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城隍庙 |
城隍庙和豫园,是上海老城厢内过去和现在最吸引人的两大名胜,周围一带,城隍庙和豫园,是上海老城厢内过去和现在最吸引人的两大名胜,周围一带,每天总是肩摩毂击,人流如潮。永乐年间,上海县正式建城隍庙,作为一城城隍的所在,它立即成了一县的首庙,香火特别兴旺。且由此也成为上海的一大游览地,在当时县城城区面积尚不算大的情况下,男女老少日常到此来走走游游,实在是很方便的。城隍庙相邻的豫园始筑于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是任四川布政使的上海人潘允端为“愉悦老亲” (“豫”有悦乐之意),了湖心亭和九曲桥。
清朝乾隆年间,改为“西园”,并在园中建造在其第宅西面空地开辟的花园,原来的木制九曲桥由于多方原因,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拆除,全部成改为钢筋水泥材料。于是九曲桥就变成了现在还在使用的这样的新结构和新模样了。这一大改,虽然使庙殿可挡祝融之酷烈和避免蠹蚀腐朽之危害,在轮廓上也仍然保留飞檐黑瓦的大斜屋顶,虽然使九曲桥牢不可破,能经受千人万人的重压,在形制上也依然体现曲曲弯弯和双翼齐展的状貌,但毕竟一旦去除了中国传统建筑极具特色的木结构,代之以崭新的坚固材料硬件,便自然抹去了历史古迹的那种带着悠久文化深厚底蕴的古朴风姿和神韵。这种古朴的神韵不是随便可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