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田玉---细说羊脂玉与墨玉

 琳琳书斋 2012-12-15

细说羊脂玉与墨玉

白玉可分为细白玉、粗白玉、羊脂玉,羊脂玉又称为羊脂白玉,由于在玉石矿床中分布甚少,它是白玉中的佼佼者。民间将白玉的颜色作了细仔的形象素描,如有乳白、鱼骨白、鸡骨白、梨花白、象牙白、鱼肚白、糙米白、羊脂白等,其中羊脂白就属于羊脂玉的特有白色。 羊脂白,这种白色是羊体腔内中赋生的一层“羊板油”的实体反映和写照,它的特征是细腻而均匀,色白而柔和,白而不纯白,微透而不透,光滑而油润。 2、羊脂玉的检测要点 羊脂玉的检测要点必须满足五个方面:质地纯、结构细、水头足、颜色羊脂白、油性重1)、质地纯 羊脂玉中透闪石矿物含量99%。 反映在羊脂玉岩石化学成分上SiO2 56.15、TiO2 0.00、A12O3 0.79、Fe2O3 0.50、FeO 0.78、MnO 0.07、MgO 24.82、CaO 13.23、Na2O 0.21、K2O 0.10、P2O5 0.03、SO3 0.16、CO2 0.56、灼失3.07。与透闪石的理论成分SiO2 58.8、MgO 24.6、CaO 13.8相吻合。羊脂玉必然赋存于围岩蚀变最完美的地段。当花岗闪长岩体与白云岩接触产生一系列接触变质岩系,白云岩变为白云石大理岩,岩浆晚期热液沿白云石大理岩构造裂隙通道,发生交代作用形成透闪石岩。 围岩蚀变形成了白云石大理岩-透闪石化白云石大理岩-透闪石岩三种岩相,羊脂玉就赋存于透闪石岩岩相中。2)、结构细 羊脂玉中透闪石呈显微纤状变晶结晶及成集合体,在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下可对透闪石结晶粒度进行测定,羊脂玉中透闪石纤维状长度(纵向)0.033-0.01mm,宽度(横向)0.0006-0.001mm,这些显微纤状、绒毛状、毡状透闪石晶体互相交织在一起,组成绒毛状结构、毡状结构、交织结构。 显微纤状、绒毛状、毡状透闪石晶体集合体,在正交偏光下的特点就是在相同角度内,不显示均一的消光现象。3)、 水头足 水头、灵地都是玉石透明度的称谓,在透闪石玉中常从厚度2mm为标准,白玉在这准则中呈现半透明-不透明,羊脂玉的水头足说明呈现半透明状。4)、颜色羊脂白 羊脂白不是纯白,而是带有油脂光泽的白,在白色中有的可透出微微的**,质地差的也可在白色里透出微微的浅灰色调。5)、油性重 羊脂玉在人们手掌中不断的触摸过程中,自而然之,在玉石表面产生一种“油性”感,在一些和田细白玉中也有此现象,当羊脂玉坠于水中,提起玉体,可滴水不粘,因此油性重的羊脂玉绵性也特好,所谓绵性,也就是韌性。 什么才是真墨玉?其实墨玉这个名称是以颜色来称呼,有白玉底的墨玉与碧玉底的墨玉,这两种不同品种的墨色玉,皆可称为墨玉。软玉以白玉的价值为高,碧玉的价值低于白玉。高级的碧玉(一般厚度的成品)在不用强光照射下就会呈现明艳的碧色,质地好的全墨色碧玉,在碧玉中并非最高等级;质地差的全墨色碧玉数量不少,大都作为石材。白玉底(或青白玉底)的墨玉,又有点墨、聚墨与全墨的区别。点墨状的墨玉,就是唐代高僧玄奘所谓的「瑿玉」,之前有人提出「是否有紫色的和阗玉?」所展示出来的相片就是「瑿玉」,如以强灯及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散布均匀的无数细微点状石墨,所以外表呈现灰色而非紫色,和阗玉是没有紫色的。质地好的白玉底全墨墨玉,数量很少。事实上大家所称的墨玉,往往呈现在原石市埸上所谓的「青花玉」。青花玉就是在白玉或青白玉中呈现黑色星点、或云雾状或条带状黑纹,都可叫做「青花玉」,青花玉如果黑(灰)白分明,有人又叫它为黑白玉,当然,黑的部分即是聚墨状的墨玉,灰的部分即是点墨状的墨玉。碧玉底的墨玉,呈现明艳的碧色。还有一种黑色的喀瓦石,呈全墨色,但是硬度不够,就不可称为墨玉。
 {子料有皮,山料无皮)
子儿玉(籽料)为次生矿,它是高山上的原生玉矿经剥蚀崩落后,被流水搬运到河流中,经过河水、泥石流不断地翻滚沖击,最后形成了表面光滑,形状、大小、顏色不一的「河卵石状」,这是经过千百万年不停地沖刷成熟而「成籽儿」(即外形翻滚成熟而形成河卵石状),这也就是水产玉为何称为籽儿玉(子儿玉或子玉)的原因。
籽料自然风化形成的表皮,就像人的皮肤有毛细孔一样,有的较粗,有的较细,无法以人工滚磨而成。
每一个籽玉一定有皮,这是自然风化形成的表皮,就像人的皮肤有毛细孔一样,有的较粗,有的较细,而且无法以人工滚磨而成;因此只要是对籽玉原石有相当经验的人,就可以從外表準确地辨別是否为天然形成的「籽儿」,或是人工滚磨的磨光料(滚料)。  
山料无皮,山料原石的外表粗糙,不带皮。
子儿玉(籽料)为次生矿,经过河水、泥石流不断地翻滚沖击,最后形成了表面光滑,形状、大小、顏色不一的「河卵石状」,这是经过千百萬年不停地沖刷成熟而「成籽儿」。 子料的皮,有二种解释:一为「风化表皮」,一为「皮色」
Dy先生在文中提到「好玉不上色、好玉不带皮或好玉少上色、好玉少带皮」这里所言之皮,指的是皮色。玉器工艺上的「留皮雕」也有二解。有些无皮色的子料原石,其风化表皮如果十分圆润、光洁、纯净,在设计制作时,常会将漂亮的表皮部分留下,有的作品甚至在风化表皮部分不做打磨,为的是要留下「大自然打磨」的原始风
 [另一种「留皮雕」,就是留下「皮色」巧雕的设计製作。  子料有皮,不一定有色

好的子料,质地縝密,矿物质不易侵入;会产生皮色,通常是在綹裂的地方或是玉石较松之处。

有一种叫做「光白子」的子儿玉,就是完全沒有皮色的上好白子料。
子料无璞,山料有璞;山料的外表是璞,也就是围岩山料山玉的外表包围的围岩(璞),是在开採山玉時一起开採出來,附著于山玉的表面。山料的外表因为有这一層璞,必須切割掉外表(即玉璞,与子料之皮不同),才可判断玉质的好坏。古代有名的和氏璧,被認为是石非玉,而被剁去双腳,直到去掉玉璞之后,才被视为宝玉,由此可知和氏璧絕非子玉。子玉质地好不好,審视其原石外表,有经验的人往往可以猜得七、八分。
山料(山玉)的外表包围的围岩(璞),在开採山玉時被一起开採出來,附著于山玉的表面。山料必須切割掉外表(即玉璞,与子料之皮不同),才可判断玉质的好坏。
另外,还有一点是玩玉的人必須注意的,就是「璞」字的用法。璞,除了是蕴藏有玉之「石」的意思外,又有未琢之「玉」的意思。例如和氏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献之历王……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前面的玉「璞」,指的是未经琢磨之玉的「玉」,后面的理其「璞」,指的是蕴藏有玉之石的「石」。子料有時也可以用在「璞」字上,如果一块子料原石未经任何人工琢磨,我们亦可称这一块籽儿玉为「璞玉」。

子料无糖色,山料才有糖
糖玉是山料的围岩与玉石之間的一种过渡色,只存在于山玉。

子料也有一种类似糖玉的「糖皮籽」,但是它和山料的糖玉明显不同,这就是为什么说「子料无糖,山料才有糖」。子料中的「糖皮籽」,是顏色类似带有酱油渍斑点的杂质,有的较为凝聚,有的较为分散;其实大部分带有漂亮的秋梨酱或虎皮色之下的子料,往往可以見到这些酱油渍斑点杂质,所以玉雕行內常说「好皮沒好肉,好肉沒好皮」。

糖玉是山料的围岩与玉石之间的一种过渡色,只存在于山玉。

「橘皮」常用在打磨后的表皮現象,而不用在形容原石表皮在玉雕行业里所称的「橘皮状」,並非指子料原石的表皮,而是指山料打磨后的表皮現象,子料原石表皮並无橘皮状。在Dy先生文章中「和田玉与俄羅斯玉的辨別」最后一行「反光处会呈斑斑駁駁的感覺」,这里的「斑斑駁駇」才是玉雕行业中所称的「起橘子皮」。
 B玉雕行业里所称的「橘皮状」,指山料打磨后的表皮現象,子料原石表皮並无橘皮状。
子料有皮,山料无皮4 T2 k: w6 e/ d1 O  ]
. V# ]3 q( h* B7 _6 |( E  `( l2 c& V
子儿玉(籽料)为次生矿,它是高山上的原生玉矿经剥蚀崩落后,被流水搬运到河流中,经过河水、泥石流不断地翻滚沖击,最后形成了表面光滑,形状、大小、顏色不一的「河卵石状」,这是经过千百万年不停地沖刷成熟而「成籽儿」(即外形翻滚成熟而形成河卵石状),这也就是水产玉为何称为籽儿玉(子儿玉或子玉)的原因。2 s% k) e2 ]4 k7 }5 ^
% h0 n! L3 K0 Z) B9 R
籽料自然风化形成的表皮,就像人的皮肤有毛细孔一样,有的较粗,有的较细,无法以人工滚磨而成。
0 I/ V6 i# C- u8 K6 N. b' {% x3 H# T" w5 T( J2 S, d# u3 B
每一个籽玉一定有皮,这是自然风化形成的表皮,就像人的皮肤有毛细孔一样,有的较粗,有的较细,而且无法以人工滚磨而成;因此只要是对籽玉原石有相当经验的人,就可以從外表準确地辨別是否为天然形成的「籽儿」,或是人工滚磨的磨光料(滚料)。  
$ @: ~8 z' `) g" f$ H# @( n
# Z( c2 k  R4 l( K) Q山料无皮,山料原石的外表粗糙,不带皮。
6 X5 c# P4 S" B. p' C+ Z; a: }5 [# i/ O1 k% G0 I
子儿玉(籽料)为次生矿,经过河水、泥石流不断地翻滚沖击,最后形成了表面光滑,形状、大小、顏色不一的「河卵石状」,这是经过千百萬年不停地沖刷成熟而「成籽儿」。   W  h1 d6 ~- Z$ Z, ~+ M. f" l
8 ~1 F5 h/ |2 C1 a( t- X
子料的皮,有二种解释:一为「风化表皮」,一为「皮色」: Y. v+ {7 D3 j9 _
Dy先生在文中提到「好玉不上色、好玉不带皮或好玉少上色、好玉少带皮」这里所言之皮,指的是皮色。玉器工艺上的「留皮雕」也有二解。有些无皮色的子料原石,其风化表皮如果十分圆润、光洁、纯净,在设计制作时,常会将漂亮的表皮部分留下,有的作品甚至在风化表皮部分不做打磨,为的是要留下「大自然打磨」的原始风貌。+ T; s' @9 b0 y* f7 j
8 m* }4 _2 i8 a% }, y) Z: s' e
另一种「留皮雕」,就是留下「皮色」巧雕的设计製作。  6 p" M: N! R' L- B* ^( {

- T% c. S! i2 d7 B子料有皮,不一定有色
/ }) B! v( f/ |- C* D# `. @8 T8 N5 [% f
好的子料,质地縝密,矿物质不易侵入;会产生皮色,通常是在綹裂的地方或是玉石较松之处。
' z" }0 b: J3 }, L5 I& r* _! t8 ?8 u# r
有一种叫做「光白子」的子儿玉,就是完全沒有皮色的上好白子料。
5 O% n& S5 X+ {0 S: C" |- _4 {# Q( q9 e$ k( N% F1 T
子料无璞,山料有璞;山料的外表是璞,也就是围岩山料山玉的外表包围的围岩(璞),是在开採山玉時一起开採出來,附著于山玉的表面。山料的外表因为有这一層璞,必須切割掉外表(即玉璞,与子料之皮不同),才可判断玉质的好坏。古代有名的和氏璧,被認为是石非玉,而被剁去双腳,直到去掉玉璞之后,才被视为宝玉,由此可知和氏璧絕非子玉。子玉质地好不好,審视其原石外表,有经验的人往往可以猜得七、八分。
1 I" K% d6 x# p5 W& V  |& j4 l- `0 L5 h/ e6 i* ]9 f
山料(山玉)的外表包围的围岩(璞),在开採山玉時被一起开採出來,附著于山玉的表面。山料必須切割掉外表(即玉璞,与子料之皮不同),才可判断玉质的好坏。
. v/ u( a) _- E  n' V( y: }
# f# E, J# f0 k8 J另外,还有一点是玩玉的人必須注意的,就是「璞」字的用法。璞,除了是蕴藏有玉之「石」的意思外,又有未琢之「玉」的意思。例如和氏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献之历王……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前面的玉「璞」,指的是未经琢磨之玉的「玉」,后面的理其「璞」,指的是蕴藏有玉之石的「石」。子料有時也可以用在「璞」字上,如果一块子料原石未经任何人工琢磨,我们亦可称这一块籽儿玉为「璞玉」。; M, k0 t, v; ]  c
6 U: L/ d, G& H* X! G6 }  [
子料无糖色,山料才有糖/ \! R8 b3 u9 `' H/ R0 p" p
. }- T1 M+ Y5 a# J
糖玉是山料的围岩与玉石之間的一种过渡色,只存在于山玉。
, a, e- M' L$ \6 q
$ ~4 }( X4 {  I" J- y. k子料也有一种类似糖玉的「糖皮籽」,但是它和山料的糖玉明显不同,这就是为什么说「子料无糖,山料才有糖」。子料中的「糖皮籽」,是顏色类似带有酱油渍斑点的杂质,有的较为凝聚,有的较为分散;其实大部分带有漂亮的秋梨酱或虎皮色之下的子料,往往可以見到这些酱油渍斑点杂质,所以玉雕行內常说「好皮沒好肉,好肉沒好皮」。7 W7 K9 P. _; t8 I

" {0 s, [: Y- W9 w/ w; y2 o2 c6 m& [糖玉是山料的围岩与玉石之间的一种过渡色,只存在于山玉。: J4 N- F# H) }* D8 @6 i

* t; M& F$ u4 Z) b( G「橘皮」常用在打磨后的表皮現象,而不用在形容原石表皮在玉雕行业里所称的「橘皮状」,並非指子料原石的表皮,而是指山料打磨后的表皮現象,子料原石表皮並无橘皮状。在Dy先生文章中「和田玉与俄羅斯玉的辨別」最后一行「反光处会呈斑斑駁駁的感覺」,这里的「斑斑駁駇」才是玉雕行业中所称的「起橘子皮」。8 [! c* i; Y; o

# C6 [! ?6 ^& p1 T! Z/ b玉雕行业里所称的「橘皮状」,指山料打磨后的表皮現象,子料原石表皮並无橘皮状。
子料有皮,山料无皮4 T2 k: w6 e/ d1 O  ]
. V# ]3 q( h* B7 _6 |( E  `( l2 c& V
子儿玉(籽料)为次生矿,它是高山上的原生玉矿经剥蚀崩落后,被流水搬运到河流中,经过河水、泥石流不断地翻滚沖击,最后形成了表面光滑,形状、大小、顏色不一的「河卵石状」,这是经过千百万年不停地沖刷成熟而「成籽儿」(即外形翻滚成熟而形成河卵石状),这也就是水产玉为何称为籽儿玉(子儿玉或子玉)的原因。2 s% k) e2 ]4 k7 }5 ^
% h0 n! L3 K0 Z) B9 R
籽料自然风化形成的表皮,就像人的皮肤有毛细孔一样,有的较粗,有的较细,无法以人工滚磨而成。
0 I/ V6 i# C- u8 K6 N. b' {% x3 H# T" w5 T( J2 S, d# u3 B
每一个籽玉一定有皮,这是自然风化形成的表皮,就像人的皮肤有毛细孔一样,有的较粗,有的较细,而且无法以人工滚磨而成;因此只要是对籽玉原石有相当经验的人,就可以從外表準确地辨別是否为天然形成的「籽儿」,或是人工滚磨的磨光料(滚料)。  
$ @: ~8 z' `) g" f$ H# @( n
# Z( c2 k  R4 l( K) Q山料无皮,山料原石的外表粗糙,不带皮。
6 X5 c# P4 S" B. p' C+ Z; a: }5 [# i/ O1 k% G0 I
子儿玉(籽料)为次生矿,经过河水、泥石流不断地翻滚沖击,最后形成了表面光滑,形状、大小、顏色不一的「河卵石状」,这是经过千百萬年不停地沖刷成熟而「成籽儿」。   W  h1 d6 ~- Z$ Z, ~+ M. f" l
8 ~1 F5 h/ |2 C1 a( t- X
子料的皮,有二种解释:一为「风化表皮」,一为「皮色」: Y. v+ {7 D3 j9 _
Dy先生在文中提到「好玉不上色、好玉不带皮或好玉少上色、好玉少带皮」这里所言之皮,指的是皮色。玉器工艺上的「留皮雕」也有二解。有些无皮色的子料原石,其风化表皮如果十分圆润、光洁、纯净,在设计制作时,常会将漂亮的表皮部分留下,有的作品甚至在风化表皮部分不做打磨,为的是要留下「大自然打磨」的原始风貌。+ T; s' @9 b0 y* f7 j
8 m* }4 _2 i8 a% }, y) Z: s' e
另一种「留皮雕」,就是留下「皮色」巧雕的设计製作。  6 p" M: N! R' L- B* ^( {

- T% c. S! i2 d7 B子料有皮,不一定有色
/ }) B! v( f/ |- C* D# `. @8 T8 N5 [% f
好的子料,质地縝密,矿物质不易侵入;会产生皮色,通常是在綹裂的地方或是玉石较松之处。
' z" }0 b: J3 }, L5 I& r* _! t8 ?8 u# r
有一种叫做「光白子」的子儿玉,就是完全沒有皮色的上好白子料。
5 O% n& S5 X+ {0 S: C" |- _4 {# Q( q9 e$ k( N% F1 T
子料无璞,山料有璞;山料的外表是璞,也就是围岩山料山玉的外表包围的围岩(璞),是在开採山玉時一起开採出來,附著于山玉的表面。山料的外表因为有这一層璞,必須切割掉外表(即玉璞,与子料之皮不同),才可判断玉质的好坏。古代有名的和氏璧,被認为是石非玉,而被剁去双腳,直到去掉玉璞之后,才被视为宝玉,由此可知和氏璧絕非子玉。子玉质地好不好,審视其原石外表,有经验的人往往可以猜得七、八分。
1 I" K% d6 x# p5 W& V  |& j4 l- `0 L5 h/ e6 i* ]9 f
山料(山玉)的外表包围的围岩(璞),在开採山玉時被一起开採出來,附著于山玉的表面。山料必須切割掉外表(即玉璞,与子料之皮不同),才可判断玉质的好坏。
. v/ u( a) _- E  n' V( y: }
# f# E, J# f0 k8 J另外,还有一点是玩玉的人必須注意的,就是「璞」字的用法。璞,除了是蕴藏有玉之「石」的意思外,又有未琢之「玉」的意思。例如和氏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献之历王……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前面的玉「璞」,指的是未经琢磨之玉的「玉」,后面的理其「璞」,指的是蕴藏有玉之石的「石」。子料有時也可以用在「璞」字上,如果一块子料原石未经任何人工琢磨,我们亦可称这一块籽儿玉为「璞玉」。; M, k0 t, v; ]  c
6 U: L/ d, G& H* X! G6 }  [
子料无糖色,山料才有糖/ \! R8 b3 u9 `' H/ R0 p" p
. }- T1 M+ Y5 a# J
糖玉是山料的围岩与玉石之間的一种过渡色,只存在于山玉。
, a, e- M' L$ \6 q
$ ~4 }( X4 {  I" J- y. k子料也有一种类似糖玉的「糖皮籽」,但是它和山料的糖玉明显不同,这就是为什么说「子料无糖,山料才有糖」。子料中的「糖皮籽」,是顏色类似带有酱油渍斑点的杂质,有的较为凝聚,有的较为分散;其实大部分带有漂亮的秋梨酱或虎皮色之下的子料,往往可以見到这些酱油渍斑点杂质,所以玉雕行內常说「好皮沒好肉,好肉沒好皮」。7 W7 K9 P. _; t8 I

" {0 s, [: Y- W9 w/ w; y2 o2 c6 m& [糖玉是山料的围岩与玉石之间的一种过渡色,只存在于山玉。: J4 N- F# H) }* D8 @6 i

* t; M& F$ u4 Z) b( G「橘皮」常用在打磨后的表皮現象,而不用在形容原石表皮在玉雕行业里所称的「橘皮状」,並非指子料原石的表皮,而是指山料打磨后的表皮現象,子料原石表皮並无橘皮状。在Dy先生文章中「和田玉与俄羅斯玉的辨別」最后一行「反光处会呈斑斑駁駁的感覺」,这里的「斑斑駁駇」才是玉雕行业中所称的「起橘子皮」。8 [! c* i; Y; o

# C6 [! ?6 ^& p1 T! Z/ b玉雕行业里所称的「橘皮状」,指山料打磨后的表皮現象,子料原石表皮並无橘皮状。

子料有皮,山料无皮4 T2 k: w6 e/ d1 O  ]
. V# ]3 q( h* B7 _6 |( E  `( l2 c& V
子儿玉(籽料)为次生矿,它是高山上的原生玉矿经剥蚀崩落后,被流水搬运到河流中,经过河水、泥石流不断地翻滚沖击,最后形成了表面光滑,形状、大小、顏色不一的「河卵石状」,这是经过千百万年不停地沖刷成熟而「成籽儿」(即外形翻滚成熟而形成河卵石状),这也就是水产玉为何称为籽儿玉(子儿玉或子玉)的原因。2 s% k) e2 ]4 k7 }5 ^
% h0 n! L3 K0 Z) B9 R
籽料自然风化形成的表皮,就像人的皮肤有毛细孔一样,有的较粗,有的较细,无法以人工滚磨而成。
0 I/ V6 i# C- u8 K6 N. b' {% x3 H# T" w5 T( J2 S, d# u3 B
每一个籽玉一定有皮,这是自然风化形成的表皮,就像人的皮肤有毛细孔一样,有的较粗,有的较细,而且无法以人工滚磨而成;因此只要是对籽玉原石有相当经验的人,就可以從外表準确地辨別是否为天然形成的「籽儿」,或是人工滚磨的磨光料(滚料)。  
$ @: ~8 z' `) g" f$ H# @( n
# Z( c2 k  R4 l( K) Q山料无皮,山料原石的外表粗糙,不带皮。
6 X5 c# P4 S" B. p' C+ Z; a: }5 [# i/ O1 k% G0 I
子儿玉(籽料)为次生矿,经过河水、泥石流不断地翻滚沖击,最后形成了表面光滑,形状、大小、顏色不一的「河卵石状」,这是经过千百萬年不停地沖刷成熟而「成籽儿」。   W  h1 d6 ~- Z$ Z, ~+ M. f" l
8 ~1 F5 h/ |2 C1 a( t- X
子料的皮,有二种解释:一为「风化表皮」,一为「皮色」: Y. v+ {7 D3 j9 _
Dy先生在文中提到「好玉不上色、好玉不带皮或好玉少上色、好玉少带皮」这里所言之皮,指的是皮色。玉器工艺上的「留皮雕」也有二解。有些无皮色的子料原石,其风化表皮如果十分圆润、光洁、纯净,在设计制作时,常会将漂亮的表皮部分留下,有的作品甚至在风化表皮部分不做打磨,为的是要留下「大自然打磨」的原始风貌。+ T; s' @9 b0 y* f7 j
8 m* }4 _2 i8 a% }, y) Z: s' e
另一种「留皮雕」,就是留下「皮色」巧雕的设计製作。  6 p" M: N! R' L- B* ^( {

- T% c. S! i2 d7 B子料有皮,不一定有色
/ }) B! v( f/ |- C* D# `. @8 T8 N5 [% f
好的子料,质地縝密,矿物质不易侵入;会产生皮色,通常是在綹裂的地方或是玉石较松之处。
' z" }0 b: J3 }, L5 I& r* _! t8 ?8 u# r
有一种叫做「光白子」的子儿玉,就是完全沒有皮色的上好白子料。
5 O% n& S5 X+ {0 S: C" |- _4 {# Q( q9 e$ k( N% F1 T
子料无璞,山料有璞;山料的外表是璞,也就是围岩山料山玉的外表包围的围岩(璞),是在开採山玉時一起开採出來,附著于山玉的表面。山料的外表因为有这一層璞,必須切割掉外表(即玉璞,与子料之皮不同),才可判断玉质的好坏。古代有名的和氏璧,被認为是石非玉,而被剁去双腳,直到去掉玉璞之后,才被视为宝玉,由此可知和氏璧絕非子玉。子玉质地好不好,審视其原石外表,有经验的人往往可以猜得七、八分。
1 I" K% d6 x# p5 W& V  |& j4 l- `0 L5 h/ e6 i* ]9 f
山料(山玉)的外表包围的围岩(璞),在开採山玉時被一起开採出來,附著于山玉的表面。山料必須切割掉外表(即玉璞,与子料之皮不同),才可判断玉质的好坏。
. v/ u( a) _- E  n' V( y: }
# f# E, J# f0 k8 J另外,还有一点是玩玉的人必須注意的,就是「璞」字的用法。璞,除了是蕴藏有玉之「石」的意思外,又有未琢之「玉」的意思。例如和氏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献之历王……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前面的玉「璞」,指的是未经琢磨之玉的「玉」,后面的理其「璞」,指的是蕴藏有玉之石的「石」。子料有時也可以用在「璞」字上,如果一块子料原石未经任何人工琢磨,我们亦可称这一块籽儿玉为「璞玉」。; M, k0 t, v; ]  c
6 U: L/ d, G& H* X! G6 }  [
子料无糖色,山料才有糖/ \! R8 b3 u9 `' H/ R0 p" p
. }- T1 M+ Y5 a# J
糖玉是山料的围岩与玉石之間的一种过渡色,只存在于山玉。
, a, e- M' L$ \6 q
$ ~4 }( X4 {  I" J- y. k子料也有一种类似糖玉的「糖皮籽」,但是它和山料的糖玉明显不同,这就是为什么说「子料无糖,山料才有糖」。子料中的「糖皮籽」,是顏色类似带有酱油渍斑点的杂质,有的较为凝聚,有的较为分散;其实大部分带有漂亮的秋梨酱或虎皮色之下的子料,往往可以見到这些酱油渍斑点杂质,所以玉雕行內常说「好皮沒好肉,好肉沒好皮」。7 W7 K9 P. _; t8 I

" {0 s, [: Y- W9 w/ w; y2 o2 c6 m& [糖玉是山料的围岩与玉石之间的一种过渡色,只存在于山玉。: J4 N- F# H) }* D8 @6 i

* t; M& F$ u4 Z) b( G「橘皮」常用在打磨后的表皮現象,而不用在形容原石表皮在玉雕行业里所称的「橘皮状」,並非指子料原石的表皮,而是指山料打磨后的表皮現象,子料原石表皮並无橘皮状。在Dy先生文章中「和田玉与俄羅斯玉的辨別」最后一行「反光处会呈斑斑駁駁的感覺」,这里的「斑斑駁駇」才是玉雕行业中所称的「起橘子皮」。8 [! c* i; Y; o

# C6 [! ?6 ^& p1 T! Z/ b玉雕行业里所称的「橘皮状」,指山料打磨后的表皮現象,子料原石表皮並无橘皮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