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析苏轼词《水调歌头》的感情基调

 聽雨軒sjh 2012-12-17

试析苏轼词《水调歌头》的感情基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这首词,人们通常这样理解:这是一首咏月怀人之作,抒发了词人政治上失意的感慨,并以旷达的情怀来排遣离愁,词的基调开朗达观。近来重读苏子词作,对这首词感情基调的说法有了不同的理解,我以为这首词的基调应是感伤的。
  第一,词的小序部分写道:“欢饮达旦。”我想此处的“欢饮”绝不会是“高高兴兴地饮酒”。若苏轼政治上春风得意、前程似锦,中秋之夜家人团圆高朋满座,那才是真正的“欢饮”。而此词作于苏轼密州任职期间。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而任职杭密是其仕途第一次遭逢挫折,这一挫折对其思想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此刻,诗人正值宦海漂泊、壮志难酬之际,客居他乡、远离亲人之时,他内心的失意感伤、离愁别绪可想而知!所以,从苏轼的境遇来看,此处“欢饮”应理解为“强作欢颜,饮酒消愁”。
  第二,词的上片望月问天,把失志之人的愁闷一展笔下。“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琼楼玉宇”就是“天上宫阙”,就是人间皇宫,即朝廷的隐喻。词人想结束这贬谪的生活,回到朝廷去,只有回到朝廷,才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是,朝廷的政治斗争又使词人觉得难以容身。这句诗抒发了词人潜藏在心底的凌云壮志,也倾吐了仕途坎坷的忧愁苦闷。此外,“恐”“寒”“ 清影”“归去”等词语给人冷寂,萧索之感,也给词着了一些冷色调。
  第三,词的下片怀念亲人,抒写的是亲人无由相会的怨恨愁情。“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这句话借问月写出词人满心的凄凉。月亮啊,你不应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骨肉分离之时,用你团圆的光辉来牵动人们的愁肠呢?谁应有恨?词人自己。恨什么?恨人生不得志,恨月圆人不圆!中秋月夜,词人独在异乡,仕途失意,痛饮达旦,一夜无眠。满怀愁情苦绪,问月话凄凉。一句“不应有恨”,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第四,词中所谓豁达开朗之语,是词人在沉重的感伤之中自我解脱之语。丙辰中秋的不眠之夜,词人为了排遣心中的孤独失意,于是从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世的悲欢离合自古就不能两相周全的客观中求得解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再用一个美好的愿望来安慰自己:“便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豁达开朗之语,表现了词人对待挫折失意的勇气和胸怀。可以这样说,达观是词人的一种人生态度,却并不是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之所以有“达观”之说的误解,是因为词人善于“以理节情”,这也是中国诗词的特点之一。钱钟书在《谈中国诗》中说:“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即使被沉重的情感压得腰弯背断”,在诗里也有“凌风出尘的仙意”。所以我认为苏轼这首词里的“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便是钱先生所说的“凌风出尘的仙意”,而词人人生不得志之恨、亲人不得见之苦便是那“被压得腰弯背断”的“沉重的情感”,并且这“沉重的情感”就回旋在整首词之中。
  综上所述,这首词的基调应是感伤的。
也谈苏东坡《水调歌头》的主题思想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以其奇逸的笔调,健朗的风格成为了文学史上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宋代文学评论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评价甚高。这首词是他乞得外调,在密州任官时写的。关于词的主题思想,历来颇有争论。词中表达了苏东坡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和怀念子由的思想,在这一点上似乎是没有争议的。争论的焦点是:词中是否表达了苏东坡渴望回朝的思想。有的认为词中没有表达渴望回朝的思想,表达的是欲超然物外的情怀,有的则持相反的观点。这两种观点的依据不是充分的。笔者翻阅诸多资料,发现:超然物外与回朝施展抱负两种思想看似是不可调和的,但恰恰正是调和在苏东坡的身上并在词中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苏东坡是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宋仁宗赵祯时,他曾上书皇上,要求对当时的政治作一番改革。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法以后,他站在保守派一边,上书反对王的变法。王安石的变法推行以后,朝中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的都相继离开朝廷而另寻去处,而苏东坡几乎是最后一个离开朝廷的。他在朝中徘徊多时,是希望皇上能回心转意,不搞王安石那一套。我们姑且不论他是保守派还是改革派,我们知道了他是有着执着的政治信念的。他一直想施展才华,辅佐皇上治国安邦,这是他渴望回朝的思想基础。
  1701年,因为所持的政见与王安石的不同,朝廷实在是不能呆下去了,所以他便机智地乞求外调。虽然外调任职杭州,但他并不忘记朝君。熙宁四年(1071年)七月,他携眷离京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路上曾与弟弟子由共住好长一段时间。苏东坡在开船出发的前夜,兄弟二人又在颖州的一条船上共度一夜。这一夜他们吟诗论政,彻夜不眠。他们两人论政的结论,后来他写在给子由的一首诗里。其中有两句:“眼看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这是他思恋朝君的最好的佐证。
  苏东坡在密州时依然思恋朝君,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他另一首诗里找到依据。在密州任知州时,他曾写过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此词题为出猎,但真正的用意不是写打猎,而是借打猎抒发保家卫国之壮志。词的下阕是这样写的:“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会挽雕弓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以冯唐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希望早日又再得到朝廷重用的强烈愿望。他真的是想回朝施展一番的。
  《水调歌头》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归”意为朝中政局险恶,官场复杂,容不得他。苏东坡借对月宫的向往含蓄地表达了他想回朝廷但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
  词中表达了渴望回朝的思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宦海浮沉的沉思和对仕途某种程度的厌倦,表达了他欲超然物外的思想。这点我们可以从他的生平和一些诗句中找到充分的依据。
  从朝廷乞求外调,这事情本身就不值得庆贺,他不得不离开朝廷,内心是有一定程度的失落的。他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比较深,这也是事实。每当失意无聊的时候,常以佛老思想自我排遣,产生一种超然物外的思想,对人生采取一种躲避的消极态度,这是中国古代失意文人共有的一种心态。
  苏东坡是有颇为浓厚的老庄思想的。在密州时期,是他最沮丧的一段时光。在此期间,他的愤怒与苛酷的火气似乎已不再锋芒毕露,而只有安详和平与顺时知命的心境,甚至对大自然之美的喜悦与生活中的乐事的享受,也比以前洒脱而不执着。显然和他在杭州时之富有火气大为不同了。他对陶渊明越来越爱好。在密州的时候,他曾写了一首诗叫《西齐》。此诗的风格与陶诗的风格极为相似,简直可以当作陶诗。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真正的满足,还有与自然的浑然一体,对大自然本身的声音色彩显出的静谧的喜悦。原诗如下:
  西齐深且明,中有六尺床。
  病夫朝睡足,危坐觉日长。
  昏昏既非醉,踽踽亦非狂。
  寒衣竹风下,穆然中微凉。
  起行西园中,草木含幽香。
  榴花开一枝,桑叶沃也光。
  鸣鸠的美阴,因立忘飞翔。
  黄鸟亦自喜,新音变圆吭。
  杖黎观物化,亦以观我生。
  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
  在密州时,他又写了一首《史隐亭》,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纵横忧患满人间,颇怪先生日日闲。昨日清风眠北牖,朝来爽气在西山。”这样的诗句,诗人只有在达到了《西齐》里那种与自然深融为一体时,才有可能写出。此时他写的《望江楼》写到:“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出本无心旧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就他的诗句看来,他的确忘了官场的纷繁争斗,而沉浸在大自然的自由自在之中,精神上已得到了解脱,这种解脱正仿佛白云漂浮于山峰之间。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苏东坡在仕途失意的密州时期,的确有以佛老思想自我排遣的情况,而且不是偶然的。这一点,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借对月宫的幻想式的向往含蓄地表达出来了。苏东坡本来就有远大政治抱负,又感激皇恩浩荡,故此希望能回朝施展,但眼下险恶的政局又使他的这个愿望落空。又是感叹厌倦宦海仕途的沉浮,又是思恋朝君,入世与出世两种情思交织在苏东坡的身上,相反却相辅相成,展示了苏东坡当时矛盾的心理世界,这就是《水调歌头》的主题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