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面对网络偏激

 指间飞歌 2012-12-18

如何面对网络偏激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7日 14:28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宫秀川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是新闻标准的一个参照系。同样,在网络时代,传播率和点击率促使着媒体不断地在“人咬狗”上大做文章,这里不乏偏激、断章取义和以偏概全的言论。如何对待这些网络偏激,是领导干部需要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

  在利益格局分化的当今社会中,社会成员意见和观点必然也是多元的,因为不同立场、不同观点、不同利益诉求的碰撞、摩擦和矛盾在所难免,也为网络偏激提供了土壤。当一些突发事件暴露的问题跟网络偏激相关的主题一致时,公众参与度就会高涨,并借助舆情事件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甚至有过激的言语。对待这些网络偏激,一些领导干部有的应对过度,有的则置之不理,这都会扩大事态发展,引起更大的社会问题。

  网络偏激其实是现实社会认知和情绪的反映,它能影响公众对社会生活审视的立场和价值判断。虽然网络偏激本身不是合理社会秩序的体现,但是它反映出的问题却是社会生活中大家共同关注而又缺失的方面,比如社会诚信、道德关怀、市场寻租等问题。从暴露出来的问题看,政府不守承诺、城管野蛮执法、食品监管不力、安全管理失控、环境污染严重等屡屡成为社会的舆论热点,公众在寻求和揭露事实真相的同时,表达了强烈愤懑,这些都与网络偏激密切关联。这就需要客观地认识网络偏激,更要理性地应对。

  首先,网络偏激虽不能代表民意,但是舆论燃点一旦被网络偏激情绪点燃,再通过网络媒体的放大,能引起大量的围观,产生巨大的社会压力。对待这一现象,领导干部要特别注意用词问题,不能惯性地采用以往处理问题的手段,如果称之为“不明真相”、“别有用心”,会使网络偏激借助这些不当修辞扩散得更深、更广。需要强调的是,在网络时代,政府和领导干部本身的社会关注度就高于常人,一旦应对网络偏激反应过度,就更能兴奋网络偏激的神经,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客观地分析舆情事件是否契合网络偏激的情绪,把它作为判断舆情发展态势的重要方面,事件越是契合网络偏激,就越可能演化成危机事件。领导干部要准确把握事实,多做群众工作,多站在群众的立场来说话,以此弱化和消解网络偏激,尽可能降低社会不良情绪的共鸣。

  其次,网络偏激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表达,它的力量不容小觑。当前一些事件发展很多是在网上形成热议后,才由传统媒体跟进。同时,随着市场细分,社会表达进入了一个泛媒体时代,视频、音频、图片、文字都能成为网络偏激的工具,看惯了以往一种形式、一个声音正面报道的人们,会在泛媒体时代把注意力转移到网络偏激上,如果领导干部针对舆情置之不理,或者以拖来应对,那么作为沉默的大多数也就被网络偏激感染了。因此,在社会表达不再是一张面孔的今天,在开放的网络传播平台上,领导干部更需理性地对待不同的社会表达,吸纳公众评论,利用网络采取多种手段及时回应,把舆情的燃点尽早熄灭,避免事态扩大。

  理性对待网络偏激,需要领导干部勇于发声、善于发声,要有胸怀包容网络偏激,因为它不可能根除,但更不能让它的影响扩大。这就需要领导干部运用自身的影响力去积极回应社会,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过程中,引导公众形成客观的认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