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瓷器的料与釉的变化——1

 海外寻瓷翁 2012-12-15

陶瓷器的料与釉的变化——1

分类: 瓷器鉴别 | 修改 | 删除 | 转自 jiaqf888 | 2009-08-30 05:20:01

最近“鸭梨”好大,进来轻松轻松吧~

陶器是中国远古时期先民制造的生活用具,一般说来,陶是指胎体的成分为黏土,分红陶与黑陶。画了纹路与图案的叫彩(绘)陶。
在秦以前,除了极少几个用含类似高岭土的粗质瓷土瓷器外,绝大多数是陶器。
在汉代,出现了含瓷土成分比较多的制品,他们由于烧制技术原始与胎体粗糙,外观反不如陶器美观,为了改进它们的品质,所以开始在陶瓷器上加色比较亮,光洁度好的,主要由瓷土做成的釉,但是瓷土如果有比较理想的发色与光洁度是需要比陶器高数百度温度的。所以呢,高温烧造的瓷土为主的器物当然叫瓷器,而我们常常把显露出有少量的瓷土的特征浇釉陶器称瓷,这的确有点勉强。比如有人把著名的唐三彩划归陶器的理由就是:它的胎的主要成分仍然是黏土,而发色美丽的釉面所需要的温度并不高。
这个时期的釉面比较粗糙,色草绿或者褐色。
先是出现了外凸线条的“玄”纹,后出现刻(花)纹与兽面的“面首”装饰(一直到清朝都常常见到),芭蕉叶纹,有些瓶形器物顶出现鸡冠,瓶口出现莲花瓣形,先四口,然后五口,后六口。
从晋到元,还出现一种下部是罐上面是楼台庭院与人物家禽的冥器“谷仓”,南宋与金的谷仓比较细,装饰也很简单。
从晋到宋,由于瓷胎不耐高温,容易变形,所以,茶壶的嘴“流”很短,一般用动物的头与嘴代替,大多数是鸡头,有羊头的,在湖北博物馆有猪头的。
在唐朝,南方的越窑已经能够生产发色非常鲜艳光洁度好的瓷器了,而北方的瓷器逐步从深绿走向灰白。
唐有种皇家专门使用的瓷器“密色瓷”,主要是青绿色入湖水一般漂亮,还有黑宝石色与其他颜色,所以,所谓“密色”就是稀有的色。
还是在唐朝,人们还发现瓷土在高温下可以非常光洁,所以出现了在未烧制的胎面上画纹直接烧制的瓷器,比如唐青花。严格的说,唐青花是釉中彩。
宋以前的窑大多是烧木头特别是松木的长长的从坡下到上的“龙窑”。宋朝还出现了“馒头窑”与少量的煤窑。
到宋朝,瓷器表面釉的装饰非常富于变化。这个时期,胎与釉是一次烧成。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表面非常透明的玻璃质地的釉。
宋朝瓷器主要是以简洁古朴的造型取胜,以色彩与色的变化取胜。在南宋,保守小心的心理,所以器物一般都很小巧,色柔和。
这样,在元朝的景德镇就出现了先画图文后浇釉的所谓釉下彩,比如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
元代的北方瓷器实用型非常多,罐等器物主要是以底以三足为直立。在元钧窑中出现了很多动物形的物品。
还是在元代,由于品质好瓷土(高岭土)出现,瓷器可以烧成非常薄,透明的器皿,而且再高温下不容易变形与融化(所以这时期壶嘴(流)可以制成比较长了)。
还是在元代,出现了用单一红色作为装饰纹的“釉里红”瓷器,釉里红瓷器属于“釉中彩”,釉中彩是主要指红色在烧制过程溶入略釉为液化了的面中;它可以是一次烧成,也可以先烧胎,再绘图再烧制的二次烧
成。很明显的,一次烧制的红发散程度高,二次烧成的红色纹路边缘清晰,这两种特征都在元釉里红中出现。
仍然在元代,出现了蓝料底露白的“反青花”
还是在元代,发明了“枢府釉”很近似盛行与明红武朝的“甜白釉”是一种基本没有其他色彩的单白釉的瓷器。
明代,出现了先高温烧出青花,再填红与其他色,再烧制“青花釉里红”(或者与青料一起烧)与低温烧的“斗彩”,斗彩的特征一是其他色彩都是围绕着蓝色描绘的,二是其他色浮在瓷器表面。
还是在明代,有了先烧胎体,再上单色釉烧的二次烧制制造发色亮丽单色釉的技术。
明朝还出现了多种颜色一起绘上的再烧的“五彩”瓷器。
还是在明朝还发明特别加工配制瓷土的技术,这就出现所谓的“糯米胎”。
在明代永乐朝后期,瓷器等器物上出现了龙纹款与隶书官款,在宣德朝开始出现四字楷书朝款与六字朝款。

  

返回顶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