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乐时期瓷器的认识(二)(4)

 海外寻瓷翁 2012-12-16
带系高罐----广平底,肩部有三或四系,多见白釉器.永乐时期无论大中小罐,其肩部多有小系,这一独特的装饰,为其造型增添了俊秀,也使釉色和纹饰更显得俏丽。这种带小圆系的罐类,永乐以后就很罕见了。

扁罐----与带系盖罐器型相似,但无小系.其盖,或为天盖地式,或以子扣套合,亦多有散失,所见有白釉和冬青釉两种品种。白釉器的器身光素或以单线刻暗花纹饰;冬青釉器,有的肩部饰以圆系为花心的露胎大石红梅花。

荷叶盖罐----直口溜肩,平底无釉露胎,器身光素;白釉莹润;所覆荷叶形盖,顶面平扁,边沿起伏翻卷卷度大,并暗刻叶筋脉络。清代同类器盖面高凸,边沿翻卷度小,器身笨拙肥硕。

轴头罐----永乐始有,折角处线条浑圆,上部较小,下部较大,造型纤巧,胎体轻薄.仅见青花品种,青花色泽艳丽.清代康熙、雍正时仿品最多,然胎体厚重,罐的上下部分或大小相同,或下身过高,线条生硬,器底有明显的旋纹.
八方炉台----器呈八方形,见有白釉和青花器.炉台上的蜡炉形插柱易于遗失,故现存多为乾隆时后配.永乐器无款;宣德器有六字横款,写于露盘的折边处.
三管器----平口深腹呈钵状,颈部环以三道凸弦纹,中腰镂空钱纹为饰,其下均分三弯管,分别承接三个小盂,鼎立为足.盂为鼓腹浅圈足.上部钵体镂空钱纹为篦,篦孔下有胆壁贯通于三管至盂.全器釉质肥腴莹润,除上部钵体为光素外,均以暗花装饰。这种别致新颖的珍品,近年于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其奇特的造型为明初传世品所鲜见;它究竟是永乐时期的医疗卫生器械,还是外销西亚地区伊斯兰清真寺的供器,是花插或香薰,尚待考证。

爵----为仿铜器型,永乐器较元代爵形高大,仅见专为祭祀所烧的白釉器,釉面白莹晶莹,光素凸有弦纹.这种器型延续至明代万历时期一度中断,后又恢复并贯穿于清代始末。

虎眼双耳三足炉----虎眼双耳,扁圆腹,三乳足,造型浑厚,仅有白釉器,釉质温润。故宫博物院编辑的<陶瓷选辑>图录一,有一件造型类此的红釉双耳三足香炉,过去被误定为永乐时器物,现在几经审度,判定此件为清代康熙时的仿品。

三足鼎炉----为仿铜鼎器型,双耳朝天,三足鼎立.故宫博物院藏有这一时期的青花海水波涛大炉,器型浑重庄重,通身浓重艳丽的青花海水,波涛澎湃,气势磅礴。此外,近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也出土有与此风格一致的白釉与釉cong红大器,器口折沿,束腰,圆腹下敛,下承三足粗壮高大如象腿,双耳朝天。器型雄伟,釉质肥厚,缠枝莲纹饰自然流畅,为明初器的典型,其造型风格、气魄完全同于青海省瞿昙寺藏“大明永乐年施”款的红铜鎏金大炉.
四方倭角三足炉----迄止目前,仅发现一件,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器口平齐,折沿束腰,器身与腹呈长方形,腹部倭角呈八棱锤状,双耳对称朝天。此件历来被定为元代青花,但其釉面较元代器洁白,所绘松竹梅山景与永乐青花园林景致图案的大盘风格一致,据其釉面、纹饰画风及青花色泽的特征,笔者认为此件宜定为明代永乐器.(转摘《明清瓷器鉴定》)</P< 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