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多少媳妇还不是“婆家人”?

 路口徘徊 2012-12-17

按理说,大姑娘嫁入夫家,不论从法律角度还是人伦角度,就是婆家的人了。但生活中,很多已经成了人家媳妇的女人,就是不把自己当婆家人,当然她也不容易把婆家人当自家人。

我有一个来自农村的朋友,10多年前讨得一个城市姑娘做老婆,两人关系开始倒是不错,就因为老婆不把自己当婆家人,两人免不了磕磕碰碰。她从不自愿跟丈夫回趟乡下,从不自愿接待来自婆家的亲人,公公婆婆很难听到媳妇口中唤一声“爹娘”。现在,他们的女儿也到了出嫁的年龄,这个媳妇甚至不想让婆家人出现在这个理应出现的场合。

我的朋友为此一直在人前抬不起头,碍于面子长期抑郁,只是偶尔在我面前倾诉一个男人的内心苦恼。我总是劝他迁就点,替小孩着想。好在他与父母亲都是能够将就的,日子也就过下来了。倒是他向我说得多了,我们家媳妇心里失去了平衡。她说:“你看人家媳妇多会享福,不必每年跟你回乡下过那个革命化的春节,不必隔三差五地接待你乡下的亲戚朋友。”我说:“你羡慕人家一直是‘婆家’的暂住人口,人家还享受不到你在婆家至尊的地位,听不到弟妹亲热地叫你姐呢?”

为人媳妇却不是“婆家人”,主要对象就是这类城乡结合型家庭中的“孔雀女”。一般来讲,她们自视家庭和个人条件的优越,把乡下永远当作只能远去眺望的风景。只肯下嫁一个男人,万不愿意下嫁一个农家。这就是前一段时间网络炒得红火的“伪问题”:农村男娶不娶城市女,城市女嫁不嫁农村男。

其实,媳妇不是“婆家人”的情况,远不只城乡结合型家庭存在。一些结婚即独立门户的小夫妻,可能与婆家同城,但回去一趟像做客一样,媳妇也很难融入婆家;一些强势女人,她像日全食一样,能够把丈夫遮掩得严严实实,自然影响了与婆家人的沟通与交流;一些刚结婚的年轻人,只知道品尝爱情和婚姻的甜蜜,还没有大家庭生活的经验,自然会冷落了婆家人;还有一些媳妇家庭有背景和势力,对娘家依从度更高,婆家自然成了“被兼顾”的对象;当然也有另一类,那就是媳妇由“灰姑娘”转身而来的,有的是因为婆家太强势,媳妇难融入,尽管她想成为婆家人,是婆家人是否接纳的问题。

本来,新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姑娘出嫁了,可以拥有“双重国籍”。在城市,女方甚至拥有娘家父母财产的继承权。但缺乏对婆家的认同感,这是对作为丈夫的男人在情感上的一种伤害。虽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后,特别是城乡差别贫富差距缩小后,“婆家认同感”问题会相应好转,但仍然需要媳妇们有一种大家庭观念。你不是嫁给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你是嫁给一个家庭或者家族,是嫁给一种文化。你不认同婆家,对娘家狭隘的依恋,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到老了,你可能两头落空。对于年轻女子来讲,这种认同需要时间,更需要现代人的涵养和作为女人的温情。同时,婆家作为接纳媳妇的第一责任人丈夫,大男子主义可能会强迫媳妇表现出“认同”,但在当下不是通行法则。让媳妇无条件地认同你家,似乎太封建,你应该做好媳妇的“培养提高”工作,做两个家庭的和事佬,做差异文化的搅绊机,你要代表这个家庭给予媳妇温暖和关怀,让媳妇有归宿感,要防止不经意留下了令媳妇刻骨铭心的伤感。

我忽然想到,媳妇对婆家的认同感,与生活在一座城市的所有人对这个城市的认同感一样,与我国几十个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一样,需要像江河入海那样主动融入,义无反顾,更需要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需要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