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唐青花(图)

 海外寻瓷翁 2012-12-17
贵报2005年6月1日第5版刊登了《河南新乡新出土唐青花瓷介绍》和第7版《对高古瓷的甄别》两篇有关介绍唐青花瓷的文章,读后受益匪浅。本人就我国唐代是否有青花瓷这一问题,现浅谈薄识,对两篇文章中的某些问题不发表评说。
一、瓷的产生及青花的形成
我国从商代中期就生产出原始青瓷,那时胎质粗松,瓷化程度差,胎呈灰白或灰褐色,器面施以铁元素为着色剂的青釉,焙烧温度达1100度左右。原始青瓷经若干年的发展后,进入唐代中期已基本完备了瓷所具有的要素。
如越窑器,瓷胎细腻致密,无分层,气孔少,釉匀净滋润,胎釉结合好。如长沙窑器,瓷胎细洁坚硬,釉质晶莹透明,釉下彩明丽,胎厚均等,器形规整。如巩窑器,瓷胎白净,修坯精细,白釉透彻,黑釉明亮。等等众多窑口的产品,都具备了瓷质应有的要素,这为青花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青花,是以钴元素为着色剂,在陶、瓷胎坯表面绘制纹饰,经罩釉、入窑焙烧后而呈现青颜色的花纹。钴元素分二种,一种是矿物钴,另一种是氧化钴。1735年瑞典化学家布兰特首次分离出钴,1780年伯格曼将钴列入化学元素表。因此,在1735年之前我国古瓷器上使用的钴元素应为矿物钴。
矿物钴呈黑色块状和颗粒状,经磨碎加工成液体后成为一种着色剂。它能耐1200度以上的高温,用氧化焰时青花色泽灰暗,用还原焰时青花色泽鲜艳,如不经高温焰烧乃为原本黑色。
已知青花在陶瓷器上的形成过程,那么“钴”在我国古瓷上最早运用是在什么时期呢﹖我们对古瓷中最早出现的西晋晚期釉下褐、绿彩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的“绿”就是一种钴绿色素的着色剂。它是在铅釉中加入含量较少的铜和钴而形成,因不是全以钴元素为着色剂,而没显现出青花的艳感。
二、唐青花瓷的产生时期及其特征
从西晋初期釉下彩工艺的产生及钴与其他元素掺和使用的这种新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瓷器艺人的不断创新,这种新工艺,新技术逐渐提高、完善。瓷业进入唐代,这种工艺和技术已成熟和稳定,因而创新出以钴为着色剂的青花瓷。
最近,泰州市老城区月城广场进行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此地是泰州古东城门遗址,又临古运河岔道船舶停*港。在十几米厚的文化层中出土了大量的从汉到民国的古瓷片,古瓷爱好者李国祥先
从形体看,这三块瓷片都为碗体上的残片。最大一块是整碗的五分之二,从背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