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诱惑”的“困惑”

 shaibjh 2012-12-18

近日,听了七年级某位政治老师《身边的诱惑》(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材)一课。

课堂上,老师把“学生身边的诱惑”分成了“美好的诱惑”、“中性诱惑”和“不良的诱惑”三类,听后,颇感困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身边的诱惑》一课,如果老师能够通过真实的案例或学生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认清诱惑的本质,明辨是非,进而增强自控力,拒绝诱惑,那么,这一定是一堂成功课。我的困惑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在把“诱惑”分类的基础上,还让学生列举了一些诸如“听歌”、“下棋”、“书法”、“写作”之类的所谓“美好诱惑”,根据“手段为目标服务”的原则,我觉得有偏轨之嫌,至少是教学上重点不够突出。

 “诱”有诱导、吸引的意思,如“窗外的美景很诱人”,从词的感情色彩上来区分,“诱”纯属中性词;而“诱”字后面一旦附着上一个“迷惑”的“惑”字,主要意思就成了“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完全变成了贬义词了,最起码也“有了不良记录”,贬义的成分居多,比如,“诱人的微笑”是赞美,而“诱惑人的微笑”没有谁愿意承受或展示,“某些官员被美色诱惑”通常是堕落的开始。所以,思想品德课堂上,把“诱惑”按优劣分类,我并不赞成。

“金钱很诱人,但是我们决不能被金钱所诱惑。”很显然,这也应该是本节思想品德课堂不能回避的话题,然而,此中“诱惑”又属哪类“诱惑”?如此命题的真伪如何?同学们是应该被“金钱”所“吸引”,还是应该被金钱所“诱惑”?如入迷宫,令人困惑!

课下与任课教师讨论,老师拿出了《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与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翻到相关《教学资源链接·名词解释》处,其中也把“诱惑”做了分类。我认为,教学参考书,以“链接”的方式出现,本来态度也不够明朗,一家之言,参考而已;学术问题,尽可争鸣。

好的吸引人的方面我们就叫“诱人”,既简单又明了,我们不必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2012-12-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