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星纲

 chh71 2012-12-19

海星纲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海星钢-镶边海星  
海星钢-镶边海星

海星纲 (Asteroidea; sea-star) 棘皮动物门的1纲,通称海星。体扁平,多呈星形。口在下边中央。从体盘伸出腕,腕数一般为5个。腕内充有生殖腺和消化腺。腕下面有开放的步带沟与口相通,沟内具有4行或2行管足。整个身体由许多钙质骨板借结缔组织结合而成,体表有突出的棘、瘤或疣等附属物。世界现存1600种,中国已知 100多种。

中文学名:海星纲
拉丁学名:Asteroidea
界:动物界
门:棘皮动物门
分布区域:砂质海底、软泥海底、珊瑚礁及各种深度的海中都有分布。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本类典型腕数为5个,4个不正常,6个有时是正常的。轮海星(Crossaster)的正常腕数为9~11个,赫利海星(Heliaster)为15~50个。
  海星类多数中等大小,腕端相距 10~20厘米。最小的种类两腕端相距 1厘米。最大的种类两腕端相距可达50~60厘米。
  海星行动器官是管足,管足从腕下步带沟顶的步带板间伸出,多数末端具吸盘。管足伸缩,吸盘固定,借此以推动身体前进。但生活在沙底的种类,如槭海星和砂海星等,管足缺吸盘,靠向后撑体前进。
  步带沟两侧各有1行侧步带板,侧步带板上生的棘常因种类而异,因而成为海星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有的海星叉棘很发达,象钳棘目既有交叉叉棘又有直形叉棘。
  呼吸器官是皮鳃。皮鳃是从骨板间伸出的膜状突起,内面和体腔相通。皮鳃简单或具分枝,单个分散或集合成皮鳃区。
  消化系统简单。胃大,呈囊状,充满整个体盘,并能翻出体外,能吃比口大的食物。各腕有1对发达的消化腺,称为幽门盲囊。肛门小,不发达,多开口于背面中央。食物废渣并不从肛门排出,而从口排出,所以肛门实际作用很小。
  生殖腺多分枝成丛状,附着在腕基部两侧;也有的生殖腺沿着腕边排成1列。成熟或接近成熟的生殖腺常伸入腕内。生殖孔小,开口于腕基部背面,通常每腕有2个生殖孔。雌雄异体。生殖细胞释放到海水中受精。
  海星的辐神经很发达,位于步带沟,看去象1条凸起的脊,具有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具有内分泌作用的物质。感觉器官简单,腕末端有“眼点”的构造。
  体壁与骨骼
  棘皮动物的体壁由表皮及真皮组成。体壁的最表面是一层很薄的角质层,其内为一层单纤毛的柱状上皮细胞(monociliated columnar epidermis)。在上皮细胞中夹杂有神经感觉细胞及粘液腺细胞,腺细胞的分泌物可以粘着落于体表的沉渣,再由纤毛扫走。表皮之下是一层神经细胞及纤维层,构成棘皮动物的表皮下神经丛。随后是真皮层,包括一层很厚的结缔组织及肌肉层。肌肉可分为外层环肌和内层纵肌,反口面的纵肌发达,收缩可使腕弯曲。肌肉层之内即为一层体腔膜(peritoneum)。棘皮动物的骨骼由中胚层形成,属内骨骼,位于体壁的结缔组织内。它是由许多分离的不同形状的小骨片在结缔组织的连接下形成的网格状骨骼,由掺有10%碳酸镁的钙盐组成。小骨片上有穿孔,这样既可减轻重量,又可增加强度。每个小骨片是由真皮中一个细胞先分泌一个晶体,围绕晶体再由周围的细胞分泌及积累钙盐形成,因此骨片可随动物的生长而增大。骨片的大小、形状及网格的排列都决定于真皮细胞的结构与排列。除了骨片之外,还有一些刺(spine)、叉棘(pedi-cellaria)及棘突束(paxilla)等骨骼成分散布于体表,用以防卫及消除体表的沉积物。其中叉棘有的无柄,有的有柄。叉棘在海盘车及棘钳目是很普遍的,它们由小骨板组成,呈钳状或剪刀状,借助于基部的一对对抗肌牵引、控制开闭。有的叉棘在刺的四周成圈排列。显带目海星的反口面有分离的伞状骨片,伞面上有许多可动的刺,这就是棘突束,适用于沙面穴居生活。表皮上除刺、棘之外,还有大量的皮鳃(papulae),它的结构与功能将在呼吸部分叙述。
  水管系统
  水管系统是棘皮动物所特有的一个管状系统,它全部来自体腔,因此管内壁裹有体腔上皮,并充满液体,它的主要机能在于运动。水管系统通过筛板与外界相通。筛板是一石灰质圆板,上面盖有一层具纤毛的上皮,表**有许多沟道,沟底部有许多小孔及管道,并进入下面的一个囊内,由囊再连到下面的石管(stone canal)。石管是由于管壁有钙质沉积而得名,壁管有突起伸入管腔,而将管腔不完全地隔开,以允许管内液体向口面及向反口面同时流动。石管由反口面垂直向下,到达口面后与口周围的环水管(circular canal)相连。环水管位于口面骨板的内面,管壁也常褶皱,将管腔也分成许多小管道,其作用可能有利于液体在其中的流动。在间辐区的环管上有4~5对褶皱形成的囊状结称,称贴氏体(Tiedemann's bodies),它的作用可能是产生体腔细胞。另外相当多的海星类环管上还有1~5个具管的囊,称波里氏囊(Polianvesicles),囊壁上有肌肉,用以贮存环管中的液体。海盘车没有波里氏囊。由环管向每个腕伸出一辐射管(radial canal)直达腕的末端,辐水管位于步带沟中腕骨板外面,辐管沿途向两侧伸出成对的侧管(lateral canal),左右交替排列。侧管末端膨大,穿过腕骨片向内进入体腔形成坛囊(ampulla)。坛囊的末端成为管足进入步带沟内。许多种类管足末端扁平形成吸盘。管足的结构与体壁相似,外有纤毛上皮,内有体腔上皮,中间有肌肉及结缔组织,肌肉的收缩控制管足弯曲或延伸。由辐水管向两侧伸出的侧水管如果等长,则管足在步带沟内表现出两行;如果侧水管长短交替,则管足在步带沟内表现出4列。海盘车则表现出4列状。水管系统中充满液体,其体液与海水等渗,其中含有体腔细胞、少量蛋白质及很高的钾离子,在运动中相当于一个液压系统。当坛囊收缩时,它与侧管交界处的瓣膜关闭,囊内的液体进入管足,管足延伸,与地面接触,管足末端的吸盘产生真空以附着地面。当管足的肌肉收缩时,管足缩短,液体又流回坛囊。棘皮动物就是这样靠管足的协调收缩以完成运动,而水管系统的其他部分可能仅用以维持管内的压力平衡。有实验证明管内的液体并不与外界交换。海星运动时常以1~2个腕为领导腕,该腕内的管足同步向相同方向伸出及缩回。但实际上5个腕的管足并不总是向相同方向伸出或完全协调的,因此,海星的运动是很缓慢的。由于意外身体翻转时,它用1~2个腕扭转恢复到正常位置,并吸附在地面,然后身体由腕下面翻过,以恢复正常运动。显带目海星如槭海星(Astropecten)、砂海星(Luidia)等生活在软质海底,其管足无吸盘,在步带沟中排成两列,这些特征有利于它们在泥沙穴居或爬行。

编辑本段营养

  海星类都是肉食性动物,可以取食各种无脊椎动物,特别是贝类、甲壳类、多毛类、甚至鱼类等。其中有的是单食性的,例如许多种类通常仅食双壳类动物。也有多食或杂食性种类。其取食方式基本上有以下三种:大多数海星类具长可弯曲的腕,管足上具吸盘,多以双壳类为食,取食时身体位于贝壳上,以两腕在贝壳两侧吸着,由于管足末端吸盘的真空作用,其拉力足以拉开双壳类的壳口,海星立刻翻出喷门胃插入壳口内,并分泌消化酶,直到闭壳肌及内脏部分地被消化,贝壳完全张开,再用胃包围吞嚥食物一同进入口内。一些具短腕、管足上无吸盘的种类,是以较小的动物如小的甲壳类等为食,取食时是整个将食物吞嚥,消化在胃内而不在体外进行。深海生活的种类以纤毛过滤取食,靠纤毛作用将落入体表的沉渣有机物等扫入步带沟,形成食物索,再送入口内,例如槭海星。又如鸡爪海星(Henricia),胃盲囊内有纤毛,靠纤毛的运动帮助抽吸食物入胃。海星类的消化道也呈五辐排列,口位于口面中央,周围有围口膜,膜上有环肌及括约肌,调节口的扩大与缩小。口后为食道,很短,随后进入膨大的胃。胃壁上有水平方向的紧缩,使胃被分隔成近口面的喷门胃(cardiac stomach)和近反口面的较小的幽门胃(pyloric stomach)。取食时喷门胃常外翻,包裹食物后再一同缩回体内。胃壁上有2~10条体腔膜起源的胃带(gastric ligaments),将之连接到骨板上。由幽门胃向各腕伸出一幽门管,进入腕后立刻分为两支,直达腕的末端。幽门管沿途向两侧分出例管,其周围有大量腺细胞包围形成幽门盲囊(pyloriccecvm),它实际上是消化腺,也称肝脏,具分泌消化酶、吸收及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幽门胃后为很短的肠,肠末端直肠周围有5个直肠盲囊(rectal cecvm),最后以很小的肛门开口在反口面中央。有的种甚至没有肠,不能消化的食物通常仍由口吐出。消化道的内壁均裹有纤毛上皮,在喷门胃壁上有发达的腺细胞以分泌消化酶,特别是幽门盲囊可以分泌蛋白酶、淀粉酶及脂肪酶。食物可进行部分的体外消化,在胃内主要进行胞外消化,在幽门盲囊中可进行胞内消化。[1]

编辑本段生态分布

  
海星纲-多棘海盘车

  海星纲-多棘海盘车

海星类分布世界各海,以北太平洋区域种类最多。垂直分布从潮间带到水深 6 000米。磁海星科是深海动物,栖息深度不小于 1000米。海星生活在各种底质,但软泥底上很少见。海盘车属对底质要求不严,常随所摄食的双壳类的多少而移动。
  海星食性种间差异较大,在种内也有区别。例如海盘车科(Asteriid)既有高度的专一性,吃贻贝,也有相对的随机性,吃尸体或碎屑。海燕科的少数种以活的或腐烂的植物为食,但也以小的底上生物为食,属随机性。砂海星科完全是食肉动物,以大形底上动物为食,特别喜欢吃棘皮动物。槭叶海星属多滋养性,以底内生物为食。刺冠海星是以珊瑚为食的食肉动物。

编辑本段生殖发育

  绝大多数的海星类为雌雄异体,共有10个生殖腺,每个生殖腺由一丛葡萄状管组成。在非成熟期腺体很小,位于五个腕的基部。在生殖期,腺体很大,几乎充满了整个的腕。生殖腺雄性常白色,雌性多橙色,每个生殖腺有一个生殖孔位于反口面腕基部中央盘上。槭海星类(Astropectinidae)每个腕有许多生殖腺,排列成行,生殖孔开口在口面。少数种类为雌雄同体,例如一种海燕(Asterina gibbose),但雄性先熟,即年幼时产生雄性生殖细胞,年龄较大后变成雌性个体,产生卵。
  生殖细胞均来自体腔上皮,产卵及受精均在海水中进行。一般雌性生殖细胞的存在可以刺激其他个体也排卵或雄性排精,或是精子的存在刺激雌性排卵。实验证明卵的成熟与排放是由辐神经的神经分泌细胞的分泌物所刺激。大多数种类个体产卵量很大,可达250万粒,卵小,少黄卵,间接发育。少数种产卵数目较少,卵亦大,卵黄亦多,为直接发育,但卵经母体的孵育。孵育的方法因种而不同,例如翼海星类(Pterasteridae)的一些种,卵在口面孵育;还有的种卵产于反口面中央盘上,腕基部长出长刺以保护卵,并在其中孵育。大多数的种还要经过一自由游泳的幼虫期。由受精卵经辐射卵裂、形成囊胚,当发育到原肠胚期后,开始自由游泳。起初整个表面有纤毛,随着发育纤毛被限制在一定的纤毛带上,前端起自口,后端到肛门前(图14-13A,B),幼体靠纤毛带游泳与取食。以后口前的纤毛带形成一环状,同时体内出现三分体腔,称为双羽幼虫。它是两侧对称的。大约经历数周时间才能发育到双羽幼虫阶段。
  双羽幼虫经过取食、游泳一段时间之后,在前端出现三个附属的短腕,其顶端具粘着细胞,腕的基部也有粘细胞形成的吸盘,这时称短腕幼虫(brachiolaria)。随后它用粘细胞及吸盘固着在基底上(显带类不形成短腕幼虫),然后开始变态。幼虫的前端前口叶特化成一固着柄,由幼虫的后端部分发生成体结构,幼虫的左侧变成了口面,右侧变成了反口面,成虫出现腕。幼虫的消化道退化,成虫的消化道按辐射对称发生。幼虫的后体腔变成了成体的躯体腔,后体腔的一部分也变成了围血系统。左侧的前、中体腔(即轴腔、水腔)发育成水管系统,右侧的前、中体腔退化,同时左侧的水腔发生5对突起,每对进入发育中的腕。这5对突起分别代表第一对管足。随着更多管足的形成,则用管足附着,原来固着的前端游离,并不断形成骨板。大约经历了二个月的时间发育成幼体海星,这时直径大约仅1mm左右,身体由两侧对称变成了辐射对称,完成了变态。
  幼体的生长速率及寿命因种而不同,一般1—2年后、少数4—5年后达到性成熟。生长可持续数年,寿命可达数年至10多年,个别种可达30多年。
  一些海星可以行无性生殖,即通过中心盘的分裂,一个海星可以变成两个。一般地说海星类都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一个腕只要带有部分中央盘都可以再生成一个整体,特别是带有筛板时更易于再生。甚至一种指海星(Linckia),一个被切下的腕,也可以再生出中央盘及其他腕,但再生部分较正常的小。[2]

编辑本段下级分类

  海星纲分为5个:平腕海星目(Platyasteri-da)、显带目(Phanerozonia)、有棘目(Spinulosida)、真海星目(Euclasterida)和钳棘目(Forcipulatida)。[3]

编辑本段经济意义

  最普通的海盘车以大型双壳类为食,故对贝类养殖业危害很大。有的国家(如美国)的牡蛎养殖场每年要进行海星的防除工作。但在中国,海星对贝类养殖的危害并不很大。
  中国黄海有的海区海星数量很多,渔民常把海星用来做肥料,肥效甚高。辽宁省利用海星制胃药。[3]

编辑本段参考书目

  H.M.Feder,A.M.Christensen,Aspect of AsteroidBiology,in:R.A.Boo lootian(ed.),Physiology ofEchinodermata,Interscience Publishers Co.,New York,1966.
参考资料
开放分类:
棘皮动物门 生物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