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瓷器鉴定与收藏3

 海外寻瓷翁 2012-12-15

 

青花瓷
正德青花瓷,从色泽上说,有好几种不同类型。早期用平等青,与成化、弘治青花有相同之处。大部份呈
现浅淡灰蓝色调,虽然不浓郁,但较稳定匀净;也有青花晕散,纹饰模糊的;薄胎白釉而青色淡雅如成化
风格的,已比较少见;还有一类是色调深沉而不减鲜艳的青花器,即典型的正德青花瓷,其胎骨厚重,青
花以浓中带灰的色泽为主。新采用了瑞州(今江西高安县)“石子青”料,与此前的青花发色有不同。到
晚期又新用产自云南境外的“回青料”,开始烧造大器。
胎质:胎质不如成化和弘治瓷,胎体渐渐厚笨。
釉面:白釉多青中闪灰,釉面光亮。釉质肥厚,不够细润,釉内多有气泡。器物口沿釉较厚,器底釉较薄
,可见旋坯痕。
器型:大器增多,造型浑厚凝重,衔接痕多见,腹部多留有明显的接痕。琢器多连以托座,圆器口沿较薄
。器型多见瓶、祭器、花盆、洗等器。插屏、花觚、磨盘式香盒、石榴形小罐、八方罐、七孔出戟圆腹高
足瓶、笔架、绣墩是新出器物,并生产外销瓷器中的军持。器型中最有时代特点的是“正德碗”,其特征
是口微外撇,从口沿至足渐收敛,碗壁弧度大而深,圈足。又名“宫碗”。
青花发色:有诸种色调。前期除使用发色浅淡、稳定匀净的平等青以外,还使用了“石子青”青料。这种
“石子青”,又名“无名子”,产在江西瑞州(正德十年《瑞州府志》记载:“上高县天则冈有无名子,
景德镇用于绘画瓷器。”)其色泽浓中带灰,还有发黑灰色的,还有的带铁锈斑。文献称其色古箐。正德
中晚期使用产自国外的“回青”料。回青料,也称佛头青,关于它的来源,《事物绀珠》说是:“正德间
有大当镇云南,得外国‘回青’。”《天工开物》说:“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陶录》
云:“正德中,有大当镇云南,得外国回青,价倍黄金。知其可烧窑器,命用之。其色古箐,故正窑青花
多有佳品。所谓加青,即穆罕默德蓝也。”“回青”单一使用效果不好,它要掺用石青(又名石子青)才
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正德中晚期青花使用回青后,出现与嘉靖时相似的那类淡紫色和鲜艳浓郁的深紫色。绘画风格从明中期淡
雅飘逸向明晚期粗犷豪迈写意方向演变发展。
发色鲜艳浓重,蓝色浓翠而泛以紫色调。有的青花瓷器因釉面气泡密集,青花晕散,“混青”现象严重。
纹饰:因受伊斯兰教和道教的影响,纹饰中多用“回文”和“吉祥”图案,如八宝、八仙、暗八仙、真武
大帝,波斯文字、八思巴文书等。以花捧字、阿拉伯文字、山石花鸟成为流行题材。还采用穿花龙、螭龙
和翼龙纹饰,双勾石榴、婴戏以及纤细工整的连续图案。人物故事题材广泛,常见的有高士图、松下老人
、携琴访友图等。装饰手法为一笔点画和勾勒平涂兼而有之。中后期采用石子青料,纹饰发灰,仍采用双
钩填色,多有在平涂之后又晕染的。用呈色浓艳的青花料(回青与石子青调和的料)画的纹饰,往往仿宣
德瓷的画意。所绘婴戏图,孩子脑袋很大,神态活泼天真。
底足:有的器物又出现与明初瓷相似的现象:乳钉状突出,有窑红、粘砂。碗盘圈足稍高,直立或外撇,
盘中心塌底。
款识:官窑器有楷书“大明正德年制”、“正德年制”款,有的加双圈,书写的部位大多在器底,某些琢
器的上半部器身。正德的“德”与宣德的“德”字一样,“心”字上没有一横。
断代提示:
成化、弘治时期除淡雅的颜色外,还有发灰黑色的器物,有甚带褐色铁锈斑。到了正德,这种现象更是日
趋增多。特别是后期,在色泽上和成化、弘治瓷有很大的不同:在青花钴料上,开始使用瑞州产的“石子
青”和产自西亚的“回青”,青花发色为蓝中泛紫;在器物的造型上,一反成化、弘治以盘、碗为主的单
调,器物品种变得多样,而且大型器物增多;器物制作上,正德瓷多数是胎骨厚重、釉色闪青,较之成化
、弘治有明显差别。
注意:正德青花瓷器中那类青花呈色灰黑并有晕散,纹饰模糊的器物,勿看作元及明初青花,须仔细观察
。还有一类是色调深沉而不减鲜艳的青花器。如正德青花中的鸡心婴戏碗,呈色翠青,有“混青”现象,
与明嘉靖青花中的鸡心婴戏碗呈色相同,应都是不熟练使用回青的缘故。
素三彩
正德素三彩,是明瓷中的佳品。正德窑素三彩上承成化、弘治,下启嘉靖、万历,转变了前朝纤细、精致
的风格。
这时的素三彩不用红色装饰,而以绿、黄、紫、蓝等色为主。其制作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瓷坯上刻
画出图案,高温素烧后施釉色,然后剔出图案部分,再填入所需色彩,低温第二次烧成。另一种是在高温
素烧后的素瓷坯上直接用色彩涂描,然后低温烧成。
纹饰为海水蟾纹,洗为典型器。

嘉靖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外贸的发展,瓷器作为主要外销产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从而刺激和促进了瓷器品种和花
色的迅速创新,尤其是五彩瓷器,开创了一代彩瓷制作的新局面。
青花
青花
以使用回青料为标志的嘉靖青花,是明代青花瓷器史上的又一个突出的阶段。在明清之际得到较高的评价
:嘉(靖)青幽清。
胎质:官窑器大件器物胎质不及前代,质地坚致但胎体有细小空隙,制作亦有些粗糙。小件器物的胎薄体
轻,质地紧硬致密,制作相当精细。
釉色:釉面光亮,呈青白、黄白或灰白色,胎釉为明代瓷釉中最厚,称为“亮青釉”。器物口部多涂酱黄
釉。大件器釉面不够平整。
青花发色:以回青和石子青配合使用。典型的嘉靖青花,其色泽一反成化的浅淡和正德稍浓而带灰的色调
,呈现一种蓝中微泛红紫的浓重、鲜艳的、类似宝石蓝般的色调。这是由于回青料含铁量低,所绘纹饰没
有黑色斑点;又由于含锰量高,纹饰浓艳泛紫的缘故。非典型的嘉靖青花,色泽是随着配料及烧成温度的
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色泽:“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色沉而不亮。每两加一钱,谓之上青;四
六分加,谓之中青;十分之一,谓之混水……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清凉;
真青混在坯上,如灰色;石青多,则黑。”(《江西大志》)嘉靖青花呈色浓重鲜艳。浓处呈深紫色,往
往图案轮廓的笔道和后加盖的青色,润化为一体。构成了鲜明的时代 特色。其呈色可分为三种:
1初期青花颜色深沉发灰。呈黑蓝色调,图纹有晕散效果,类似正德晚期青花,为钴料中回青配方比例过
高或者窑火温度过高的缘故。
2中期青花颜色浅淡发蓝,并且有精细之作。
3晚期青花色调颜色鲜艳,发红发紫,亦称“青金蓝”,颇像产于阿富汗之青金石色泽。为嘉靖时青花典
型上品,这是回青料配以石子青料恰倒好处而产生的效果。朱琰在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A·D·)刊
行的《陶说》里便提到:“嘉靖尚浓,回青之色幽菁可爱。”
器型:造型丰富多样,大器趋多。常见有葫芦瓶、盖盒、高足碗、三足炉以及鱼缸、花盆,还有各种宗教
供器。仅文具就有笔架、笔盒、笔洗、水丞、砚台、印盒、颜色碟、颜色仓(俗称温盂)等。罐、壶、瓶
之类的大件琢器腹部接痕处明显,有二节、三节甚或四节相接的。器物造型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
,开始趋向多样化。盛行方形器、棱形器,常将各类器物做成四方、六方、八方斗形和天圆地方形状等。
还有仿古铜器造型的瓷制品。
纹饰:官窑纹饰题材多样,多见加官图、读书图、百子婴戏图以及八仙、云鹤等,道教色彩的图案较流行
。如八宝、八仙、暗八仙(指八仙的持物:汉—扇子、张—鱼鼓、韩—花篮、铁—葫芦、曹—阴阳板、吕
—宝剑、蓝—横笛、何—笊篱)、八卦、如意、老子讲经、灵芝捧八卦、缠枝莲托八宝、云鹤等,都是常
见题材。龙纹开始出现正面龙、螭虎龙等。瑞兽麒麟、鱼藻图、松鹿寿星、团寿字、神仙故事、人物故事
图案也多见。装饰手法是以勾勒平涂为主,佳品填色精细,纹样清晰。粗者画风趋向草率。纹饰图案中,
“壬”字形云纹多见;寿星的脑门很大很高,像冬瓜;小孩的后脑勺很大,穿长袍大褂,俗称“大头娃娃
”。
底足:官窑器底足齐整。盘、碗圈足内收,塌底。民窑器底部大多处理粗糙,有跳刀痕和沾砂现象。
款识:嘉靖初年官窑款字风格近似正德,字体规整。有“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嘉靖年造”、“嘉靖年
制”等几种,有两行六字、有十字形排四字,还有六字一行横排于器物口沿下,更多的则在器底双圈或双
框内写六字款,有的砂底器只在写款的部位罩釉。款识中的 “靖”字的偏旁“立”字一般都写在“青”
字的上中部。
断代提示:
由于嘉靖青花中铁与钴的比值是所有国外及国内钴料中最低的一种,而它的锰和钴的比值,虽比宣德以前
的进口苏麻离青料为高,但也比一般国产料为低,所以,它既没有永乐、宣德及元代青花那种黑铁斑(从
嘉靖青花纹饰观察,其青花色中还是有一些细小黑斑),也不产生正德时单用石子青那种黑灰色调,而又
比成化时所用的平等青要显得浓艳。
辨伪
嘉靖青花,以清康熙、雍正朝所仿最多。康熙时仿品胎体厚重,釉面呈淡亮青色,青花的色调为翠毛蓝色
,纹饰比较纤巧;其款识字体色调灰蓝,颇为相像。民国时所仿伪的器底有明显旋纹,青花色调灰暗,有
漂浮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