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中四君子

 春天书屋 2012-12-15

花中四君子

花中四君子是梅、兰、菊、竹四种植物的统称。因这四种花颜色较淡[来源请求]且多生在幽僻的地方,常被视为君子的象征。四君子是气节崇高的象征,常作为中国画及东洋画的画题,也代表四季(春兰、夏竹、秋菊、冬梅)。

编辑摘要

花中四君子 - 概括

花中四君子花中四君子
梅兰竹菊号称花中四君子,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确实各有它的特色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





 

花中四君子 - 详析

梅

在花中四君子中,以梅开花最早。《群芳谱》说它“先众木花,花似杏甚香,老干如杏、嫩条绿色,叶似杏有长尖,树最耐久”。据《太平御苑》载,汉代时,上林苑已栽植有双梅、紫梅、同心梅、粗枝梅等品种。宋时,街市上卖梅花,以梅插瓶,养梅已十分普遍。《梅谱》介绍的梅有十余种,如江梅、早梅、鸳鸯梅、杏梅、腊梅等。《梅谱.后序》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

兰

兰花,自古有“天下第一香”、“香祖”、“王者香”之美誉。兰花的别名很多,如水香、香水兰、香草、女兰、大泽兰、幽兰、芝兰等。人们特别喜爱兰花是因为它的香味。 兰花在中国的栽植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礼记.夏小正》上说:“蓄兰,为沐浴也。”屈原诗曰:“浴兰汤兮沐芳华。”、“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可见,早在西周和屈原时代,中国人已大面积种植兰花蕙草了。到了唐代,栽培兰花已极普遍。

《周易》说:“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以兰的芳香比喻齐心的言辞。兰、蕙所以被古人所推崇,不仅是因为它奇香扑鼻,还因为在古人眼中,兰、蕙乃君子的象征。

竹

《诗经.卫.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赫其兮。”在中国最早的诗集中第一次出现竹子的倩影时,便将它与君子相提并论。南朝刘宋时代武昌人戴凯之《竹记》说:“植物之中,有名曰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罗大经认为,竹子“生长于旬日之间,而干霄入云,其挺特坚贞,乃与松柏等”,指出竹子虽然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以剑拔十寻,枝摩苍天,但其英伟俊爽之气,挺拔坚贞之质,丝毫不让松柏。
在文人士大夫中,从古至今,有一大批爱竹成癖的人。北宋诗人苏东坡曾写道: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可见中国古代文人对竹有特别的感情。

菊

菊花是中国的国粹之花。它原产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菊的品种有25000种之多。几千年前,中国栽培的菊花,大都是黄菊,因此,文人士大夫笔下常以黄、金指代菊花。白菊花在晋代才出现,据说它是陶渊明亲手栽培出来的。
古人认为,菊花有三大功用:比德、药用和观赏。 菊花的最大特点是开花晚。唐元微之有诗曰:“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东坡《仇池笔记》云:“菊性介烈,不与百卉并盛衰,须霜降乃发,岭南常以冬至微霜也。仙姿高洁如此,宜其通灵仙也。”[1]

花中四君子 - 精神

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花中四君子所体现出来的不正是人世间的四种高尚的精神吗!

花中四君子 - 特色

号称花中四君子,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确实各有它的特色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

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花中四君子”因其本身习性而被赋予不同的人格魅力。

色淡香清、象征谦谦君子的是兰;

不与群芳争艳,金秋绽放、恬然自处的是菊;

修长挺拔、清雅高格的是竹;

迎寒而开、傲霜斗雪的是梅。

花中四君子 - 寓意

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而四君子之名的来源,我以为大概是出于古代的贤人君子,每每以梅兰竹菊自况,而梅兰竹菊四者也足以被用之来美喻其高风亮节之故吧。基于这种内在的品德之喻,“四君子”之称,也确实恰如其分了。

兰花为“美好”、“高洁”、“纯朴”、“贤德”、“贤贞”、“俊雅”之类的象征,因为兰花品质高洁,又有“花中君子”之美称。

常与菊花、水仙、菖蒲合称为“花中四雅”,又与梅花、竹子、菊花并称为“四君子”。.

菊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隽美多姿,然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人们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中国赋予它

高尚坚强的情操,以民族精神的象征视为国萃受人爱重,菊作为傲霜之花,一直为诗人所偏爱,古人尤爱以菊名志,以此比拟自己的高洁情操,坚贞不屈。

中国人极爱菊花,从宋代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古神话传说中菊花又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如菊花与喜鹊组合表示“举家欢乐”;菊花与松树组合为“益寿延年”等,在民间应用极广。

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

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年轻;春天(春山)竹子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谦虚。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凌云有意、强项风雪、偃而犹起,竹节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节,视为气节的象征。唐张九龄咏竹,称“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和黄门卢侍郎咏竹》)。淡泊、清高、正直,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元杨载《题墨竹》:“风味既淡泊,颜色不斌媚。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

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不仅是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 今诗人画家为它赞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 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中国历代文人志士爱 梅、颂梅者极多。

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 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有关梅的传说故 事、梅的美好寓意在我国流传深远,应用极广。[2]

花中四君子 - 《四君子赋》


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华夏园艺绵延数千载,物种繁茂,风采纷呈,而文人雅士尤好梅兰竹菊,其因何在?盖此四物虽生于自然,而究其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梅,傲而不俗。其色分红白及绿,另有蜡梅,色黄如蜡,香气浓郁,虽自成科属,其风韵却与梅有异曲同工之妙。梅寿可逾千载,枝干虬曲,身姿苍古,其芳愈寒愈媚,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遇冰雪更添飘然风仪。明代李渔曾论赏梅之无奈:“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吾以为: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来更是造化奇绝,踏雪寻梅,呵气凝香,满目娇色,风雅至致哉!

兰,幽而不病。处深山,厌都市喧嚣,不以境寂而色逊;居幽谷,喜明月清风,不因谷空而貌衰。艺兰之人,跋涉林壑之间,寻采野生之兰,驯其野性,育其良种,配山石衬其隽秀,置曲房显其香幽;兰叶,如挑破凡障睿剑,兰花,如指点群迷佛手,闻其香,瞻其容,如入禅境矣。兰香如檀,置兰之室不宜久坐,久坐而不闻其香,故痴迷呆滞者,实难见识兰之雅趣。

竹,轻而不佻。其茎有方圆之别,其色有青紫之分;竹无心性随和,山野路旁,庭院庙堂,随遇而安,四季茂然;栉疾风扬其劲节,沐春雨耸其玉笋,披月辉露其窈窕,偎峭石显其轻灵;傍窗而植,赏月投之秀姿;临池而栽,顾波泛之倩影。宋代苏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爱竹之情,由此可见一斑矣。

菊,丽而不娇。傲然临霜,怒放于群芳凋零之际;不畏肃杀,尽展其万方娇媚之态。园艺之菊与野生之菊不同矣,野菊婆娑,点缀村舍疏篱,随处而生,毋须人工;而园艺之菊,从春之下种至秋之绽放,其间治地酿土,防燥虑湿,摘头掐叶,接枝捕虫,防雨避霜,使艺菊之人难得闲暇。从古到今,历代艺菊之人倾心培育,使其种类纷繁,姿态万千。是谓:菊之美,三分出自天工,七分来自人力,艺菊之人终年辛劳,以人力助天工,菊之美,实臻天人合一之境也。

花中四君子 - 入画时间

“四君子”是指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花鸟画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以它们为题村的,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 梅兰竹菊入画,丰富了美术题材,扩大了审美领域,它们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联想起人类的品格,所以它既便于文人们充分发挥笔墨情趣,又便于文人们借物寓意,抒发情感,因此,描写“四君子”之风至今不衰。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

楚国诗人屈原就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

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

菊花入画则稍晚,大略始于五代。

花中四君子 - 名家画法

画梅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据说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得到了启发,便创作出用浓谈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

此后,另一画家杨补之在这种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画法。创造出一种双勾法来画梅花,使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

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

明清的画梅者举不胜举,如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等,从风格来看,他们大体继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 画梅人还必须有画梅人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被同称为墨兰大家。

 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据说他坐必向南,以示怀念先朝,耻作元朝贰臣;他画的兰花,从不画根,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人间其原因,他回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

清人画兰,则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了。郑板桥是一个注重师法自然的人,他画过盆兰。但尤嗜好画“乱如蓬”的山中野兰,为此,他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并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于来年发箭成长,观其挺然直上之状态,闻其浓郁纯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

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

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

元明清时代,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郑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眼,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

根据画史来看,五代徐熙、黄筌都画过菊。

宋人画菊者极少。

元代苏明远、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两代画菊的也不多。

现有明代吴门画派中最享盛名的画家陈淳的一幅《菊石图》藏于首都博物愤,这是本来就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3]

花中四君子 - 诗篇

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蒋兹《咏梅》

曲奏当年明月夜,
美人心事水潺潺。
如何芳草迷归路,
洒落香痕满世间。

郑板桥《咏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崖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


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