰炮 6 座,120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6 座
  舰载机:舰战 16 架,舰攻 28 架,舰上侦察机 16 架
  舰员:1,269 人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改装后)

  排水量:38,200 吨(基准),42,541 吨(公试)
  长×宽×吃水:247.65m×32.5m×9.5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248.6m×30.5m
  动力:口号舰本式混烧锅炉 8 座,蒸汽轮机 2 台,舰本式蒸汽轮机 2 台,4 轴推进 127,400hp
  航速:28.3 节
  续航力:10,000 海里/16 节
  火力:200 毫米单管舰炮 10 座,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8 座,25 毫米双联装机关炮 11 座
  舰载机:舰战 18 架,舰攻 27 架,舰爆 27 架
  舰员:1,708 人

龙骧号(Ryujo)


正在公试的龙骧号,可以看见相比其他的航母,船体显得过于细小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各国海军掀起了一个造舰的高潮。包括日本“八八舰队”在内的各种造船计划使得各海军大国的经济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不至于陷入最后的无底洞而把国家经济拖垮,由英国牵头,各海军大国在美国首都签订了著名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以条约的形式,将各国的军舰比例确定了下来,结束了这种无序的竞争造舰状态。

  不过,受当时各国海军的“主力舰决战”思想影响,《华盛顿海军条约》只约定了各种主力舰的比例,并没有对一万吨以下的航空母舰作出限制。日本海军于是想利用这个条约漏洞,遂在 1927 年度预算中编列了 1 艘 8,000 吨级的水上飞机母舰,作为即将报废的老朽的水上飞机母舰“若宫丸”号的代舰,次年又将该舰类型变更为 9,800 吨级的小型航母。为实现吨位限制,直接使用“青叶”级重巡洋舰的舰体,单层机库,平甲板设计,主机与“高雄”级重巡相同,载机 24 架。1929 年 11 月,该舰在三菱重工横滨船厂动工,取“龙骧鳞振,前无坚敌”之意命名为龙骧(Ryujo)。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在“龙骧”号的建造过程中,于 1930 年新签署的伦敦海军条约把一万吨以下的航空母舰也作出了限制,这意味着日本海军想钻空子也钻不到了。这种情况下,日本海军索性把“龙骧”号列入了总吨位 81,000 吨的航空母舰建造计划中去,因此也无需再将吨位控制在一万吨以下。

  鉴于这个原因,海军军令部强行要求“龙骧”号的载机数要提高到 36 架,采用双层机库。由于动力没变,吨位增加,使得“龙骧”号的最大速度由原来的 30 节下降到 29 节。同时,为扩大航程而增设的重油燃料库在军舰进行大幅度回转的时候有导致军舰倾覆的危险,不得不调整燃料库和烟囱的位置,同时将原计划安装的 6 座共 12 门双联装高射炮减至 4 座 8 门,以降低重心。


竣工前夕的龙骧号,飞行甲板边上的高射炮清晰可见

  受初始设计的制约,强行改装后的“龙骧”号存在着干舷低,重心过高和适航性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使得“龙骧号”自下水后就先天不足。

  “龙骧”号外观上最大的特征就是小舰体顶着一堆大大的上层建筑。这是因为在建造的过程中变更了设计,由原本一层机库增加到两层机库。这种变更让第二层机库和周围的高射炮呈现出一个“倒三角形”的形状。这样的形状从舰首看去最为明显,正如下图所示那样。


从龙骧号的前部看去,很明显的呈现出倒三角形,从后部看也是同样

  从舰首到舰尾,龙骧号的干舷都很低,这种过低的干舷导致龙骧号在 1935 年的“第四舰队事件”中,受损严重。

  “第四舰队事件”是日本帝国海军里一次很重大的事故。1935 年 9 月 26 日,为了海上演习而临时编成的“第四舰队”由海军中将松下元指挥,在岩手县以东 250 海里处进行训练。演习期间,舰队遭遇强台风,导致全舰队损失巨大,航空母舰“龙骧”桅杆被刮倒,舰桥损毁严重,“凤翔”前甲板被巨浪击垮,重巡“最上”舰首钢板开裂,“妙高”舰首铆钉松动,驱逐舰“菊月”,“睦月”,“三日月”,“朝风”是连舰桥都倒了,最惨的是驱逐舰“初学”和“夕雾”,从舰桥再往前就没有了,舰首被台风不知道刮到什么地方去了,这就是死亡 54 人的所谓“第四舰队事件”。


龙骧(RYUJO)1936 年第 2 次改装后的第 1 航空战队旗舰龙骧号

  究其原因,并不是日本工人在制造时偷工减料。众所周知,日本人的工作态度是十分认真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设计上的原因,以及材料的限制。当时日本的材料在世界上还只是三流水准,没有达到现在的高水平。

  “第四舰队事件”以后,“龙骧”号不得不进行再一次改装。提高了舰首甲板和干舷,增加了压载物以降低重心,还加强了船体的结构,速度降到了 28 节。


1938 年的龙骧号

  这次改装完成后,“龙骧”号于 1937 年 8 月 12 日从佐世保港出航,加入到了中国战场。

  9 月 21 日,“龙骧”号航母上的飞行队长大园安名海军少佐指挥 15 架 95 式舰战机,掩护 15 架舰爆机空袭广州,与中国空军发生战斗,日军声称击落中国 23 架战机,其中 12 架为“龙骧”号航母战队的战果。在中国战场期间,“龙骧”号的航空队多次空袭上海、杭州等地,给中国军队和平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被中国方面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1937 年 11 月 11 日,中国方面得到情报,“龙骧”号航空母舰出现在浙江舟山群岛以北大戢洋海面。“龙骧”号出现的情报被立即上报给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蒋介石对此十分重视,当即命令空军实施轰炸,试图击沉“龙骧”号航母。这是中国空军唯一一次攻击日本帝国航母的记录。

  根据中方的资料,中国空军出动了三架美制“诺斯罗普”轰炸机重创了“龙骧”号,炸毁飞行甲板上的 13 架日机,中方两架轰炸机被击落,致使“龙骧”号不得不返回日本本土修理了两个月。但是,在日方的资料里,这段时间内并没有出现“龙骧”号遭到中国空军空袭或是回日本修理的纪录。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龙骧”号加入了由小沢治三郎指挥的南进舰队,参与了菲律宾作战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南方作战,期间主要是执行破交作战,击沉了大批商船。在此期间,“龙骧”号采用“零式舰上战斗机”替换掉了原来的“九六式舰上战斗机”。


1941 年的龙骧号线图

  1942 年 2—3 月间摧毁了由美、英、荷、澳四国军舰组成的 ABDA 舰队后,英国皇家海军东 印度舰队(又称东方舰队)成为对日本在东南亚扩张的最大威胁。皇家海军东印度舰队由萨默维尔(James Somerville)任舰队司令,仅有 4 艘一战留下的 R 级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声望”号、小型航空母舰“竞技神”号和 7 艘服役年限至少在 10 年以上 的老旧巡洋舰。仅有的筹码是两艘新型的舰队航空母舰“不屈”号和“可畏”号;舰载机总数不过约 1,00 架。

  日本帝国海军派遣南云忠一率领包括“赤城”、“龙骧”、“飞龙”、“苍龙”、“翔鹤”、“瑞鹤”共 6 艘航空母舰对印度洋上的盟军目标进行突袭,6 艘航空母舰共计搭载约 350 架舰载机。此外在南云麾下还有战列舰 4 艘、巡洋舰 7 艘、驱逐舰 19 艘和潜艇 5 艘。

  2 月 13 日和 14 日,“龙骧”号航母出动舰机前往轰炸在邦加海峡附近的盟军船只和军舰,击沉鱼雷艇、特务舰、炮舰各一艘,另外击伤或击沉 8 艘商船。

  3 月,“龙骧”号航母在三宝垄和星加坡作战,共击沉或击伤 9 艘盟军商船。至 4 月 23 日返回吴港检修。

  1942 年(昭和 17 年)5 月 26 日,“龙骧”号航母配备零战 16 架,九七舰攻 21 架,与“隼鹰号”航母一起组成了“第四航空战队”,从青森县陆奥湾的大凑港出发向东北方向的阿留申出发,参加阿留申作战,担任对中途岛作战的支援行动。

  8 月 7 日,美军在瓜达卡纳尔岛实施了登陆作战,自此日美双方在瓜岛展开了长达七个月的拉锯战。在瓜岛争夺战的期间,两军都在尽力为岛上提供支援。

  8 月 24 日,“龙骧”号编成机动部队第三舰队第一航空战队,在重巡洋舰“利根”号、驱逐舰“天津风”和“时津风”的陪同下为陆军的登陆部队提供保护。“龙骧”号在成功的轰炸了瓜岛上的亨德森机场后,受到美军陆基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的联合攻击。

  起初的陆基 B-17 轰炸机的攻击全部被“龙骧”号躲过,但是在随后而来的美军“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CV-3)上的 30 架 SBD 俯冲轰炸机和 8 架 TBF 鱼雷攻击机的空袭下,左舷中部命中一枚鱼雷,舰上被命中 4 枚炸弹,引起大火和船体倾覆,在受到攻击后四个小时,于瓜达卡纳尔岛北方海域沉没。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建成时)

  排水量:12,732 吨(公试)
  长×宽×吃水:180.0m×20.3m×5.56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158.6m×23.0m
  动力:口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 6 座,舰本式蒸汽轮机 2 台,2 轴推进 65,000hp

苍龙号(Soryu)


苍龙号(SORYU)航空母舰

  苍龙号是日本帝国海军的主力航母之一,按照日本帝国海军的分类,苍龙号(Soryu)和飞龙号(Hiryu)同属于苍龙级,但是由于飞龙号的改动很大,已经基本上可以视作另外一个级别,在本书里,笔者将其分开叙述。

  日本海军在完成号称世界最早的航空母舰“凤翔号”之后,又陆续的计划建造了由战舰、巡洋战舰改造而来的航母加贺号与赤城号,并有小型空母龙骧号的建造计划,因此,在华盛顿海军军缩条约的限制下,当时的日本海军航母保有允许量就只剩下 21,000 吨。

  在伦敦海军条约中,规定了巡洋舰种的保有量中,容许拥有不超过 25% 吨位的具有航空甲板的巡洋舰,于是美国海军遂提出了将重巡洋舰和航空母舰混合的航空巡洋舰计划,而日本海军与之相对应的,也在昭和七年(1932)提出了所谓的 G6 计划,本计划中的航空巡洋舰造型奇特,在如同航母般的外型上,于飞行甲板前端下面布置了三座渐高的双联装203毫米炮塔,预计性能如下:速度 36 节,排水量 17,500 吨,舰载机 70 架。

  在昭和九年(1934)开始的第二次舰船补充计划(丸二计划)中,军令部要求以 G6 计划为参考,将剩下的 21,000 吨航母保有量使用来建造两艘所谓的航空巡洋舰。该计划中的航空巡洋舰性能如下:排水量 10,050 吨,203 毫米的主炮装备在中心线上,127 毫米高射炮 20 门(10 座双联装炮塔),防空机枪 40 挺以上,搭载机 100 架(半数置于飞行甲板),速度 36 节,预计于昭和十一年(1936)完成一号舰,而于次年完成二号舰。


方案号为 G8 的苍龙号原始设计风洞模型

  在 G8 方案里,要求苍龙号以 10,000 吨的基准排水量上安装了双联装和三连装的 203 毫米主炮炮塔各一座,还有 127 毫米的双联装高平两用炮 10 座共计 20 门。

  从上面的图中只可以看出,G8 方案更象是一般的航空母舰,但是要在 10,000 吨的基准排水量内实现上述要素,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根本不可能实现。而且在其即将开工之前,发生了日本帝国海军史上有名的“友鹤事件”。这个事件导致了对苍龙级的设计方案再一次修改,其借鉴了“赤城”号和“加贺”号的建造和使用经验,因此更加的完善,最终成为了纯正的航空母舰。


正在吴港海军工厂建造的苍龙号(SORYU)航空母舰

  苍龙级号称“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外观特征为位于右舷前部的小型舰桥和有限中部向下弯曲的烟囱。为实现高航速而采用的重巡洋舰船体,并安装了总功率 15 万马力的蒸汽轮机,最大航速达 34.9 节,创下了日本海军航母史上的记录。由于借鉴赤城和加贺大改装的经验,苍龙级在排水量约为前者一半(标准排水量 15,900 吨)的情况下仍能达到与前者相近的性能。具备双层机库和全通式飞行甲板,前、中、后 3 部升降机,常规载机 57 架,对空火力为 6 座双联装 127 毫米高炮,首次采用的装置还包括舰尾着舰标识、阻拦索等,这些都成为了日后日本帝国海军其他正规航母的标准装备,只是由于吨位限制,防护能力较弱。


苍龙号(Soryu)在公试,1938 年 1 月 22 日

  苍龙号于昭和十二年(1937)12 月 29 日完工,次年(1938)四月,苍龙号被派往中国战场支援,将舰载机的一部份派遣到南京。同年十月参加了广东方面作战的支持任务,并于十二月归回本土。飞龙号服役后两舰合并为第 2 航空战队,在司令官山口多闻少将力荐下参加珍珠港作战,昭和十六年(1941)七月,与飞龙号航空母舰一起南下支援法属南印度支那的进攻,之后就为了筹备攻击珍珠港,而回到本土,展开严苛的训练。在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从单冠湾出击前往珍珠港的苍龙号搭载了零战 21 机,七式舰攻 18 机,九九式舰爆 18 机,合计 57 机,战果丰硕,苍龙号舰爆队投弹炸毁了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由于续航能力强,在执行完珍珠港的任务回国途中,苍龙号所属的第二航空战队还奉命前往威克岛支援,直到该岛在 12 月底被攻克。


偷袭珍珠港作战中,从赤城号上拍摄的苍龙号

苍龙号(Soryu)1942 年线图

  1942 年一月,苍龙号与飞龙号一起南下参加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攻略作战,二月,在帛琉与第一航空战队会合,轰炸了澳洲的达尔文港。1942 年 4 月,一、二、五航战奉命进入印度洋,扫荡英国远东舰队残部。由于对方采取了避战机动策略,双方并与直接交手。4 月 5 日日机袭击科伦坡,苍龙号飞行队长江草隆繁指挥的 53 架 99 舰爆遭遇英军重巡洋舰多塞特郡号和康沃尔号,前者在 13 分钟内被炸沉,后者在 18 分钟内沉没,炸弹命中率高达 88%。9 日日机又突袭亭可马里,将基地内大批飞机、船舶和设施炸毁,随后又与友舰配合、向正在驶往锡兰岛东岸的英军轻型航母竞技神号发动进攻并将其击沉,炸弹命中率达 82%。


苍龙号(Soryu)线图

  昭和十七年(1942)五月二十七日,苍龙号随着一只前所未有的大舰队从本土出发前往中途岛,参加了惊天动地的中途岛大海战。苍龙号当时仍在第二航战里,僚舰仍是飞龙号,他们都归在二航战司令山口多闻海军少将的指挥下。此海战中苍龙号除了预定的载机以外,还搭载了两架后来彗星舰爆前身的新锐高速侦察机二式舰侦,和准备配上占领后的中途岛基地的三架零战。由于密码遭美国破译,所以美国集中了全部的力量朝着苍龙号所在的南云机动部队发动猛烈的攻势。当日上午 10 时 25 分,就当舰队数度击退来袭鱼雷机,准备好迎风放出战机时,美军俯冲轰炸机突然从空中窜下,在短短几分钟间,三枚直击弹命中苍龙号飞行甲板上面,并平均的落在三座升架机前,爆炸连续引爆了停在甲板上正等待起飞的战机和堆积在甲板上的炸弹鱼雷,全舰陷入一片大火,10 时 40 分,苍龙号的主机就停止了动作。


中途岛作战中,躲避美军陆基 B-17 轰炸机水平轰炸的苍龙号

  火灾延伸到鱼雷库,发生了大爆炸,10 时 45 分,柳本柳作舰长下令全舰弃船,而自己却坚持留在舰桥。当天整个下午苍龙号都持续着猛烈的燃烧,日落时, 火势稍有减退,阿部士官长奉命将柳本舰长带下来,但是当他看到手持军刀,独自肃立在舰桥,表情坚定决定与舰共存亡的柳本后,也只能哭着离开。7 时 13 分, 焚烧了八小时半的苍龙号沉没,定员 1,103 名中有 718 名战死。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

  排水量:15,900 吨(基准),18,500 吨(公试),19,500 吨(满载)
  长×宽×吃水:227.5m×21.3m×7.62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216.9m×26m
  动力:口号舰本式专烧锅炉 6 座,舰本式蒸汽轮机 4 台,4轴推进 152,000hp
  航速:34.5 节
  续航力:7,680 海里/18 节
  火力: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6 座,九六式双联装 25 毫米高炮 14 座
  舰载机:(1941 年 12 月常备配置)零式舰战 18 架,九九舰爆 18 架,九七舰攻 18 架
  舰员:1,103 人

飞龙号(Hiryu)


正在公试中的飞龙号(Hiryu)

  飞龙号同样也来自于昭和九年(1934)开始的第二次补充计划(丸二计划),原本是作为苍龙级的二号舰,不过,在建造的过程中,由于“海军假日”的结束,使得日本不再受到条约规定的吨位限制,相比苍龙号,飞龙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包括进一步加强舰体结构,升高舰艏、改进防护等,排水量上升约 2,500 吨。另外,为与苍龙号编成一个战队,方便起降指挥,飞龙将岛式上层建筑改到左舷。但实际使用中与赤城号一样,效果并不见佳,所以之后再没有任何航母采用这种布局,使赤城与该舰成为世界航母史上罕见的左舷舰桥特例。

  由于重新设计耗费时日,开工日期也因此延后,以致于比计划中的竣工日期晚了一年半以上。1936 年 7 月 8 日,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37 年 11 月 15 日下水,1939 年 7 月 5 日竣工。相对于苍龙号,飞龙号在飞行甲板的长度上没有变更,但是却比苍龙号宽了一公尺,这是从改装后的航母加贺号上取得的操作经验,不过,虽然飞行甲板变宽了,但是舰体并没有加宽。


飞龙号(Hiryu)1939 年 4 月 28 日在馆山冲

  在船体上,飞龙号与苍龙号也有显著的不同。首先,是加厚了船体外板和甲板钢板的厚度,以求得更好的船体强度和防御力,而且,设于水线下的钢板重量也让飞龙号的重心更低。在结构上与苍龙号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本舰改用了全铆接构造,舍弃了在苍龙号上仍然运用的电气熔接法(电焊),这主要是因为第四舰队事件的发生,而使得日本帝国海军全面禁止在军舰上使用对于结构上较存虑的电焊法。虽然使用铆接法建造的船身比较坚固,但是制造时间上仍是以电焊法较为有利,日后美国海军在战中的大量造舰,就是运用了电焊法。日本海军自己废了电焊法的功夫,实在是有些因噎废食了,到了战争末期,才重新使用此法建造急造船只。

  此外,本舰的轮机较苍龙号马力大上一千马力,但是因为强化了船身强度,排水量比苍龙号大上 1,800 吨,所以速力上也较苍龙号慢 0.2 节。此外,由于在苍龙号上使用的横列吊下式平衡双舵被认为不好用,所以到了本舰改用了半平衡式一枚舵。

  在武器上,大致与苍龙号相同,不同处为飞龙号是第一艘装用 25mm 三联装防空机炮的空母,并与 25mm 双联装混载使用。


飞龙号(Hiryu)1939 年 7 月 5 日在横须贺

  飞龙号完成后,就与准姊妹舰苍龙号编成第二航空战队。昭和十五年(1940)九月,日军进驻北法属印度支那,第二航战只有飞龙号出击参加行动。隔年七月,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飞龙号才跟苍龙号一起参加支持任务。作战结束后两舰都回到本土,为了即将来临的夏威夷攻击作战而展开严格的训练。

  昭和十六年(1941)十二月八日,飞龙号与其它五艘中大型航母一起对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动了奇袭,太平洋战争随之爆发。在结束珍珠港的攻击任务回国途中,第二航空战队奉命前往威克岛支持久攻不下的登陆作战,在强而有力的空中力量支持下,日军不久就攻下此岛。昭和十七年(1942)一月,飞龙号与苍龙号一起南下参加攻略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支持作战。二月,在帛琉与第一航空战队会合,先是轰炸了澳洲的达尔文港,后是进入了印度洋。机动部队的飞行员以高超的技术在印度洋击沉了英军的重巡洋舰两艘以及轻航母一艘。飞龙号以及他的战机们在战场上证明了他们是世界上战力最强的航空战队之一。

  昭和十七年(1942)六月五日,飞龙号参加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海战中途岛攻略战,与其它三艘航母─同战队的苍龙号、第一航战的赤城号和加贺号航母同属南云中将的机动部队麾下,任务是奇袭中途岛基地,彻底毁灭该岛战力,并诱出美国航母加以歼灭,但是,这个计划却因为密码遭美军解破而曝光,使得美军能掌握日本的各步行动,调来了三艘航母在中途岛打联合舰队的埋伏。


1942 年的飞龙号(Hiryu)线图

  南云机动部队四艘航母在严格的无线电静默管制下悄悄逼近了中途岛基地,发动了第一波攻击队攻击中途岛。但是由于攻击队机群被中途岛美军雷达发现,所以岛上战机都紧急疏开,加上防空火力强烈,使得属于飞龙号的攻击队队长友永大尉发回“需要第二次攻击”的报告。

  本来在机动部队各舰飞行甲板上,预留了一支用来攻击美军航母舰队的第二波攻击队,但是因为中途岛攻击不甚理想,于是南云中将下令第二波攻击队改换陆用炸弹,在这期间来自中途岛的美军战机陆续猛攻南云舰队,但在零式战机的拦截下没有任何战果。

  就在第一次换弹作业结束后,却突然传来发现敌航母舰队的消息,坐镇飞龙号的第二航战司令山口多闻少将建议马上派出战机攻击,但是南云忠一却认为应当将陆用炸弹换回攻舰用的鱼雷,还有收容第一波攻击队在程序上较为合理。

  结果事后证明南云忠一的这个“换弹命令”导致了致命的结果,就在四艘航母都把飞行甲板上的各项事务处理完毕,正要迎风放出飞行队攻击美国舰队时,美国舰载俯冲轰炸机突然出现,将在甲板上载满了炸弹油料以及战机的日本航母化成了一团火海。由于飞龙号位置较其它三艘航母为远,得以躲开了这次毁灭性的俯冲攻击。


正在进行避弹机动的飞龙号(Hiryu)

  在其它三艘航母都丧失战斗力后,在飞龙号上的山口多闻少将接管了作战指挥权,并随即在当地时间 10 时 40 分和 12 时 45 分派出两波战机反击,第一波由小林道雄大尉指挥,记有零战 6 机、九九式舰爆 18 机。第二波包含了 6 架零战以及 10 架九七式舰上攻击机,由带队攻击中途岛的友永大尉率领,重创了约克城号。

  接近黄昏时,山口计划将飞龙号上的残余兵力零战 6 架、舰爆 5 架以及舰攻 6 架发动最后一次攻击,但是这时来自美军“企业”号的2 4 架俯冲轰炸机出现在飞龙号的上空,直接命中 4 枚炸弹。两枚在第一升降机附近,两枚在舰桥与第二升降机附近,飞龙号受伤严重,舰上燃起熊熊大火,虽然一度似乎得以控制,但终究无法得以救回。至 21 时 23 分飞龙完全失去机动能力、开始倾斜。

  午夜,山口少将下令全员弃舰,而自己则留在舰上与舰共存亡,他摘下了军帽作为遗物,在舰桥里与准备一同赴死的飞龙号加来止男舰长观赏着月色,并以清水代酒。由驱逐舰卷云号对飞龙号发射了两枚鱼雷,但是飞龙号并没有因此沉没,到了第二天早上山本本队里的侦察机发现飞龙号还在漂流,并在舰上发现人影,就派驱逐舰谷风号前去营救,但是却再也找不到飞龙号踪影。


飞龙号(Hiryu)的最后一幕

  事实上,飞龙号一直漂流到 8 点 20 分,侦察机所看到的人影是机舱里的幸存者机关长万代少尉一行人。这些人本来被困在机舱里,差点丧命,但是卷云号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却打破了船舱使得他们得以逃生,后来他们被救起,成为了美军的俘虏。


飞龙号(Hiryu)青岛社新版的飞龙号模型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

  排水量:17,300 吨(基准),20,165 吨(公试),21,900 吨(满载)
  长×宽×吃水:227.35m×22.32m×7.74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216.9m×27m
  动力:口号舰本式专烧锅炉 8 座,舰本式蒸汽轮机 4 台,4 轴推进 153,000hp
  航速:34.3 节
  续航力:7,670 海里/18,节
  火力: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6座,九六式双联装 25 毫米高炮 5 座,三联装 25 毫米高炮 7 座
  舰载机:(1941 年 12 月常备配置)零式舰战21+4架,九九舰爆 27+8 架,九七舰攻 9+3 架
  舰员:1,103 人


  航速:29.0 节
  续航力:10,000 海里/14 节
  火力:八九式 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6 座,九三式 13.2 毫米四联装机关枪 24 座
  舰载机:舰战 12+6 架,舰攻 12+6 架
  舰员:924 人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1941 年)

  排水量:10,600 吨(基准),12,575 吨(公试)
  长×宽×吃水:180.0m×20.78m×7.08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156.5m×23.0m
  动力:口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 6 座,舰本式蒸汽轮机 2 台,2 轴推进 65,000hp
  航速:28.0 节
  续航力:10,000 海里/14 节
  火力:八九式 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4 座,九六式 25 毫米双联装机炮 2 座,九三式 13.2 毫米四联装机关枪 24 座
  舰载机:九六式舰战 18 架,九七舰攻 12 架,备用机不明
  舰员:924 人

翔鹤号(Shokaku)

  翔鹤号(Shokaku)是翔鹤级的一号舰,日本帝国海军主力航空母舰之一。

  日本海军在 1934 年(昭和 9 年)第二次舰船补充计划(丸二计划)中决定建造 2 艘苍龙级航母,加上原有的凤翔、龙骧、赤城、加贺 4 舰,已与美国 6 艘条约型航母(2 艘列克星敦级,2 艘约克城级,突击者号,黄蜂号)的实力齐平。为取得航空兵上的优势,特别是在“九段作战”中第四阶段的马绍尔群岛机动部队决战(2-4 艘新型航母外加 2-4 艘超级战列舰对美军机动部队)中占据先机,日本海军在 1937 年(昭和 12 年)的第三次舰船补充计划中拨款建造两艘翔鹤级航空母舰。


正在公试中的翔鹤号(Shokaku)

  翔鹤级工程提出时恰逢“海军假日”结束,因此在吨位、武备上完全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舰政本部集结精华人才倾力设计,军令部下发的设计要目规定,翔鹤级载机数量达到 84 架,航速达到 34 节,18 节时的续航力不小于 9,700 海里。防御能力上弹药库可抵御 800 公斤水平轰炸机炸弹和 8 英寸(即203mm,是美国重巡洋舰主炮口径)炮弹,机舱可抵御 250 公斤水平轰炸机炸弹和 5 英寸(127mm)炮弹,与飞龙号相比防护更为厚重。242.2 米长的飞行甲板高度偏低,设有双层机库和 3 部升降机,但没有装甲甲板;具有日本特色的横卧式向下弯曲烟囱位于舰体右舷中部。由于飞龙号先前将岛式上层建筑置于舰体左舷的设计并不实用,两舰岛式舰桥统一设计在舰体右舷。为使机动编队的航速超过需要其掩护的大和级战列舰(27 节)、达到 34 节的水平,翔鹤级配备了日本海军功率最大的 16 万马力主机(与大和级主机相同),同时在日本海军军舰中开水线下采用球鼻首之先河。

  翔鹤级结合了赤城级航母的载机数量、苍龙级航母的续航力、白露级驱逐舰的航速和高雄级重巡洋舰的防护水平,是到此时为止日本海军建造最理想的一型舰队航母。

  1937 年 12 月 12 日,翔鹤号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39 年 6 月 1 日下水,1941 年 8 月 8 日竣工。

  翔鹤号与其后不久竣工的姊妹舰瑞鹤号一起组成了第五航空战队并参与到了偷袭珍珠港的作战行动中。


珍珠港作战时翔鹤号(Shokaku)上的攻击机群

  在珍珠港作战中,翔鹤号一共出动了两个攻击波,第一攻击波包括九九式舰上爆击机 26 架,指挥官是飞行队长高桥赫一少佐;零式舰上战斗机 5 架,指挥官是分队长兼子正大尉。第二攻击波包括九七舰上攻击机 27 架,指挥官是市原辰雄大尉。这些训练有素的飞行员们给美国海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太平洋战争开始之后,于 1942 年(昭和 17 年)1 月 20 日,翔鹤号与姊妹舰瑞鹤号航空母舰一起参与了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的作战。

  1942 年 4 月,翔鹤号所在的第五航空队战与第一、第二航空战队一起,在南云忠一的率领下奉命进入印度洋,扫荡英国远东舰队残部,击沉了包括 “竞技神”号航空母舰(HMS Hermes)、重型巡洋舰康沃尔号(HMS Cornwall)和多塞特郡号(HMS Dorsetshire)在内的多艘英国皇家海军军舰。


翔鹤号(shokaku)在珊瑚海海战中躲避炸弹

  从印度洋返航途中,第五航空战队受命支援莫尔兹比港的登陆。1942 年 5 月 8 日,在珊瑚海海战中,第五航空战队在高木武雄中将的指挥下击沉了美军航母列克星顿号(CV-2 Lexington),重创约克城号(CV-5 Yorktown)。但是在此次海战中,翔鹤号被命中 3 枚炸弹,损伤严重,不得不在战后回到本土大修,也因此没有参加中途岛海战。


珊瑚海战中翔鹤号(Shokaku)的受损情况

  中途岛海战后,由于第一、第二航空战队的 4 艘大型航母此役悉数损失,原属五航战的翔鹤号与其姊妹舰瑞鹤号一起组成了新的一航战,作为机动部队主力鏖战于西南太平洋上。

  1942 年 8 月的瓜岛争夺战中,在第二次所罗门海战里,翔鹤号与其姊妹舰瑞鹤号一起击伤美军航空母舰“企业”号(CV-4 Enterprise),10 月的南太平洋海战中(美国人称圣克鲁兹海战),又击沉美军航空母舰“大黄蜂”号(CV- 8 Hornet),再度击伤“企业”号。这是日本帝国海军所得的最后一次战术胜利。不过“翔鹤”号遭到“大黄蜂”号上的攻击机攻击,命中 4 弹,受损严重,不得不再一次回国大修了九个月。

  进入 1943 年,美国与日本在人力、物力上的差距开始显现,日本海军形势日益被动,机动部队也因舰载机和优秀飞行员大批消耗不堪再战。1944 年(昭和 19 年)6 月日军发起乾坤一掷的“阿号作战”,与美军机动部队决战于马里亚纳群岛海域。

  6 月 19 日 11 时 20 分,翔鹤号在航行途中被美军潜艇“棘鳍”号(USS Cavalla, SS-244)偷袭,右舷命中 4 枚鱼雷,导致航空燃料气体充满舰内。舰上的损管人员采取了向左舷注水平衡等抢救措施,14 时 1 分,航空燃料气体引发起火爆炸沉没,舰上 1,272 名官兵阵亡。

翔鹤号(Shokaku)在 1942 年时的线图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

  排水量:25,675 吨(基准),29,800 吨(公试),32,105 吨(满载)
  长×宽×吃水:257.5m×26m×8.87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242.2m×29m
  动力:口号舰本式专烧锅炉 8 座,舰本式蒸汽轮机 4 台,4 轴推进 160,000hp
  航速:34.2 节
  续航力:9,700 海里/18 节
  火力: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8 座,三联装 25 毫米高炮 12 座
  舰载机:(1941 年 12 月常备配置)零战 18+2,97 舰攻 27+5,99 舰爆 27+5
  舰员:1,660 人

瑞鹤号(Zuikaku)


瑞鹤号(Zuikaku)刚刚服役时

  瑞鹤号(Zuikaku)是翔鹤级的二号舰,日本帝国海军主力航空母舰之一。舰名中的“瑞”是吉祥的意思,“鹤”在日本是长寿的象征,来源于一种美丽的鸟类。

  1938 年(昭和 13 年)5 月 25 日,瑞鹤号航空母舰在川崎重工业神戸造船厂开始建造,1939 年 11 月 27 日下水,1941 年 9 月 25 日服役。当时其与姊妹舰翔鹤号的区别在于前甲板上绘制了一个日文“ス”,不过在最终状态时,因全舰涂上了迷彩而去掉了这个字。


瑞鹤号(Zuikaku)比较著名的一副画作,飞行甲板前面的日文“ス”清晰可见

  1941 年(昭和 16 年)服役之后,与姊妹舰翔鹤号航空母舰组成第五航空战队,参加了偷袭珍珠港的作战。11 月 16 日从单冠湾出发,12 月 8 日,瑞鹤号与其他五艘航空母舰一起,出动了两个攻击波共 58 架飞机实施对珍珠港的空袭。在空袭作战中,瑞鹤号上的机群十分幸运,无一损失。

  空袭珍珠港的第一攻击波,瑞鹤号出动了九九式舰爆 25 架,由分队长坂本明大尉指挥,零式舰战 6 架,由分队长佐藤正夫大尉指挥;第二波出动了九七式舰攻 27 架,由飞行队长岛崎重和少佐指挥。


从上空拍摄的瑞鹤号,可以清楚地看到其烟囱的排烟情况

  太平洋战争开始之后,于 1942 年(昭和 17 年)1 月 20 日,瑞鹤号与姊妹舰翔鹤号航空母舰一起参与了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的作战。

  1942 年(昭和 17 年)4 月,瑞鹤号所在的第五航空队战与第一、第二航空战队一起,在南云忠一的率领下奉命进入印度洋,扫荡英国远东舰队残部,击沉了包括 “竞技神”号航空母舰(HMS Hermes)、重型巡洋舰康沃尔号(HMS Cornwall)和多塞特郡号(HMS Dorsetshire)在内的多艘英国皇家海军军舰。

  从印度洋返航途中,第五航空战队受命支援莫尔兹比港的登陆。

  1942 年 5 月 8 日珊瑚海海战中,瑞鹤号和翔鹤号共同起飞舰载机并成功击沉了美军航母列克星顿号(CV-2 Lexington),重创约克城号(CV-5 Yorktown)。但是在同一时间美军也派出战机出现在日本航母上空,但因等候速度较为慢的鱼雷机儿没立即发动空袭,此时瑞鹤号的舰长横川市平大佐进行巧妙的转进,使“瑞鹤”号躲进热带暴风之下并在之后的空袭中毫发无伤,而“翔鹤”号遭到空袭遭到三颗炸弹命中受损。

  虽然瑞鹤号在此战役中逃过美军空袭,但是派出去的舰载机与飞行员损失也过半。因此两舰都没有参加 1942 年 6 月的中途岛海战,然而在中途岛海战日本海军损失四艘大型航空母舰,翔鹤级两舰成为日本海军仅剩的大型航母,因此负担更沉重的作战压力,而在中途岛后由于航母的损失,第五航空战队遭到撤裁,两艘翔鹤级转调至第一航空战队。

  其后,在 1942 年 8 月的第二次所罗门海战和 10 月的南太平洋海战中,瑞鹤号又与翔鹤号一起击伤美军航空母舰“企业”号(CV-4 Enterprise),击沉了“大黄蜂”号(CV- 8 Hornet)。

  1943 年(昭和 18 年)2 月,瑞鹤号参与了日本陆军从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撤退行动,为撤退的舰队提供空中掩护。

  1943 年的下半年,瑞鹤号在特鲁克岛锚泊, 9月 17 日,瑞鹤号与其他舰只一起从特鲁克出港训练,但在次日,即 18 日,美军的机动部队开始向吉尔伯特群岛的塔拉瓦岛和马金岛发动空袭,瑞鹤号与其他船只一起向美军舰队发动反击。直到 23 日才返回特鲁克港。10 月 5 日,6 日,瑞鹤号还从威克岛出击向美军机动部队发动空袭。

  1944 年(昭和 19 年)6 月日军发起乾坤一掷的“阿号作战”,与美军机动部队决战于马里亚纳群岛海域。瑞鹤号与姊妹舰翔鹤号一起参与了马里亚纳群岛作战,战斗中翔鹤号被美军潜艇击沉,瑞鹤号上的舰载机也大部分被击落,期间瑞鹤号被命中一弹而受伤。


瑞鹤号(Zuikaku)在两艘秋月级驱逐舰的保护下进行防空机动

  在马里亚纳群岛失守之后,日军大本营意识到美军下一步不但可以攻击菲律宾、台湾、硫黄岛,甚至还能直接进攻日本本土。面临如此严峻的局势,大本营制定了“捷一号”作战计划,希望能够保住菲律宾。

  10 月 20 日,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以瑞鹤号为旗舰,率领着航空母舰“瑞凤”号、“千岁”号、“千代田”号,航空战列舰“伊势”号、“日向”号,轻巡洋舰“大淀”号、“多摩”号、“五十铃”号和—些驱逐舰,以及大约一百一十六架舰载机作为诱饵舰队,南下吕宋岛,把负责掩护登陆莱特岛行动的强大美国第三舰队引开,为栗田舰队和西村舰队炮击美军登陆部队创造条件。

  小泽中将成功的完成了诱敌任务,将哈尔西率领的掩护登陆部队的第三舰队主力吸引住,远离了美军登陆部队。

  10 月 25 日上午 8 时 20 分左右,美军舰载机第一波约 130 架飞机飞临小泽舰队上空,8 时 35 分,瑞鹤号飞行甲板中部命中一弹,2 分钟后,左舷命中一枚鱼雷,导致机械室进水,舰载机无法起降,只剩下两轴推进。8 时 45 分,火灾被补灭。

  8 时 48 分,瑞鹤号失去通信能力,不得不通过轻巡洋舰“大淀”号上的无线电发送命令。9 时 44 分,小泽准备将指挥部移到轻巡洋舰“大淀”号上,此时美军的第二攻击波也已接近。

  13 时,美军第三攻击波到达,由于小泽舰队里其他的航母已经被击沉,瑞鹤号成为重点攻击目标,左舷被命中 4 枚鱼雷,右舷命中 2 枚鱼雷,同时还被命中 7 枚航空炸弹,致使动力丧失,舰体严重倾斜。


1944 年 10 月 25 日,瑞鹤号(Zuikaku)沉没前的照片,此时已经明显可以看到其大幅度向左倾斜,上空一架美军的 TBF 鱼雷攻击机掠过

  13 时 30 分,舰长贝塚武男大佐下令弃舰,13 时 55 分将军旗降下,14 时 14 分,舰尾开始下沉,14 时 20 分完全沉没,共战死军官 49 名,士兵 794 名,舰长贝塚武男大佐与舰共沉。


下达弃舰命令之后,官兵们在瑞鹤号的甲板上向降下的军旗敬礼
 

瑞鹤号(Zuikaku)在 1944 年时的迷彩线图

  题外话:瑞鹤号还参与了东宝电影公司于 1944 年出品的战争电影《雷击队出动》,影片在瑞鹤号和凤翔号航空母舰上实地拍摄,并且出动了九七式飞行艇、零式舰上战斗机、一式陆上攻击机、九七式舰上攻击机和天山舰上攻击机协助拍摄,是日本战争电影中的代表作之一。2006 年,东宝电影公司还重新发行了 DVD 版本。


电影《雷击队出动》里,从瑞鹤号上起飞的天山舰爆拍摄的影像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

  排水量:25,675 吨(基准),29,800 吨(公试),32,105 吨(满载)
  长×宽×吃水:257.5m×26m×8.87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242.2m×29m
  动力:口号舰本式专烧锅炉 8 座,舰本式蒸汽轮机 4 台,4 轴推进 160,000hp
  航速:34.2 节
  续航力:9,700 海里/18 节
  火力: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8座,三联装25毫米高炮 12 座(新造时)。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8 座,三联装 25 毫米高炮 20 座,单管 25 毫米高炮 36 座,120 毫米 28 联装防空火箭 8 座(最终时)
  舰载机:零战 18+2,97 舰攻 27+5,99 舰爆 27+5(1941 年 12 月常备配置)/零战 28 架,零式战斗轰炸型 16 架,彗星舰爆 11 架,天山舰攻 14 架。(最终时)
  舰员:1,660 人(新造时)/1,712 人(最终时)

 

云龙号(Unryu)

  云龙号是云龙级的一号舰,是日本帝国海军最后一级舰队航母,也是最后一艘采用祥瑞动物命名的日本航母。

云龙号(Unryu)航空母舰

  日本海军在昭和十四年度(1939)计划的丸四计划(军备补充计划)里面建造的航母只有新型装甲航母大凤号一艘,基本上日本海军是希望在航母数目上 能与美国相等就好,将建造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与美军相差甚多的战舰部队上。但是在昭和十五年(1940)美国通过了第三次宾逊案,准备建造三艘“埃塞克斯”型航母, 这又让日美空母数量间失衡,所以在日本海军后来制定的丸五计划中,给新航母的建造案留了空间。丸五计划中本来是要放入大凤改级航母三艘,但是后来将其中一艘改成新型中型航母,这就是云龙级的前身。

  中途岛海战之后,日本海军损失了四艘主力航母,因此在 1942 年对计划进行了修正,决定建造大凤级航母 5 艘和中型航母 15 艘。因此,云龙级被扩充到 15 艘。

  原计划批量建造云龙级 15 艘,实际因战局恶化导致资源和生产力不足只开工 6 艘,其中天城号(Amagi)和葛城号(Katsuragi)完工,笠置(Kasagi)、阿苏(Aso)、生驹(Ikoma)因战败而中止建造。受资源不足所困,天城和笠置使用的是未完工的 2 艘改铃谷级(又称伊吹级)重巡洋舰的主机,葛城和阿苏则使用阳炎级驱逐舰的主机,所以航速比前几艘要慢。

1944 年时的云龙号线图

  云龙级航母基本上是以上一级中型航母飞龙号为基础而发展,船体与飞龙号相去不远,两者亦可以算是准同级舰。本级舰的改良点,主要有舰桥的位置、升降机的数目与大小、舵的修正何妨空火力的提升等,在船体与甲板上与飞龙号都是使用相同的蓝图。

  在舰桥位置上,飞龙号位于左舷的舰桥大受批评。原因有二,第一个是这样烟囱在右舷,舰桥在左舷的布置会导致飞行甲板气流不稳定,不利于飞机起降,第二个就是大多数飞行员都是右撇子,右撇子在开飞机时,对于右手边障碍物的闪避能力较左手边的好多了,也就是说,设在左边的舰桥让右撇子飞行员起降时感到不安。所以云龙级就改回像苍龙号一样,把舰桥至于右舷烟囱前。在舰桥构造上,也比飞龙号大了些。

  升降机部分,由于在甲板上开洞一样的升降机是防御的弱点,所以日本新造的空母,如大凤级等都只有配备两具升降机,一具置于机库前端,一具就置于机库后端,舍去中间升降机也减少了中间段机库的通行不良问题。另外,由于战机发展日趋大型化,云龙级升降机的面积也增大以对应。甲板上减去了两座收放式探照灯,并在左舷后侧装备一具可以隐藏到甲板下的 21 号电探。

  舰载机本来的计划是零式舰上战斗机常用 12 架,备用 3 架;九九式舰爆常用 27 架,备用 3 架;九七式舰攻 18 架,备用 2 架,合计常用 57 架,备用 8 架。后来,改装新机种,就变成烈风舰战常用 18 架备用 2 架,流星舰攻/爆常用 27 架,彩云舰侦 6 架,总计常用 51 架,备用 2 架,但是其中 6 架彩云舰侦必须露天系留在甲板上。

  机库部分也和飞龙号一样是两层,特别的是,本舰受了中途岛海战经验的影响,在机库壁上装设了泡沫式消防装置。另外,本舰也采用了不燃性涂料,并强化了机库的通风性。还有,大量裁减舷窗,加强不沉对策。舵方面,因为飞龙型使用的一枚式舵评价不好,本级舰改用了横列两枚式舵。武器方面,与飞龙号相似,但是极力加强防空机炮装备,最后达到了 25 毫米三联装防空机炮 21 座,单管防空机炮 30 座的程度。预计在完成后要在舰首两侧装上 120 毫米 28 联装防空火箭共 6 座,但是实际上并未装设。本来日本航母引以为常的习惯,在航母舰桥上装设一具九四式高射装置,在云龙级上由于要在该处直接装设(而非额外架设,像翔鹤级等都是后来架设在舰桥上的九四式高射装置上)21 号电探,于是把本来装备在舰桥顶端的一具九四式高射装置装到了舰桥旁边。另外,主桅上也装设了一具 13 号电探。

  由于战时造船能力的限制,云龙号航母一直等到马里亚纳海战结束后才得以竣工。1944 年(昭和 19 年)8 月,云龙号与同级舰天城号航母被编成了第一航空战队,但是实际上,已经没有舰载机和飞行员供他们装载了。由于预计要搭载在其上的航空队都在马里亚纳海战中消耗殆尽,所以云龙号也就只好作一艘没有舰载机的空母。

云龙号(Unryu)-1944 年 7 月 18 日,自横须贺出海公试的云龙号,舰桥上已经安装了 21 号电探,舰身涂装了迷彩

  1944 年(昭和 19 年)12 月,战局持续恶化,云龙号也被派命向菲律宾进行紧急运送任务,当时装载了特攻兵器“樱花”和陆军部队的云龙号,在 18 日离开吴港前往马尼拉。 在 19 日下午 4 时 35 分,云龙号在东中国海宫古岛西北二百三十海里处遭受美国潜艇“雄鲑号”(Redfish SS/AGSS-395)的鱼雷袭击,中雷两枚,第一枚命中舰桥下面,造成机械故障,停止运作,第二枚则命中右舷前部,瞬间引发机库内存放的特攻机樱花连续爆炸(每架樱花各有一颗载有炸药 1,200 公斤的弹头),数分钟后前部大规模倾斜,舰长小西要人大佐下令弃舰,但是云龙号却在中雷后 23 分钟即迅速沉入海中,带着舰长小西要人大佐以下 1,240 名成员沉入大海,结束了它既短暂又悲惨的生涯。

日本 Pit-road 公司出品的云龙号模型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

  排水量:17,480 吨(基准),20,450 吨(公试)
  长×宽×吃水:227.35m×22m×7.86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216.9m×27m
  动力:口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 8 座,舰本式蒸汽轮机 4 台,4 轴推进 152,000hp
  航速:34.0 节
  续航力:8,000 海里/18 节
  火力: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6 座,三联装 25 毫米高炮 21 座,单管 25 毫米高炮 30 座,120 毫米 28 联装防空火箭 6 座
  舰载机:一七试舰战(烈风)18+2,一七试舰侦(彩云)6+0,一六试舰爆(流星)27+0
  舰员:1,556 人

天城号(Amagi)

1944 年 8 月天城号在吴港

  航母天城号是云龙级的二号舰。日本海军在战中后期以山名命名中型空母,天城号名称来自于天城山。天城山是伊豆半岛中部火山群的总称,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娘”著称。

  本来预计在昭和17年(1942)执行的丸五造舰计划,在中途岛海战大败后有了极大的改变,成了改丸五计划。丸五计划中本来只计划建造一艘云龙级航母,但是由于中途岛战役大败,使得日本海军中的巨舰大炮派真正的体认到航母的重要性,于是决定在改丸五计划中全力生产航空母舰,其中打算建造改大凤级大型航母五艘,和中型空母云龙级十五艘(5001 号~5015 号),而天城号就是计划中的 5001 号舰。

  但是,实际上真正有开工的也不过是天城号、葛城号、笠置号、阿苏号和生驹号五艘,其它不是未起工就是建造中止,而这五艘里面,也只有天城号跟葛城号有完工,其它在战争结束时都未完成。天城号使用的主机来自于改铃谷级(又称伊吹级)重巡洋舰预定采用的主机。与云龙号相较起来,天城号的工期就减短了两个月。

  天城号的远祖飞龙号建造时间为 1,077 日,其改良型云龙号从开工到竣工需要 725 日,而天城号则是 669 日。不过,再怎么算,都是约两年的长时间。

  完成以后的天城号马上与姊妹舰云龙号组成第一航空战队,不过那已经是昭和 19 年(1944)8 月,马里亚纳海战已经把日本仅存的舰载机飞行员都消耗光了,再加上联合舰队已经没有足够的燃料供其出海,虽说本舰是一艘航空母舰,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过战机在飞行甲板上起飞或降落过。

  天城号就这样一直待在吴港里作为防空炮台使用。直到昭和 20 年(1945)3 月 19 日,美军空袭吴港,天城号挨了一枚炸弹。虽然停泊在三子岛旁,并有掩护伪装措施,在同年 7 月 24 日和 7 月 28 日的美军吴港大空袭时,仍难逃挨炸。7 月 24 日的空袭行动里,天城号被击中命中三枚炸弹,7 月 28 日的空袭,天城号又被直接命中一枚炸弹,和许多近失弹。结果在浸水后翻转着底,以十分难堪的姿态度过了战争的结束,最后只有遭到解体命运。

战后所拍摄,倾覆的天城号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

  排水量:17,480 吨(基准),20,450 吨(公试)
  长×宽×吃水:227.35m×22m×7.86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216.9m×27m
  动力:口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 8 座,舰本式蒸汽轮机 4 台,4 轴推进 152,000hp
  航速:34.0 节
  续航力:8,000 海里/18 节
  火力: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6 座,三联装 25 毫米高炮 21 座,单管 25 毫米高炮 30 座
  舰载机:一七试舰战(烈风)18+2,一七试舰侦(彩云)6+0,一六试舰爆(流星)27+0
  舰员:1,556 人

葛城号(Katsuragi)

  航母葛城号是日本云龙级序列的第三艘,其舰名来源于大阪府与奈良县境内的金刚山地里面的一座山峰名。在中途岛海战大败后,日本海军计划建造十五艘云龙型中型空母,序号从 5001 号一直排到 5015 号,其中 5001 号是天城号,5002 号并没有开工,而葛城号番号是 5003 号,照号码来看其实葛城号应该算是云龙级的四号舰。

1944 年 10 月葛城号在佐多岬冲试航测试

  由于日本海军急着要让这一批量产型的云龙级航母早点完成,各舰都有不同的措施来设法减短工期,所以每艘都有其不同之处。其中葛城号方面采用了驱逐舰阳炎型的主机,因为巡洋舰级的大型主机的建造是十分费工夫的。

  葛城号上面总共搭载了两组阳炎型的主机,输出仅达 104,000 马力,较云龙级原来的 152,000 马力降低许多,所以速力也下降两节,只能达到三十二节的程度。此外,这批量产的云龙级空母到了葛城号以后都变更了装甲材质。本来云龙级在舷侧有 46mm 的 CNC 装甲板,但是到了葛城号以后的云龙级为了施工方便,就以 25mm+25mm 的 DS 钢板代用。因为主机采用较为小型的驱逐舰主机,所以葛城号的基准排水量只有 17,150 吨,满载排水量为 20,200 吨,均较云龙级为小。吃水方面也因此较浅,相对于云龙级的 7.86 公尺,葛城号只有 7.76 公尺,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主机功率差了 50,000 马力,速力却只下降两节的缘故。

  本舰预定在舰首两侧共装设 6 座 120 毫米 28 联装防空火箭,这是一种新式的防空火箭弹发射器,但是始终没有装上。

  在电子设备方面,本舰舰桥上的雷达,在竣工时是网状的 21 号电探,与云龙号相同,但是在昭和 19 年(1944)末换装了喇叭状的 22 号电探。本舰在细节上与云龙号有许多不同点,像是舰桥后部的形状不同,还有前述的雷达改装。

  这批量产的云龙级,就有开工的来讲可以在细分为天城类、葛城类,其中天城类的主机是使用没有完成的重巡洋舰改铃谷级(又称伊吹级)300 舰与 301 舰的主机,输出功率  152,000 马力,包括了天城号以及笠置号都是这样的类型。葛城类空母就是葛城号与阿苏号,不同的地方就是主机采用的是驱逐舰的主机,只有 104,000 马力。

  葛城号在昭和 19 年(1944)10 月完成后随即加入了以空母云龙号与天城号在 8 月编成的第三舰队第一航空战队,但是却没有舰载机可以使用,因为日本舰载航空兵力已经在同年的马里亚纳海战中损失殆尽。加上燃料日益紧张,葛城号也只能跟他的姊妹舰一样,在吴港里呆着,什么事也不能作。到了昭和 20 年(1945)美军开始大规模空袭日本本土,葛城号也不能幸免,在同年 3 月 19 日的美军舰载机攻击中遭命中一弹,7 月 24 日的大规模攻击中右舷中部又遭命中一弹,7 月 28 日飞行甲板又命中两弹,但都没有伤到要害,在战争结束时本舰仍属于可航行状态。战后,由于本舰上有航行能力,被任命为复员运输舰,到拉包尔等南洋地区载运残留在当地的日本陆海军回国,由于本来是一艘航母,运输效率极大,运载了近一万两千名日本军人回国。葛城号最后在 1946 年 12 月 22 日,送到大阪日立樱岛工厂解体。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竣工时)

  排水量:17,150 吨(基准),20,200 吨(公试)
  长×宽×吃水:227.35m×22m×7.76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216.9m×27m
  动力:口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 8 座,舰本式蒸汽轮机 4 台,4 轴推进 104,000hp
  航速:32.0 节
  续航力:8,000 海里/18 节
  火力: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6 座,三联装 25 毫米高炮 21 座,单管 25 毫米高炮 30 座,120 毫米 28 联装防空火箭 6 座
  舰载机:一七试舰战(烈风)18+2,一七试舰侦(彩云)6+0,一六试舰爆(流星)27+0
  舰员:1,500 人

笠置号(Kasagi)

战后系留于佐世保港内的笠置号

  笠置号是日本云龙级中型航空母舰的 4 号舰。在中途岛海战大败后,日本海军决定建造十五艘云龙级,分别从 5001 号舰到 5015 号舰,其中笠置号属于 5004 号舰。十五只计划空母里面,实际开工的也只有五艘,分别是 5001 号舰天城号、5003 号舰葛城号、5004 号舰笠置号、5006 号舰阿苏号、5007 号舰生驹号。跳号的 5002 号舰与 5005 号舰本来预定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建造,但是由于该工厂正在用来改造航母信浓号,所以停止了建造。

  这批量产的云龙级,由于属于战时急造舰,各舰为了近早完成,在细部上都各有差别。如果要细分的话,就有开工的来讲可以在细分为天城类、葛城类,其中天城类的主机是使用没有完成的重巡洋舰改铃谷型(又称伊吹级)300 舰与 301 舰的主机,输出为 152,000 马力,包括了天城号以及笠置号都是这样的类型。葛城类航母就是葛城号与阿苏号,不同的地方就是主机采用的是驱逐舰的主机,只有 10,4000 马力。这是以主机来分类,但是若要讲到细部构造,可能每艘都不尽相同。

  如前述,笠置号采用的是巡洋舰用主机,所以速度可以达到 34 节。在这批云龙级中,为了缩短工期,许多较难制作的地方都与以简化,像是在烟囱后面的 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座,本来应该附有防烟护盾,但都省掉了,还有,舷侧机枪台也都从圆形改成较易制作的角形。笠置号与其它姊妹舰不同的特色之一就是它连烟囱都直接以六角形状制成,只要将六片钢板结合就可以。

  笠置号是在三菱长崎造船所开工,但是在下水后则移到佐世保工厂进行接下来的建造工事。昭和 20 年(1945)3 月,笠置号的工程在完成了 84% 的时候遭到下令中止,因为一来日本已经没有航母飞行员,二来也没有足够的油料给航母运用,何况建造航母的资材应该被用在其它更紧急的用途上。笠置号就这样以未成舰的姿态在佐世保待到战后,并在昭和 21 年(1946)9 月 1 日在佐世保船舶公司解体。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预计)

  排水量:17,480 吨(基准),20,450 吨(公试)
  长×宽×吃水:227.35m×22m×7.86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216.9m×27m
  动力:口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 8 座,舰本式蒸汽轮机 4 台,4 轴推进 152,000hp
  航速:34.0 节
  续航力:8,000 海里/18 节
  火力: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6 座,三联装 25 毫米高炮 21 座,单管 25 毫米高炮 30 座
  舰载机:一七试舰战(烈风)18+2,一七试舰侦(彩云)6+0,一六试舰爆(流星)27+0
  舰员:1,500 人

阿苏号(Aso)

未完工的阿苏号,图为 1946 年 12 月 20 日舰体打捞出水时的情景

  阿苏号是日本云龙级中型航空母舰的5号舰。中途岛海战大败后,日本海军终于认识到航空母舰是海战的主力,于是下令建造五艘大型航母以及十五艘中型航母,而中型航母就是以云龙级航母来进行量产。阿苏号是属于计划中的 5006 号舰,在 5001 号到 5015 号中,完成的也只有区区三舰,而阿苏号并不包括在内。

  阿苏号在昭和 18 年(1943)6 月 8 日于吴海军工厂起工。在第一批的量产云龙级里面,天城号、笠置号是在三菱长崎造船所起工;葛城号与阿苏号在吴海军工厂起工;生驹号在川崎重工起工;5002 号舰和 5005 号舰预计在横须贺起工,但是因为该处正在进行将未完工的大和级战列舰信浓号改装成航母的工程而取消。

  云龙级每一艘,尤其到了后面的几艘,为了减少施工时数,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如果要细分级别起来可能有好几种。阿苏号的特点就是与同工厂建造的葛城号一样,采用了阳炎型驱逐舰的主机两组,该主机输出达 52,000 马力,两组结合起来有 10,400 马力,远逊于云龙级本来 15,2000 的巡洋舰级主机的输出,以至于最高速度只有 32 节,比云龙级的 34 节慢了两节。但是阿苏号也因此比较轻,基准排水量只有 17,150 吨,较云龙级的 17,480 吨轻。

  阿苏号的建造工事持续到昭和 19 年(1944)11 月 1 日,在吴工厂下水,但在这之后随即被宣告工程中止。这是因为当时日军舰载航空队已经消耗殆尽,而被切断的南洋航路又造成石油的不足,巨大的航母自然变成无用之物。昭和 20 年(1945)7 月,日本已经笼罩在本土决战的气氛下,无用的阿苏号船体也被拿来给特攻兵器樱花弹作靶舰,结果是进水后沉底,并以此姿态迎接了战争的结束。战后,被打捞出水后由吴播磨造船厂(即战前的吴海军工厂)进行了解体。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预计)

  排水量:17,150 吨(基准),20,200 吨(公试)
  长×宽×吃水:227.35m×22m×7.76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216.9m×27m
  动力:口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 8 座,舰本式蒸汽轮机 4 台,4 轴推进 104,000hp
  航速:32.0 节
  续航力:8,000 海里/18 节
  火力: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6 座,三联装 25 毫米高炮 21 座,单管 25 毫米高炮 30 座,120 毫米 28 联装防空火箭 6 座
  舰载机:一七试舰战(烈风)18+2,一七试舰侦(彩云)6+0,一六试舰爆(流星)27+0
  舰员:1,500 人

生驹号(Ikoma)

生驹号(Ikoma)-未完工的生驹号,图为 1946 年 5 月 31 日美军拍摄,由于施工人员计算错误,迷彩被一直涂到了水线以下,甲板上临时搭建了一个小烟囱

  生驹号是日本云龙级中型航空母舰的 6 号舰。中途岛海战大败后,日本海军终于认识到航母才是海战的主力,于是下令紧急建造五艘大凤改型航母以及十五艘云龙型中型航母,这记载于日本海军改丸五计划中。生驹号是十五艘中有开工里面的最后一艘,也是日本最后一艘起工的空母。

  这十五艘中知道名字的有:完成服役的天城号和葛城号、终战时建造工事达百分之八十四的笠置号、进水后停止建造,成为靶舰的阿苏号、和本舰生驹号,另外还有一艘名曰鞍马号,不过只有个空名,并没有开工建造。

  生驹号于昭和 18 年(1943)7 月 5 日于神户的川崎重工开始建造,到了昭和 19 年(1944)11 月 17 日后下水,但是接下来的建造工事随即被取消,因为此时的日本海军已经实在没有战机和足够的油料给航母使用,航母就变成了废物,与其浪费材料完成一艘废物,不如把材料用在其它更重要的地方。于是生驹号就以此下水后的姿态在小豆岛停泊,1945 年 2 月 4 日,遭到美军飞机燃烧弹的攻击而小有损坏,并以这样的形态迎接了战争的结束。战后它在昭和 21 年(1946)6 月 4 日于三井玉野造船所解体。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预计)

  排水量:17,150 吨(基准),20,200 吨(公试)
  长×宽×吃水:227.35m×22m×7.76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216.9m×27m
  动力:口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 8 座,舰本式蒸汽轮机 4 台,4 轴推进 104,000hp
  航速:32.0 节
  续航力:8,000 海里/18 节
  火力: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6 座,三联装 25 毫米高炮 21 座,单管 25 毫米高炮 30 座,120 毫米 28 联装防空火箭 6 座
  舰载机:一七试舰战(烈风)18+2,一七试舰侦(彩云)6+0,一六试舰爆(流星)27+0
  舰员:1,500 人

大凤号(Taiho)

  大凤号是日本帝国海军的主力航空母舰之一,曾作为机动部队的旗舰参加战斗,是日本在二战中最后完工的一艘正规航空母舰。

大凤号(Taiho)号航空母舰

  1939 年制订的第四次军备补充计划(丸四计划)里面,日本海军决定在翔鹤级航空母舰的基础上研发一种新式的大型航母,并将其设计重点放在加强防御上面。

  计划案中的航母并不以搭载舰载机数为最优先考虑,而是将船舰的防护性摆在首位;由于当时美日航空母舰都是使用无装甲设计,面对俯冲轰炸机攻击时仅需要1颗炸弹就可以将整艘航母瘫痪,为了避免这种惨况因此日本帝国海军希望有一艘飞行甲板安装装甲防御的航空母舰,另外为了建造大凤号原本大量禁用的电焊造舰方式也重新启用。

  同时,大凤号上面根据中途岛海战的经验,也加强了防空火力,上面装备了三联装的 25 毫米防空火炮 22 座,还是日本海军中唯一装备了新型九八式双联装 100 毫米防空高炮的航母,这种新型的高炮性能远远超过现役装备的 127 毫米高射炮,这使大凤号成为了旧日本海军中对空防御最优良的航母。

1944 年的大凤号(Taiho)号航空母舰线图

  在大凤号开工建造后,日本海军还曾经考虑过大凤号的后续舰和大凤号改进型航母的建造,但是随着战况的恶化,不得不放弃。

  与之前的日本航母相比,大凤号具有以下特征:1、飞行甲板装甲化。飞行甲板中段铺有由 20 毫米 DS 钢板和 75 毫米 CNC 装甲板叠加而成的厚重装甲层(尺寸 150×20 米),可抵御 500 公斤炸弹的俯冲轰炸,上部再添加防滑的木板。同时加强飞行甲板的强度取消了中部升降机。2、采用封闭式舰首。由于大凤号装有沉重的装甲甲板,重心上升,干舷比飞龙级和翔鹤级都低。为此,大凤号在日本海军中率先采用与英国光辉级航母类似的能抗暴风的封闭舰首,从而提高了适航性和耐波性。3、舰桥、烟囱一体化,过去的日本航母一般采用安装在舷侧、向下方弯曲的烟囱,但大凤号飞行甲板位置较低,安装横斜弯曲状烟囱对舰体稳性不利,因此决定采用与舰桥一体化的直立式烟囱,为避免影响后部飞行甲板作业,烟囱从其垂直面向外倾斜 26 度,高出飞行甲板 17 米。4.舰载机数量减少。大凤号完工时的舰载机数量仅 63 架,比吨位相仿的翔鹤级少 1/5,这主要是由于飞行甲板装甲化导致重心上升,机库容量相应减少所致。4、座舰本式蒸汽涡轮机总功率 16 万马力,航速 33.3 节。大战进入中期后,日军还计划将该舰放在机动舰队前方担当己方舰队攻击机群的中继基地使用,舰攻机从自身作战半径外起飞后,可以经大凤号补充油料和弹药后再度起飞攻击美军舰队,从而完成超远距离的“先发制人”打击,这也是大凤号为什么采取重装甲防护的原因。

大凤号(Taiho)号的舰桥结构图

  “大凤”号的预定载机计划为搭载一七试舰战“烈风”18 加备用机 1 架,“流星”舰攻 36 架,“彩云”舰侦 6 架,合计常用机 60 架,备用机 1 架,共 61 架。但事与愿违。由于技术和多方面因素所限,中岛公司的“烈风”研制进展缓慢,“彩云”更是在“大凤”号沉没后才逐渐投入生产。因此“大凤”号在“阿号作战”时最终舰载机搭载情况为:零战五二型 19 架,“彗星”舰爆 17 架,“天山”舰攻 14 架,九九式舰爆 1 架,合计 54 架。

  大凤号航空母舰 1941 年 7 月 10 日在神户川崎造船所开工,1943 年 4 月 7 日下水,于 1944 年 3 月 7 日完工。

大凤号(Taiho)号航空母舰,其后方的是翔鹤号航母

  竣工后被编入第三舰队第一航空战队,4 月驶抵新加坡准备战备训练。1944 年 6 月编入第三舰队第一机动舰队,担任旗舰,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根据指挥官小泽治三郎的设想,日本舰队应当利用日占岛屿的有利事态,出动舰载机对美国舰队实施穿梭轰炸,即从航母上起飞,轰炸美军舰队之后到陆地降落,加油装弹后再返回轰炸美军舰队,然后在航母上着舰。但是由于此时日本的精锐飞行员损失殆尽,新参战的飞行员缺乏训练和舰载机性能不佳,日本舰载机大部分被击落。

  6 月 19 日 8 时,大凤号航空母舰在飞机起飞作业时候,被已经在海上巡航近半月却一无所获、急于寻找猎物的美军潜艇“大青花鱼”(USS Albacore SS-218)号发现。“大青花鱼”号隐蔽地向其接近,准备发射鱼雷时,潜艇上的鱼雷射击指挥仪却突然出现故障。但“大青花鱼”号没有因此放弃战机,而是根据目视瞄准向“大凤” 号发射了 6 条鱼雷。其中只有 2 条射向了“大凤”。

  此时“大凤”号上的小松关雄兵曹长刚刚驾驶飞机升空,立即看到鱼雷航迹正向“大凤”号扑来,为保护母舰免受攻击,他立即采取自杀撞击行动,按下机头,撞毁了一条鱼雷。但还是有一条鱼雷逼近,“大凤”号已来不及规避,被这条鱼雷击中。但“大凤”号毕竟是防护力超群的现代化航母,一条鱼雷当时没有对其造成什么大的损害,小泽中将也命令舰载机继续起飞,同时命令护航母艇加强反潜警戒。始料未及的是鱼雷爆炸损坏了一部升降机,同时还封住了通风口,破坏了输油管道,导致燃料在舰体内不断挥发,由于无法通风而越积越多,最终达到了爆炸的临界值。

  中雷后的四个小时,即下午 14 时 32 分,因舰载机着舰引发油气爆炸,并很快殃及弹药库,引发全舰大火。6 月 19 日下午 16 时 28 分,剧烈爆炸后的“大凤”号最终沉没,随舰官兵阵亡 660 人。

由田宫出品的大凤号(Taiho)号航空母舰模型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

  排水量:29,300 吨(基准),32,400 吨(公试),37,270 吨(满载)
  长×宽×吃水:260.6m×27.7m×9.59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257.5m×30m
  动力:口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 8 座,舰本式蒸汽轮机 4 台,4 轴推进 160,000hp
  航速:33.3 节
  续航力:10,000 海里/18 节
  火力:100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6座,三联装 25 毫米高炮 22 座
  舰载机:一七试舰战(烈风)18+1,一七试舰侦(彩云)6+0,一六试舰爆(流星)36+0(预计搭载计划)
  舰员:2,038 人

信浓号(Shinano)

信浓号(Shinano)号航空母舰

  信浓号是日本帝国海军所属的航空母舰之一,是由建造中的大和级战列舰的第三艘改装而成,其名字来源于日本的古代藩国名“信浓国”,在 1961 年美国海军核动力航母“企业”(标准排水量 75,700 吨,满载排水量 93,284 吨)号服役之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笔者注:国内不少资料都介绍为它是在“小鹰”级航空母舰服役之前最大的航母,但是笔者经过仔细查阅多方资料,小鹰级的标准排水量为 61,170 吨,而信浓号的标准排水量为 62,000 吨,只不过小鹰号的满载排水量大于信浓号。根据日本原文的资料,笔者认为应当是“企业”号而不是“小鹰”号)

  对美开战前夕,日本海军在 1939 年度(昭和 14 年)04 舰艇补充计划中加入了大和级战列舰 3、4 号舰的预算。1940 年(昭和 15 年)5 月 4 日,3 号舰(建造代号 110)在横须贺海军工厂 6 号船坞开工,计划 1943 年1 0 月下水,1945 年 3 月竣工。1941 年 12 月 8 日太平洋战争开战后,110 号舰工程根据军令部的指示全面中止,此时舰体已完工约 50%。由于机动舰队在中途岛海战中损失惨重,1942 年 6 月,海军决定在 110 号舰主甲板上安装一层机库、装甲飞行甲板及岛式上层建筑,改为重防御的舰队航母,同时简化一切舾装措施。

  110 号舰改建为航空母舰的工程在 1942 年 9 月恢复施工,预计期 1945 年 2 月竣工。在争夺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因日军联合舰队大量舰艇受损,需要在横须贺船厂进行大修,之后 1943 年 3 月下令优先“修理损伤舰”,导致 110 号舰建造工作中断了数月。1944 年马里亚纳海战,日本联合舰队大败而归,随后日本海军严令 110 号舰必须在 1944 年内建成(日军战前军令严格,如果没有完成任务从最高负责的指挥官到造船工人都会遭受严厉的处罚)。造船厂方面只得不分日夜赶工并尽量忽视次要的流程。

  经过 4 年多的陆续施工,110 号称为日本海军建造周期最长的主力舰,全建造周期长达 1,660 天。1944 年 10 月 5 日上午,110 号舰在横厂下水并正式命名为信浓(Shinano)。当时由于船坞水密闸门损坏脱落,尚未完全入水的舰体自行滑下,球臂首内安装的水声听音器被撞坏。

1944 年的信浓号(Shinano)号航空母舰线图

  建成时的信浓号标准排水量为 62,000 吨,满载排水量达 71,890 吨,是当时世界上吨位最大的航母。它拥有长 256 米、宽 40 米的飞行甲板(长度仅次于大凤),为了有效防御高空和俯冲轰炸,“信浓”号的飞行甲板铺装了甲板装甲,当初设计方案要求“能承受 800 公斤炸弹的垂直撞击”,但因为会增加甲板重量与制造能力的限制,改为防御 500 公斤炸弹。

  为满足该要求,装甲板厚达 95 毫米,由 20 毫米特殊甲板与 75 毫米 CNC 甲板所组成。材质与厚度均与大凤号的没有太大分别,但全长 256 米,最大宽度 40 米的飞行甲板都全部铺上相同材质装甲(比大凤号铺装范围更大)。再加上采用了大凤号没有用上的设计,在飞行甲板前部与后部附近两处的 13 米正方型升降机上都铺上同样厚度的装甲,重量达 180 吨。右舷是仿大凤号的大型岛式舰桥。飞行甲板之下为 125 米的前部开放式机库和 83 米的后部封闭式机库。前者停放舰攻和舰爆,后者停放舰战;前部机库起火时,可以迅速地将机库内的鱼雷和炸弹推入海中。不过为控制重心和改装工事便利,机库仅为一层,舰载机只有 48 架。吸取了大凤号因油气爆炸沉没的教训,信浓在重油和航空汽油输送管道外加装了钢筋混凝土防护罩。

  大型的岛型舰桥设置于右舷中央部上,舰桥的后部有向上排烟的烟囱往外侧倾斜 23 度,这是日本海军继大凤号又一次在航空母舰使用此类的烟囱,同时舰桥上还装备了 21 型电探。

信浓号(Shinano)号的舰桥结构图

  舰载机方面,原计划搭载的是舰战“烈风”24 架,备用机 1 架;舰爆“流星”17 架,备用机 1 架;舰侦“彩云”7 架。后来由于“烈风”的研制进度滞后而换成了“紫电改”。

  根据日本海军设想,让信浓号航空母舰在舰队其他航空母舰的前方,让出击的的飞机在“信浓”号上降落,加油挂弹修理后再次出击,可以延长其作战半径,或返回各自母舰。信浓号航空母舰还可装载多余的飞机用来进行补充。

  1944 年 10 月 23 日,舰首经过抢修后的信浓再次下水,11 月 11日 在东京湾进行了第一次公试,零战和“天山”舰攻上舰。11 月 12 日,横须贺航空队的“紫电改”舰战和“流星”舰爆、“彩云”舰侦相继成功地进行了着舰试验,这是在“信浓”号上进行的唯一一次着舰。11 月 28 日,“信浓”号进行了剩余的一些武器装备的安装。由于这时候美军飞机对横须贺空袭加剧,海军决定将该舰转移到吴港。但此时由于后期进度紧张以及熟练工人的缺失,武备和舰内水密防护被减到最低程度,12 座锅炉只有 8 座可用,导致速度只能够达到 20 节,防水区划的气密性试验也省略了水线以上数个舱室。

  1944 年 11 月 28 日 13 时 30 分,“信浓”号航空母舰从横须贺港出发向内海回航,舰上还搭载了 50 架“樱花”特攻机、3 架舰爆和一些其他军用物资。为其护航的是第 17 驱逐舰队的“浜风”、“矶风”和“雪风”号三艘驱逐舰(神一样的“雪风”啊……)。

  由于连日来的连续作业,舰上的人员已经相当疲劳,警戒能力下降到了极点。而随行的“浜风”、“矶风”两舰上的声纳又在之前结束的莱特湾海战中受损,无法正常工作。

  19 时,“矶风”号驱逐舰探测到美军潜艇的雷达信号,“信浓”号的舰长阿部俊雄大佐下令加强警戒。

  21 时,在“信浓”号右后方发现不明舰只,“雪风”号驱逐舰受命前往侦察,发现是渔船而非美军潜艇。

  22 时,在“浜风”号驱逐舰的前方 6,000 米处发现水上目标,“浜风”号驱逐舰立刻加速前往侦察,为了确保本舰的安全,“信浓”号发出了“迅速返回”的命令。

  22 时 45 分,在“信浓”号的右舷发现了美军潜艇,这正是当时预备执行 B-29 轰炸机飞行员救援任务的美军潜艇“射水鱼”号(USS Archerfish, SS-311)。“浜风”和“雪风”号两艘驱逐舰迅速做好了炮击的准备,但“信浓”号的舰长阿部俊雄大佐担心暴露目标,下令不得开炮,使“射水鱼”号躲过一劫。

  “射水鱼”号当晚的任务本来是准备救援被击落的 B-29 轰炸机飞行员,后来因计划取消,才在海上游弋待命。巧的是,当时“射水鱼”的雷达出了故障。潜艇被迫浮出海面准备修理。发现“信浓”号之后,艇长约瑟夫?F?恩赖特中校最初以为是艘油轮,后来才发现是航空母舰。但“信浓”号此时以 20 节的速度前进,以“射水鱼”号 18 节的最大速度本来是无法追上的,不过因为“信浓”号采取的是之字形反潜航线,使得“射水鱼”号能够在几小时之后赶到“信浓”号预定的前进路线上伏击。

  11 月 29 日凌晨 3 时 16 分,“射水鱼”号向“信浓”号发射 6 条鱼雷,其中 4 条命中右舷。舰长阿部俊雄大佐在盲目乐观中下令继续前进,由于损管队员缺乏经验,注水不得力,加之舰体水密性极差,至 6 时倾斜已达 20 度。由于抢救工作已经无效,10 时 37 分舰长下令弃舰,两分钟后“信浓”号倾覆,在 20 分钟内完全沉没。2,512 名舰员中救起 1,080 名,阿部俊雄舰长以下 1,435 名失踪。二战中最大的航母没有搭载过一架飞机,没有发射过一发炮弹就告沉没,成为世界海军史上最短命的航母(正式服役后仅 17 小时),同时也是被潜艇击沉的吨位最大的军舰。

由田宫出品的信浓号(Shinano)号航空母舰模型线图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

  排水量:62,000 吨(基准),68,060 吨(公试),71,890 吨(满载)
  长×宽×吃水:266.1m×36.3m×10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256m×40m
  动力:口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 12 座(实际只安装了 8 座),舰本式蒸汽轮机 4 台,4 轴推进 153,000hp
  航速:27 节(计划)
  续航力:10,000 海里/18 节
  火力: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8 座,三联装 25 毫米高炮 37 座,单管 25 毫米高炮 40 座,120 毫米 28 联装防空火箭 12 座
  舰载机:一七试舰战(烈风)24+1,一七试舰侦(彩云)7+0,一六试舰爆(流星)17+1(预计搭载计划)
  舰员:2,400 人

祥凤号(Shoho)

祥凤号(Shoho)号航空母舰

  祥凤号是祥凤级航空母舰的一号舰,属于日本海军苦心经营在战前极力储备的轻型航母。这些航母原来都是潜水母舰或是给油舰,但在构造上已经为日后改造成航空母舰作好了准备,在舰桥、机库、升降机上都预留了相应的空间,以便战争爆发时可以紧急改造成航母使用。

  祥凤号的前身是昭和 9 年度(1934)的丸二计划中的给油舰剑埼号,在计划之初就是以航空母舰预备舰的身分起造,预计排水量 12,000 吨,速力 19 节,能撘载 4,000 吨的补给用重油。建造过程中从给油舰更改为潜水母舰,并在昭和 14 年(1939)1 月 15 日以潜水母舰剑埼号的姿态竣工。

祥凤号(Shoho)号的前身,潜水母舰剑埼号

  潜水母舰剑埼号的公试排水量为 13,350 吨,撘载的柴油主机输出为 56,000 马力,速度预计 28.7 节。完工以后的剑埼号,从外观是看起来简直就像是一艘飞行甲板被剥掉的航空母舰,从侧面看起来,背部隆起的区块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是机库空间,而从空中看起来就更清楚了,就是连升降机的位置也清晰可见。剑埼号跟以后同样改造成航母的预备舰大鲸号、高崎号一样,在隆起的背部中央有一根烟囱,这是为了掩蔽改造成航母意图而设置的假烟囱,因为事实上航母不可能在飞行甲板中间安置烟囱。

  昭和 15 年(1940)11 月,太平洋情势越来越紧张,剑埼号开始进行改造工事转变成航空母舰。原本军方的要求是在三个月内能紧急改造成航空母舰使用,但是由于主机的问题,使得剑埼号的改造工程拖了一年以上才完成。剑埼号本来使用的是柴油主机,56,000 马力,速度可达 28.7 节,但是由于日本在柴油机上的技术尚未成熟,常常发生故障, 实际上最大的速度只有 17 节左右。一艘航母当然航速不能这么慢,于是剑埼号就只好开肠破肚,把柴油主机更换成阳炎型驱逐舰所使用的主机,这才把速度提升到了 28 节。

  昭和 16 年(1941)12 月,剑埼号正式改名为航空母舰祥凤号竣工,距离起造时间已经有五年之久。完工后的祥凤号舰容修长,十分具有女性美。武器包括了 127mm 双联装高射炮4座,25mm 三联装防空机炮4座,机库共有上下两层,升降机有前后两具,机库里总共撘载零式舰上战斗机 18 架,备用 3 架,九七式舰上攻击机 9 架。祥凤号的烟囱与许多日本典型航空母舰一样,都是从右舷伸出向下弯曲型,另外在右舷后端有一个起倒式的小型烟囱,给辅助锅炉排气用。

祥凤号(Shoho)号航空母舰在 1942 年时的线图

  祥凤号在竣工后就迅速编入了第一航空舰队第四航空战队,并在开战之初担任向南洋诸岛的战机运送工作。昭和 17 年(1942)2 月,祥凤号前往特鲁克群岛,并在 3 月前往拉包尔运送战机,4 月祥凤号回到了横须贺,在杜立特空袭东京时也曾一度奔驰到海面追击美军航母部队,不过当然是无功而返。5 月,祥凤号移往南洋,参加了即将爆发的莫尔斯比港攻略战。

  在莫尔斯比港攻略战的序列中,祥凤号属于五藤存知少将所率领的掩护部队,该部队包含了重巡洋舰“青叶”号,“加古”号,“衣笠”号,“古鹰”号和驱逐舰“涟”号,其任务为在莫尔斯比港外进行警戒任务,保护船团顺利开进莫尔斯比港执行登陆作战。1942 年 5 月 6 日,珊瑚海大战爆发,日军机动部队率先击沉了被误认为是美军航母的油船和一艘驱逐舰。当天虽然有一架从莫尔斯比港起飞的美军 B-17 轰炸机发现了五藤的舰队,并作了一次攻击,但是没有造成什么损伤。

  5 月 7 日上午 8 时 15 分,美军侦察机发现了五藤舰队,并误认其为日军主力机动部队,随即派出总数达 93 架的战机进行攻击,11 时左右,这批战机杀到祥凤号上空,当时祥凤号的几架战机正在替整个舰队以及运输船队护航,当空中警戒发现美军战机杀到时,祥凤号立刻转向逆风,企图让甲板上还未升空的战斗机紧急升空拦截敌机,但是已经太晚了。美国战 机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将原本预计投射在两艘正规日本大型航母的弹药倾泄在这艘可怜的轻型航母上,不久祥凤号就成为一团废铁沉入海底,在沉没前总共命中了 13 枚炸弹以及 7 枚鱼雷,随舰战死官兵约 700 人。

珊瑚海海战中,受到鱼雷攻击的祥凤号(Shoho)号航空母舰

  祥凤号不仅是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第一艘损失的航母,也可能是沉没的最快的航母——前后不到 35 分钟。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

  排水量:11,200 吨(基准),13,100 吨(公试)
  长×宽×吃水:205.5m×18.0m×6.64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180.0m×23.0m
  动力:口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 4 座,舰本式蒸汽轮机 2 台,2 轴推进52,000hp
  航速:28 节(计划)
  续航力:7,800 海里/18 节
  火力: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4 座,双联装 25 毫米高炮 4 座
  舰载机:零式舰战 18+3,九七舰攻 9
  舰员:785 人

 

瑞凤号(Zuiho)

  航空母舰瑞凤号原本是以给油舰高崎号的名义建造,于昭和 10 年(1935)6 月于横须贺起工,在它之前已经有同型的给油舰(后改成潜水母舰)剑埼号起工,也就是它日后的姊妹舰航空母舰祥凤号。

  给油舰高崎号在设计时,与同型舰剑埼号一样,都有替机库空间以及舰桥、舰内管线、飞行甲板、升降机等保留空间。该级舰的舰桥位于十分前面的位置,改装成航空母舰以后就直接成为航空母舰的舰桥 使用,位于飞行甲板的正下方。在舰桥后面,是一大块隆起的区域,这当然不用说,就是为了机库保留空间,里面计有两层机库,在上面是平平的一大片,还有一具升降机,从空中看起来一目了然,在改装之时只要拆掉立在舰体中间的假烟囱,然后铺上飞行甲板,就是一艘航空母舰了。

瑞凤号航空母舰的俯视图,可以清楚的看到飞行甲板的全貌

  瑞凤号在昭和 15 年(1940)12 月完工服役,拥有零式战斗机 18 架,备用 3 架;九七式舰上攻击机常用 9 架,共计常用 27 架,备用 3 架的载机量。这样的载机量无法成为一艘正规的舰队航母,但是作为护航航母使用,或在水面舰队担任防空武力方面却很适当。

  在战争初期,瑞凤号都在本土待机,除了曾向菲律宾的达佛运送一次战斗机外,就只有在杜立特突袭日本本土时曾经出动向东追击,不过当然没有捕捉到神出鬼没的美国舰队。它参加的第一次大战 就是昭和 17 年(1942)6 月的中途岛海战,在这之前,其姊妹舰祥凤号已经在珊瑚海惨死。

  中途岛海战中,瑞凤号属于近藤信竹中将率领的中途岛攻略部队麾下,该部队以战舰与重巡洋舰构成,任务是支持并指挥中途岛登陆作战,其中瑞凤号的任务就是在到达中途岛之前保护此一舰队的空中安全,不过在作战计划中,中途岛的登陆作战是在拥有四艘航母的南云机动部队清除中途岛附近障碍后才进行的,所以瑞凤号实际上并不会准备接受一场恶战。结果,南云机动部队惨遭美军打击,四艘正规航母全军覆没,而登陆中途岛的作战也就随之烟消云散,瑞凤号也只得跟着近藤舰队回到本土。

  1942 年 7 月,瑞凤号被编到新成立的第三舰队第一航空战队,并前往西南太平洋执行任务。瑞凤号在同年 8 月 23 日到 25 日的第二次所罗门海战(美方称东所罗门海战)后,接替在该海战中沉没的轻型航空母舰龙骧号的位置,与大型航母翔鹤号、瑞鹤号编组成为第一线战力。同年 10 月 26 日,南太平洋海战(美方称圣克鲁兹海战)爆发,瑞凤号与翔鹤号、 瑞鹤号并肩作战,另有改造航母隼鹰号助阵。在海战中,瑞凤号是首先遭美机击中者,一枚到两枚炸弹炸中了舰尾,飞行甲板被炸开了约十五公尺的裂缝,不过由于战机多已经起飞,并没有造成严重的损伤,虽然如此,但是在该海战中瑞凤号已经失去了起飞降落战机的能力。

  10 月 28 日,瑞凤号到了特鲁克港进行应急修理,并在 11 月 7 日回到本土佐世保进行正式的修理工程。修理工程于一个月后完成,瑞凤号随即赶往南太平洋前线,但却只能在 1943 年 1 月参加了瓜岛撤退作战。2 月,瑞凤号曾向韦瓦克和卡比延派送战机,4 月,舰上所属的战机离开了母舰,到陆上基地参加所谓伊号作战,当然,是有去无回。没有了战机的 瑞凤号只能回到本土,偶尔进行军需品运送的任务,在 1943 年 11 月,他的战机又转移到拉包尔基地,进行吕号作战,当然还是以失败收场。在 1943 年到 1944 年间,瑞凤号在本土、特鲁克、关岛等地来回数趟,直到马里亚纳海战时才有机会再度上阵。

  1944 年 6 月 19 日,瑞凤号位于小泽治三郎舰队中参加了马里亚纳海域,准备放出战机攻击美国舰队。瑞凤号在小泽舰队里的位置是在机动部队大型航母主力部队的前卫部队中,该部队包括了战列舰大和号、武藏号等,是一只强而有力的水面舰队,他们的任务是走在机动部队本队前方,扫荡任何的敌方水面舰艇而保护主队的安全,或许可以说是一个坚强的档箭牌。而瑞凤号则是与另外两艘轻型航空母舰千岁号与千代田号编组,位于其中,号称第三航空战队,一方面是作前卫,一方面是攻击部队的最前锋,一方面也是预想中必须最早承受美军反击的一只航空兵力。

  在马里亚纳海战中,日军首先发动攻击,瑞凤号身在最前锋,与千代田号、千岁号在上午 7 点 25 分发动了总共 67 架战机的攻击波,其中包括了零战 17 架、天山 7 架和由零战改装成的战斗爆击机 43 架,另一方面,小泽舰队本队则是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空中攻击,不过这些加起来近四百架的战机在一天的两次攻击中不但没有造成什么战果,而且大多在美军 战机的猛攻以及超乎想象的猛烈防空炮火下成为碎片。后来,美军终于转过身来追逐小泽舰队,不过由于发动时间已晚,加上小泽舰队逃亡顺利,未能全歼日本舰队,而瑞凤号也逃过了一劫,并没有什么损伤。

  马里亚纳海战后,日本海军的航空队实力名存实亡,飞行员损失惨重,航母也都成了空壳子,连一只象样的航空部队都没有。瑞凤号在马里亚纳海战中虽然逃出一命,但在执行两个月的小笠原群岛船团护卫活动后,到最后也只能参加日本航母的最后一役——莱特湾海战,而且是充当诱饵。在莱特湾海战中,瑞凤号与仅存的几艘航母瑞鹤号、千代田号、千岁号编组,在小泽治三郎中将的率领下,从战场东北迫近,希望能够成为一个诱饵,引诱美军机动部队离开莱特湾前线,让由栗田健男中将率领的水上部队能冲进莱特湾歼灭登陆 敌军。结果美军机动部队指挥官海尔赛果然被小泽钓走,差一点让栗田舰队冲入莱特湾。

  1944 年 10 月 25 日上午,大量的美军飞机对小泽舰队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小泽手中的四艘航母里面的舰载机加起来才 112 架,根本只是个空壳子,其中瑞凤号搭载了零战 8 架,爆战(由零战改成的战斗爆击机)4 架,天山 5 架,总共 17 架,其中有 11 架在 24 日已经当作最后一次攻击队派出去吸引美军的注意力,所以当瑞凤号在 25 日遭受美军攻击时,舰上几乎已经没有舰载机可言,当然,空中也是同样的惨况。这时候的瑞凤号已经与战争初期大不相同,防空机炮从 12 挺加强到 48 挺,并且装备了 6 座 120 毫米 28 联装防空火箭,飞行甲板前端也极力延长,以利战机起降作业。

  瑞凤号在当天早上数波攻击中,共计遭命中鱼雷 2 枚,外加命中炸弹 4 枚,和数多的近失弹,最后在下午 3 时 26 分沉没。瑞凤号在大战中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南太平洋海战、马里亚纳海战、莱特湾海战等重要海战,战历遍及战争前中后三期,算是日本轻航空母舰中战功最高的一舰,相较于以日本第一艘损失航空母舰著称的姊妹舰祥凤号来说,是强许多,不过最后仍难逃沉没命运。

瑞凤号(Zuiho)号航空母舰在 1944 年时的线图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

  排水量:11,200 吨(基准),13,100 吨(公试)
  长×宽×吃水:205.5m×18.0m×6.64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180.0m×23.0m
  动力:口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 4 座,舰本式蒸汽轮机 2 台,2 轴推进 52,000hp
  航速:28 节(计划)
  续航力:7,800 海里/18 节
  火力: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4 座,双联装 25 毫米高炮 4 座
  舰载机:零式舰战 18+3,九七舰攻 9
  舰员:785 人

龙凤号(Ryuho)

龙凤号(Ryuho)号航空母舰

  龙凤号,是日本在二次大战中一系列由战前建造的航母预备舰改造的第一艘。为了突破军缩条约的限制造舰量,日本海军想出了这种偷梁换柱的方法,在平时建造合乎条约限制的舰种如潜水母舰、给油舰等,在建造过程中预留以后改造成航母的结构,然后在战争爆发时能够进坞直接在三个月内改造成航空母舰使用。

  龙凤号的前身是潜水母舰大鲸号。大鲸号使用的是电气焊接技术建造的,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电焊技术建造的军舰,所以建造期间特别短,只造了七个月就完成下水,但是实际上发现焊接技术有许多失败的地方,所以在下水后不得不重回坞中修补。

  下水后,工程师发现大鲸号所使用的柴油主机问题多多,所以在调整上花费了许多的时间。但是大鲸号的闹剧还没演完,第四舰队事件的爆发又引发了对于电气焊接强度的疑虑,所以大鲸号又得进行结构补强的作业,另外,由于中日战争开打,本舰的建造工作又拖延了一阵子,虽然在昭和 8 年(1933)只花了七个月就完成了船体而下水,但是实际上到部队服役却是昭和 13 年(1939)的事了。

  昭和 16 年(1941)12 月 8 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没过几天大鲸号就赶紧入坞进行改造,这个工程原本规定应在三个月内完成,不过实际上大鲸号脱胎换骨成为航空母舰龙凤号却是花了约一年的时间,直到昭和 17 年(1942)11 月才完成。工程从三个月拖延到一年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柴油主机的问题实在太多,于是决定为其换装阳炎级驱逐舰使用的一 般主机,要把一艘建好的船挖开来换装主机绝对是一件耗费时日的事情,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瑞凤号跟龙凤号上面。其实原来大鲸号使用的柴油机仅能达到 20 节的航速,原本的计划是在改装时于机械室增设主机,达到预期 31 节的速度,但是这时却必须舍弃柴油机,全部换掉。另外一个独特的原因是因为大鲸号在坞中进行改造工程的时候适逢杜立特带领 B-25 轰炸机队执行他那有名的东京轰炸,大鲸号刚好就给他中了一枚炸弹。

龙凤号(Ryuho)号的前身,潜水母舰大鲸号

  在大鲸号、高崎号、剑埼号三艘预备舰里面,大鲸号是最早建造的一艘,但是在龙凤号、瑞凤号、祥凤号三艘航母中却是最晚以航母姿态完成的一艘。其原因屏除了大家都相同的柴油机问题外,龙凤号最晚服役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是最晚送进坞中改造的航母,从时间看来,刚好是另外两艘完成的时候它才送进坞,而且三艘都是在横须贺工厂进行改造的,因此有限的船坞也是其原因之一。

  本舰的改装要领跟瑞凤级大致相同,但是有几点的差异,第一,本舰的受力甲板(包含在舰体结构中的甲板)是最上甲板,而瑞凤级则是机库甲板;第二,本舰的体型较瑞凤型为大,加装的压舱物也较重,所以整体来说排水量较大上两千吨左右;第三,在飞行甲板的配置上,本舰的后升降机位置较瑞凤级为后,而防风栅栏则较为前;第四,飞行甲板也比瑞凤级长五米。

  本舰的搭载机计划如下:零式舰战 18+6 架,九七式舰攻 6+1 架,共计 24+7 架,跟瑞凤级相当。另外由于换装主机的关系,原本预计 31 节的航速降到了只有 26.5 节,比瑞凤级更慢。

龙凤号(Ryuho)号航空母舰的线图

  龙凤号在建造过程中意外累累,服役后运气也不甚佳。龙凤号进到战场的时候已经是中途岛战役结束后的昭和 17 年末(1942),当时瓜岛战事正吃紧,龙凤号于 11 月 30 日编入新成立的机动部队第三舰队,并于 12 月 11 日奉命前往特鲁克基地,但却没想到就在起航的第二天在本土附近的八丈岛受到美国潜艇的鱼雷攻击而损伤,只得返回横须贺港修理,直到次年(1943)2 月才完成。

  龙凤号修复后的八个月里几乎都在濑户内海担任训练任务,到昭和 18 年(1943)10 月才开始在战场上活动,但是多从事的是一些运送任务,从同年 10 月到次年(1944)4 月间,龙凤号先后在吴港、海南岛、新加坡、特鲁克、塞班等地进行输送或护航的任务。

  在一连串的工作结束后,龙凤号回到本土修整并且进行训练,南太平洋战局已败,这是为了未来即将爆发的中太平洋海战作准备。大本营为了即将到来的中太平洋大规模海战制定了阿号计划,而当时分别分散在本土跟新加坡基地的联合舰队也将依照阿号计划,于 5 月 20 日前于菲律宾南部的塔威塔威基地集结待机。龙凤号在 5 月 16 日进入塔威塔威港,编入了第三舰队第二航空部队(乙部队)中,支援该部队的改装航母隼鹰号跟飞鹰号,相较之下,瑞凤号则是被安排到更前面的前卫队位置,这一点可能跟龙凤号的速度较慢,跟速度只有 25.5 节的隼鹰号、飞鹰号编在一起比较恰当的缘故。

  6 月 15 日,美军突袭登陆塞班岛,引爆了即将展开的马里亚纳大海战。6 月 19 日,日军在小泽治三郎将军的率领下赶赴马里亚纳群岛,并于当日对美军航母部队发动连续几波猛烈的攻击,当天早上 9 点,在前卫队以及本队第一航空部队先后发动共 197 架战机的攻击波后,第二航空部队的隼鹰号、飞鹰号跟龙凤号发动了拥有零战 17 架、舰攻天山 7 架、爆战(由零战改装而来的爆击机)25 架的攻击波。前面前卫队跟第一航空队发动的攻击波找到了美国舰队,但是由于飞行员熟练度太低、美军利用雷达集结战斗机拦截、以及使用 VT 信管的高射炮精准的射击,损失惨重,而且未命中敌舰一弹。

  由第二航空队发动的攻击波,不知是幸运或不幸,并没有找到敌人位置,大多数只得飞回母舰,其中继续于海面寻找美舰的 20 架战机突然与美战舰相遇,其中 7 架被炮火击落(天山 1 架、零战 1 架与零式爆战 5 架)。

  损失惨重的小泽司令决定全舰队向西撤退,一方面作海上加油作业,一方面寻找反击的机会,但是就在傍晚的时候美军战机杀到,对日本舰队进行了猛烈的打击。 在这次攻击中,日本航母飞鹰号被击沉,其它的舰艇也多少有损伤,龙凤号也受了点损伤,不过并不严重,所以逃过了这场劫难。

  马里亚纳海战结束后,日军虽然仍有几艘航母健在,但是战机和飞行员损失过大,日本海军实际上已经完全丧失了制空能力。而在到战争结束的这段期间内,龙凤号并未再参加更激烈的战斗,也没有参加小泽将军在莱特湾海战时的诱饵部队,一直待在濑户内海。

  昭和 20 年(1945)美军开始空袭日本本土,3 月 19 日,在内海停泊的龙凤号遭受到美军舰载机的攻击,飞行甲板等处被命中三枚炸弹,失去行动能力。由于对此时的日本来说,花大力气去整修一艘动力受损的航母已经毫无意义,所以龙凤号被施以伪装,一直停泊在江田岛秋月海岸。4 月 20 日,龙凤号的成员下舰,只留下操作防空炮的人员,降格为预备舰,当做防空炮台使用。

  战争结束后的昭和 21 年(1946)2 月,龙凤号被拆解。

1945 年 10 月 9 日在东能美岛迎来战争结束的龙凤号航空母舰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

  排水量:13,360 吨(基准),15,300 吨(公试),16,700 吨(满载)
  长×宽×吃水:215.65m×19.58m×6.67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185.0m×23.0m(后延长到 200m)
  动力:口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 4 座,舰本式蒸汽轮机 2 台,2 轴推进 52,000hp
  航速:26.5 节(计划)
  续航力:8,000 海里/18 节
  火力: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4 座,三联装 25 毫米高炮 10 座,双联装 25 毫米高炮 4 座,120 毫米 28 联装防空火箭 6 座。(1945 年)
  舰载机:零式舰战 18+6,九七舰攻 6+1
  舰员:785 人

千岁号(Chitose)

  千岁号是日本帝国海军的航空母舰。当初建造时为水上飞机母舰,在太平洋战争中改装成航空母舰。其姊妹舰为千代田号。

千岁号(Chitose)号航空母舰

  受华盛顿海军条约的影响,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数量受到制约,为了实现曲线救国的目的,日本海军建造了一系列的给油船、水上飞机母舰等等条约内无限制的舰只,并在其上面预留好了相应的结构和位置,以便在战时可以迅速的改装成为航空母舰。千岁级航空母舰正是这种思想的产物之一。

  千岁级最初是被设计为水上飞机母舰兼高速给油船,设计时就考虑到了改装成航母的需要。在开始的设计里,由于受条约的限制,速度只有 20 节,但在建造过程中,日本海军估计等其完工后,条约已经失效,所以后来又改为设计时速 29 节。不过,千岁号使用的是柴油主机加重油锅炉再加巡航用蒸汽轮机的动力方式,不仅结构复杂,受柴油机可靠性的影响,千岁号在完成了航空母舰的改装之后,保持最高速度也很困难。

  改装完成后的千岁级航空母舰在外观上与祥凤级和龙凤级航母很相似。

  在 1942 年(昭和 17 年)6 月 5 日的中途岛海战中损失 4 艘主力舰队航母后,日本海军紧急制定了“航母增势计划”,将航母预备舰及大型高速商船改造为正规航母。

  1943 年(昭和 18 年)1 月 26 日,完工于 1938 年(昭和 13 年),可载水上侦察机 24 架的水上飞机母舰兼“甲标的”(袖珍潜艇)母舰千岁号的改装工程开始进行。原有的蒸汽轮机+柴油机动力配置得到保留,基本性能指标按详凤级规划,原“甲标的”潜艇存放舱改为下部机库,飞行甲板位置比详凤级稍高,舰尾增加防水隔舱,完工时即装备 21 号电探。由于机库不足,7 架零战露天系留在飞行甲板上。

  1943 年(昭和 18 年)8 月 1 日完成改装,12 月 15 日,舰种变更为航空母舰。

  1944 年(昭和 19 年)6 月 19 日,两艘千岁级航空母舰跟随大林末雄大将的第 3 航空战队参与马里亚纳海战,初涉战阵。同年 10 月 25 日恩加诺角海战中,千岁号与其姊妹舰千代田号随同小泽舰队行动,千岁号在上午遭遇空袭,被 7 枚炸弹重创后沉没,舰长岸良幸以下 468 人战死。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

  排水量:11,190 吨(基准),13,600 吨(公试)
  长×宽×吃水:192.5m×20.8m×7.51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180.0m×23.0m(后延长到 200m)
  动力:口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 4 座,2 台舰本式 11 号 10 型柴油机,舰本式蒸汽轮机 2 台,2 轴推进 56,800hp
  航速:29.0 节
  续航力:11,810 海里/18 节
  火力: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4 座,三联装 25 毫米高炮 10 座
  舰载机:零式舰战 21,九七舰攻 9
  舰员:785 人(也有资料说是 967 人)

千代田号(Chiyoda)

  千代田号是日本帝国海军千岁级航空母舰的二号舰。当初建造时为水上飞机母舰,在太平洋战争中改装成航空母舰。其姊妹舰为千岁号。

千代田号(Chiyoda)号航空母舰

  1938 年(昭和 13 年),千代田号作为水上飞机母舰兼“甲标的”载舰完工,搭载 12 架水上飞机和 12 艘“甲标的”(这个“甲标的”是当时日本海军研制出来作为决战兵器使用的袖珍潜艇),同时还可以作为油料船向其他舰只提供 1,000 吨的油料保障。

  在 1942 年(昭和 17 年)6 月 5 日的中途岛海战中损失 4 艘主力舰队航母后,为了弥补航空母舰的不足,1942 年(昭和 17 年)6 月 30 日,日本海军决定启动航母预备舰的改造工作。

  1943 年(昭和 18 年)1 月 16 日,千代田号改装成航母的工程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同年 11 月 15 日,舰种改为航空母舰;11 月 26 日,改装完毕。

  1944 年(昭和 19 年)6 月 19 日,与其姊妹舰千岁号跟随大林末雄大将的第 3 航空战队参与马里亚纳海战,同年 10 月 25 日恩加诺角海战中,千代田号编入小泽治三郎的诱饵舰队中,南下吕宋岛,把负责掩护登陆莱特岛行动的强大美国第三舰队引开,为栗田舰队和西村舰队炮击美军登陆部队创造条件。千代田号在此役里遭到美军舰载机重创,丧失机动能力,后被美军重型巡洋舰“威奇塔”号(USS Wichita, CA-45)以主炮轰击,于 16 时 40 分左倾沉没,舰长城英一郎大佐以下全舰官兵阵亡。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

  排水量:11,190 吨(基准),13,600 吨(公试)
  长×宽×吃水:192.5m×20.8m×7.51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180.0m×23.0m(后延长到 200m)
  动力:口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4座,2 台舰本式 11 号 10 型柴油机,舰本式蒸汽轮机 2 台,2 轴推进 56,800hp
  航速:29.0 节
  续航力:11,810 海里/18 节
  火力: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4 座,三联装 25 毫米高炮 10 座
  舰载机:零式舰战 21,九七舰攻 9
  舰员:785 人(也有资料说是 967 人)

由商船改装的航空母舰

  除了正规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之外,日本还利用商船改装了一批轻型航母。原本是想利用这些改装航母来作为补充,但是由于是从民用船只改装而来,与军用船只相比,这些航母存在着速度较低,载机量少等缺点,但装甲薄弱,抗损性能差才是真正致命的弱点。

  由商船改装来的航空母舰制造了四个型号一共七艘,它们分别是:

  飞鹰型:飞鹰(HIYO)、隼鹰(JUNYO)
  大鹰型:大鹰(TAIYO)、云鹰(UNYO)和冲鹰(CHUYO)
  神鹰(SHINYO)
  海鹰(KAIYO)

飞鹰号(Hiyo)

  《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之后,由于受到条约的限制,日本帝国海军的主力舰支数量和吨位不得不保持在英美海军的六成,其中也包括了航空母舰的数量。所以日本帝国海军在 1938 年(昭和 13 年)制订了一个航母预备计划,就是选定一些具有改装潜力的民用船只,由海军方面支付一定的造船费用进行建造,条件是该船在战时由海军征用并改装成航空母舰。飞鹰型的两艘舰只“飞鹰号”和“隼鹰号”即是该计划的产物。

  “飞鹰号”的前身是日本邮轮计划建造的 24,000 吨级高速豪华邮轮“出云丸号”。“出云丸号”是日本建造的最庞大的豪华邮轮,原本是拟用它来跑太平洋航线,但还没有建造完成就被军方给征用,改建成了“飞鹰号”。由于飞鹰级在作为民用船只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要改装成航母,所以相对其他由商船改装而来的航母,性能要好得多。此外,日本帝国海军还在飞鹰级上首次使用了大型岛式舰桥和外倾式烟囱,并且还导入了球根式舰首,身为大凤级航母试验舰的意味十分浓厚。

  不过,毕竟飞鹰级是从民用船只改装而来,最高时速只能达到 25 节,无法作为舰队航母使用,并且它的整体防御力也不及正规的航母,很容易因遭受攻击而重创。不过飞鹰级的其他性能倒是和联合舰队的中型航母“苍龙号”相近,也算得上是不错的舰艇了。

  1940 年(昭和 15 年)开始进行改装,1941 年(昭和 16 年)下水,1942 年(昭和 17 年)7 月 31 日完工并正式改名“飞鹰号”。

飞鹰号(HIYO)航空母舰

  美军在 1942 年 8 月登陆瓜达尔卡纳尔岛后,日军见几次对瓜岛的增援都没收到效果,因此在 10 月发动一次海陆联合攻击意图夺回瓜岛。计划投入海军的所有兵力,包括大型空母翔鹤、瑞鹤,轻空母瑞凤、改装空母隼鹰、飞鹰等,加上由四艘金刚级高速战舰和些许重巡组成的护卫舰队向瓜岛杀来,准备歼灭掉前来支持的美军舰队和提供登陆时的火力。美军闻讯立刻下令金凯德中将率领大黄蜂号和刚修复完成的企业号出击,两军一度在瓜岛附近海域爆发了圣塔克鲁兹海战(日本称为南太平洋海战)。不过在 10 月 22 日,飞鹰在东所罗门海域轮机突然发生故障,飞鹰的航速大幅滑落无法进行战斗航海,因此转向回航特鲁克进行修复。之后由于双方舰队都退出所罗门群岛回航进行整补,因此飞鹰在 1942 年时是少数没有出战过的空母。

  1943 年春天,飞鹰再度前往南洋进行对拉包尔等岛进行战机的运输工作,这是由于当时日本海军的舰上航空兵力尚未训练完成,因此部份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转往陆基使用,并担任起运送陆基航空队战机的任务。不过在 1943 年 6 月 10 日,飞鹰载运战机再次前往南洋时,在东京湾的三宅岛附近遭到了美国潜艇攻击,1 枚鱼雷击中飞鹰的舰首后部,前部炉舱因为鱼雷的攻击引起严重的损坏和进水,飞鹰随即因此失去了动力在海上漂流,所幸事发地点距离日本本土很近,在日本海军工作队的抢救下,飞鹰折回横须贺进行修复。

  在经过了短暂的修复后,飞鹰在 1943 年秋天开始又连续前往帕劳、菲律宾、新加坡、特鲁克等地进行战机的运输工作,并暂时充当护卫空母使用。一直到 1944 年 5 月,飞鹰的航空部队才正式训练完毕,并且换装了天山、彗星和零战五二型等新式舰上战机,随后转往南洋以加强内防御圈的战力。

  1944 年 6 月,美国机动部队进攻塞班岛,日本发动阿号作战,双方爆发马里亚纳海战。19 日当天天气极不理想,海面上乌云密布。此时由于战争的消耗,训练有素的精锐飞行员已经所剩无几,很多的飞行员都还是刚刚从飞行学校毕业的菜鸟。这些技术不够熟练的飞行员在经过 400 海浬的长距离飞行后,大部份都发生了迷航的状况,而且就算到达舰队上方也无从辨识目标投弹。反观美军舰队有良好的通讯和雷达预警系统,能够紧急调派战机前往 100 海浬处紧急拦截日机,加上对空搜索雷达和 VT 信管的发威下,美军在该战中一共击落超过 300 架的日本战机,因而有"马里亚纳射火鸡" 这一说法的诞生。

  飞鹰在作战中遭到美军“列克星顿”号(CV-16)航母的舰载机打击,被命中一条鱼雷和一枚航弹,引起大火。晚上 7 时,由于大火引发舰上油气爆炸,于 6 月 20 日沉没在塞班岛西方海域。

飞鹰号(HIYO)航空母舰的线图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沉没时)

  排水量:24,240 吨(基准)
  长×宽×吃水:219.32m×26.7m×8.15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210.3m×27.3m
  动力:川崎拉蒙特式锅炉 6 座,蒸汽轮机 2 台,双轴推进 56,250hp
  航速:25.5 节
  续航力:12,251 海里/18 节(重油 4,100 吨)
  火力:40 倍口径 127 毫米双联装高炮 6 座;25 毫米三联装机关炮  8 座,120 毫米 28 联装防空火箭 6 座。
  舰载机:舰战 12+3 架,舰爆 18+2 架,舰攻 18+5 架,备用机 5 架
  舰员:1,330 人

隼鹰号(Junyo)

  “隼鹰号”是由“橿原丸号”高速邮轮改装而成。橿原丸是橿原丸型客轮的一号船,拥有姊妹船出云丸。不过由于日美关系紧张,橿原丸在 1940 年 10 月决定改装成空母,改装作业在 1942 年 5 月 3 日于三菱长崎造船厂完工。不过在完工时仍然采用了橿原丸的名字,并和空母龙骧共同编组第四航空战队。在中途岛海战时由于橿原丸的飞行队经验较为不足,因此第四航空战队随充当诱饵的北方舰队出击,由于当地的美军势力并不强,第四航空战队游刃有余,除了占领了阿留申群岛的基思卡岛等地,甚至还轰炸了阿拉斯加西岸的荷兰港。一直到出云丸完工并改名飞鹰后,橿原丸才改名为隼鹰。由于隼鹰比较早完工,也有很多人称其为隼鹰级,不过这里以飞鹰的舰名较早出现而称其为飞鹰级。

隼鹰号(JUNYO)航空母舰

  在瓜岛附近的圣塔克鲁兹海战(日本称为南太平洋海战)中,日军在作头两轮攻击时,企业号首先侦测到敌机并躲入雷雨云中,而暴露在洋上的大黄蜂号则遭到日军的集中攻击。先后一共有 5 枚重型炸弹和2枚鱼雷击中舰身,其中两架日机还对其做出了自杀性攻击,造成舰上动力中断并引发大火,随即陷入无法挽救的状况,最后被日军驱逐舰发射鱼雷击沉。而企业号则在日军的第三次攻击时,以 28 节的超高航速连续急转舵作出闪避动作,舰身当时倾斜高达 30 度以上,飞行甲板上的飞机还因此掉入了海中,不过也因此连续躲过 9 枚来袭的鱼雷。

  隼鹰在该战中也收容了不少来自受损的翔鹤、瑞凤两舰的战机,并且成功的轰炸企业号、战舰南达科塔号和轻巡洋舰圣裘安号,导致三舰受创,并给了空母大黄蜂号最后的致命攻击。不过在该战中由于美军的阻挠,因此未能对瓜岛做出有效的补给,至此双方机动部队退出了瓜岛水域进行整补,瓜岛的制空权完全落入了美军的手中,因此该战中虽然日本取得了战术性胜利,但却让美军赢得了战略性胜利。

  1943 年 2 月,隼鹰退出特鲁克回到吴港并进行了改装,加装了对空搜索用的二一号和一三号电探。由于隼鹰在之前战役中损失的战机没有补齐,飞行员也还在训练中,因此改为出任运输任务,不过在 1943 年 11 月时在丰后水道南端遭美军潜艇攻击,舰尾严重受创,飞行甲板后段整个被毁并失去航行能力,最后由重型巡洋舰“利根号”进行带缆拖曳回到佐世保进行修复。

  在马里亚纳海战中,飞鹰惨遭炸沉;隼鹰则被美机的 2 枚炸弹击中烟囱,烟囱断裂并且导致舰桥附近受到了不小的伤害,失去了起降战机的能力,不过并没有对航行造成问题。

  马里亚纳海战之后,隼鹰号和其他残存的舰只都大幅度加强了对空炮火和避沉损管的能力,但因为一直无法装载到足够的战机,一直没有出击的机会而转而进行运输的任务。

  在 1944  年 12 月执行向台湾运输的任务归途中,于长崎的母野半岛(今长崎半岛)外海遭美国潜艇“蝠鲼鱼号”(Sea DevilSS/AGSS-400)和“雄鲑号”(Redfish SS/AGSS-395)的鱼雷攻击,两枚鱼雷分别击中了右舷的机舱及舰艏,造成隼鹰号上面 19 人阵亡,进水 5,000 吨,仅靠着左舷侧的主机推进低速回到了佐世保。

  之后隼鹰一直在佐世保进行修复,直到 1945 年 3 月战局进入最后阶段为止。由于当时日本已经没有能力再让隼鹰出击了,隼鹰只有系泊在佐世保附近的惠美湾,就这样一直到战争结束,不过受创的右舷侧轮机一直都没有修复。隼鹰在战后担任复员任务的特设运输舰,协助运送人员和物资,复原任务结束后于 1947 年在佐世保解体。

1945 年 9 月 26 日泊于佐世保的隼鹰号(JUNYO)航空母舰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最后改装时)

  排水量:24,240 吨(基准)
  长×宽×吃水:219.32m×26.7m×8.15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210.3m×27.3m
  动力:三菱式重油锅炉 6 座,三菱式蒸汽轮机 2 台,双轴推进 56,m250hp
  航速:25.68 节
  续航力:10,150 海里/18 节(重油 4,118 吨)
  火力:40 倍口径 127 毫米双联装高炮 6 座;25 毫米三联装机关炮 19 座,25 毫米双联装机关炮 2 座,25 毫米单管机关炮 30 座,120 毫米 28 联装防空火箭 6 座
  舰载机:舰战 12+3 架,舰爆 18+2 架,舰攻 18+5 架,备用机 5 架
  舰员:1,187 人

大鹰号(Taiyo)

  大鹰级护航航空母舰是根据日本帝国海军的航母预备计划建造的。其改装的原型是日本邮船公司计划开工的 3 艘新田丸型豪华客轮新田丸(Nitta-Maru)、春日丸(Kasuga-Maru)、八幡丸(Yahata-Maru)。

  由于新田丸型豪华客轮的最大速度只有 21 节,而且其尺寸也比由橿原丸型改装而来的飞鹰级航母要小,这导致了大鹰级的机库空间不足,不能装载足够数量的舰载机。综合这两个因素,大鹰级无法作为舰队航母使用,只能用于护航航空和飞机运输舰。所以在日本帝国海军的舰级分类里也是把大鹰级航空母舰称作“特设航空母舰”的。

  1941 年(昭和 16 年)5 月,新田丸型豪华客轮里最晚下水的春日丸号被日本帝国海军征用,开始进行改装,1941 年 9 月 5 日改装完毕。其舰载机配属第一航空舰队的第四航空战队,并于 1942 年(昭和 17 年)8 月 31 日更名为大鹰号。

大鹰号(TAIYO)航空母舰在 1941 年时的线图

  建成后,大鹰号主要配备的是九六式舰上战斗机和九六式舰上爆击机。这两种飞机在此时都已经是比较落后的旧型号了,无法承担一线作战任务,所以大鹰号在服役之后基本上是担任训练、警戒任务和作为运输舰使用。

停泊在横须贺港的大鹰号(TAIYO)航空母舰

  1942 年 9 月 28 日,大鹰在特鲁克附近遭美军潜艇雷击受损,当时一枚鱼雷从船底通过,另外一枚击中了油库附近,导致龙骨受损。中弹后的大鹰号速度降到只有 6 节,经过紧急修理之后,磨磨蹭蹭地挨到了日本内陆,并在 10 月 7 日进入吴港大修,同时舰上的战斗机队也随之被解散。

  1944 年(昭和 19 年)8 月 8 日,大鹰号搭载着 12 架九七式舰上攻击机,连同三艘驱逐舰和九艘海防舰一起护送油船、货船和陆军的特殊输送船前往菲律宾的马尼拉湾。8 月 18 日,在马尼拉湾以北被美国海军的“朱鮶号”(也有译作“拉雪号”的)潜艇(Rasher SS/SSR/AGSS/IXSS-269)击沉。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竣工时)

  排水量:17,830 吨(基准),20,000 吨(公试)
  长×宽×吃水:180.24m×22.5m×8.00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162.0m×23.5m
  动力:三菱式重油锅炉 4 座,三菱式蒸汽轮机 2 台,双轴推进 25,200hp
  航速:21.0 节
  续航力:8,500 海里/18 节
  火力:120 毫米单管高炮 4 座,25 毫米双联装机关炮 2 座,13 毫米四联装高射机枪 2 座
  舰载机:舰战 9+2 架,舰攻 14+2 架
  舰员:747 人

云鹰号(Unyo)

  云鹰号的改装原型是日本邮船公司新田丸型豪华客轮八幡丸(Yahata-Maru)号。1938 年(昭和 13 年)12 月 14 日在三菱重工的长崎造船厂动工,1939 年(昭和 14 年)10 月 31 日下水,1940 年(昭和 15 年)7 月 31 日,豪华客轮八幡丸号竣工。

  1941 年(昭和 16 年)11 月 5 日,海军决定征用该舰;1942 年 1 月 21 日,在吴港的海军工厂正式开始改装作业;5 月 31 日,护航航空母舰八幡丸号竣工(日称特设航空母舰);8 月 31 日,改名为“云鹰”号。

  与大鹰号一样,由于其先天性的不足(航速低,飞行甲板短,机库容量小),自服役以后基本上是作为训练舰和运输舰在使用,担任训练、警戒和飞机运输任务,没有参加过著名战役。

  1944 年(昭和 19 年)1 月 19 日,在执行飞机运输任务途中,于塞班岛附近被美军的“座头鲸”号潜艇(Haddock SS-231)击伤,命中两枚鱼雷。之后挣扎着到横须贺港修理,直到 8 月 12 日才修理完毕出港。

  9 月 17 日,在执行 74 船队护送任务途中,被美国海军“牙鳕鱼”号潜艇(Barb SS-220)命中两条鱼雷沉没,结束了其短暂的服役生涯。

云鹰号(UNYO)航空母舰在 1943 年时的线图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竣工时)

  排水量:17,830 吨(基准),20,000 吨(公试)
  长×宽×吃水:180.24m×22.5m×8.00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162.0m×23.5m(后延长到 172m)
  动力:三菱式重油锅炉 4 座,三菱式蒸汽轮机 2 台,双轴推进 25,200hp
  航速:21.0 节
  续航力:8,500 海里/18 节
  火力:120 毫米单管高炮 4 座,25 毫米三联装机关炮 2 座,25 毫米双联装机关炮 4 座
  舰载机:舰战 9 架,舰攻 14+4 架
  舰员:850 人

冲鹰号(Chuyo)

  冲鹰号的改装原型是日本邮船公司的3艘新田丸型豪华客轮(新田丸、春日丸和八幡丸)里的老大“新田丸”号。作为新田丸型豪华客轮的第一艘,却是最后一个被改装的。

  “新田丸”号是 1938 年(昭和 13 年)5 月 9 日在三菱重工的长崎造船厂动工,1939 年(昭和 14 年)5 月 20 日下水,1940 年(昭和 15 年)3 月 23 日竣工。

冲鹰号的前身新田丸号豪华客轮

  日美关系恶化之后,开战以前,1941 年(昭和 16 年)9 月 12 日,日本海军决战征用该船。到 1942 年(昭和 17 年)11 月 25 日,该舰改装完毕,同时更名为冲鹰号。

  改装完毕之后,冲鹰号编入联合舰队,并于 12 月 13 日从横须贺出港执行楚克岛陆军飞行教导团的运输任务。之后,又分别于 1943 年(昭和 18 年)4 月 25 日~5 月 13 日、5 月 24 日~6 月 9 日、6 月 16 日~7 月 2 日多次向楚克岛运输飞机。

冲鹰号(CHUYO)航空母舰

  1943 年(昭和 18 年)11 月 30 日,冲鹰号与云鹰号、瑞凤号两艘航空母舰一起,在重型巡洋舰摩耶号和鸟海号和另外三艘驱逐舰的护卫下,从楚克岛向横须贺港进发。在八丈岛附近被美国海军“旗鱼”号(Sailfish SS-192)偷袭,左舷舰首部位被命中一枚鱼雷。12 月 4 日,左舷机械室再度被命中一枚鱼雷,造成了航行停止;之后,左舷又被第三枚鱼雷击中。最终于 8 点 47 分沉没。该航母上还载有 20 名美军俘虏,冲鹰号的沉没导致了其中 19 人的丧生。

冲鹰(CHUYO)在 1943 年 12 月 4 日,八丈岛海域被鱼雷命中机舱,在驱逐舰浦风号的帮助下,正试图向横须贺返航,此时两个升降机都处于降下状态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竣工时)

  排水量:17,830 吨(基准),20,000 吨(公试)
  长×宽×吃水:180.24m×22.5m×8.00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172.0m×23.7m
  动力:三菱式重油锅炉 4 座,三菱式蒸汽轮机 2 台,双轴推进 25,200hp
  航速:21.0 节
  续航力:8,500 海里/18 节
  火力:127 毫米双联装高炮 4 座,25 毫米三联装机关炮 10 座
  舰载机:舰战 9+2 架,舰攻 14+2 架
  舰员:850 人

神鹰号(Shinyo)

  神鹰号护航航空母舰在日本帝国海军里可以算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军舰。这个有意思不是说这艘舰的性能特别突出什么的,而是这艘舰的来历有点意思。与其他由商船改装成的航空母舰不同,神鹰号的改装主体不是日本自己的商船,而是一艘来自纳粹德国的商船“沙恩霍斯特”号(纳粹德国海军也有一艘战巡叫这个名字)。

神鹰(SHINYO)号的线图

  为什么日本帝国海军要用一艘纳粹德国的商船来改装呢?这个就说来话长了。纳粹在德国上台之后,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与日本的合作日益增强。德国当时在航空技术上拥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日本从中取得了不少的宝贵经验,而日本则在海军方面优势明显。

  1935 年 3 月德国宣布废弃凡尔赛宣言,6 月德国和英国达成德国海军保有量为英国海军的 35% 的英德海军协定。由于德国没有建造航空母舰的经验,一开始是寻找英国的支持,想参考英国航空母舰“暴怒号”,但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才转向日本请求日本转让“赤城号”的技术。而当时负责此事的,正是后来的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偷袭珍珠港的领头人山本五十六。

  日本海军方面对这事很上心,立即决定将“赤城号”从设计到训练方法为止的所有机密全部向德国海军公开,而这个项目在德国海军开花的结果便是纳粹唯一的航空母舰“齐柏林伯爵”号。

  不过“齐柏林伯爵”号并没有正式服役过,下水后不久,二战就开始了。原本就处于劣势的德国海军根本没有时间来训练航空母舰所需要的人员。这艘船的船壳一直都停留在港口,直到 1945 年 4 月自沉。

  虽然德国人放弃了航母,但日本海军却一直没忘记这艘“赤城”号的姊妹舰。中途岛海战之后,由于一下子沉掉了四艘主力航母,日本海军曾经想向德国购买“齐柏林伯爵”号,但被德国拒绝了。其实就算是德国同意,在英国皇家海军的封锁下,这艘船也到不了日本。作为替换方案,德国便把开战后滞留在神户港的一艘两万吨德国商船“沙恩霍斯特”号卖给了日本,这就是神鹰号的由来。

神鹰(SHINYO)的前身,1935 年时的德国商船“沙恩霍斯特”号

  1942 年(昭和 17 年)9 月 27 日,“沙恩霍斯特”号在吴港的海军工厂开始改造,1943 年 12 月 15 日改装完毕,原准备命名“飞隼”号,后命名为“神鹰”号。由于安装的动力装置马力不足,航速太低,再加上飞行甲板短、机库狭小,无法起降新型的“天山”舰上攻击机和“慧星”舰上爆击机,所以只能使用较老旧的九七式舰上攻击机和九九式舰上爆击机。因此,神鹰号一般是担负护航、训练以及运输任务。

  本舰编入吴镇守府籍,由石井芸江海军大佐就任舰长,同年 12 月 20 日编入海上护卫总司令部附属服役。1944 年 7 月 6 日改编入第一海上护卫队,主要负责南方航线的护卫工作和部分训练任务。1944 年 11 月 17 日,在中国黄海济州岛以西海域遭美军潜艇“铲鱼号”【也有译作“锹鱼号”的】(Spadefish SS/AGSS-411)偷袭,所发射的 6 枚鱼雷中有 4 枚命中,进而引发航空燃料舱的爆炸,冲鹰号在中雷后 30 分钟沉没。舰上当时共载有 1,160 人,最后仅有 60 人幸存。

测试中的神鹰(SHINYO)号航空母舰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最终时)

  排水量:17,500 吨(基准),20,900 吨(公试)
  长×宽×吃水:198.34m×25.6m×8.18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180.0m×24.5m
  动力:口号舰本式重油锅炉 2 座,AEG 电气涡轮机 2 台,双轴推进 26,000hp
  航速:21.0 节
  续航力:8,000 海里/18 节
  火力:127 毫米双联装高炮 4 座,25 毫米三联装机关炮 10 座
  舰载机:舰战 9+3 架,舰攻 18+3 架
  舰员:834 人

海鹰号(Kaiyo)

  1939 年,大阪商船公司(今三井商船)完成了 2 艘用于南美航线的 12,755 吨豪华客轮阿根廷丸与巴西丸,建造过程中得到海军的船舶助成金资助。设计者和辻春树博士为新船选用了 2 台 8,250 马力的 11 缸 MS 柴油机,航速高达 21.4 节,投入运营后,从神户到桑托斯线的 46 天航行时间缩短了整整 10 天。1941 年 9 月,由于南美航线已经中断,巴西丸被海军征用作为特设运输船。中途岛海战后,两船被加入“航母增势计划”,但由于巴西丸 8 月即被潜艇击沉,实际只有阿根廷丸自当年 12 月开始改造工程。

海鹰(KAIYO)号的线图

  阿根廷丸的改造参照大鹰级图纸,由于柴油机功率不足,改造过程中更换阳炎级驱逐舰的主机,航速可达 23 节。由于阿根廷丸的船型小于新田丸型,本舰的飞行甲板面积在各特设航母中为最小,干舷也较低。1943 年 11 月 23 日改造完成,原定命名为“苍隼”,最终定名“海鹰”(Kaiyo)。

1943 年 11 月 15 日进行测试的海鹰号(KAIYO)

  1944 年(昭和 19 年)2 月 11 日,编入海上护卫司令部,前往塞班岛和新加坡执行运输及船队护送任务。

  1945 年(昭和 20 年)3 月 19 日,在吴港的空袭中受损。

  1945 年 7 月 24 日,正在内海作为特攻机“樱花”训练靶舰使用的海鹰于四国佐田岬海面触雷,航至大分县别府湾海岸搁浅。

  4 天后,即 7 月 28 日,空袭别府的美军舰载机将发电机炸坏,由于进水无法排出,该舰水兵被迫弃舰。在日军所有的商船改造护航航母中,“海鹰”号是唯一一艘残存到战败的,1946 年该舰浮起解体。

1946 年浮起准备解体的海鹰号(飞行甲板已被拆除)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

  排水量:13,600 吨(基准),16,700 吨(公试)
  长×宽×吃水:166.55m×21.9m×8.25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160.0m×23.0m
  动力:舰本式重油锅炉 4 座,舰本式蒸汽轮机 2 台,双轴推进 52,000hp
  航速:23.0 节(计划)
  续航力:7,000 海里/18 节
  火力:127 毫米双联装高炮4座,25 毫米三联装机关炮 8 座
  舰载机:舰战 18 架,舰攻 6 架
  舰员:587 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