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一些戏名的政治含义

 木柳书屋 2012-12-18

 红楼梦群芳图谱[贴图][分享] - 美图共享 - 南方论坛 Powered by Discuz! - . - .

《红楼梦》

  一些戏名的政治含义

 
刘铄 在 2012-2-11 下午3:33 发表于 细品红楼
(转自红楼艺苑)
《红楼梦》里提出许多戏名,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政治含义。今择要论述如下:

第十八回写元妃省亲点戏。元妃共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其脂批为:《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其脂批为:《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脂批为:《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脂批为:《牡丹亭》,中伏黛玉死。

元妃省亲点戏当然是点给其祖母、父母看的,以报答长辈养育之恩,怎能点贾家之败、自己死于缢死这种凶丧的戏呢?这岂非惊天怪事!谁能木然看待而不引起震动与思考!如果我们知道贾府是指明朝,元妃是影射崇祯皇帝【注一】就不奇怪了。因为这是为点出明朝之亡与崇祯吊死煤山;至于第三出戏的甄宝玉送玉,则是指第一百十五回宝玉与甄宝玉会面,二人言不投机。甄宝玉离去后,宝玉随即大病,几濒于死,幸和尚送来失去的通灵玉,才使他复生。甄宝玉如不来会见宝玉,宝玉就不会大病,和尚也就不会送玉来,所以和尚送玉就等于甄宝玉送玉了。作者不明说和尚送玉,而说甄宝玉送玉,是为避免批语太指实,使人看出后四十回为曹雪芹真作的缘故。宝玉得玉后昏厥,如梦一般神游太虚幻境(时称"真如福地"),见到许多已死的红楼人物,特别是见到早死的秦氏(代表崇祯);与后死的凤姐(代表南明福王)。这表明明王朝的结束,延续近三百年的明王朝化作一梦了。这即是《邯郸梦》也即是"甄宝玉送玉"的用意。《牡丹亭》为何对黛玉之死有启示意义?原来《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所以这条批语也可说是"《还魂记》,中伏黛玉死。"这暗示黛玉会像杜丽娘那样死而复生。黛玉的"玉"与宝玉的"玉"都可作为密码代指华夏政权(或指华夏传国玉玺,其意义与华夏政权相同),所以此批语的真意应为:华夏政权虽为满清所消灭,但还会还魂复生,仍将成为一个伟大而光荣的国家屹立于世,这是《牡丹亭》(《还魂记》)的用意。至此,元妃所点四出戏的政治隐寓,都借批语揭示出来了。后面作者还为读者设下四个练习题,看看读者能否依样画葫芦找出其政治隐义来,那就是元妃命龄官随意再作两出戏。贾蔷要龄官作《游园》《惊梦》,而龄官执意要作《相约》《相骂》。根据以上对元妃四出戏政治内涵的示范,这四个戏目的政治隐义就不难发现:《游园》的"园"当然指大观园。而大观园其实是"大棺园",是暗指已亡的明朝,是明亡历史人物作历史表演的园地。《游园》即是说崇祯皇帝魂游已亡的明朝;《惊梦》是说他震惊于延续二百八十多年的明王朝化作一梦了;《相约》《相骂》这种粗俗戏,本不宜在如此隆重的宴会上演出,作者当有一定用意。笔者认为,这两个戏目是为了点出《桃花扇》的一个内容:据《桃花扇》第十八出戏《争位》,史可法约集四镇兵马头领于扬州,共商抗清大计,这应是戏目《相约》表面词义之所指。不料高杰与黄得功因争座次的高低争骂起来,几乎动了干戈,这应是《相骂》之所指。——龄官不听从戏班子掌管人贾蔷的意见,执意演作自选的粗俗戏,也暗指四镇头领不受统帅史可法钤束一事。我们已知贾蔷与史可法有着密切关系【注二】。

元妃省亲后,年节、元宵节已过,整个贾府"人人力倦,各各神疲",该好好休息了。可是宁府那边却立即唱起大戏来(第十九回),其开场戏为《丁郎认父》,显然与元妃省亲有关,很值得思考与研究。

元妃省亲实际上是一事两用性质:其一是指崇祯皇帝阴魂到大观园(大棺园)看望阴间的亲人;另一则是指乾隆皇帝到江南海宁去省亲。在曹雪芹那个时代,民间广泛流传雍亲王(后来的雍正皇帝),用调包计将自己新生女婴调换了大臣陈之遴的新生男婴,这个男婴即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元妃省亲另一个用意,就是暗指乾隆得知此事后,到江南去省亲。这一流言当然是不可信的。不过《红楼梦》是小说,将这一流言纳入书中,如同《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将民间传说写入书中一样,是无可非议的。元妃省亲后立即演唱《丁郎认父》,可说明元妃省亲与乾窿省亲有关。——至于其它戏目,例如《黄伯英大摆阴魂阵》等,只是为《丁郎认父》的政治用意作掩护用的。对元妃省亲一事有批语:"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一般多认为这是指康熙时代曹家曾四次接驾而言的。但是如此的话,应该写成"借省亲事写南巡接驾"才对,怎能只写"南巡"呢?看来这是作者狡狯,是暗指某皇帝到江南去巡视。由于此批语写于元妃省亲一事上,这位皇帝的巡视就与省亲挂连上,这就点出乾隆到江南去省亲了。另外一条证据是:宝玉不愿看戏了,他走出戏场,要到一个小屋内看一幅美人画像。不料发现茗烟与一小丫头正在小屋内做那警幻所训之事。二人见被宝玉发现,唬得抖衣而战。宝玉对那小丫头说:"还不快跑!"那丫头飞也似的跑了。这一小小插曲并非毫无意义:根据传说,这位"公主"在陈家长大后,曾随情人发生私奔。在过去,女子随情人私奔常称为"跟着人跑了"。宝玉所说的"跑",以及小丫头飞也似地跑了,当具有这一用意。小丫头名叫万儿,应是万岁女儿的意思,点出她是一位公主!根据以上论述可知,元妃省亲也具有乾隆到江南去省亲的用意。不过由批语"借省亲事写南巡"的"借"字,表明元妃省亲是以崇祯皇帝的阴魂于阴间省亲为主,以乾隆省亲为副。脂批说《红楼梦》有正有闰,其意思之一应是说:《红楼梦》影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并非死板地一人影一人;一事影一事,而常常一人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影事也是如此。这是为了迷人眼目,以规避文网的缘故。元妃省亲的一事两用即是例子。

第十一回有《还魂》《弹词》《双官诰》三个戏名。《还魂》其实就是指第十三回秦氏魂托凤姐一事。秦氏魂托凤姐的根本用意,是崇祯(秦氏常代表崇祯)要求福王(我们已知凤姐影射福王)保住江南半壁江山,得以不绝祖宗血食,并图将来恢复旧疆域。由于福王纵情风月,一意享乐,不以国事为念,江南很快沦亡,所以第一百一回秦氏鬼魂责备凤姐没有实现她的嘱托;《弹词》是指《桃花扇·余韵》中的弹词《秣陵秋》。这一弹词概括了福王政权灭亡的前因后果,其灭亡决定了南明的灭亡;《双官诰》是以"官诰"代指谥号,表出明与南明俱亡,可各加谥号了。

第二十二回贾母为薛宝钗过生日唱小戏。薛宝钗点的戏为《西游记》的一折。《西游记》的哪一折?书中没有说,当然是不正常的,应有作者用意在内。当明清对峙时期,清朝利用明朝末世腐败,曾数次派遣一旅之师深入明朝疆域,残酷地采取杀光、烧光、将青少年汉人掳掠光的三光手段,用以破坏明朝经济实力。当时清军以流寇方式,寻找明军防守空白或兵力薄弱的地方施行攻击、占领、破坏,曾一度深入到山东境内。他们达到目的后,即撤回其东北老巢。当清军撤走后,明军才去收复失地,报功请赏。《老学士闲征〈姽婳词〉》一节文字中的"天兵一到,化为乌有"即指此而言的,是对明朝军队的讽刺与挖苦。从地理位置上看,清在东;明在西。因此作者常以东代指清朝;以西代指明朝。作者借"西游记"三个字的表面词义,暗指清军西入明朝境内,到处流窜破坏这一历史事件。根据拙文《薛宝钗史湘云不属于金陵十二钗》【注三】,我们已知薛宝钗可代表清朝,那么由她来点这出戏,当然是恰当的;凤姐点的戏为《刘二当衣》。这一戏目应来自《桃花扇》的《劫宝》一出戏。其事为:清军攻陷扬州进逼南京。福王昏夜逃到芜湖黄得功处藏身。南明军阀刘泽清、刘良佐跟踪而至,要黄得功缴出福王,准备献于清军,以图清朝封赏他们一个"大大王爵"。黄不许,双方遂打了起来。福王终被二刘劫去,献于清军。《刘二当衣》的"刘二",其实是指二刘,——即刘泽清、刘良佐。借这一戏目,点出二刘叛国事件。由于凤姐影射福王,由她来点这出戏,当然是适当的。

第二十九回贾府在清虚观从初一到初三(时间应为五月)为元妃打三天平安醮。贾珍于神前拈戏,得到三本戏。第一本为《白蛇记》。书中特地说明是汉高祖斩蛇起首的故事;第二本为《满床笏》;第三本为《南柯梦》。有人说这三本戏是指贾府的兴衰。但贾府兴盛之时,最高为国公,怎能用王朝之兴起做比喻?岂不太僭妄!这是要犯大忌的!其实这三本戏是指朱元璋开创明朝、以及明朝之兴盛、及明朝之灭亡,这是我国封建王朝必然经历的过程。我们知道元妃影射崇祯皇帝,这次打醮并非什么平安醮,而是为崇祯之死,即为明朝之亡做法事的。张道士对贾母说:"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根据拙文《五月初二日的次日为什么是四月二十六日》【注四】,我们已知作者用时间倒流法,以四月二十六日指三月二十六日;以五月初三日指四月初三日。而这两个日子,正好是崇祯皇帝的第一与第二两个忌日。作者为避文网,以崇祯的忌日代指他的死日,也即代指明亡之日。所以清虚观打醮三本戏的根本用意,是指明朝的建立;兴盛;与灭亡。——四月二十六日(实指三月二十六日)既然是崇祯皇帝的忌日,并代指其死日,为什么张道士说这一天却是遮天大王的生日(圣诞)呢?根据佛教说法:人死后就要立即托生,所以他的死,也就是他的生;反之,他的生也就是他的死。书中红楼人物过生日,往往是指他所影射的历史人物之死,可说明这一点。此处遮天大王的圣诞也就是指他的死亡。看来作者是以遮天大王暗指崇祯皇帝。

第四十三回宝玉在水仙庵井边作神秘的祭悼,从表面看,他像是为金钏投井自杀一周年作悼念,但实际上却是为史可法沉江自杀百日作悼念的。宝玉"祭井"回来后,立即让他看《男祭》一出戏,用以点出宝玉"祭井"其实是"祭江",因而所祭悼的人不是金钏,而是史可法。拙文《桃花扇之史可法在红楼梦中的反映》有所论述【注五】,可以参看,今从略。

第八十五回有两个戏目,一是《冥升》;一是《吃糠》。前者为庆黛玉生日;后者为贾政报升郎中之喜大宴宾客助食兴。这两出戏明显不合时宜,应有一定用意。关于《冥升》,书中说:

乃至第三出,只见金童玉女,旗幡宝幢,引着一个霓裳羽衣的小旦,头上披着一条黑帕,唱了一回儿进去了。众皆不识,听见外面人说:"这是

新打的《蕊珠记》里的《冥升》。小旦扮的是嫦蛾,前因堕落人寰,几乎给人为配,幸亏观音点化,他就未嫁而逝,此时升引月宫。┉"

小旦头披黑帕、嫦蛾未嫁而逝,这种与死亡相关连的戏,怎能用来为黛玉庆生日?岂非说黛玉即将死亡吗?实际上这出戏确实为表明黛玉的死亡!我们知道黛玉影射《姽婳词》的林四娘,而《姽婳词》为作者虚构的故事。故事发生时间,应为明即将为清所灭时,当时清军以流寇方式入侵明朝疆域施行烧杀掳掠,林四娘即死于抗击清军的战斗中。林四娘死后不久,明即亡于清。《姽婳词》后面的《芙蓉女儿诔》,其实是诔林四娘的【注六】。诔文中的"卿偃然而长寝兮,岂天运之变于斯也。"即指林四娘死后不久,明朝即为清朝所灭(即"天运之变")而言的。由此可见,为黛玉庆生日不合理地唱《冥升》,是为表明明朝之亡。

贾政为庆升官大宴宾客,为助食兴而唱戏,戏子怎能唱《吃糠》呢?这岂非糟蹋主人?谁肯相信这是真事?其实这是有政治隐意的。"吃糠"的"糠"应是指南京!我们知道南京在我国历史上有多个不同的名称,较为人所知的有金陵、江宁、石头城、白下、秣陵,等等。有一时期,即晋末与南北朝的南朝以及南宋曾称之为建康。笔者认为,《吃糠》应为"吃康"的谐音,即是说吃掉建康,也即吃掉南京。南京为南明福王政权的国都,那么"吃糠"(吃康)的隐意是说清朝吃掉南京,也即吃掉南明!《冥升》与《吃糠》同时演唱,表明整个明朝灭亡了。

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有《西楼·楼会》这一戏目。这出戏应与祭宗祠有关。所谓"西楼",当隐指西天极乐世界,其实即指阴间;所谓"楼会",是说祖先们在阴间聚会;又有戏目《八义》,也是有政治含义的,今解释如下:

在庆元宵宴会上,袭人、鸳鸯因母亲亡故热孝在身,不能近前服侍主子。二人于一小屋的炕上歪着,闲谈母亲去世的事。贾母命两个媳妇将些果子、菜馔、点心之类的东西给她俩吃。送东西的媳妇在途中遇到宝玉及宝玉的丫鬟们。麝月问:"手里拿的是什么?"媳妇们道:"是老太太赏金、花二位姑娘吃的。"秋纹笑道:"外头唱的是《八义》,没唱《混元盒》,那里又跑出ˋ金花娘娘ˊ来了。"我们不可忽略这一小事,作者常借我们所不注意的小事暗藏玄机。这件小事看来是作者欲使《八义》与金花娘娘联系起来,也就是说金花娘娘与某种义举有关。金花娘娘应指谁?她有什么义举?笔者认为,这位金花娘娘应指天启年间率兵勤王的四川石砫土司女帅秦良玉!关于秦良玉勤王一事,明末清初广为流传,也多为文人墨客所记载与讴歌。例如清初文人褚人获《坚瓠集·补集》卷三即有这一记载。其标题为《女帅勤王》,其文曰:
《崇祯遗录》:天启中,四川石砫土司女帅秦良玉勤王,召见赐彩币、羊酒,御制诗旌之曰:"蜀锦征袍手制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不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笔者认为,作者称秦良玉为金花娘娘,当是从天启皇帝这首诗来的。因为诗的前两句"蜀锦征袍手制成,桃花马上请长缨"具体是指秦良玉,这两句诗的第二个字为"锦"、"花"二字,作者当是以锦、花代指这两句诗,因而就是指秦良玉了。所以秦良玉可称为"锦花娘娘"。作者再以"金"谐"锦"的音,使之成为"金花娘娘",以关合《混元盒》的金花娘娘,为秦良玉的勤王义举这一政治事件作掩护,这就是《八义》与金花娘娘被连在一起的意旨所在。后面又提出《琴挑》与《听琴》两个戏目,也是有用意的,两者应是说,作者以琴声挑逗读者,看看读者能否成为作者的知音,也就是说能否理解"祭宗祠""开夜宴",以及其戏目的真义。

书中尚有许多戏剧名目也都具有政治含义,不再加以论述。只要我们用政治眼光看待它们,其政治含义是不难发现的。

【注一】本文提到的红楼人物之影射皆见鄙人文集,不再加注。
【注二】参阅拙文《〈桃花扇〉之史可法在〈红楼梦〉中的反映》(载 学术研究 2010-9-2)
【注三】载 学术研究 2006-10-30
【注四】栽 百家争鸣 2009-1-21
【注五】见【注二】
【注六】见拙文《〈芙蓉女儿诔〉是诔谁的?》载 百家争鸣 2010-3-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