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财的悖论和收藏者的宿命

 收藏家宾彦红 2012-12-20

发财的悖论和收藏者的宿命
——空谷足音的收藏经济学导论

继去年漱绿轩先生把五只小燕子易手,今年又有高堂清雄君出让任大侠大瓶,另人慨叹和迷惑。是要发生什么大事了,还是受到什么刺激了,大家猜测纷纷。有的人甚至直接判断“他疯了”。是啊,高堂清雄这样曾经为了心爱的浅绛卖掉房子的主,居然也果断将重器放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当高堂先生说出“收藏的最高境界是放弃”这句话,我就预感到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了。今天的行为就是那就箴言的诠释。


谁也不会否认,对于浅绛,高堂先生是从内心喜欢的,而且也能真正从灵魂深处体味它的内涵。也正因为这种喜欢,他可以在别人还对浅绛视而不见的时候,就为之情有独钟、大把抓货了。为了浅绛, 曾经魂不守舍,曾经长途跋涉,曾经苦思冥想,曾经狂悲狂喜,这是一个真正喜爱者必然的心路历程。收藏的魅力,正在于此。


但是,可以因喜欢就把所有的藏品始终紧握在手吗,不可以。尽管这有些让人费解,但这毕竟是收藏者难以摆脱的宿命。


为了解释清楚这些问题,空谷连夜思索了关于收藏和经济的一系列问题,暂时称之为空谷收藏经济学。


我们需要从藏品的属性说起。藏品虽然也可以作为商品,但是不是普通的商品。普通商品是在消费中释放价值,而藏品则是在流通中释放价值。比如石油,可以出现甲卖给,乙又卖给丙这样连续流通的情况,甲和乙也都有可能从中取利,但是,终究有一个人购买是为了把这些石油使用掉,而不是为了再次倒卖。而藏品就不同了,藏品没有一个最终用户。他始终都是为了以更高的价值卖掉它为目的。所以,空谷收藏经济学认为,一般商品的流通是为了消费,而藏品的消费是为了流通。


流通,是藏品的根本属性,也是任何一个理性收藏者的根本目的。


正因为藏品有这样的属性,所以藏品大家,不以多而取胜,而以精来争雄。顶端的收藏市场,是以单件的天价来保持他的地位的。这和一般商品又有不同。比如石油,石油的顶端市场,是以批量大而保持垄断地位的。试想,世界上有批量很大的高端藏品吗?没有。只有孤品绝品,才是收藏品值得骄傲的资本。


这就产生了空谷收藏经济学的第二个基本观点,区分商品经营者高低的标志是数量,区分藏品经营者高低的标志是质量。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藏品的流通有没有规律呢?爱好能左右流通的方向吗?这依然是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说,爱好决定我们选择藏品的种类,而经济实力,决定我们选择藏品的档次。这又是空谷收藏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比如高堂先生,选择浅绛是由于他的爱好决定了,选择什么档次的浅绛,则是由他的经济实力决定的。固然,爱好强烈,兴趣浓厚,可以卖房子买藏品,但是,毕竟房子也是经济实力的范围。当然这一切不是绝对的,但是,如果不是浅绛当初的价格很有亲和力,如果浅绛的入门价格是1001000万,数年前的高堂先生会选择浅绛吗?


“喜欢”是不是就不重要了呢?我们说,很重要。喜欢是任何收藏的原动力,也是任何增殖的原动力。所有的藏品进入收藏范围,都是因为喜欢。而他的增殖,是因为有更有钱的人喜欢。道理如此简单。


我有一个朋友,他曾经和我慨叹,他说北京十几万元的油画特别快,原因是他转了几个画廊,看好的几张几乎全被人预定了。他是一个家资数千万的生意人,而且懂得美术。按照的他的经济实力,他的眼睛关注十几万的东西是最正常不过的。很难想像他会对几百元的文革壶感兴趣,或者思量上亿元的元青花。


所以,空谷收藏经济学认为,收藏人群是分层次的,什么样层次经济实力的人,玩什么档次的藏品。那么,藏品的价格不断提升,是不是收藏者的层次随之提升呢?这是空谷经济学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接着回来讨论高堂先生。我们假设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高堂先生确是出于转变收藏方向或者其他资金用项将自己的全部藏品变现。一种是,他出手的藏品占据他全部藏品的一个很小的比例,只不过的小小的正常的调整而已。


第一种情况,我们判断他收藏的档次有没有提高,需要看看他把方向调整到哪里去,看看他在另一个收藏领域从多高的层次切入。在这以前,我们只能这样认为,随着浅绛藏品的增殖,动辄几十万的藏品已非自己所适合,他希望选择更轻松一些的领域。或者说希望找到一个新的原始股。这样说来,他的收藏的档次没有提高。我想,高堂先生是不是这种情况不好确定,但是漱绿轩先生的转行却可以作为一个注脚。他放弃浅绛,选择了自己认为更具有潜力的老窑。


另一种情况,如果高堂先生还有更多的精品抓在手里,那么他的出货不过是局部的小小调整,他不过是用这些东西置换更有增殖潜力的东西而已。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浅绛价值的提高,他手中的东西也随之增殖,他的收藏档次,则会随着浅绛在整个收藏体系中的位置的提高而提高。


所以空谷收藏经济学认为,收藏者的层次是相对固定的,而藏品的档次却是不断变化的。对于浩如烟海的藏品来讲,这种档次的变化是在人们对他的认识和了解中实现的。藏品的初始价格都差不多,而终端价格却有天壤之别。无论如何,升值到天价的藏品只能是宝塔的顶尖,数量及其稀少。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成功的收藏者,不完全取决于他的收藏档次高低,而在于他能否找到具有潜力的藏品。


我们可以按照空谷收藏经济学对藏品流转链做一番形象的描述。我们把广大的民间存货叫做紫泥,把农村铲子叫做虾米,把从虾米手中拿货的叫做小鱼,然后是中鱼,大鱼,大藏家叫大鳄,把藏品的终端站叫做终极大鳄。那么,我们看到的是,虾米吃紫泥,小鱼吃虾米,中鱼吃小鱼,大鱼吃中鱼,等等这样一个生态链条。空谷收藏经济学认为,一个收藏者的成功与否,不在于你是选择作虾米还是做大鳄,而是在于你能不能将你的藏品成功的送给你的上一级。以浅绛为例,浅绛单件的精品不到1000万的话,是不足以进入大鳄的视野的,而在他不过亿的时候,也进入不了终极大鳄的囊中。


所以,我们认为,如果说高堂先生现在是一个中鱼,他若能把他的藏品买给大鱼,那么就是他的成功。同样一件藏品,当中鱼卖给大鱼的时候,价格肯定要增长10倍左右,否则,进入不了大鱼的视野啊。李嘉诚会收藏一件只有几十万的浅绛彩吗?不会的,他担心别人笑话呢!李嘉诚永远不可能收藏浅绛彩吗,不一定,当精品价格1000万以上的时候,他会产生兴趣的。


这当然只是一个假设。但是,任何一个收藏者都摆脱不了离开自己藏品的宿命,这确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也就是说,你只能收藏适应你经济档次的藏品,当这件藏品的行情超过你的经济档次的时候,就距离出手不远了。即便你自己勉强抓在手里,你的儿子也回把他卖掉。


事实就是这么无奈,当你的成功被证明的时候,也是藏品出手的时候。而如果你的藏品出不了手,则说明你的收藏失败了。


一件藏品,他的找寻的辛苦,周转的利润,一次次的增殖,甚至失误打眼的损失,最终都需要终极大鳄来买单。这样看来似乎终极大鳄是冤大头,其实也不然,他只是在别人苦苦求索,对比,参照,淘汰,选择的基础上,摘取其中最公认的硕美的果实而已。这一点上,他又是最大的赢家。而且历史是延续的,真正的终极大鳄,永远在未来。也就是说,现在的终极大鳄,依然是个中转站而已。只是,他的成功与否是需要历史来检验的。


所以,每个收藏者都是一个藏品的中转站。你是否成功就取决于藏品在你的环节上能否顺利转手,能否实现增殖,增殖幅度多大。


那么,收藏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对你所喜欢的东西拥有一段时间而已。这件东西无论档次高低,你只认同以当时的市场行情上手,也只能以当时的市场行情出让。即便它将来是一件价值连城的稀世至宝,你也不可能让别人超越行情去买它。

三代官窑的原始价格也不过几百元几千元,你不能因为它将来价值上百万就索要超越行情的高价。


不但藏品是我们手上的匆匆过客,我们也是藏品的匆匆过客。收藏者和藏品,只能相聚一段时间,仅仅是一段时间而已。


明白了空谷收藏经济学的这些基本原理,我们就不难理解高堂先生出让浅绛重器的行为了。你想让藏品增殖,就要让他流通。而一旦流通,藏品就不是你所拥有了。记住,任何时候,你只能赚取一个升值环节的利润。这就是发财的悖论。我们常听说有人把藏品出手后又花更高价钱买回来,再以更高的价格卖掉。那位问了,你直接卖那么高的价钱不行吗?空谷收藏经济学认为,不行的,卖不掉的。只有经过足够数量的流通次数,藏品的价格才能实现大的增殖。所以古玩界有句行话叫高来高走,低来低走。这不是他们傻,而是必然的选择。这也是这个悖论的现实的表现之一吧。


如果有一天,高堂先生以双倍的价格收回自己卖出去的东西,我们丝毫也不用奇怪。因为,还会有更具实力的藏家在等待着,等待着这些东西达到他所要求的那个价位。

藏品数量和质量、流通的频率和效率、藏家的素养和实力,是一个收藏品种是否有很大前途的关键性因素,这些因素共生共存,形成一个长期有益该品种发展的良性氛围。

对比浅绛之收藏,值得我们深思:只有不断学习,发掘浅绛独有的人文内涵,区别于泛泛的瓷器门类;提高精品意识,建立浅绛的审美价值观,形成成熟的价格定位和流通渠道;逐渐淡化、摈弃低俗的普品,浅绛作品才能具有独立之艺术人格,浅绛收藏才会迎来更高的发展阶段!

一件藏品的从被个别人认识,到少数人认识,是一个接力的过程,谁都只能完成自己的一棒

路过,看得楼主的好文章。
很多的观点,分析得很好。 关于流通与藏品价值,观点有待商榷。 从理论和实际,藏品的价值需要流通来表现,但不绝对。 好的藏品,即使不流通,他的价值该飞涨,还会飞涨。 这也是藏品的独特性。
历史上有很多的例子,有一位很有名画家,叫肯特.洛克威尔。 他的画被一个小藏家(也是三流的小画家)很低的钱很早便被买走。 后来洛克威尔的画从几百到几千到几万到几十万,到上百万美金,他不仅不买,还将画藏在夹缝,连家人都不知道。 还是不卖,很多藏画的大家都在追寻这幅画,这位藏家临摹了一幅,捐了。 很多行家看了就是搞不清楚,但因无人见过原作,只能是疑问。 他死后,他的家人还是不知道,在儿子们卖他的房子的时候,发现书房有一个夹层,叫人打开,发现了洛克威尔的名画,刚在纽约拍卖了1千6百多万美金(1亿三千万人民币的天价)。

流通提高价值,有的时候未必是此件藏品直接参与流通,同类可比的藏品流通,会有相同的效果。这很好理解。王步的作品在十多万流拍的时候,他的所有作品都价格很低,当一件作品拍卖到200万的天价,那么他的同等档次的作品也都超过百万了。不同的作者之间也会有这样的效应
鸽子兄是性情中人,为喜爱而藏...相信这样的藏家还有不少.这样的收藏者可称为终极收藏者.是收藏群体中最纯粹最高端的人士.
还有一部分终极收藏者,他们购买世界上最昂贵最顶端的藏品,这些藏品堪称人类的共同财富,而这些购买者本身人类文明的代表人物,他们已经超越了个人功利的藩篱.


因为这部分人士的存在,空谷对自己的理论基础进行进一步思考和完善.


空谷认为:

空谷足音收藏经济学不是绝对的.他建立在这样一些前提之上:
1\绝大多数收藏者都是理性经济人,以把藏品捐赠博物馆为归宿的终极收藏者仅仅是少数.如果终极收藏者变成多数的话,空谷收藏经济学将自动失效;
2\收藏群体对藏品的鉴赏能力总体上不断提高,如果出现文革那样的文化灾难,全民失去了文化鉴赏能力和兴趣,我的理论也将失效;
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的精神需要持续增长,社会形态基本保持稳定,如果出现重大战乱\自然灾难\经济崩溃等问题,我也理论也将自动失效;
4\在时间上,仅限于共产主义尚未实现的阶段.
 
般商品的流通是为了消费,而藏品的消费是为了流通。

看的出空谷兄写这篇论文着实费了不少心血,但有一点我不得不说----空谷兄对高堂兄的出让动机基本属于猜测,我认为既然是上升到了“学”、“论”,那么对于自己的研究对象就不应该停留在猜测这一层面上,不然的话就会使自己的学术论点缺乏了基础没有了方向。
人的兴趣爱好很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的抬高、实力的增加而有所改变,有些人定力好一点,可能会固守自己的爱好,而有些人则更加“水性杨花”一点,兴趣爱好比较容易转移或者说扩大,对于高堂兄我还是有些许的了解,和我一样他可能更偏向于后者,我认为他的收藏目标不是停滞不前而是比以前更高了。
关于对高堂转让“重器”这一现象我认为并不奇怪,其实对于自己的藏品再怎么喜欢有时候也难挡巨额利益的诱惑,更何况对于这一巨额收益并不能得到非常广泛的认可情况下,及时放手让更喜欢它的人接手不失为明智之举
 
既然上升到理论,那么个人动机不是重要的 ,规律是无数不同的个人动机无序组合的状态下形成的,好东西(这里特指精品重器)总是要从它的原有藏家手里向更有实力的藏家手里移动,所谓巨额利润的诱惑,对于经济实力不同的藏家来讲,诱惑力也是不同的

当然,这是一般性规律,即所谓常理

也不排除有特例存在
 
一亇成功的收藏家,也定是一位经济学家。
 
收藏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精品,放弃普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