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狐蝠

 chh71 2012-12-20

狐蝠

狐蝠狐蝠

狐蝠属脊椎动物,哺乳纲,翼手目,狐蝠科。体型较一般蝙蝠大,两翼展开最长者达90厘米以上。由于头型似狐,口吻长而伸出,故称狐蝠。狐蝠科成员以大眼睛、短尾或无尾、耳朵结构简单、口鼻部较长为特征。分布于旧大陆热带、亚热带地区,总数超过160种,以东南亚和非洲种类最多。

编辑摘要

狐蝠 - 基本信息

狐蝠狐蝠

中文名称:狐蝠
中文别名:果蝠、大蝙蝠
亚种名称:琉球狐蝠,又名台湾狐蝠

狐蝠 - 外形特征

狐蝠狐蝠——体态
狐蝠耳壳简单,卵圆形,耳缘联成圆圈,无耳屏和对耳屏;眼发达,视觉良好;头骨吻部较长,腭部后缘超出臼齿,臼齿齿冠平坦,中央具纵沟,适于软质食物;舌很发达,食花粉、花蜜的种类尤其突出,可伸出口外很远。

第1和第2指都有爪,日间成群倒挂在大树枝上,夜间成群出动,觅食野果、花蕊,对果园危害极大。每胎1仔。冬季隐藏于洞穴中冬眠。在中国云南分布有莱氏狐蝠(Pteropus lylei),在台湾则有台湾狐蝠(Pteropusdasymallus)。 

狐蝠科成员的总体外形多比较接近,但体型差距很大,其中一些最大型的成员如狐蝠属Pteropus的大型种类体长超过40厘米,翼展科超过1.5米,体重超过1千克;而小型的无花果果蝠属Syconycteris的成员体长仅5~7厘米,翼展不到15厘米,体重不及20克。二者虽然大小差别甚大,但无花果果蝠看上去颇似小型的狐蝠。

狐蝠 - 地理分布

分布于旧大陆热带、亚热带地区,总数超过160种,以东南亚非洲种类最多。狐蝠科也有少数相貌比较特殊的成员,如非洲的垂头果蝠Hypsignathus monstrosus口鼻部膨大看似锤子,分布于西太平洋诸岛的背囊果蝠Notopteris macdonaldi有不同于其他果蝠的较长的尾。中国境内分布5属7种,见于华南区,包括台湾海南省

其种类中较珍贵的琉球狐蝠分布于日本琉球群岛和九州南部等地,以及中国的台湾。台湾的亚种P. d.formosus为台湾特有,且为台湾产翼手类中唯一的食果蝠。分布记录包括台湾的花莲、台东、高雄、兰屿和绿岛,据报道,现仅见于绿岛、花莲及宜兰。

狐蝠 - 生活习性

狐蝠科成员均为植食性,其中大型的种类多以果实为食,小型种类主要食花蜜 。狐蝠夜行性。远距离飞行觅食,有时可达15千米。主要靠嗅觉发现食物。仅棕果蝠等少数属有超声定位功能。

树栖,清晨及黄昏为其活动高峰时间。

大型者多聚居,小型者多独栖。终年繁殖,或集中在9~11月间,翌年2月产仔。最多每年1胎,每胎1~2仔。饲养条件下可活20年。

狐蝠 - 致危原因

暂无详细资料提供种群规模,仅知其种群数量减少,分布点减少。无笼养繁殖记录。

琉球狐蝠在台湾已被列为“濒危”,而受“野生动物保护”。

狐蝠 - 相关报道

狐蝠狐蝠——中国最大的狐蝠标本

中国最大的狐蝠标本:

1973年10月,原陕西省生物资源考察队接到西安市西郊群众报告称:有两只巨大的怪兽在傍晚飞临,非鹰非雀,不知为何物,搞得人心惶惶。考察队派人守候,捕捉到其中一只雌性,经鉴定为印度狐蝠。当时测量的体重为625克,展翼宽为103厘米,是中国收藏的最大蝙蝠之一。此后在关中地区再也没有发现过狐蝠。该标本重635克、长255毫米、臂长205毫米、耳长44毫米、后足长55毫米,雌性。

菲律宾发现新种狐蝠:

2007年,一种有着橘红色皮毛、脸上有三条白条纹的新种飞狐,在菲律宾民都洛岛上被发现。飞狐实际上是一种果蝠,之所以叫飞狐,是因为它们的脑袋像狐狸,并且有棕红色的皮毛。


狐蝠 - 携带病毒

狐蝠与尼帕病毒

1998年,马来西亚北部流行一种神秘的疾病,病人出现高热、肌肉酸痛,甚至致命的脑水肿。该病在7个月内席卷全国,导致105人死亡。在寻找疾病源头的过程中,研究人员最终追溯到了一个大型养猪场,这里被确定为尼帕病毒的发源中心。他们发现,狐蝠经常光顾养殖场的芒果树,在饱餐之后留下大量残渣。猪吃的剩芒果中,带有含尼帕病毒的蝙蝠唾液。虽然这种病毒没有使蝙蝠患病,却使猪出现了频繁干咳的呼吸道症状。疾病专家发现,发病的人类与猪感染的是同一种病毒——尼帕病毒。猪是一种病毒发生突变的高效孵化器,它可以同时感染一种禽类传播病毒和一种人类传播病毒,两种病毒在猪的体内交换遗传密码,进行了病毒的重新组合,结果就产生了这种新发病——类似流感的脑炎,马来西亚为此宰杀了110万头猪。经研究人员调查,尼帕病毒的暴发与破坏森林有关。森林被砍伐后,迫使狐蝠从传统的森林环境中迁移到附近的果园觅食。

狐蝠与亨德拉病毒的抗体

科学家对昆士兰的1043 个狐蝠样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发现47%的样本呈亨德拉病毒阳性反应。抗体监测发现狐蝠体内的抗体水平与疾病的地方流行性相一致,预示狐蝠处于感染的亚临床状态。虽然没有发现病毒从狐蝠直接传播给马,但实验室感染证实这种方式是可能的。最可能的传播途径就是马采食了被携带病毒的狐蝠胎儿组织或胎水污染的牧草所致。在昆士兰,马群的发病时间正好与果蝠的繁殖季节相重叠,而且从实验室感染和自然感染的狐蝠胎儿组织中分别分离到亨德拉病毒,进一步支持这一推测。其次,马由于采食狐蝠吃剩的果实而感染也是发病的原因之一,病毒在马群中的传播是通过感染的尿液或鼻腔分泌物,人由于与病马接触而感染。实验室感染的情况下,亨德拉病毒却不易传播。

狐蝠可能携带埃博拉病毒

狐蝠灰头狐蝠
研究表明狐蝠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尤其是在中非居民有捕食狐蝠的传统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就更值得关注。

自1976年首次记录的人类感染埃博拉病毒爆发以来,研究者们一直不能确定这种病原体的野生宿主。在这次研究中,来自加蓬民权国际医学中心的Eric M. Leroy博士及其同事们描述了在三种狐蝠中存在无症状隐性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相关情况。

研究者们说,在三种蝙蝠中发现了埃博拉病毒的G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其中的每一种都有着广泛的地理分布,并覆盖发生人类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地区。“人类可以通过教育避免从狐蝠感染埃博拉病毒,因为发生爆发地区的当地居民喜欢捕食这些动物”,研究者们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狐蝠可能携带禽流感病毒

2012年,美国卫生部门科学家首次在果蝠体内发现了新甲型流感病毒株,意味着蝙蝠也有可能像雀鸟一样,成为流感传播媒介,而且新品种流感对人类的威胁程度还不明朗[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