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脾升胃降的说法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2-12-18

【原创】脾升胃降的说法

升降小议

脾升胃降的说法

作者 从峰

太阴升清阳,阳明降浊阴。此乃天地之正道矣!倘若有违,则阴阳大纲乱矣!脾气升,胃气降,此乃前人李氏东垣的《脾胃论》之焦点。然而脾胃居中焦,经日:土能升金,亦能克水尔。可谓五脏生克之渊源,肺得脾之津而气旺,水若范溢则肾亏,命门火衰。故此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枢纽。前人多有指教。今我也论脾胃,笑也,非也,这其中的奥妙,实实难论,升升降降,降降升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其妙难料,还望杏林同道提出宝贵经验,以免吾等再进呼。
首先说脏腑气机运动的基本规律。
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升降出入现象,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在人体内部,气机的运行,经洛的贯输,胃肠的出入,清浊的分泌,精液的输布,无不以升降的形式存在运动,气的这种升降运动是人体运动的根本。因此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人体的生命活动就终止。在生命活动中“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是事物运动的表现。脏腑气机升降运动体现在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取营养,排其所弃。各脏腑组织在这种运动中完成各自的生理活动,而且各脏腑组织之间,气机升降又互相配合。相互联系,降中有升,升中有降。出入不已,升降不止,组成一个整体。这种升降运动维护了人体的运态平衡,使生命活动有序进行。例如心肺在上,在上者易降;如肺之肃降,心火下降。肝肾在下,在下者易升;如肝之升发,肾水上升。肝之升发能制约肺之清肃下降,心火下降以温肾脏。肾阴不断上升养心阴以制心火,使心肾相交,水火互济,脾胃居中,通连上下,有升有降,但又需心阳的温煦,脾胃得心阳之温,方能纳运结合,升降相宜,化升气血,补充心血而养全身,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都是肌体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也可以看出一切物质的转化,都是在五脏气机升降出入过程中完成的。
再论脾脏升降在全身气机升降运动的作用
脾胃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脾胃功能的升降运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也具体的体现了气的升降运动和枢纽作用。“食气入胃,散精入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经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和“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就是说脾胃既是人体气血生化之场所,又是人体升降的枢纽,为 “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脏象学说中,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脾胃同居中焦,具有升清降浊作用。脾主运化,饮食入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由胃和小肠进行的。吸其清者,降其浊者,但是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功能,将胃受纳腐熟消化后所吸收精微的物质“灌溉四旁”布散全身。脾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需要的水液运化到全身称作“运化水湿”,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又将代谢的水液下送于肾和膀胱排出体外。此为脾的升中之降。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以上升为主,具有“升清”作用。把水谷精微之气上归于肺,通过肺朝百脉的作用,以营养全身。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受钠腐熟水谷而降浊,使糟粕之物下降大肠而排出体外。故胃气宜降不宜升,脾气宜升不宜降。构成了脾胃的消化运动,这一过程即受纳又排泄,一升一降,升降相宜,互为因果,以取得相对的平衡与协调使人体气机生生不息。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共同完成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输布和排泄过程。脾胃升降正常。则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凑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种阴阳相配,纳运结合升降相宜,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脏腑相对平衡的重要因素。脏腑气机的升降运动“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气之右旋”。“脾为仓廪之本,故升降之机又在脾气之健运”。以胃钠脾运为中心的生理活动,推动着心肺肝肾的生理活动,因此说,脾胃是整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
具体的说,脾胃升降失调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脾胃在生理功能上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脾胃气机升降在人体生理与病理上起着重要作用。李东恒创《脾胃论》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浮沉的变化体现了“天地阴阳生杀之理”。李氏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如脾胃气虚,脾胃之气不足,升清降浊无力,胃的受纳和脾的运化功能障碍。因而为出现食欲不振纳食减少,食后腹胀,四肢困倦无力,大便糖泻等。如脾胃气滞,则会导致胃的升清降浊活动不能顺利进行而出现呕恶厌食,脘腹胀满而痛,肢体困重等症状。脾虚下陷也称中气下陷,是指脏腑之气应升而下陷,脾的升举功能降低不能输布水谷精微和生托内脏,出现久泻脱肛、内脏下垂、气短乏力、自汗、头晕、目眩、腹部下坠。胃气上逆是指脏腑气机升降太过。胃气以和降为顺,若因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或外邪直伤胃脘使胃气升降失常不能和降而上逆,就会出现呕吐、恶心、嗳气、呃逆、反胃等症状。“精气在下则生残泄,浊气在上,则生撑胀.”这就是脾胃升降失常的道理。清气不升,必导致浊气不降,浊气不降也会使清气不升。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病变过程中脾胃升降失常的症状会并见。
最后我想说一下脾胃升降理论在辨证论治中的应用
因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故在治疗脾胃病时应从调理脾胃升降入手。首先应该升清降浊,根据脾胃的功能来考虑处方用药。脾为脏,主升发,运化。故脾病多由于“阳气不足”。脾阳不升,病多虚多湿。胃为腑,主受纳腐熟以通为顺,故胃病多实。所以在治疗上应升脾清阳之气,降胃之浊阴之气,则是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原则。经云“高者抑之,下者举之”。临床上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脾阳的不升有密切的关系,故在治疗上,李氏就特别重视生发脾胃之气,而且也运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之药性来治疗脾胃气机升降失常,他在《脾胃论》中,对处方、立法就特别强调升降机理,例如常用升麻、柴胡生发清阳,黄芪、丹参、白术、甘草益脾胃中气,在升阳益气的同时又加黄苓、黄连之类苔寒降火。下陷性疾病,久深久痢脱肛阴遥等症用升麻、葛根、木香、白术,气厚味薄之类具有生浮之性的药物升举阳气,而运之。胃气上近之嗳气呃逆恶心呕吐,需要旋X花、黄连、柿蒂、竹茹、淀粉等气薄味厚降沉之品和胃降逆。李东恒云: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就是说,味薄者生是升阳,气薄者降是降气,升浮药物为上行向外;深降药物为向行向内。
实脾饮,参苓白术散、理中汤、补中益气汤等等都是在李东恒《脾胃论》的基础上创立的。神X、升麻、柴胡升举中气,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于治疗脾阳不足。此乃中气下陷之法也。“元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和胃喜柔润的生理特点,临床常用的方子!脾胃同病,则采用健脾和胃的治疗方法,脾胃升降失调,则根据不同的表现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和胃降逆法,法上温下法,温脾散塞法,都是从调整脾胃气机升降而立法制方的。故此临床上掌握脾胃升降理论,能更好的运用药物性味与升降浮沉,据大法选方用药,这对提高治疗效果极为重要。
综上所述,脾胃运动的规律是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有升有降,升者升清阳,降者降浊阴,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有序,则是人体气机升降的重要条件。脾胃病征的特点往往是升降失调,所以调整脾胃神升降是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大法。本人才疏学浅,65年开始学中医中药(家传);74年五 七大学卫生专业中医班毕业;89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为此本人很感祖国医学深奥。毛泽东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衷心渴望杏林同道再助学生努力奋进,为祖国的医药学开掘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