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1205228 田巍巍 个人知识管理
2012-12-20 | 阅:  转:  |  分享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学习的本质》

摘要:知识管理是知识共享的基础。当前我国的管理体制和技术、知识的复杂性、知识共享成本收益的不对称,以及文化氛围等因素构成了知识共享的障碍。应通过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以及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促进知识共享。知识管理提倡大家学习-实践-总结-共享,共同促进自身素养的提高,知识管理系统中共享的每个经验,都是我们学习、实践的直接来源,能够很好的弥补自己未曾实践的经验,共享的越来越多,我们就可以集合大家的智慧快速提高自己。通过大家的共享,促进大家的共同提高.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的显隐性学习的本质知识共享

一、知识共享的内涵知识共享是指组织的员工或内外部团队在组织内部或跨组织之间,彼此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换和讨论,其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交流,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知识的效应。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共享是关键,它制约着知识的交流和创新,更关系到知识管理的效果,是知识管理成效的一个衡量标准。知识的“雪球效应”表明,知识不会因过多地应用而磨损减少,相反,知识只有在相互交流时才得以发展,从而实现知识的增值。如果新知识不能与现有的知识相联系、不为人所用,这个知识就没有价值。也就是说,知识联系越多越有价值,人与知识关联过程中的分享深度、广度和速度越大,则知识管理所成就的价值也就越大,知识创新才有可能。

二、知识共享的障碍知识作为一种资产,对它的有效管理和共享,需要跨越时间、空间进行有效的信息合作技术和交流技术平台。然而由于我国目前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管理,跨区域、跨专业的科技交流渠道不畅,加之受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局限,在这种组织结构下,社会内部的沟通很难跨越层级鸿沟,各科研机构等级森严、层级过多,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自为政,信息系统互不兼容,缺少有效的网络和通信系统,从而造成开发研制的技术信息得不到有效交流和共享,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普遍存在,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影响了我国的技术创新。知识本身的复杂性影响了知识共享知识管理理论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是记录于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说看得见,摸得着的。从数据类型的区分上又可以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我们平时接触到的财务系统,ERP系统上面跑的数据等属于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象我们的会议记录、研究报告等文档,是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和学习的,属于信息范畴。隐性知识通常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的知识,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往往不易于用语言来表达,也不易于通过语言和文字等形式来传承,存储在人们大脑的经历、经验、技巧、体会、感悟等尚未公开的秘密知识,就是你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属于信息的范畴。具有文化、情感和认识因素,需要实践与体验才可获得。对社会来讲可通过隐性传播方式来学习。隐性知识包含人的价值观、信仰、预见性、经验、技能、能力等,因其数量和重要性远远大于显性知识,是“知识资产的冰山下部”。知识管理理论特别强调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与编码化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隐性知识汇集为组织的知识资本,以转化为组织的生产力。但由于隐性知识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天生隐含性,使它无法像显性知识那样作为一种实体进行管理和共享。因此,它无法获得社会公共机构及公共权力的重视和支持,它更多地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过程相联系。所以,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的共享程度要低得多。利己主义的知识垄断观拒绝知识共享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已取代资本、劳动和土地这些传统资源成为企业的关键资源。与一般的经济资源相比,知识有其特殊性。知识是有价值的,可以视作资产,知识作为特殊的资源,知识创新需要高投入、知识的获得是要付出代价的,特别是那些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更是如此。一般情况下,知识被看作是私有物品被某些组织或组织的某些成员所拥有。一方面由于科技人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经过艰苦积累才获得知识的拥有者不愿意轻易与他人共享知识,他们担心将自己掌握而他人缺乏的知识共享以后会失去竞争优势,会导致自身地位的降低,在利益冲突与缺乏互信的情况下,科技人员出于保护自己“存在价值”的动机,往往会选择知识垄断。另一方面知识共享会受到知识接受者的自我封闭心理和偏见的影响,一般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学习别人的知识。知识共享成本收益不对称知识创新与研究是要付出代价(成本)的,尤其是在一些知识密集型组织内部,知识的创新与研究要耗费有关人员的大量精力,而复制和利用这些知识的人往往无需付出相应的代价,因此知识所有者的成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和回报。这样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性自然会影响知识创新人员持续进行知识共享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着风险,容易出现核心技术泄露,常常导致一系列的严重后果,例如,竞争优势的下降、知识产权的被侵犯等,从而使自已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出于对这种风险的畏惧,知识捐J有者一般不会轻易地参与到知识共享活动中来。缺乏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知识共享需要一个和谐、信任的环境。而当今社会存在的知识霸权、知识垄断以及各种不必要的规章、保密制度等却为知识的共享制造了种种障碍。传统的对机密性呈怀疑态度以及信用的缺失,更营造了一种互不信任的环境,这种环境严重阻碍着知识的共享。

三、促进科技人员知识共享的途径与策略研究知识共享策略,其目的就是要创造一种环境,形成一种氛围,推进一种机制,构建一种平台,形成人的知识释放、分享,最终达到创新之目的。由于知识类型、知识载体等的不同,知识共享的途径和方式也就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不同思想的边界要能够彼此相连,组织成员之间要有足够的共同语言,使其能够相互理解、交流、共享彼此的知识。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知识共享平台提供完善的网络设施。包括科技人员外联网、内部网,使科技人员可利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电子论坛和技术图书馆等工具,以获取对业务活动有价值的信息,为知识共享捉供良好的工作环境。(2)建立知识地图。知识地图是从知识网络出发,说明知识单元的发展变化过程,它是帮助人们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知识管理工具,是一个组织知识资源的导航系统。它显示知识的所在位置和来源。它能让知识获取者更方便、更充分地利用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源,获得知识线索。知识地图能智能化地引导检索者迅速找到目标信息,从而提高工作绩效。(3)建设知识库。知识库是知识资源的集散中心,是专门存储、管理知识的机构,它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地组织、管理和控制,并能存储、查询和检索知识,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工具。为了完善知识库,提高知识库的易用性,可建立知识分类制度、知识显性化制度和知识更新制度。建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为了应对迅速膨胀的知识和信息,应建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知识管理部门要从社会发展、技术创新的全局考虑,全面设计、统筹协调,引导知识的流通与碰撞,以实现知识共享。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提供者的利益知识创新的高风险、高成本,要求在知识共享时,知识获取者要充分尊重知识提供者的知识产权。科技管理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既要保护知识提供者的经济利益,又要采取措施激励和促进知识共享。知识产权是一种用市场化的生产方式生产的知识,其明确的产权边界和知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交换是以市场为中介的。而知识共享则是用非市场化的生产方式生产知识,因而突破了主客体的产权边界,实现了生产与消费的直接合一,它不一定以市场为中介进行交换。这样利用知识产权就可以保障知识产权人的利益,而利用知识共享则可以充分发挥知识的外部性,以支持知识创新。在这种情况下,科技管理部门应注意在知识共享者和知识权利人的经济利益之问保持均衡,建立激励知识共享的良性循环和长效机制。总结:人们对学习认识的真正的实质,其实还停留在知识只是人的社会生产活动的工具上,尽管社会已经将毕业学生的道德、能力的表现推给了教育,尽管教育界已经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但到现在为止,教育理论界并没有指出我们期望或要求的素质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需要什么样的外因,怎样的通过什么内因生产出来的。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虽然口头上赞成素质教育,但内心深处的认识依然认为知识是工具,其余的如道德、智慧、能力都是人自己就有的。在管理自己所学知识的同时利用知识来创造财富;因为知识管理就是管理自己知识的,而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没有考虑到应用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纸上谈兵!



献花(0)
+1
(本文系天人合一心...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