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大师作品艺术欣赏
2011-11-25 10:54:00 来源:《中式生活》杂志 作者:田智勇
李东,著名玉雕大师,1983年就读于北京玉器厂玉器学校,先后师从姜文斌、郭石林(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同时积极向北派玉雕的其他几位顶级大师学艺,积累丰富创作经验,200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2001年被评为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2009年被评为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获此荣誉者全国仅六位)。 李东的玉雕创作近年来呈现出锐意进取的态势,这种进取,既表现于他从牌饰、把件、人物、山子到大型玉雕的广泛涉猎,也表现为对玉雕文化含量的潜心求索。他勤思、善学,心游万仞,精骛八极,常有灵光乍现的奇思妙想。但以巧取胜并非他所长,传统的文化基因融注于他的血脉之中,加之凭借京城人文荟萃之地的优势,丰厚的文化资源成为他成长的有益滋养,由此形成了沉浑、大气、健朗、阳刚的艺术风格,在玉雕艺术实践中,大步迈上一条致力开掘国学资源传统文化的皈依与创新之路。 1、作品:必遇贵人 材质:和田玉 作品规格:直径5.4厘米 厚1.5厘米 “遇贵人”(玉跪人)是玉雕的传统题材,出土及传世者多有所见,皆为玉雕跪俑形式,最早出现于商代,谐音遇贵人,即人生顺利,逢上司赏识,长辈朋友等帮助,遇到贵人之意。秦汉以前玉为王公贵族独有,多为礼器,有通天之功,或为权势、身份、地位的象征。唐宋以降,玉及玉雕走入世俗,布衣百姓才可以合法的拥有和使用,大约在此时“遇贵人”这一玉雕样式开始成为人们为讨口彩而喜爱的题材固定下来,几千年来没有变化。 “必遇贵人”在继承玉雕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一改传统的跪俑形式,在作品中融入“苍璧礼天”的“璧”,璧谐音必,同时璧又是玉制礼器中最重要的一种,古人认为璧有通天的功用。作品又借鉴了红山文化C形龙的形式,以同为上古礼器上出现的青铜神面纹为基础,设计为人面C形龙,环绕于璧的外侧。 作品外形以圆为主,意喻圆满、圆融、圆通。璧肉素底起乳钉纹,璧廓抽象出龙身,以卧蚕纹装饰。人面纵贯璧廓、璧肉、璧好,打破了圆形的均衡,人面龙身首尾相接,构成一个不完整的圆形,意喻任何事务都不要追求完美,阐述了“月满则缺,水满则溢”的哲理。作品另一面素底起廓,阳文小篆镌刻“必遇贵人”,璧谐音必、材质玉谐音遇、团身人面喻跪人,同时青铜神面龙身形象也暗喻贵人。 这件作品在继承传统玉雕题材的基础上,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其中融入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玉璧、C形龙、青铜神面,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外形圆润适合佩戴和把玩。 2、作品:乾坤牌 材质:和田白玉籽料 选用随形白玉籽料,运用作者对国学《易经》的理解,以“乾、坤”二卦,表现天地之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作品表现“乾”、“坤”两卦。依据古人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理念,一面雕为乳钉纹饰璧,璧上饰以游龙,天之阳气是万物滋生之本,又制约,主宰着整个世界。天又开创万物并使之亨通,正固的“功德”,元、亨、利、贞被称为乾之四德。《易经》“九五:飞龙在天”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飞龙在天,大人造也。”右侧上下部分别为乾卦卦象和卦名,其中间为大篆字体镌刻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面精心雕琢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四灵喻四方,四方喻大地。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左上为坤卦卦象,右侧为卦名,其间为用大篆字体镌刻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纵观整件作品以作者对《易经》的研读和理解,选取作者认为《易经》中最具代表性的卦象,表现天人合一的辨正关系,表达作者“君子谦谦,佩玉镪镪”的玉雕创作理念,是一件倾注了作者心血的蕴涵有丰富国学文化内涵的极具探索性的文化玉雕作品。 3、作品:黑财神 材质:和田墨玉 这件作品选材精良,纹理细腻、漆黑如墨、色重质腻、质地温润、光洁典雅。按照藏传佛教的义理精心设计和巧施工艺,密宗佛造像和美玉完美结合,黑财神的庄严法相跃然而出。黑财神藏名“藏拉那波”,乃是东方佛里的金刚不动佛。为了使婆娑众生解脱穷困之苦而化现,在密宗认为,黑财神是五姓财神中施财立即见效的财神,甚至称他为财神王。黑财神的功德是为驱除所有违缘的纠缠,并使一切善愿都能心想事成,圆满无碍。 作品中黑财神头戴五叶宝冠,束葫芦形髻,一面三目,浓眉扬起,鼻翼怒张,龈牙外露。左展立姿,全身袒露,胸肌饱满,腹部圆鼓,四肢粗短;颈饰项圈、腰系缨络珠串、手脚腕与臂膀皆饰钏镯,装饰华美细腻。左手握硕肥吐宝鼠,口含宝珠,以示能吐出无穷尽的财宝;右手当胸托嘎巴拉碗,代表降服各种业障。面容、顶髻、衣褶皆刻划入微,特别是衣纹曲线缱绻流畅。 黑财神是由古印度财神(梵名库别拉)演化而来的。藏语称他“赞布绿那布”,意即黑财神。黑财神身青黑色象征以胜义中远离一切遍计所执,即是意金刚自性,为自性净无垢。 以不动佛冠为头饰表具不动佛之大悲所幻之意;裸体无遮表大悲,且寓意赤条条无牵挂,一尘不染,一切无所障碍,冲却了污浊色尘;持颅器表悲心所业;抱鼠鼬表满足众生求财之欲愿。修持黑财神法门,可获其庇佑,消除怨敌、偷盗、病魔等障,使诸受用财富增长。 相传古印度有一小国国王,因国库空虚,财政困难,百姓难以维生,在走投无路欲投江自尽之时,水中现一黑色六岁童子,问明原委后,将致富之法传予国王,并在树边化现一间水晶关房,嘱国王在里面修行六个月,过了二个月,国王因未见功效,失望之余想再寻短见,黑色童子又化现在他面前,嘱之将大功告成,当国王再入屋内时,里面充满珠宝,此黑色童子即黑财神。 4、作品:道隐无名 材质:南红玛瑙 作品优选南红玛瑙精心设计雕琢,材质细密油润,颜色鲜红艳丽,设计匠心独运,雕琢技法细腻,作品形象生动传神。 作品摒弃了传统的表现老子的玉雕作品,比如老子出关等需要设置一个典型场景的做法,而是仅仅刻画出老子的面部特写:老子凸额狮鼻,寿眉长髯,双目微闭,嘴角微扬,须发飞舞,怡然自乐的神态跃然而出。下部是老子的坐骑青牛,同样只表现出牛首,鼓目阔鼻,深沉厚重。老子和青牛以璇玑和祥瑞之气相联通,融为一体。在易经卦象中牛为坤、为地,牛有厚德,意为承载。此处以牛喻地。作品通过巧妙构思,把抽象的理念,采用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具象的表现出来,天地人融合于祥和的瑞气之中。 另一面采用具象的龙首和抽象的龙身相结合,下部饰有乳钉纹的如意云头,引申为玉璧,中间镌刻先秦形制的阳文大篆“道隐无名”。 牛以承载、璧以礼天。云龙飞舞,动感十足,青牛静卧,安详恬静。一乾一坤、一动一静、一阴一阳、一张一弛,也暗合老子的道。龙身盘曲为耳状,老子名李耳,《道德经》阐释的自然之道理,李耳——理耳。 南怀瑾先生认为:“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的功能看不见,要如何去了解呢?要在人世间一切的作用上去体会那个‘体’,在现象上来体会那个‘体’。所以,道的体是隐,是‘无名’,它是没有名相可见的。因此,叫它道也可以,叫它佛也可以,叫它‘哈不隆咚’或别的什么都可以,因为它本身无名、无相、无形、无体之故。” 作品以“道隐无名”为题,为什么雕琢了老子、青牛、飞龙、祥云、璇玑、玉璧……,那么“道”在那里哪?“道”之为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融通天地。所以作者以老子为核心,以“理耳”为隐喻,用形象为表现“道隐无名”这个道理罢了。 5、作品:绿度母 材质:和田碧玉 数年前李东邂逅了一位修持密宗的大德,获赠一幅出自密宗专职画僧之手的绿度母造像唐卡,彼时虽然对密宗传承不甚了了,但却被那幅全身绿色的绿度母造像的唐卡深深吸引和打动,当时就萌生了用玉雕的形式表现密宗造像的想法。后来开始注意有意识的收集相关的资料,在认真研读、揣摩了大量的绿度母唐卡及造像,特别是有幸和上师颜班?希热将参(嘎玛)仁波切相识,并且认真向上师讨教了绿度母造像的绘画技法、人物各个部位的比例关系以及眉眼等关键处的刻画要点之后,才有信心能够严格按照密宗造像的规范和法度,用玉雕的语言表现绿度母的法相。 绿度母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度母,全称圣救度佛母,我国古代称多罗菩萨、多罗观音,共有二十一尊,皆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绿度母即二十一尊度母之一,绿度母为所有度母之主,现少女相,全身绿色,一面二臂,现慈悲相。头戴五佛宝冠,身佩各种珠宝,着各色天衣,下身重裙,以示庄严;坐菩萨座于莲花月轮上,右足呈蹍踏状,左足踡屈。右手向外置于右膝上,作施愿印,持乌巴拉花,左手置于胸前,亦持乌巴拉花。修持此尊密法,能断生死轮回,消除一切魔障、业障、病苦等,并能消灾、增福、延寿、广开智慧,凡有所求,无不如愿成就,且命终往生极乐世界。 据说,白度母和绿度母是观音菩萨的两滴眼泪所化现。绿度母,是一位救世大菩萨,她坐在白色的莲花座上,依其本誓,是观世音菩萨因慈悲天下众生,伤心时掉下眼泪的变化身,所以是最慈悲的。《度母本源记》说:观音菩萨在无量劫前,已普救了无数众生,可是有一天,菩萨用她的慧眼观察六道,发现受苦的众生并未减少,顿生忧悲,双眼流出眼泪,眼泪变成了莲花,莲花又变成了绿度母,接着又变出了二十一尊度母。《绿度母颂》:二十一度母是绿度母的不同事业所化现的佛母,绿度母则是二十一度母所有功德的总摄聚集。 绿度母之所以能够深深的吸引和打动李东,最初就是因为她那蕴育生机与活力的绿色。在一般佛教界,法相多以金身装塑,借以表显佛祖至尊至贵的圣德。而绿色为草木生长的本色,蕴育着一片绿意盎然的生机与妙趣活力。有形的绿色喻义大自然界的顺调,四时的分明,节气的调合,雨量的充沛。由于具足水份、灵气,因此遍地尽是灵明的净土,妙不可言。盖在温润、肥沃的绿地上,方可滋长一切的草木丛林与花种果树。放眼一看,满山遍野尽是青翠茂绿的风光景色。可见在密宗中以绿色代表不失无缺,完整圆足的微妙功德。 绿度母中“绿”是春天的颜色,代表万物生生不息的滋长之气,蕴含一片新生的契机。“度”是度化,自度而度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助人工作的本质。“母”是德行。是以母性的厚德之道与本源的根性,来表现大千世界的涵容心。 绿度母之胜妙法义喻义:唯一严持戒律,净化六根;修德行善,饶益有情;具足威仪,庄严身心的性德。故堪为成就具足,圆满功果的根本母源之代表。再者,绿度母以女身慈悲护众的胜妙因缘应化度世,因此世传他是观世音菩萨的悲泪所化生,也是清净莲花所化现而成。全身以有形的绿色示喻着;他有如绿地肥壤一般的慈德,心地善好善妙;具足养份、灵气而生长万物。似如圆具纯净的善德资源,可润泽于众,慈悯饶益于人;令一切众生乐于亲近供养,得到自然的欢喜、满愿。 了解了绿度母的密义,掌握了绿度母造像的法度,用玉雕的语言展现绿度母的法相也便水到渠成了。绿度母法相材质选用上乘碧玉,玉色娇艳翠绿,质地细腻,光泽油润,柔和滋润,色相庄重。设计中比例掌握精准,刻画细腻,怀着虔诚与敬畏之心,施以精工巧做,这件绿度母法相最终得以完成。 注:颜班?希热将参(嘎玛)仁波切: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人,藏族。自幼闻思修之学习速度与圆满异于常人,获大堪布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颁授堪布之称号,授任为嘉绒佛学院院长及首席教授。 6、作品:养德厚道 材质:和田玉 白玉对牌《养德?厚道》选用优质和田白玉,色白、质密、油润,经过精心设计雕琢而成,看似玉雕小品信手而为,实则蕴涵有深厚的国学文化底蕴。 孔子说,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历代养生家都把修养德性作为养生的首要任务。“养生之道,莫大于养德”,“德润身,仁者寿”。德是养生之本。大凡长寿之人,除了健身有法,更主要的是养德有道。明代医学家孙志供认为:“德为福寿之本”。东晋著名养生家葛洪指出:“若德行不修,但多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唐代药王孙思邈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这些论述阐明了养生与养德、品德修养与身体健康的辩证关系,颇含哲理。人的健康与个人的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德是养生之根基,德寿一体,德高寿长。有了德就会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遇到挫折不畏缩,不后退,时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不仅可以战胜艰难困苦,而且可以抵御疾病的侵袭。 厚道则是精神的体现,是对生命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解释。厚道就如冬日的斜阳,夏日的和风,无论作为人品还是作为德行,都是能打动人的。厚道让人信赖,让人踏实,让人熨帖,让人感动。作为朋友,可交;作为同学,可信;作为老师,可敬;作为领导,可从;作为下属,可用。与厚道人打交道就象在洒满月光的湖面上泛舟,让人宁静而温馨。《国语?晋语六》:“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易经》有坤卦,其《大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间有形的东西,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没有不是承载在大地上的。所以君子处世要效法坤的意义,以厚德对待他人,无论是聪明、愚笨还是卑劣不肖的都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宽忍。 7、作品:群英会 材质:和田玉 作品选用是一块难得的羊脂级和田白玉牌佩料,美玉无瑕,质地细密、手感温润,经过作者反复推敲、缜密设计、精工雕琢而成。 作品撷取的是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脍炙人口的经典章节: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故事背景为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猛将吕布一连打败众将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虎牢关与吕布大战的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 作品外形稳重、健朗,利于摩挲于掌中或佩戴于身侧。作品构图以曲线和直线相结合,曲线的韵律和直线的节奏相辅相成,作者运用娴熟的技巧充分展示了驾驭线条的能力,曲线的圆润和直线的刚直在矛盾中构筑出和谐统一的乐章。 作品通过玉这一蕴涵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载体,采用绣像的表现形式,精心设计雕琢,定格于充满传奇色彩的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沙场瞬间。 我国有着诸多“三义庙”,供奉着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典故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吕布则是《三国演义》这部书中的第一勇将,勇冠三军,无人匹敌。如果刘、关、张代表着义,吕布又是勇的化身,那么此牌的主题为“义勇合一”。 8、作品:圣旨 作品选用撒金黄皮和田白玉籽料设计雕琢,一面完整的保留了皮色的富贵美艳,中部留白用阳文隶属镌刻“圣旨”二字,金字、白底、金衬,彰显皇家气象。另一面把夔龙文、神面纹和乳钉纹饰的玉璧相结合,意喻飞龙在天有贵人相助。右下部以阳文楷书镌刻“奉天承运”,意喻受命于天,天意之所赐也,故号为天子者应视天为父,事天以孝,则可承继天之运道也。《乾》九五:至尊,利见大人。左下部以阴文楷书镌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德备天下,为万物所瞻视”。语出自《易经?乾》,易经中此卦意寓我们要学“飞龙在天”要敢于挑大梁,做“大人”,塑造做大事的气魄,从而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并因此而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9、作品:二郎神 作品规格:103×48×28MM 作品优选和田白玉籽料,油性、密度、白度俱佳,经过作者缜密构思、精心雕琢,天界第一战神杨戬的形象跃然而出。 玉乃天赐的洁美圣物,用玉雕为天神,以应天人合一的默契。威武神圣的天神集万千的庄严,由天庭而来,引领正气之风尚,是自天而降的是护法之尊。 “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鋋罗双凤凰。力诛八怪声名远,义结梅山七圣行。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这首诗是《西游记》中对于二郎真君的一段描写,可谓形神兼备。 作品中的杨戬威风八面,令人恭敬之心顿生,尤其是二郎神面部的刻画,全部采用直线和平面结合,方线条的运用,完美的表现出二郎神的刚毅、果敢、神勇、凛然不可侵犯。杨戬的双腿隐没于瑞气缭绕的祥云之中,即完整的保留了原料的形状,又增强了作品的祥瑞之气和天神的神秘之感。 巧色的天眼、令牌、哮天犬是此作品的最亮点,着力突出了作品神威、使命、护持和忠勇的内涵。天眼喻法力无边和洞眀世事、明察秋毫;令牌喻使命和责任;哮天犬喻忠诚和护持。若不是作者对原料的反复推敲和仔细斟酌,是不可能完成作品中这样的点睛之笔的。 这样的作品或佩于身侧或摩挲于掌中,把握天神、天将,必将生万千护持,阳刚是作品的主题,得令后的天神降临人间,将寻主而护之。忠是为臣的准则,令是神圣的使命,得令在身的二郎神具有无边的法力、通天的变化。尽管天有万千变化,护主的二郎神也必将神功大显。此乃天助的气场,天神是使者,天使至,福贵降、平安达也。 得天神之助是天助之人,天助之人则必非凡人。 10、作品:天地英雄 材质:和田碧玉 作品尺寸:14×11.5×8.5厘米 底座尺寸:15×15×15厘米 作品选用优质和田墨碧玉,颜色深沉含蓄,质地细致紧密,光泽油润内敛,材质上乘不可多得。作品以传统玉雕常见的鹰和熊嬉戏寓意英雄为内容,但又不是对传统题材的简单重复和模仿,而是在对传统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炼和创新。 作品用刚毅、健朗的线条刻画出苍鹰展翅的英姿,以圆润、流畅的线条雕琢小熊的顽皮、可爱、憨态可掬。鹰之翼写意、熊之体写实,鹰动感强烈、熊沉稳安详,鹰回眸、熊翘首,鹰威猛刚毅、熊可爱顽皮,一张一弛、一静一动,富于变化。鹰与熊之间用祥云瑞气交通相联,鹰为天,熊为地,鹰熊一体为人,这里又蕴涵了天地人三才的关系:“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外,鹰背负乳钉纹饰玉璧意为天,熊卧鸡翅木琮形底座意为地,瑞气相联的鹰和熊一体为英雄,英雄是人中的佼佼者代表人,因此作品称为天地英雄,顺应自然,沟通天地人之本,其中蕴涵着天地人三才的辨证关系。 11、作品:三阳开泰壶 材质:和田白玉籽料 作品规格:长15.2cm宽6.2cm 厚8cm 总重量: 339g 作品选用优质和田白玉籽料精心设计雕琢而成,造型朴素端庄。器身光素无纹,可以凸显材质的洁白、细腻、油润。灵芝相聚为壶搬,羊首前伸为壶流,两只小羊相戏为壶盖,其上留皮雕琢为太极图。三羊聚于一器,故名“三阳开泰”。三阳开泰出自《易经?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周易》称爻连的为阳卦,断的为阴爻,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兴盛之象,故称三阳开泰。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 阳与羊同音,羊即为阳。“三阳”依照字面来析,解释为三个太阳比较直观,即早阳、正阳、晚阳。朝阳启明,其台光荧;正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辉照,其台腾射。均含勃勃生机之意。“泰”是卦名,乾上坤下,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我们见到“泰”,总是大吉利。开泰以“求财”来卜,就是大开财路;以“求婚”来卜,就是大开爱门。大篆之前的文字羊和祥为同一个文字,羊,即祥也。古代宫廷中小车多称羊车,即取意吉祥。人们常说的“三羊开泰”为吉祥话之一。比如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等等。羊,在中国民俗中“吉祥”多被写作“吉羊””。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为与中国先民朝夕相处之伙伴,深受人们喜爱。甲骨文中“美”字,即呈头顶大角之羊形,是美好的象征。明清时期,民间传说曾把青阳、红阳、白阳,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民间喜用的“三阳开泰”是一种吉祥语,它表示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意义。也是兴旺发达,诸事顺遂的称颂。 12、作品:鬼斧神工 作品撷取《南华经》中的一则小寓言,融入作者的解读及感悟,精心设计雕琢而成,构图简洁内涵丰富意境深远。 作品外形上窄下阔,其形似斧,重心稳健、厚重深沉,配以白玉的飘逸洒脱,在矛盾中构筑起和谐统一。 作品一面上部为神面,浓眉上扬、环目圆睁、狮鼻外翻、威风凛然,形态神圣庄严威猛神秘。下部为素底起乳钉纹的玉璧局部,又为神面勾勒出轮廓,寓意神灵在天。中部为秦瓦当,阳文镌刻大篆“鬼斧神工”,上承神面成其口,下启玉璧为其穿。另一面采用夔龙纹,《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龙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夔龙头部刻画细腻、具象写实,腾挪于祥云之间,头颈背脊与缭绕的祥云和牌佩的云头自然融合在一起,身尾处则加以抽象变化,用符号化的夔龙身躯勾勒出牌身。中间部分素底留白,以阳文大篆镌刻“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忧鬼神。” 整件作品疏密有致、繁简得当,细微处精巧绝妙、纤毫必现,宏大处不着一笔,广袤无垠,精细而不繁缛,简约而不简单。作者力图在作品的材质、意境、构图等元素里形成的矛盾中营造出和谐统一,把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篆刻技法融入到玉雕作品里,以充分表达出作品的主题。 13、作品:鬼谷子下山 材质:和田玉 规格:8.0×5.2×1.2cm 鬼谷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极为神秘的人物,被后人称为一代怪杰,兵家、纵横家、阴阳家、道家都尊其为祖师、先师、真人,他的学生: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皆为名满天下的军事奇才。 材质选用和田墨碧玉,相比其他玉色可以更好的展现主题的深邃和神秘。鬼谷子其人非儒非道,若神若仙,高深莫测,作者以其对鬼谷子的探寻和理解,匠心独运,大胆撷取了如来、罗汉、老子、庄子等神佛以及古圣先贤乃至古龙、兽面等图腾、图案的理解吸收并加以抽象化、符号化,经过悉心的再创作,成功地塑造出作者心目中的外具人形、内具神韵的超凡脱俗的鬼谷子充满神秘色彩的形象。 作品主体画面中,苍松下、瀑布前一乘虎豹车驰于崇山峻岭之中,穿行于深壑幽谷之间,身旁怪石嶙峋、林深草密,鬼谷子安坐车中目视车行方向,目光深邃而充满睿智,身后山峦幻化为云气,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虎豹雕琢威猛峥嵘。作品通过表现鬼谷下山这一场景,着力渲染其身处环境的险恶,烘托出鬼谷子所处时代的背景——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天下苍生盼望安定天下的圣贤智者的降临,鬼谷子也正是在这种时刻,驱虎豹之车降临世间。 作品背面,“纵横捭阖”四字隶书概括出《鬼谷子》的核心论点:乱世可以安国,治世可以兴邦,可以为致仕之途,可以为经济之道。周围缭绕云气,大胆摒弃了传统牌子规矩方正的作法,以气贯通欹正,和鬼谷子纵横捭阖的思想相呼应,同时也更增添了鬼谷子这一我国古代传奇人物的神秘色彩。 拥有这样一件作品,或佩于身侧,或握于掌中,时时可目视之、神思之、胸怀之,则不论于仕途、于商道,事事成竹于胸,于大局处有大智,于细微处有机谋,既可开启心智又能修身养性。 14、作品:气贯乾坤 作品规格:18×28×35CM 选用新疆墨碧玉雕琢,方口、颈微收、鼓腹、方圈足,形体硕大厚重,器形庄重典雅,饱含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罐体方形鼓腹,喻地之四方,可承载包容万物;盖钮为琮,礼地之神器,饰以神面纹,威猛、庄严、神秘;罐颈内收,两侧雕琢为牛首,方角凸目C形身躯,牛角饰以回纹,身上饰蚕纹,其下部为素底乳钉纹璧,牛以承载、璧以礼天。 泰卦通过泰与否的转化,阐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卦中天地交通,阴阳应合,这是“统一”;平转陂,往转复,城复隍,这是对立统一的相互转化。卦中设置了三对矛盾:“初九”和“六四”是事物之始,初“以其汇”,四“以其邻”,两交无猜。“九二”与“六五”之交是事之中,二“得尚中行”,五“帝乙归妹”,是君臣之交。“九三”与“上六”是事之终,三“无往不复”,上“城复于隍”,最后是泰极否来。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整件作品全身素洁淡雅,线条刚劲饱含张力,审美内涵丰富深厚。传承古代青铜器器型风格,庄重、威严、规整,具有一种敦厚、坚实之美。 作者用简洁的构图、洗练的玉雕语言,以仿青铜器造型的方式,试图在作品中融入一些国学的精髓,尝试把中国传统国学文化和玉文化相结合。作者一直致力于文化玉雕的创作,但大多数是在牌佩一类的作品上进行,这种在较大一些的瓶塑类的作品中展现国学的内涵还是首次尝试,也籍此希望在自己的创作上有所突破。 15、作品:禅来烦去和气满怀 作品选用白玉籽料精心设计雕琢而成,玉质细腻油润,皮色美丽含蓄。作品以“禅趣”为题材,内容与玉质、玉色完美结合,设计上匠心独运,雕琢上精工细作,妙手天成。作品以作者对禅的理解,阐释了作者心中的禅意,涵义隽永,意味深厚,希望籍此与观赏者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参悟禅机上的共鸣。 作品上荷花绽放、荷叶舒张、莲蓬饱满、芦苇轻扬、兰草摇曳,寿石嶙峋,寿石兰草间金蟾闲卧荷塘边,一幅静谧、甜美、和谐的夏日荷塘图景展现在眼前。但是这幅恬淡的图景并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而是试图通过这样一幅和谐的夏日荷塘的美景以及图案元素的组合,把观者引入对禅意的参悟。作品背面不事雕琢,仅以阳文行草镌刻“禅来烦去,和气满怀”,由此点出作品欲表达的主旨。 禅的精髓是智慧,禅的实质是智慧——东方文化特有的大智慧。禅的智慧,就是宇宙的真谛,就是自然规律,就是人的内在生命的本源,就是对社会事物本质的感悟与把握。禅,可以滋润我们的慧根,使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与机趣。禅。之所以被称为东方大智慧,关键是它的思维方式。禅之思维,是超越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直觉思维,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灵感思维、顿悟思维。它直探心源。契入事物的内核,把握本质,与自然发展之客观规律统一律动。我们每一个人都体会过直觉的神奇与灵感的美妙,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有过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受——这就是禅,力图赋予我们的并使之经常化、实用化的智慧。禅之思维并不神秘,每一个人,都能将这种直觉显发出来。因此,禅,不是赠给我们一支美丽的花朵,而是为我们播下智慧的种子,只要我们愿意,它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16、作品:泰和 作品精选和田白玉撒金黄皮籽料,玉质温润细腻,精雕细琢中传递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儒家为人处世理念。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古人以苍璧礼天,故璧代表天,而作品中又将璧与日晷巧妙结合寓意天时,顺应天时者即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自然的法则做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必得到上天的保佑。黄琮礼地,故玉琮代表地,牛为地之象,有厚载之德。牛与玉琮的结合寓意地利,得地利者必得万物的资助,做任何事情都游刃有余。天时、地利都有了,而人和何在?将玉把玩掌中,感悟天时地利之间,玉与把玩者已融合为一体,此即为人和——得到此玉者就得到了人和。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或物质构成,一切事物均可一分为二、对立转化的整体,事物阴阳两两相生相克成为“金、木、水、火、土”五行运动的原动力,这就是“阴阳五行”的思想。它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它既为中国传统玉雕艺术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具普遍意义的宇宙观的指导,又为中国传统玉雕艺术的设计定下了具体的模式。但是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遵循着这一玉雕设计原则的同时,作者也尝试着有所突破和创新。在玉雕作品里融入古圣先贤的智慧的同时,在表现手法上也要有所发展。这件作品中的疏与密,动与静、虚与实、藏与露、黑与白的辩证法即是阴阳五行思想在构图中的应用。 玉璧、玉琮、日晷、璇玑、神牛、神面等诸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和富含深厚哲理的符号,以玉雕艺术的手法集合在一件可以把握掌中的作品之内,彼此又有紧密的联系,融会贯通,共同阐述着作者欲表现的主题。把玩作品于掌,开悟先哲智慧在心。 作品名为泰和。通过人与玉的对话,使把玩者体会天时、地利、人和的人生智慧,让自己的人生始终处在和谐的状态中,这也是作者创作此作品的宗旨。 17、作品:福报贵人 材质:和田白玉籽料 作品规格:长 12.7cm 宽4.5cm 厚2.5cm 总重量: 245g 作品采用优质和田白玉籽料为体,玉质洁白高贵,与贵人文化相吻合。创作手法上使用抽象与具象相结合,写实与写意相结合,高浮雕与浅浮雕相结合,创意上大胆创新,以“伏豹”寓意福报,螭龙雄居于下寓意贵人内心执有自强不息的信念,必有天相助。贵人垂目凝神,心生善念,安详从容之态把何为贵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诠释。 天乙贵,三命中最吉之神。若人遇之则荣,功名早达,官禄亦易近。如三命皆乘旺气,终登将相公侯之位。大小运行年至此,亦主迁官进财,一切加临,至此皆为吉兆。凡贵人所临之处,大概喜生旺,无冲破,道理顺,不落空亡,天干纳音偕和,更得禄马而昼夜不背。或年时互换贵,如甲午人见辛丑时,丙申见己亥之类。或四干并在一支上见贵,如丑未生而得甲戊庚之类。或四位天干通聚贵,地支为五行聚贵。更遇天月二德为佳。 人生的本质是能量的消长,能量充盈则人生通达,而善念是能量的源头,是能量之母,心有善念则会吸收宇宙中的正能量,汇聚天地间万物的灵气。从而向着正确的人生方向精进。故善念者与天地相合,有万物相助,必有福报,福报万代的人达官、显贵。 修行里头最重要的就是你有能力“分别善恶”,这是智慧。善有真有假,如果你不辨善恶,你持的戒决定不是清净戒,你修的福未必是真的福报;你种福田,你种在沙土里,种在石头上,不会有收成的。种福,真的还得有福报的人;没有福报的人想种福,种错了地方,将来会很失望,得不到结果,所以修福,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你修不到福,你所修的福是假的;有智慧,你才能够知道哪个地方是福田。所以,我们一生当中想种福,你首先要认识福田,什么是真正福田?这个地方有人真修行,有人真正在这里证果,这才叫真正福田。 儒家曰:行之中道着贵;佛家讲:善念者贵;道家说:和顺者贵;我又言得福报者大贵!富是质,贵是“悟智”。富、贵兼得,无量寿福者乃是大人。 18、作品:泰 作品规格:8.8×6.2×3.2CM 重量:333G 材质选用上等和田白玉撒金黄皮籽料,质地细密、手感温润,经过作者缜密设计和巧施工艺,这件即适合于掌中摩挲把玩又可以作为镇纸兼具实用功能,同时在其中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国学思想内涵的玉雕作品最终得以完成。 作品借鉴红山文化的C形器,两面分别设计为C形龙和牛。一面为具象的龙首,龙唇微闭、龙须低垂,面带微笑,沉静而安详。突出的龙目和外露的龙齿,不怒而威,王者风范尽显。龙身抽象为璧廓,整体为素底卧蚕纹璧,以龙和璧表现乾与天。另一面对应的位置为牛首,牛角高举,憨态可掬。外形为素底乳钉纹饰璧,璧穿处镌刻为方形秦小玺形制的阳文小篆“泰”,喻天圆地方,同时牛象征坤与地。侧面一边留皮不事雕琢,一边为竹简形式,用大篆阴文镌刻“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作品横卧放置,坤上乾下,正合“泰”卦卦象。作品做为实用器的镇纸使用时,其中也蕴涵有稳如泰山之意——虽有案牍劳形而其心安稳若泰山。 19、作品:成吉思汗 作品规格:22×11×5CM 作品选用中国辽宁阜新出产的缠丝玛瑙,经过作者的缜密构思,充分利用原料的天然色彩,采取中国玉雕传统的俏色技法,雕琢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英武形象。 作品中成吉思汗一袭冬衣,背倚高山,端坐凝思,右手抚膝,左臂支盾,面容威严,目光冷峻,三缕长髯随风舞动,身后高山上一只神雕伸展双翅迎风翱翔。成吉思汗身前的盾牌采用了具有元代玉雕风格的“秋山佩”的纹饰——猛虎缚鹿。作品巧妙的利用原料的色彩,前景人物的深色和背景景物的浅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突出。上有雄鹰展翅,似闻战鼓动天、奔马嘶鸣,“天风沐羽鹰啸远,战鼓摧鞭马嘶遥。”激战中的片刻宁静,彰显成吉思汗的雄才伟略、高瞻远瞩。 作品雕琢生动传神,凸显了中国北派玉雕的沉稳大气和简洁。 20、作品:众妙之门 作品规格:96×52×12MM 作品精选和田白玉秋梨皮籽料,外形规矩方正,顶部留皮,皮色艳丽、肉色白润、油性大、密度高、材质极佳。 作品的一面借鉴了古籍绣像技法,双线起脊为框,上部及左右有祥云瑞气环绕,又打破了框线的界限,使得画面有限而意境无限。中部稍上的视觉焦点处,雕琢为老子,其身后有背光,周围有瑞气,老子在其中。老子凸额狮鼻,寿眉长髯,双目微闭,嘴角微扬,须发飞舞,怡然自乐。上部瑞气掩映下露出一册竹简,其上为大篆阴文镌刻《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下部右侧为牛,牛首写实,鼓目阔鼻;牛身写意,牛脊幻化为山峰——在易经卦象中牛为坤、为地,牛有厚德,意为承载。左侧缀为方形白文印“老子”。 “众妙之门”就是《道德经》的门,就是大道的门,它是贯穿《道德经》全篇的主脉。“众妙之门”是能生万物的妙门,是得道之门,是长生之门,是健康之门。长生健康这个妙门,人人都有,苍天为公。庄子的《齐物论》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老子和庄子都讲到的这一妙门,所以说“大道归一”众妙归一,修道的真谛就在这个妙门里,感悟就会得道。这个“众妙之门”到底在那里,就在我们有形的身体里,里面有能量和信息,悟道体道才能感觉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所以:地元丹法乃是二,天元丹法乃是三,天地丹法乃归一。“妙就是玄妙,就是深妙,由地入天,由天入地。天地反复是也。深妙先观一,要知深达之理。善者妙之道,妙者学天地。天地为公者,善者至礼,礼上至天地,尊天敬地,方知齐妙是也。” 21、作品:心与物游 作品背两面分别满工精心雕琢出《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心态,《庄惠之交》的鱼乐之辨和《逍遥游》鲲鹏遨游的意境。使用精选的和田墨碧玉,利用材质的颜色可以恰当的反衬出作品表现的《庄子》道家学说的深邃、神秘、浪漫的主旨。 整套作品运用浪漫与夸张的手法,采取纯艺术的创作理念,以探索创新的大胆表现方式,述说着作者对庄子“心悦”的感悟,并通过创作把先哲的心态以具象化的方式展露出来。作者通过对道家著作的研读,感悟到道家三玄之《庄子》是自己创作的不尽源泉之一,将其融于玉作,将可修己达人。作品撷取《庄子》中非常著名的三篇文章,定格于极富哲理的三个典型场景,把作者的感悟幻化为生动的形象,使观者也可以随着作者的思绪有所思、所感、所悟、所得。作品融入了哲学思想,文化精髓,把大智慧浓缩于方寸,使文化和美玉完美结合,赏玩的同时带给人以思悟和启迪。 作者十分重视作品主题及表现手法与和田玉自然文化元素的和谐统一。工艺上多采用阴阳通汇、繁简融合、飘逸灵动、平滑流畅的线条和剖面,来表现玉质的纯洁、温润和凝重,碾、挤、压、挑,每一笔都很到位、细腻,韵味十足,不仅充分开发出和田玉的内在美,而且进一步烘托升华了道家“大美出于自然”的理念,作者将玉牌的索眼选择在右下角的青牛鼻孔处,更使得整件作品溪径顿开,异峰突起,既实现了形制工艺上的创新突破,又收获了人入玉中、意达玉外的良好艺术效果.持玉者执索观玉,与老子正向相对,历史的积淀,智慧的信息,都在赏心悦目中得以交流。手握绳索,又仿佛身临其境化为牵牛的仙童,不经意间也成了参禅悟道之人。何为道?道即规律。老子传道是向人们传授认识、遵循、驾驭规律的本领。手持此玉,会源源不断地接引到老子这位至圣先哲的智慧,从而得到加持、启迪和佑护。近智者其智必开,其运必兴,其业必成。这就构成了这件作品人玉合一的天成妙趣。 22、作品:道法自然 材质:和田玉籽料 道法自然玉牌,取材于“老子出关”的传统题材,师古而不拘泥,传承而重创新,紧紧围绕传播、弘扬道家“天入合一”的思想文化,独运匠心,深入发掘,通过由表及里对老子避尘世养心悟道、修无为,睿智宏达的形象进行参悟、破境、释意、启韵、传神的再创作,融天地、灵玉、人于一体,从理念内涵的层面深刻揭示了“道法自然”的伦理精神,创意深隧,构思巧妙,布局合理,工艺精湛,给人以美的享受,智的启迪,德的修养,运的加持,业的佑护,是难得一见的人玉合一的佳品力作。 作者十分重视作品主题及表现手法与和田玉自然文化元素的和谐统一。工艺上多采用阴阳通汇、繁简融合、飘逸灵动、平滑流畅的线条和剖面,来表现玉质的纯洁、温润和凝重,碾、挤、压、挑,每一笔都很到位、细腻,韵味十足,不仅充分开发出和田玉的内在美,而且进一步烘托升华了道家“大美出于自然”的理念,作者将玉牌的索眼选择在右下角的青牛鼻孔处,更使得整件作品溪径顿开,异峰突起,既实现了形制工艺上的创新突破,又收获了人入玉中、意达玉外的良好艺术效果.持玉者执索观玉,与老子正向相对,历史的积淀,智慧的信息,都在赏心悦目中得以交流。手握绳索,又仿佛身临其境化为牵牛的仙童,不经意间也成了参禅悟道之人。何为道?道即规律。老子传道是向人们传授认识、遵循、驾驭规律的本领。手持此玉,会源源不断地接引到老子这位至圣先哲的智慧,从而得到加持、启迪和佑护。近智者其智必开,其运必兴,其业必成。这就构成了这件作品人玉合一的天成妙趣。 23、作品:四爱 作品规格: 80×50MM/每块 共2块 作品取自同一块优质和田白玉籽料,正背两面满工精心雕琢出王羲之戏鹅、陶渊明植菊、周敦颐观莲、郑板桥赏竹的场景。画面中山水、建筑、人物、动物和花草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在方寸之间撷取了我国古代跨越了将近2000年的四位高士文人的生活片断,生动刻画出他们的或静心闲逸之情或心存高远之态。 一、王羲之爱鹅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性爱鹅,“会稽有孤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鹅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率性如此。 作品中王羲之头戴折角巾,足穿笏头履,右手执笔,盘膝坐于鹅池畔,目视一池清碧,白鹅嬉戏水面,“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意趣盎然。似乎王羲之正在遐思,稍顷起身后就会在鹅碑亭里一笔挥就留下那名扬后世的“鹅池”二字。 二、陶渊明爱菊 陶渊明辞官归里,留下脍炙人口的《归去来兮辞》。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饮酒》诗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他爱菊的写照。 作品表现归隐后的陶渊明躬身提水,目视盛开的菊花,前有仙鹤闲庭信步,后有南山雾霭缭绕。使得陶渊明“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截然不同的志趣在作品中都得以体现。 三、周敦颐爱莲 周敦颐是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 作品里周敦颐席地侧坐于爱莲池畔,左手支席,右手持杯,微俯身形,静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陶醉于“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花香之中。 四、郑板桥爱竹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爱竹,他赏竹、画竹、咏竹,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喜欢郑板桥,在很大程度上是喜欢他的竹画、竹诗,乃至竹一样的品格。他借竹抒情,托竹言志,留下了许多广为传诵的咏竹名篇。“衙宅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忧民之心,尽瘁之意依依可见。“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些诗中之竹,有品格,有气节,这是郑板桥推崇的人格境界,也是他人格的写照。 作品刻画郑板桥屹立风中,布衣麻鞋,左手轻抚太湖石,右手漫捻三绺髯,抬头远眺,稀疏的发辨随风飞扬。身前嫩竹摇曳,身后老竹挺立。坚韧不拔,超凡脱俗的郑板桥的形象生动传神、跃然而出。 24、作品:积健为雄 作品规格:82×50×12MM 作品精选和田羊脂白玉籽料,色度白、油性好、密度大。作者经过缜密构思,依据原料的形状,力争让作品外形浑然阳刚、一气呵成。 作品一面的上部云气缭绕中,两匹天马交颈长嘶,鬓毛飞扬,马蹄隐没于云蔼之中,更增强了天马行空的动感。中部采用汉官印的形制,镌刻“龙马精神”。 作品另一面上部为一云龙回望,气势英武刚毅,阳刚之气尽显。中部为剑格造型。其下为璧,喻天与正道。璧之穿的位置采用秦瓦当形制,镌刻“积健为雄”。 整件作品中以两方印文“龙马精神”和“积健为雄”点明作品的主旨。作品中部玉璧代表玉为天赐,上部为马为龙,喻天马、云龙,进一步点明天马行空、龙马精神。中部借剑格图案,在此以剑喻鉴,剑锋部分无锋而内敛,暗喻藏锋养锐的道家明鉴。 整件作品中蕴涵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以天马行空喻道家思想的以鉴明志修身,胸怀寰宇,无拘无束,任性遨游。 这样的作品或佩于身侧或握于掌中,思之以修心,抚之以养生。作品蕴涵一种精神,是属于雄性的明鉴的结合,既有道家之进取,也有儒家之中庸。 “积健为雄”语出唐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雄浑”自古以来就是艺术家竭力追求的艺术境界。“返虚入浑,积健为雄”是从欣赏者感受的角度对这种虚幻空间的直接描述,即对欣赏者而言,艺术境界仿佛使入进入到一种浩淼、虚空的艺术空间,作自由无碍的“翱翔”;“积健为雄”与“真体内充”一样,是对前一句的一种辩证的补充,是说在这样的“返虚入浑”的艺术遨游中,并不是真的“虚幻”之旅,在这种虚幻的空间里,有一种艺术的真力健满、有一种恢宏的气韵。应当说这也相当契合境界的特点,在看似虚幻的艺术虚空境界里,确实有一种艺术的真力和雄浑的气韵。 所谓概念治玉,概念是前卫的理念缘由,如概念车是脱俗升华的尝试。玉雕发展到现代由单纯的继承到多元化探索、进一步集中、深化、整和。优秀的创作者都善于用自己的创造力去抒写精神追求的主旨。笔者认为致力于继承传统,善于思考,勤于耕耘,锐意创新的玉雕工作者,可贵之处应该是不断发扬发奋进取的探索精神,力争让作品苍茫浑厚,流露出深沉的阳刚之气,展现出一种大美的雄风。前人讲“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这些审美精神和追求旨趣都能要从作品中表现出来。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作品要以强烈的视觉效果、浑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鲜明的现代抽象与构成图式、博大的精神力量与气势,创造出极富民族气韵的当代玉雕形式,从而形成作品的宏壮风格和文化精神!(原载《中式生活》杂志2011年第六期,作者:田智勇、玉品天成,摄影:李怒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