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讨论几条生物共有的基本运动规律

 人类情深 2012-12-15

讨论几条生物共有的基本运动规律
     作者:宋安群(新疆)

(一)生物物质发展的方向性            

生物朝哪一方向(方面)运动,就会促进自身物质朝哪一方向发展,不运动(相对来说)就会衰退。我们人人都有体验:若训练(锻炼)人的力气,奔跑速度,反应快慢,柔软性,耐磨耐压性,动作的准确性,以及各种技能技巧等等,就会在这各个方面得到相应发展。不运动就衰退。而非生物,如收音机、电视机却不可能通过它自身的运动(使用)而获得它性能的改善。

附带说一说,这一规律本是拉马克早就看到了的,并提出了“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理论。但不能不说,他只看到了生物由于“用”的运动而促进其自身发展,即只看到生物发展到有意识支配时才有的运动,因而他无法解释植物、微生物、低等动物等如何通过自身的运动而促进自身的发展、进化,更无法解释许多并非由于“用”而出现的生物现象,如生物体的各种不同体色、体形等。同时他也未能进一步认识到这“用”的运动有其规律性,只有符合它的规律,才能获得正常健康的发展;违反了它的规律,反会造成损伤(生病)或死亡。另外,正由于他未能进一步认识其规律性,也就无法指出获得性遗传的规律。这使得他不仅不能全面地论证生物的进化,同时也使得以后的生物学界在解释和认识“获得性遗传”时发生混乱,造成长期争论。

(二)生物体的“反抗性”

生物体总是针对环境的变化作“反抗性”变化,即每当环境变化(受到环境中各种刺激)时,生物体内都会及时地产生一系列变化,这变化有明确的方向——总是变得更能适应改变了的环境,总是增强自身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并由此产生出能抵抗外界刺激的物质。这变化有许多可以直接从外表上见到,例如,光线增强,动物和人的瞳孔就会收缩,光线减弱,瞳孔会放大;南方动物运到寒冷北方,皮毛会增厚;植物遇到干旱,根系就发达(以吸收更多水分);植物密植,杆就长高(以获得更充分的阳光)等等。而更多的变化是肉眼见不到的,例如,人到高山地区,红细胞就会增多(与缺氧作“斗争”);各种细菌病毒或其他物质侵入人或动植物机体,机体会产生针对性“抗体”及其他“反抗性”物质。而其他理化刺激,如各种药物、各种射线作用于机体,机体也会产生一系列“反抗性”物质,发生一系列“反抗性”变化。微生物也一样,如各种细菌、病毒总是不断地增强对人们所使用的各种药物以及各种理化刺激的抵抗力。从植物与昆虫,微生物与人或与动植物之间的斗争中,还可发现肉眼见不到的更为有趣而奇妙的生物斗争现象。例如一些生物学家看到有些植物会产生毒素对付蚕食它的昆虫,而昆虫则会产生一种解毒物质对付植物,当此解毒物质重新给予植物后,植物又会产生更强烈的毒素;医学家们看到,当人体对流感病毒产生抗体后,流感病毒又会产生新物质对付抗体,因而常使人们“事先准备好的一种疫苗失去效用”。

(三)生物体特有的平衡运动

每一生物个体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它有整体特有的平衡运动。它随时调节与维护整体的平衡、稳定与正常。由此而使生物体具有一系列特殊的功能,例如:

(1)使生物体能同时进行多种运动(如体力、脑力、呼吸、消化等),然彼此却能互不干扰,并始终维持住体内的体温、血压、心率、体液等的相对平衡与稳定。

(2)正由于生物体有随时调节体内平衡的能力,才使得生物体有强大的运动能力、工作能力、自我修复、自我再生能力,使任何机器无可比拟。例如,有许多野生动物的奔跑速度比火车还快,但它的腿关节既不发热,也不磨损;有人把青蛙的视神经切断(青蛙的视神经约由50万根神经纤维组成),结果,由于青蛙的“自我治疗”,在3个月内,这50万根神经纤维全接通,青蛙的视觉和以往一样好。

(3)生物体之所以能产生前面所述的“反抗性”运动,是因外界的任何刺激作用于生物体时,都打乱了它内部的平衡、稳定。为保持其平衡、稳定必产生“反抗性”运动。也正因为“反抗性”运动的出现,是在生物体力求整体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反抗性运动及其反抗性物质的产生,都不是在生物体的某一局部,而是整体的各部。如前面举的植物抗干旱,其实不仅根系会发展,茎叶也会变化,叶面气孔会关闭,甚至叶片会逐渐缩小,以减少水分蒸发。但在空气湿度大,雨水又难下到地面的地区,植物的叶片又会逐渐长大,以充分吸收空气中的水份。动物也一样,如两栖类动物,在喝不到水时,会充分利用全身表皮从空气中吸收水份。鱼在河床干涸或半干涸,它的鳃难发挥作用时,会充分利用整体的其它部分,如咽喉、表皮、鳔等从空气中吸收氧。生物若是世世代代在相同的变化环境里,连续与环境变化作斗争,那么生物体自身的物质,通过遗传的累积就会有从量到质的发展。植物通过与干旱斗争,会逐渐发展出各种耐旱植物,如沙漠中的仙人掌、非洲的“光棍树”等。鱼与干旱斗争,其鳔就可能逐渐发展为肺(其它各部也会跟随变化)。从鱼类进化为两栖类正是由此而形成的[对于动植物体形、体色的形成与演变,我在《新生物进化论》(以下简称《新论》)中作了进一步讨论]。对于生物遗传的规律性问题,我将另文讨论。

人们常觉得不可思议:为何生物体的各部都能那么巧妙地适应环境,并不断地发展?这就因:一是生物有特有的整体平衡运动,使其能充分发挥整体的力量,随时调整与变换整体各部的职能,使各部最大限度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还在于生物所具有的“反抗性”,正是这一特性,才使生物的平衡运动不是简单、机械、始终在一个水平上的平衡,而是由“反抗”而不断产生新物质,才能不断地战胜变化的环境,不断发展自身。不过,生物体要使自身物质获得正常健康的发展还需符合下面的规律。

(四)生物物质发展的基本运动形式

生物体通过运动(主动或被动运动)有自身物质的发展,但要获得任何方面的健康发展,都需经过体内两种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运动交替进行才能实现。例如,要使皮肤经过摩擦不断增厚,就必须经过摩擦━休息,再摩擦━再休息,如此反复交替地进行。若一直不停地摩擦,不让休息,反而会磨烂。摩擦的过程可说是局部进行运动,进行“反抗”的过程;休息的过程则是整体进行平衡调整,对摩擦的局部进行物质补充、加强的过程。为了便于叙述,我们把局部进行反抗的过程简称“反抗”,整体进行调整的过程简称“调整”。那么,经过一次“反抗━调整”运动后,就会使自身物质有所发展,使下一次“反抗”运动能承受更大一些的刺激。当进行下次更大的刺激后,反过来又促进下一次“调整”运动更进一步。于是经过“反抗━调整”(运动━休息)的反复交替进行,就会促使自身物质呈波浪式向前发展,其运动能力(抵抗刺激的能力)也跟随着呈波浪式增大。不过,要使其获得最佳的发展,最快的增大,这就需:①每次的刺激量(运动量)必须是最佳量(这最佳量,即是机体能允许的最大量━━它不仅包括刺激强度的大小,也包括刺激时间的长短)。超过了这个量会使机体损伤(生病),不足这一量,又不能促进其最大限度的物质发展。②每次“调整”的时间必须是最佳时间(“调整”运动是整体进行调整平衡的运动,这运动就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这时间也有一最佳值,不足这一时间不能使自身物质得到充分地补充、加强,超过这一时间还未进行下一次“反抗”运动,那么加强的物质也会衰退。这最佳“调整”时间的长短,与刺激量有关,与自身的物质基础有关)。

不过,刺激量稍超过了最佳量,造成机体损伤,这轻微损伤可在“调整”运动中得到修复。但若未进行充分“调整”就又进行下一次刺激,而且以后连续如此,那么轻微损伤会逐渐累积成严重损伤,形成慢性疾病。

当然,这最佳刺激量(运动量)、最佳“调整”时间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其运动的不断交替进行而呈波浪式发展,并有从量到质的发展。

生物体各方面物质的发展及其运动能力的提高,无论是脑力、体力、各种技能技巧还是抵抗各种理化刺激的能力的提高,都基本上是以上述的“基本形式”进行运动而实现的。

人被毒蛇咬后会致死,这不是人不具有抵抗蛇毒刺激的能力,而是人没有经过上述“运动”使其获得发展,人体一下子抵抗不了蛇毒的强刺激。如果将其毒性人工减轻(稀释)到人体能耐受(能抵抗)的范围,注入人体,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蛇毒的新物质与之斗争,以后再渐次增强毒性注入,人体抗毒能力就会渐次增强。美国的鲍尔·海斯德正是用这种方法使自己能不怕眼镜王蛇咬的。细菌病毒之所以能致病,其道理也一样。打防疫针之所以能免疫,也正是因注入疫苗促使机体进行上述运动而增加了抵抗力。

(五)生物体抵抗外界刺激的能力与自身物质基础的关系

生物体所发展的物质是自身“制造”的,是以已有的物质为基础讲行的;抵抗外界刺激的能力,是依靠自身整体力量(整体运动)所产生的。因此不同种的生物,由于物质基础不同,对各种刺激的抵抗方式、能力大小、反应快慢、所产生的抵抗性物质,或是通过自身的主动运动所产生的新物质等都不同。例如昆虫与鸟的翅膀,虽都由它们的运动所产生与发展,但昆虫却产生不了像鸟那样带羽毛的翅膀,因它们没有那样的物质基础。不过,这“不同种”的生物正是在不同环境里进行不同运动造成的,必将随生物的继续运动而继续改变、继续发展。另一方面,生物越发展,不仅物质基础越雄厚,同时抵抗外界刺激的“办法”、“手段”、“措施”也越多。仅从生物免疫系统的不断发展就可清楚看到:无脊椎动物只有吞噬作用;软骨鱼开始有淋巴细胞特异性反映;爬行类能产生抗体;到了高等动物,才具备更完善的免疫系统。所以,随着生物的进化,总的来说是物质基础越来越雄厚,生命力越来越强,进化越快(从古生物学上可知生物是呈加速度进化的),同时寿命也越长,。

同种内的不同个体,物质基础也有差异,因而抵抗方式、能力大小、反应快慢也不一样。要增强生物体某一方面的抵抗能力(运动能力),除了进行这一方面的锻炼外,还必须从整体的各个侧面尽力进行多种多样的“反抗—调整”运动,使整体得到多方面发展,从而获得丰富的物质基础和高效的“调整”功能,为某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从人们的实践看也证实了这点,许多进行多种体育运动或武术气功运动而身体强壮的人,不仅这些方面的运动能力强,而且抗寒、抗热、抗病、抗各种理化刺激的能力也都强,同时进行脑力运动的能力也强(不易得神经官能症)。

不过,生物体抵抗外界刺激与自身物质基础的发展之间还有另一种关系:生物体受某种刺激后,不仅会增强对该刺激的抵抗力,还会由此激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从而伴随出现许多使生命力增强的新性状,如个体增大,或生长加快,或寿命延长,或抵抗其他刺激的能力增强,或品质变优等,尤其是在某种时期(阶段)受到一些特殊的理化刺激后,更是如此。

(六)生物体抵抗外界刺激的能力与内部运动状况的关系

同一生物个体,在不同的时刻抵抗外界刺激的能力是不同的。由于生物有各种不同的节律运动(生物钟),在不同的时刻其内部的运动状况不同,因此抵抗外界刺激的能力也不同。例如有人用两组老鼠各20只进行试验:分别在早、晚接受相同强度的X射线照射,结果早上接受照射的一组在130天后,全部健康地活着,而晚上照射的没有一只活过13天。

中医的子午流注针法,就是看到人体气血(经气)循经运行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盛衰之周期变化,因而据此变化在不同的时间选取最宜的穴位(即取气血盛时穴“开”之开穴)用针,则可取得良好效果。

不过,同一生物个体在同一时刻,当所处状况不同时抵抗刺激的能力也不同,例如人在睡着后,对风寒或暑热的抵抗力就低于清醒时。身体有病时也低于健康时。

在个体的一生中,不同时期抵抗外界刺激的能力也不同。个体越幼小,虽然物质基础越薄弱,但自身物质的运动、调整、产生新物质的能力却越强,因而可塑、可变性越大,发展越快,活力越高。初生儿在一瞬间,从母体的恒温、恒压、充满羊水、无需自己呼吸与饮食的环境里,突然出生到另一截然不同的世界里,若没有极强的“调整”能力是无法生存的。我们平时总以为婴幼儿生命力最弱,其实不然:1985年墨西哥大地震,7~10天后人们从废墟里刨出的人中,大人都死了,而刨出的57个婴儿(其中两个还是早产儿)却活着,他(她)们是在这等漫长的缺食、缺水、缺氧的情况下存活的。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需指出:一般来说当生物体处在某种极度的运动状态(生理状态)下时,不能让这种状态突然大改变,尤其不能突然朝相反的方向改变,例如,人在极度饥饿情况下不能突然吃很多的食物;大寒大冻后,不能突然烤火;快速或大运动量运动后不能突然停止;人体许多天处在全黑暗的地方后,也不能在不遮光情况下突然置于正常日光环境里等等。之所以不能突然改变,是因为机体要从一种运动状态改变到(适应到)另一种状态,需要有一个改变(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就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尤其是机体处在极度状态时,自身的调节能力巳大大减弱),因而不能“突然”,否则就会致病甚至致死。不过,这“一定的时间”的时间长短,会因生物的物质基础与调整能力等的不同而不同。另外,这“一定的时间”的时间长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因生物体的不断运动、不断训练(适应)而改变。例如有人作冷热水温突然改变的浸泡锻炼,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后,对水温温差突然改变的耐受度越来越大,即调整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快。

(七)生物的“运动惯性”

生物体朝哪方面运动,不仅促进了自身物质朝哪方面发展,同时还产生了这方面的“运动惯性”,即在一定的条件下能重复这方面的运动(我把这种特性暂称作生物的“运动惯性”)。其运动若不断进行,不仅生物体内物质有从量到质的发展,“运动惯性”也有从量到“质”的发展与飞跃。

“记忆”可说就是生物常见的一种“运动惯性”。从广义的“记忆”概念看,可说凡生物都有“记忆”,不仅人有,动物有,植物也有。在研究“生物钟”的实验室内,给植物一短时间的光刺激(或某些其他刺激),那么在叶子运动的昼夜曲线上就出现跳跃,以后无光刺激时,这种跳跃还在每天的同一时刻里出现,长达好几天之久。

不仅人的大脑有记忆,各组织乃至细胞也都有“记忆”,最为明显的是“免疫记忆细胞”。这各种不同“记忆”虽然有质的区别,但它们都有其共同点——都由自身的运动形成,由继续运动而继续发展,不运动则衰退。如果不断地让我们人或动物重复某一动作(或行为),便会逐渐由“记忆”发展形成为一种“习惯”,重复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稳定难改。如果世世代代重复下去,那又由“习惯”逐渐发展为“本能”、生物钟等。这里仅举一例,巴甫洛夫作了白鼠条件反射遗传研究实验:在喂食白鼠时伴以铃声,让白鼠能驯养成一闻铃声就跑到喂食地点,其结果他写到:“白鼠的第一代驯养成这样的习惯须经300次训练,即必须将鼠的喂食与铃声结合300次才能使它们驯养成闻铃声而跑到喂食处。第二代得到同样结果只需100次训练就够了。第三代在30次训练后即驯养成了这种习惯。第四代只需10次训练即够。第五代,我在彼得格勒动身前看到,5次重复即已习惯这种铃声。第六代将在我回来以后进行实验。我认为这是非常可能的,经过若干时间后,鼠的以后的后代可以无须事先训练而能按铃声跑到喂食处了。”英国精神病学家麦克·杜戈尔用家鼠也作了类似的实验,得出了相同的结果。当然,要形成本能,还需有一个极漫长的遗传累积过程(对于“本能”与“生物钟”的形成与变化,我在《新论》里作了进一步讨论)。

(八)维护生物体正常运行的特殊系统

生物体之所以能有自我平衡、自我修复,自我产生新物质等一系列特殊的整体运动功能。是因为生物体内有一极奇特的系统在起主导作用。这系统在人与动物身上就是“经络系统”(在植物身上也有类似系统),这系统有一系列奇妙特性:有奇特的循行路线,包含有奇特的物质,具有奇特的功能等。下面具体来讨论:

1)有奇特的循行路线

这系统虽不能从解剖上直接看到,但可从其它多个角度认识到它的客观存在及其性质,例如:

1)经过中医学数千年的治病实践,清楚感觉到它的存在,并作出了经络输穴图。今天,人们更根据各方面实践进一步了解并标明了经穴的具体解剖位置。这系统的循行路线与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都不同。

2)我国建国后人们大面积的调查与研究了循经感传现象(即用针灸等刺激经络穴位时,有人会有酸、麻、胀、或冷或热或水流或跳动等各种特殊感觉,这些感觉会循着经络传导),在《我国三十年的针灸研究概况》(中医杂志1980年1-3期 以下简称《概况》)中写到:“全国20几个省、市、自治区用统一的方法和标准相继做了17万例的调查,感传出现率在5.6%~45.2%,多数在10%~30%之间。成都中医学院的科研人员曾到莫桑比克人中间进行循经感传现象调查,那里感传出现率竟高达81.8%。”“少数例在循经感传出现时还可见到循经的白线、红线、出血条痕、丘疹和皮丘带。”“学术界肯定了循经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一致看到感传的路线与《灵枢·经脉》所载经脉在体表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

3)人们用各种科学仪器测量了经络穴位上的各种理化性质:用电阻、电位检测仪测得在经络穴位处电阻低、电位高。并发现经针灸、按摩或内功导引而“得气”时,电流更强;用光电倍增仪及生物光子检测技术测得经络、穴位处光强度大(在人体经络线上发光强度高出经线外1倍多)。同样,经针刺等诱导“得气”时,光强度更大;用经络声发射技术人们还测到经络穴位可传声波。进而,人们更利用多种现代科学仪器设备及计算机处理系统,看到除电、光、声外,还有热、磁、核、化学离子等刺激都有循经扩散的特异性现象。而且看到只有在生物体活着的时候才具有这些特性,死亡后则消失。

另外,国外也有不少人研究并证实了它的存在,如Man.H.lee及本山博等人用液晶热象图显示出经络现象。

近几十年来人们又发现了各种“微计系统”,如“耳针”、“手针”、“头针”、“足针”等,看到这些“微针系统”上的穴位与全身各部紧密相联,相互对应。进而人们更发现人体(及其他生物体)的各个局部都可成为一个独立的小整体,与人体整体各部息息相关,包含有整体的全部信息,即有所谓“生物全息”规律。

这“微计系统”、“生物全息”规律等,并未与祖先总结的经络图相矛盾,而是更丰富了对它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它的奇特性。这从人们所作的循经感传研究里,可以很好地看到这一点。例如人们观察到针刺人体背部膀胱经上的各俞穴,其感传都会通向各自的本经,例如针心俞感传会通向心经。针肺俞感传会通向肺经等等。又观察到测试耳、手上的“测试”点,耳、手各自都可产生全部十四经感传线。人体的背部也是人体的一个局部,从这里可以说它与耳、手等各局部有相同性,由此进一步体现了人体整体各部紧密相联、息息相关的特性,以及经络系统的奇特性。

2)经络系统内含有奇特物质,具有奇特功能

1)经络内含有特殊物质,能被气功师发射出来,经人们用科学仪器测量初步确定有:低频调制涨落的红外信号、磁信号、静电信号以及近似带电微粒流的信号等(见“上海中医研究所开展气功研究”《光明日报》1980年4月10日)。有更多物质用我们今天的科学仪器还无法测出。

2)通过人的意念发射出来的“外气”,具有一系列奇特功能,下面仅举几例:

①我亲眼见过这样的情况:气功师用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悬空给病人在脊背上刮痧(不接触病人皮肤与衣服,离皮肤约有4到5公分远),从颈椎到尾椎往下刮,刮时虽未接触病人,但病人喊疼痛,刮完揭开衣服,只见脊背上有很红的三条印痕,像是三手指直接在脊背上用很大力气刮出的一样。

②1980年5月上海第八人民医院曾对一名叫梅二囡、女、32岁的病人实行甲状腺腺瘤摘除术,采用的是气功麻醉。由气功师林厚省对着病人“印堂”穴发放外气实施麻醉,在一个半小时的手术过程中病人神志始终清醒,没有喊痛,麻醉效果被评为优级,术后病人恢复很快,七天就出院了。之后,该院又用气功麻醉进行了14例甲状腺腺瘤手术与3例胃大部切除术,均取得成功(见《大众医学》1981.1)。从这里也清楚说明人体发射出的外气,是具有物质与能量的,而且可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发射。

③中国海军总医院流行病学免疫学专家冯理达教授曾与气功师一起共同研究了气功外气对多种细菌生长的影响,并做过一系列的实验,在她所写“外气免疫探讨”(中华气功 1983.1)一文中作了详细报道,这里仅简要引用文中“体会”里的几条:“1.气功对大肠杆菌(手握试管)发功1分钟后杀伤率为44—89.8%。杀伤情况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菌显现肿胀、破碎、破裂以及菌体溶解等。2.气功对痢疾杆菌杀伤率为66.7—98.9%。3.不同的功(一分钟致杀伤功,一分钟致生长功)对大肠杆菌起到杀伤及增长作用。”从这里可以看到人的意念不同,所发外气的功能也不同。

④外气能起死回生、返老还童。中国地质大学的沈今川教授与孙储琳研究员,十余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植物与动物的苏生实验。“这些实验中最令人吃惊的是一系列返老还童、起死回生、生命过程逆转的实验:煮熟、炸熟、微波炉中处理过的种子,在不加任何水份和营养物的条件下,最快可以在几分钟内返回到最初的稚嫩状态,进而快速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繁殖后代。这类实验已在世界各地(日本、美国、泰国、马来西亚)重复了数百次。”“早在1994年1月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国家实验室当着数十名专家教授,孙储琳就首次将煮熟40分钟的鹌鹑蛋返生成功,蛋黄和蛋清己完全由凝固状态变成流体状态。”“其后又在电子工业部第六研究所当着一批高级专家的面,将餐桌上己煮熟的红色大虾苏生成为活蹦乱跳的青色虾,使在场的人极为震惊。”“2002年5月3日在日本新大阪附近一宾馆又作鸡蛋返生实验成功。”(见《益生文化》第三、四卷)。

3)经络内的奇特物质在人体内以“气”(经气)的形式存在与运行,它起着维护机体平衡与正常的作用。当它的功能失常后,机体的平衡就会失调,从而出现疾病。当用针、灸等适宜刺激(如以适宜的补泻手法针刺)相关穴位,促使经络功能恢复正常后,各种疾病即可痊愈(针灸能治各科疾病,后面文章还将专门讨论)。刺激经络促使“经气”运行的情况,这在病人身上和医者手上都有感觉。如针刺穴位“得气”时,病人会有酸、胀、麻、重等感觉,医者针下会有沉、紧、涩、滞等感觉。此外,还有许多病人更有“气至病所”的感觉,能让人更直观地看到“经气”走向病所起治疗疾病的作用。如在《概况》中写到:“用多次重复刺激的方法激发感传,可使感传从无到有,从短到长,从弱到强。”“感传出现后,多有向病所汇聚的特点。”“传至某一脏腑器官后,常可伴有该器官的反应。如感传到眼,视力可得到改善;感传到胃部,有胃热和饥饿感;感传传至胸前,有心区舒适感。”通过仪器更可看到能“改善冠心病病人的心功能指标”,“调正异常胃电图”等。同时从循经感传还可看到各经络既有专职又有协同,各经之气会共趋病所治疗疾病,例如“一位双侧咀嚼肌群痉挛的患者,张口困难,吃饭成问题,动手术与理疗都无效,最后采用针灸治疗。在针刺过程中,发现多条经的感传都有‘气至病所‘的特征,如针刺胃经、胆经、膀胱经、脾经、大肠经、三焦经上的一些穴位,循经感传都能到达病变部位(颞颌关节附近)。而只要感传一达患区,就立即出现疗效,表现反咀嚼肌群的痉挛缓解,疼痛消失,张口度增大,病人能饮水进餐。经3个月治疗,痊愈出院。”这在我们祖先千百年的治病实践里也已清楚感到,如在《内经》中说“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早已看到经脉“决死生,处百病。”

给植物扎针也有类似作用,给植物扎针主要用竹针,有文章报道能产生这样一些效果:①治疗疾病。当南瓜发育畸形,只长茎、叶,结瓜少甚至不结瓜时,在病瓜茎的中部插进两根竹针,就能“针到病除,瓜果累累”。②控制植物的性别。利用瓜类作物雌雄异株的特点,给每根雌株上扎针,雌花数量就可大大超过雄花。③使植物品质变优。在西瓜的开花结果时期,在茎中部扎针,结出的西瓜长得特别快,特别大(比未扎针的大一倍多),特别甜。④延长花期。在开花的中期,在花茎中部扎两针,就可明显延长开花时间。据研究,扎针后能产生多种植物生长激素。

4)经络系统使生物个体的整体与局部间的关系变得奇特而复杂。局部不仅包含有整体的全部信息,还有其它特性,例如:①从活的植物个体上任意分离出一段茎,或一片叶,或一段根,甚至小到一个体细胞,它们经过适宜的培养都可单独发育成新的植物个体(由动物体细胞经过培育也可发育成完整新个体,如克隆羊)。这除了说明茎、叶、根等各部都包含有原植株整体的全部信息外,同时还说明各局部都会随时依情况的变化,而转变自身的细胞职能,另外还说明离开整体后的各局部都要“努力”形成新个体,以个体的形式获得再生存,并努力维护新个体整体的正常与完整。②各局部并非简单地从属于整体,听从整体“指令”,而是“主动”配合整体,与整体构成最完好的一致。例如,人的心脏虽起泵的作用推动全身血液循环,但人体全身血管总长约100公里,仅靠心脏泵是推动不了它的循环的,这实际是靠比心脏的“泵”作用大40倍的全身肌肉、血管等与心脏一起“跳动”。③任何局部物质的发展都是整体运动的产物,拿摩擦皮肤使皮肤增厚来说,虽摩擦的只是局部皮肤,但要增厚就不是局部皮肤独自能担当得了的,这需要从消化食物到吸收、运输(及其合理分配)、到转化为皮肤细胞等一系列的过程,即需要整体各部参与。

(3)从经气的运行(运动)与发展的关系看,更体现了前面所述的生物共有的发展规律。

前面说到生物体朝哪一方向运动,就会促进自身物质朝哪一方向发展。无论是在意识支配下的主动运动,还是受刺激而进行的被动运动都如此。同时经过“反抗─调整”(运动─休息)的一次次进行,其物质会有从量到质的发展。这些规律在经气的发展上体现得更迅速、更显著。例如:

1),适宜地用各种理化刺激物(针、灸、电、磁等)刺激经络上的穴位,并一次次进行,都可使经气的运行恢复正常与得到发展,使疾病逐渐痊愈,体质增强。

2),进行“气功”锻炼,即是人们用意识(意念)引导经气在体内运行,经过一次次地反复练功,不仅身体会越来越好,而且体内经气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同时由于意念是作用于体内,体内的脏器也会由不受大脑(意念)控制到逐渐能受大脑控制,并且控制力能不断发展。这里举西安医科大学与国家机械委521医院协作做的一项研究。他们组织高级气功师、初学气功者、非气功者进行实验共56人次,在三年多的实践中观察到,气功对胃电的活动具有双向调节趋势(可加强与减弱)。例如当气功师组意守中脘穴进入气功态,让胃运动加强时,见胃电频率平均加快0.27Hz,振幅平均增加303MV,停止意念控制后,胃电在1-3分钟内恢复正常,而初学气功组与非气功组均无此胃电变化。另有一位练气功60多年的气功师,用意念加强胃活动时,其胃电振幅在10-30秒内可增强4-5倍(见1990年3月20日益寿文摘报)。印度瑜珈大师之能控制自己的心率、血压、体温等,也是由于长期训练的结果。

另外,前面还讨论到生物体通过运动能自身制造新物质,那么人类通过自身各种不同的脑与体的运动,还会制造出怎样不同的新物质,出现怎样不同的新功能呢?由于我们以往主要研究的是非生物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而很少研究生物的运动规律,更少研究生物体自身制造的“新物质”及其物质的不断发展与不断有质的飞跃。那么今天我们要研究这些就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观念,要打破旧有框框,尤其需要到人群中去广泛观察、搜集资料,事实求是认真进行探索与思考。

正由于有旧框框,对于种种看来不合常理的情况的出现,人们自会很难相信,很难理解,很难接受,也就谈不上研究,像上面例举的种种“特异功能”,我自己就曾一再的不能相信。但当亲眼看了气功师治病等事实,同时思考生物的运动规律后,转而觉得这也是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因人类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若没有古生物学上无可否认的证据,我们决不会相信今天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来自于38亿年前最原始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决不会相信由这最简单的生物能进化出万物之灵的人类来。然这种种奇迹都是生物在不同环境里,进行各种主动与被动运动,使自身物质不断地由量到质的发展,不断有新的飞跃的产物。从生物的进化事实看,生物越高级进化越快,因物质基础越雄厚,加之产生新物质的“手段”、“措施”越多,能力越大。生物不仅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方向发展,同时也是由被动向主动、由自发向自觉方向发展,人类今天有了最高级最雄厚的物质基础,有了自觉的行动,是可以也是应该通过自身运动产生新奇迹的时候了(我们若让动植物、微生物“运动”,也可让它们出现奇迹,我所作的多项生物定向改造试验都证明了这一点,请见《新生物进化论》一书)。我们常说要激发人的潜能,其实,潜能是有限的,而发展才是无限的。我们要靠我们的运动去获得无限的发展。自然,这不是靠我们一代人,需要靠世代的努力,通过遗传的累积才能实现。然要获得最大最快最好地发展,还需更进一步认识与遵循人自身的发展规律(人有生物的共性,还有人自身的特性),这也就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广泛收集来自人群中的各种实践资料,从中总结出人自身的进一步的规律,并共同反复去实践去验证。当然,这要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来不得半点虚假与迷信,更要防止被人引入歧途危害社会,危害个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