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秋雨 一直兜得转

 江苏常熟老李 2012-12-20

余秋雨 一直兜得转

  著名的大学者余秋雨,余老师,不仅凭借一本《文化苦旅》横扫千军,声名显赫,更是从从容容地抱得美人归,最是羡煞人了。当10年前,电台里某位阴阴冷冷散播“灰色”情调的DJ以“痛不过如此”的情怀大肆鼓吹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时,那些只听港台流行小调的中学生,也不禁大叹,自己的生活实在过于平庸。余秋雨上下左右,大小通吃已成定数。以至于像金文明这样的“在野”文人,不禁要在午夜寂寞的灯光下,无比激动地摸着余老师的这本著作,由衷地赞叹:“多么好的一个靶子呀!”
  在余老师那本替他扬名立万的《文化苦旅》诞生之前,他的名气也仅在小圈子里打转转,若干讨论戏剧美学的文字,实在是阳春白雪,鲜有人问津。
  其实《文化苦旅》的诞生,并非顺产,在若干出版社编辑手中“苦旅”了一番才得呱呱坠地。这倒应验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那句老话。
  最早余老师把书稿给了某大型出版社,觉得自己的大作配大社才相得益彰。图书编辑能得余老师的书稿当然是满心欢喜。但按照原定的出版计划,余秋雨的这部书以丛书的形式推向市场,与若干本他人的散文排排坐。余老师德高望重,自然不屑与“蝼蚁”为伍,马上甩出翎子,他的书非得单独出版,且要做精装本,大开本,浮皮潦草的包装一律免谈。只可惜,大社有大社的好处,自然有不够变通的地方。怎奈当时的余秋雨尚是“实力派”,并非步入“偶像派”的阵营,如此大手笔的包装,实在不能让人心里有底,只得挥泪与《文化苦旅》作别。
  余秋雨自然心里明白这部书的分量,掉价的事绝不妥协。于是,余秋雨一边感叹“天下谁人能识君”,一边又让这部书稿在若干编辑手里辗转不辍。终于,这部书稿落在了位王姓的编辑手里,拿到这部书时,王先生几乎兴奋地睡不着觉,下定决心为了能得到《文化苦旅》,在余秋雨面前可以投降得毫无尊严,满足他的一切条件。
  终于精装本的《文化苦旅》上市了。当时看来,这几乎是违反出版惯例的特殊个案,哪有只出精装本,而不出平装本的书呀?而正是以高姿态杀入图书市场的《文化苦旅》获得了无数人的追捧,一时洛阳纸贵,再版的浪潮一波接一波。王姓编辑仅靠这一部书,便赚得盆满钵满,成为出版界大鳄。
  而余秋雨后来再接再励又做了一本《山居笔记》,其中一篇《抱愧山西》最是有名。余老师到山西旅行,这才发现原来把山西看成我国特别贫困省份之一的想法竟然是错误的,曾几何时山西竟然是最富有的省份。这才有了“抱愧”一说。而有趣的是,山西钱庄最后的没落,换来的却是上海金融业的蓬勃发展。后业各地邀请余秋雨前去讲座的请柬如雪片一般,余老师索性辞去了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一职,专心做他的学者作家,顺便等着有人前来“三顾茅庐”。虽然“刘备”没等来,余秋雨仍乐得为“文化”二字代言了足足10年。
  余秋雨之所以在诸多上海作家中能捞到罕有的机会,主要是因为他敢用些“大词”,全不似传统上海作家那样小家碧玉,把玩一种小情小调。余秋雨胸中皆是悲天悯人的大情怀,哪怕是芝麻绿豆点的事也能渲染出一篇惊天动地的意气文字。就连同是上海大作家的王安忆也不尽感叹,说余秋雨的文字里,怀有心灵的重大情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