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鉴赏第二部分:诗歌中的语言鉴赏

 liubaoliang 2012-12-18

                                                                                                                                                   汉语言非常优美,这种美主要表现在感性美和理性美两个方面。感性美是指语言的外在美,像色彩美、形象美、音韵美、滋味美、建筑美、修辞美等,理性美是指语言的内在美,像逻辑美、义理美、情感美、趣味美、意境美等。而在古典诗词中,汉语言的这种美感体现得尤为鲜明。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当然首先要透彻地理解语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并对其表达作用有所感悟,惟有如此,才能很好地去理解、鉴赏诗词。

    鉴赏古典诗词语言美,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是多方面的,它或一字提挈全篇,习惯上被除人称作“诗眼”;或是在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的使用上造语精、造语新,表情达意自然贴切,人们称作“炼字”;或一句举足轻重,给人启迪,人们称作“炼句”;或者要求考生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第四节: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词语

一、鉴赏词语解说:

鉴赏诗人着意选用的、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主旨的,或表情达意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而且表达效果显著的字词。

二、分类鉴赏:

(一)找出诗中的“诗眼”

1、“诗眼”解说: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主旨,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古人作诗,喜设诗眼,善设诗眼。“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所谓“诗眼”是诗中运用的意旨最开拓、表现力最强的字词或句子,是读者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

    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是“诗眼”;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是“诗眼”;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谁主沉浮”是“诗眼”。 

    从高考命题形式来看,有的让先找出“诗眼”然后分析,有的是指出“诗眼”要求分析。寻找和断定诗眼,要注意词语或语句的以下特征:

    一是统摄全篇的情调,二是深化诗句的意境,三是集中体现作者感情。

    分析“诗眼”要着眼全篇,结合诗歌的内容,看怎样强化诗歌的情调氛围,如何体现诗歌的思想主旨。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该诗借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了幽寂清冷的氛围,“愁”是该诗的“诗眼”,一个“愁”字点醒全篇,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体现出诗人的内心情感。所以说,分析“诗眼”要立足于情感主旨

2、答题规范:

(1)提问方式:请找出诗歌的“诗眼”或关键,并分析理由。

               某词是全诗的“诗眼”或关键,为什么?

(2)答题步骤:

1.看法:指出“诗眼”或关键的词语(第一步)

  理由: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证明(第二步)

  扣题:这个词语是诗眼(第三步)

2.理由: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该词对突出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主旨思想所起的作用(第一步)

  扣题:最后扣题,这个词语是诗眼(第二步)

(3)答题解说:

分析“诗眼”要立足于情感主旨

  古人作诗,喜设诗眼,善设诗眼。“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所谓“诗眼”是诗中运用的意旨最开拓、表现力最强的字词或句子,是读者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是“诗眼”;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是“诗眼”;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谁主沉浮”是“诗眼”。从高考命题形式来看,有的让先找出“诗眼”然后分析,有的是指出“诗眼”要求分析。寻找和断定诗眼,要注意词语或语句的以下特征:一是统摄全篇的情调,二是深化诗句的意境,三是集中体现作者感情。分析“诗眼”要着眼全篇,结合诗歌的内容,看怎样强化诗歌的情调氛围,如何体现诗歌的思想主旨。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该诗借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了幽寂清冷的氛围,“愁”是该诗的“诗眼”,一个“愁”字点醒全篇,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体现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3、例举分析:

例举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

一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二问:

同意。

因为从诗歌结构上看,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又领起了后文“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表现诗歌主旨的句子。(步骤一)

由此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步骤二)。

例举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孳[注]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 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清兵入  关后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关于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你认为呢?为什么?

答:                                                                                              答案:

诗眼应该是“寒”。(步骤一)

这首诗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表现了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步骤二)

2所以一个“瘦”字是全词的词眼。(步骤三)

4、课堂练习:

练习1、

浣溪沙 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问:前人在评述这首词时曾说:“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是理解全诗思想感情的关键,其中“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练习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问:有人说,结尾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瘦”是全篇的“词眼”,试分析。

答:                                                                                     

例举3、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问“分析诗中“不得意”三字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                                                                                    

练习4、(2010?长春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  境的。

答:                                                                                                                                                            

练习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答:                                                                                                                                                                

练习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                                                                                                                                                                       

(二)分析某个词在全诗中的妙处。

1、练字解说:

(1)含义:练字即诗人着意选用的、表情达意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而且表达效果显著的字词。

像“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对这类词语

(2)范围:

    首先,要注意那些活用的词。

    如周邦彦的《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诗中“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的“老”和“肥”,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可以想作风已老,莺正年轻;也可以想想为雏莺从昂首待哺的娇憨,在风中慢慢丰羽、展翅离巢、婉转鸣叫的情景。而一个“肥”字,可以想见梅子成熟、果肉鲜圆,悬挂枝头,诱人馋涎欲滴的情况。这两个字,把江南初夏的景色写得生动迷人。

再如南北朝何逊的诗“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诗中,“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前一句写室外:夜深寂静,雨滴台阶,异常单调。虽未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由此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后一句写室内:用一“暗”字,表现天已破晓,油灯将尽,充满离愁的屋子煞显昏暗。破晓屋内较暗,与白天不然,足见观察细致!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夜未眠,“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心的凄惶。

第二,要注意那些含有修辞方法的词。

如杜甫的《月》:“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元开镜,风帘自开钩。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首联十个字描绘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月夜图。“吐”字生动地写出月亮从山后破云而出之状,“明”字正好表现水月相映、夜明如昼之景。它们把月写得晶莹璀璨,仪态万千,给这两句以至整首诗抹上了一层神奇、妩媚的银光。苏轼以为“古今绝唱”。

再如北宋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晚上原应有月,岂料云满夜空,遮住月色。但清风一起,刹那间云开月出,而花也被风吹动,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起舞。这就给作者临老伤春、感到前途渺茫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此句传诵千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因为“风”起“弄影”,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又与终篇的“落红” 前后呼应,使全诗浑然一体。

又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首句作者用可“铺”之物比阳光,将“残阳”斜射的情景逼真而生动表现出来;另外,与“照”相比,铺给人一种舒展感,表现出阳光的柔美。

第三、要注意数量词。

如(僧)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独暖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色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诗中“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更显出此梅“早”开。此诗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齐己称郑谷为“一字师”。此联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

第四,要注意形容词。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描写茫茫沙漠景观,“大”字状其景观;烽火燃起,“孤”字状其醒目;“直”突出无风而劲拔。沙漠毫无遮拦;“长”状其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圆”则表现落日雄浑。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

再如吴文英的《鹧鸪天?化度寺》:“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下阙开头一“窄”一“宽”,对比中表达出思念故乡、却又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第五,要注意叠音词。

如王驾的《晴景》:“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蛱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原诗用“飞来”,只表现出蛱蝶从别处飞到此处的情景,而“纷纷”则表现出众多蛱蝶一起“过墙”、追寻春光的情景,语意表达得更充分。王安石

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中“时时”“恰恰”为叠字。“时时”表现不是偶尔一见,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啼鸣的婉转清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表达出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并让人领略到汉语的音乐美。

第六,要注意具有表现方法特点的词。

有时作者注意使用一些具有表现力的词,来更生动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

如南宋吴城小龙女的《清平乐令》:“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    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这首词意是一个流落异乡的少女感物伤怀思乡想家之作。上片描写流落异乡,客居他所的少女思乡远望的画面。第二句“山展暮天之际”中用一“展”字,化静为动,把少女远望时看到的山势连绵不断一直铺展到天际的情景表现出来,生动地表达了山岭阻隔、不能回归家乡的悲愁。而第三句“泪眼不曾晴”的“晴”字,本来形容天气,移用过来,把作者满腔哀怨、整天满目思乡之泪的情景形象地表达出来。下片写思乡望远的少女内心丰富的情感。“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两句,用雪花比喻浪花。用拟人化词语“乱委”表现浪花随意腾起;用沙鸥自由翱翔与少女离乡后的不自由作对比,通过移情联想,就把少女流落异乡、有家难归的难言伤感流露笔端。因为这首词用了一些具有表现方法特点的词语,显得妙语横生,妙意满目。古人赞它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风骚”(《词人玉屑》)。

第七、要注意表颜色的词:

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又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此外,多个名词连用,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温庭均《商山早行》

                                2、答题规范:

(1)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此诗某联某句中的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

(2)答题步骤: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所用的手法。(第一步)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二步)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三步)

(3)答题解说:

推究“炼字”要注重表意效果

  唐代诗人卢延让有句名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深刻的表意效果。对古诗“炼字”的考查,命题形式一般是要求从某句中找出“最生动传神的字”,然后分析其运用之妙,或指出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让分析好在哪里。推究“炼字”的妙用,不可把所分析之字孤立谈论,要放在诗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或语句的表意来分析。解释该字的意义,放入语句中描述景象,关键是点出该字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方面的效果。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分析“惜”字和“爱”字的妙处,可回答为:诗人以一个“惜”字和“爱”字赋予泉眼、树荫以人的感情;泉眼爱惜,树荫爱恋,富有情趣。

   3、例举分析:

例举1、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送别的朋友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例举2、

哀江南

孔尚任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问:试分析“剩”字的表达效果。

答:“剩”字有残存、残余的意思。(步骤一)

一个“剩“字让人感觉眼前出现的不仅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步骤二)

给人今不如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之感。(步骤三)

例举3、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步骤一)

诗中人物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步骤二)

“空”字表达了诗中人物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步骤三)

例举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广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答:“带”采用了拟人手法。

     结合诗句“横空老鹤南飞云,带得钟声到海幢”可知,它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

     从而使画面具有真实的动态感。

例举5、(换词比较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6年高考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答案】:

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第一步)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第二步)

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第三步)

4、课堂练习:

练习1、

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问题。(2006年高考上海卷,)

[黄钟] 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注释〕 ①诗眼:诗人的洞察力。 ②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③吴宫:指吴国的王宫。 ④楚庙:指楚国的宗庙。 ⑤投老:临老,到老。

问题:“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                                                                                           

练习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江苏卷)

鹧鸪天?室人降日① 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第二句“今年相望又天涯” 中“又”妙在那里?

答:                                                                                          

练习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辽宁卷)

东   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                                                                                            

练习4、

(2009?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                                                                                           

练习5、

(2009?四川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答:                                                                                                                                                                

练习6、(20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                                                                                             练习7、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找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的关键词,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答:                                                                                           

 附:检测练习

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