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就是著名的小金山,你看,画舫荡漾在碧波之上,红桥掩映于绿柳之中,它们互为衬托,相映成趣。这个叫做“梅岭春深”的小金山,四周环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朝花夕拾1020”初来乍到就感到别有一番风情。难怪《望江南.百调》中如此描写小金山:“扬州好,入画小金山。亭榭高低风月胜,柳桃错杂水波环,此地既仙寰。”

小金山月亮门前,一座小红桥横卧在湖面上,使用如此鲜艳的颜色也许是画家所忌讳的。然而在此处,大家不但不感到俗气,反而有一种艳丽动人之感。月亮门前有一对相向侧头而立的石狮,虽并不那么威武却也饶有意趣,这也许是古代扬州造园者在艺术上的独特之处。
上图为月亮门上古朴典雅的“小金山”三个篆体字。小金山,又称长春岭,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也是湖上建筑最密集的地方。这里的亭台楼阁,构思精巧,营造精致,在清代即有“湖上蓬莱”之誉。
走进小金山“月亮门”,在关帝殿前的门柱上,有清代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翁同和所撰的楹联:“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此联对仗工整,意蕴飘逸,将小金山善于借鉴却不落俗套的园林特色含蓄而幽默地表达出来,确实是一副妙联。
在关帝殿前的庭院中,置放着一块船形盆景状的大钟乳岩石。据说,这块形状怪异的奇石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古代运输用船编号记数,十船为一纲。用船运送花和石头,就被称为“花石纲”。当年的北宋皇帝宋徽宗很喜欢奇花异石,在他六十大寿之际,决定在京城开封府建造一座万寿山。这块来自广西的钟乳石,就是在运输过程中恰好碰上方腊的农民起义而遗落在扬州的。这也是目前扬州最大的一块钟乳石。
走进“关帝殿”正厅,看见一副楹联中间,悬挂着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羽画像。
“关帝殿”的正厅东侧是“琴室”,面南三楹,中为敞间,两间设半截木栏。墙外石额上嵌有“琴室”二字,室内有包契常题的“琴室”横匾,并附跋文。
走进敞间,看见一幅瘦西湖风光画挂于醒目处,两侧有“扬州国画院”老院长李亚如撰写的一副楹联:“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 此联以“借得”“移来”二词点明“湖”、“山”命名来历。一个“瘦”字,一个“小”字,含蓄而幽默地揭示了它们与杭州西湖和镇江金山不同之点。进而以“堪夸”、“何惜”又强调了“瘦”、“小”的独特风韵。此联道出了小金山善于借鉴却不落俗套的园林特色风格,确是一副妙联。
离开关帝殿,沿湖边西行再北折,我们来到湖上草堂。“湖上草堂”名为“草堂”,实为三楹厅堂的瓦屋。门外有联:“莲出绿波,桂生高岭;桐间露落,柳下风来。”此联妙处在:上联中“出”对“生”,“绿 波”对“高 岭”;下联中“桐 间”对“柳 下”,“露”对“风”,“落”对“来”。 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集自《大唐三藏圣教序》:“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华;莲出绿波,飞尘不得污其叶”; 下联“桐间露落,柳下风来”,是庾信的名作《小园赋》中的一句。
眼前悬挂着的匾额中有“湖上草堂”四个字,此为嘉庆年间扬州知府伊秉绶所题书。
紧靠“湖上草堂”的是“绿荫馆”。馆内醒目处有描绘扬州风月的楹联:“仍从水竹开轩,免辜负十里春风,二分明月;偶向湖山放棹,好领略红桥烟雨,白塔晴云”,上方悬有“绿篠沦涟”匾额。绿篠,指绿竹;沦涟,指湖水。馆外有“四面绿荫少红日;三更画船穿藕花的楹联”。上联描绘日景,下联描绘夜景。夏天此处为纳凉避暑的好地方。
这是国内少有的不对称桥—“春波桥”。此桥的桥基用粗犷的黄山石垒成,东面桥头上建有四角攒尖亭。此桥的画面曾在琼瑶的“青青河边草”电视剧的片头中播放过。春
波
转过草堂,沿着蜿蜒的山路拾级而上,在山腰处有一座“寒竹风松亭”。亭柱上有楹联:“江秋逼山翠,日瘦抱松寒。”此联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题。
在瘦西湖东岸有“四桥烟雨”楼,该楼建于清康熙年间,旧称“黄园”,是清代盐商黄氏兄弟所建的别墅之一。登上此楼可近观玉版桥,远眺莲花桥,北望长春桥,南看大虹桥、春波桥。每当“山色空蒙雨亦奇”之际,这里可领略到“四桥飞跨烟雾里”的美妙景致。当年乾隆皇帝南巡时来到此楼,曾亲笔御赐其为“趣园”。
远眺近观,风光如画,这时不禁又想起了《望江南 百调》中的“扬州好,入画小金山。亭榭高低风月胜,柳桃错杂水波环,此地既仙寰”词句。
你看:“一水回环杨柳外,画船来往藕花天”,这是一幅很美的湖上风光图!
小金山绿荫馆西麓,有一道长堤伸向湖中,长堤尽头有一座方亭,名“吹台”。前往“吹台”,有“长堤春柳”景点,在那儿你会看到瘦西湖最为开阔的湖面。
这个处于长渚之端的重檐斗角黄墙,濒湖三面各开圆洞门的四方形小亭,即为“吹台”。
伸入湖中的吹台,原来是准备乾隆来此游玩时,乐队在里面弹奏江南丝竹的。谁知乾隆到此,顿生奇想,在风光旖旎的“吹台”竟钓起鱼来。“钓鱼台”由此而得名。
檐口的“钓鱼台”三字匾,为刘海粟所题;亭内的“吹台”两字匾,为沙孟海所题。
钓鱼台,三面临水,重檐四角攒尖式瓦页,东、南、北面有砖砌圆洞。造型小巧别致的钓鱼台,位于瘦西湖中心地带,宽阔的湖面上,它与与白塔、五亭桥形成三足鼎立之状。
钓鱼台令人叫绝之处,其实不是钓鱼,而是借景。你若面“吹台”偏北而立,向西侧圆门观望,五亭桥卧碧波中;向南侧圆门观望,白塔似剑插苍穹。这一横一竖的框景奇观,可谓精妙绝伦。在瘦西湖宽阔的湖面上,这一桥一塔一亭形成的绝妙画面,谓之“三星拱照”。这是我国造园艺术中,运用借景手法最为成功的范例。另外,在同一景点刘海粟、沙孟海、启功三位书画名家分别写了“钓鱼台”、“吹台”及“浩歌向兰渚;把钓待秋风”楹联的书法,这可以说,又是一个新的“三星拱照”。
据说,当年隋炀帝开挖运河时,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在河堤两岸大量插柳,既可以护堤,又可以遮阴。隋炀帝一听,大喜,并亲自栽了一株柳树,还赐垂柳姓杨。所以,从那时开始外地柳树只要一到扬州都称其为杨柳。因有此故事,杨柳成了扬州市树。刚才我们游罢“钓鱼台”,现在来到美丽的“长堤春柳”景点。“多情最是扬州柳”,当“朝花夕拾1020”行走在长堤上,看着岸边摇曳的柳丝,不禁又想起杜荀鹤的“络岸柳丝悬细雨”诗句。
两岸,柳丝摇曳;龙舫,富丽堂皇。前方映入眼帘的是玉版桥。
瘦西湖在小金山与长春岭之间,犹如一条碧绿的玉带。此处建的一座石拱桥,因神似绿色玉带上的一块白色玉版,故人们称其为“玉版桥”。过“玉版桥”可去“徐园”。
徐园,是瘦西湖畔一个为纪念徐宝山而建的园中园。“徐园”二字由清末民初扬州书法名家吉亮工手书。吉亮工,为“扬州八怪”后又一个诗酒放荡的人物,他书写的“徐园”两字虽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字体,却仍是和谐成趣。吉亮工与徐宝山之间的交情是比较深厚的。1915年,在原清初韩园桃花坞故址上重建“徐园”时,他曾撰联缅怀徐宝山:“感慨意如何,煮酒话当年南北;英雄人不见,看花到今日园林”。
“徐园”的主人徐宝山,生于1862年,江苏丹徒人。初为盐枭,后受清廷招安,先后任清军缉私营管带、参将等职。辛亥革命时参加镇江光复活动,并在扬州组织镇江都督府扬州军政分府,后任第二军军长,出兵浦口,击退南下清军。1913年5月,袁世凯派人将其杀害。
徐园内,有黄石围砌的荷花池塘,池水与外面的湖水相通。庭院范围虽然不大,但构建得体,错落有致,起承转合非常自然,流畅之中不乏变化,宛如一篇优美的散文。
“徐园”的半亩池塘中有白莲,池塘边有听鹂馆、春草池塘吟榭、疏峰馆等。
在听鹂馆前,有两只很大的铁镬,在铁镬旁边,立有《徐园铁镬记》碑刻,碑文的撰写者为焦汝霖。据碑文记载,这两只铁镬为南北朝萧梁时代的镇水之物,已有1500年的历史。
馆外抱柱上有:“绿印苔痕留鹤篆;红流花韵爱莺簧”楹联,为同治状元陆润庠撰写。
听鹂馆,单檐歇山,周绕廊庑,在厅堂正中的梁枋下有徐培深书写的“听鹂馆”三字匾额。“听鹂馆”的馆名,取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意。
徐园主厅“听鹂馆”中的陈列品,高雅中略带奢华。眼前你看到的是一副“岁寒三友”木雕落地罩隔。它由雕工极为细腻的三块楠木拼接而成,这是扬州木雕工艺中少有的精品。
门内向外看,前面拾级而上还有亭阁。身在园中园,眼底画中画,此处真是别有洞天。
“听鹂馆西邻”的“春草池塘吟榭”为客座,适宜客人小憩。此“春草池塘吟榭”之名,藏有谢灵运“池堂生春草” 诗句之意。在“春草池塘吟榭”里有楹联几副,录此作收藏:
秋雨一帘苏子竹;春烟半壁米家山。
——佚名题扬州瘦西湖徐园春草池堂吟榭
烟景四时新,闻颦鼓之声,则思将相;
丛祠千古事,虽潢污一水,可荐鬼神。
——陈含光题扬州瘦西湖徐园春草池堂吟榭
碧落青山飘古韵;(杜牧) 绿波春浪满前陂。(韦庄)
——张华甫题扬州瘦西湖徐园春草池堂吟榭
以少胜多,瑶草琪花荣四季;即小观大,方丈蓬莱见一斑。
——李圣和题扬州瘦西湖徐园春草池堂吟榭
垒石穿池,桃坞有香仙露浣;晓风残月,柳堤无恙将星孤。
——王文藻题扬州瘦西湖徐园春草池堂吟榭
录清末秀才吴次皋题扬州瘦西湖徐园享堂联
胜地足清游,开门对劫后湖山,儿女歌功,残月河桥听箫管;
将军许长揖,把剑觅当年烟水,神明鉴我,秋风俎豆荐苹花。
离徐园不久处的“花室艺苑”,其门为草木结构,风格古朴,别有风韵。
园中树木葱茏,鸟语花香,环境幽静,漫步在这儿有点世外桃源之感。
“花室艺苑”里不但有珍贵名木,还有名目繁多,千姿百态,造型独特的盆景。
游罢徐园,我们又来到万花园簪花亭西面的静香书屋。你看,黛脊粉墙边,竹影摇曳,中间大门上有“静香书屋”四字。该静香书屋是按《扬州画舫录》记载,清代园林档案中的效果图,为纪念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而复建的。
上图中的天然桥亭廊与静香书屋相连。另附一资料:1993年,以“静香书屋”为蓝本设计的“清音园”参加德国斯图加特博览会“中国园”展出,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独特的营造构思,荣获“金杯奖”,在德国当地永久保存。
静香书屋,面水而建,有亭台、画舫、假山、桥阁,园中景色有些与大观园相似。主厅为卷棚式,正门两侧有“飞塔云霄半,书斋竹树中”的集句联,为郑板桥所书。
在静香书屋主厅的案台前,有松竹梅图案的雕木罩格,其上方有金农的“静香书屋”漆书字体匾额。漆书,融汉隶与魏楷于一体,为金农独创。由于金农学问渊博,书法功底深厚,被列为“扬州八怪”之首。
离开静香书屋,经过单孔石桥,来到石壁流淙。石壁流淙,原为徐氏别墅,乾隆乙酉年间,乾隆南巡,赐名“水竹居”。此园中辇巧石、磊奇峰、泻泉水,景点甚多,很有特色。
陡峭的石峰上,一股清泉从石壁上奔流而下。你看,匹练悬空,水花飞溅,蔚为壮观。
锦泉花屿的人造景观,弥补了景区地势无起伏的缺憾,增添了湖光山色的美感和魅力。

在瘦西湖畔,你现在看到的远处那座高塔,就是扬州的千年古塔——大明寺塔。扬州,历史悠久,于公元前486年建城。历经秦、汉、魏、晋、宋、齐、梁、陈直至隋、唐,城垣虽有兴废,但城址未变。五代时,在牙城的东南隅筑小城;宋时又筑大城,南宋末年筑宝佑城以抗元兵。宋亡,宝佑城夷为平地,仅剩残破的宋古城。明代和清代,分别在宋大城西南和东南筑旧城和新城。扬州,这座古城到2014年时建城史将达到2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