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联邦统计局今年2月的数据显示,中国游客是2011年在瑞士购买力最强的外国游客。不过,在中国人争相追捧的名表背后,存在多少误区和秘密?
圣诞、新年、中国春节……随着一连串节日的到来,瑞士的表店也做好了迎接中国客人的准备。瑞士联邦统计局今年2月的数据显示,中国游客是2011年在瑞士购买力最强的外国游客,人均每天在瑞士消费350瑞郎。手表,是很多游客必买的物品。不过,在中国人争相追捧的名表背后,存在多少误区和秘密?
在瑞士,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瑞士手表“专供”中国人的痕迹:
卢塞恩,很多表店橱窗里都挂有中文广告牌,门口用中文标记“可刷银联卡”;因特拉肯,中国游客“占领”大小表店,当地一家连锁表店老板告诉记者,在人口仅5000余人的因特拉肯,他的表店里雇用的中国籍导购就有42人,完全面向中国游客,“家门口的生意”已经足够好,都无需前往中国再开拓业务;
日内瓦,一些表店因门店面积狭小、无力接纳动辄数十人规模的中国旅游团而苦恼,不过店主兴奋地表示,“因为有中国顾客,现在仅用半年时间就能完成原先一年的营业额。”
“好不容易来趟瑞士,怎能不买块瑞士表?”很多中国游客这样告诉记者,其中很多人不止购买一块手表,还担负着为亲友代购的任务。
瑞士表善营销
中国游客有个习惯,结伴在瑞士购表,经常是有人选定一款表后,其他人跟风购买同款表。为此,精明的瑞士商家一改以往一款表只备货一块的习惯,以应对中国顾客“批量”购表的需求。
被问及购表的理由时,中国游客除了提及信赖瑞士手表品质的原因外,还认同一个说法,那就是瑞士手表可“保值”、“增值”,购表是“可靠”的投资方式。
在中国、在瑞士,遍布大街小巷的瑞士名表广告都在透露一个信息,那就是瑞士手表可以彰显佩戴者“不凡”的经历和地位。一位国内企业家到瑞士出差,刚出机场就请当地朋友带着去买一款价值数十万元人民币的奢华名表,他说自己在机场看到了这款表的平面广告,广告暗示,该品牌手表值得作为富裕家庭的“传家宝”。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瑞士知名品牌手表便登陆中国,并赢得中国消费者信赖。这些品牌如今大多依然存在,在全球资助精英体育赛事、环保科研项目、航空航天航海事业,在公众面前保持着良好形象。除此以外,这些品牌邀请国际明星作为形象大使,紧紧吸引公众的目光,高超的策略足以写入广告、营销、公关的教科书。
瑞士手表无处不在的媒体宣传和广告,成功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消费者,不少人“自觉”成为瑞士手表及品牌的“坚定捍卫者”。或为显赫的品牌,或为低调或奢华的外观,或为口耳相传到眼见为实的质量,多数中国消费者在上万、数十万人民币地刷卡或付现金时,甚至没来得及思考一个简单问题:这块名表,他们是否真的需要?
物不稀,何以贵?
过去,手表几乎是手工制造,经过精工细作的手表,凝结了钟表匠的心血与才智,更像是工艺品。事实上,如今手表已经是完全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工业品,也并非不可再生。某奢华品牌名表,20年前年产量不到1万块,如今年产量已经6万块。手表实现工业化生产后,成为普通消费品,价格也随产量的增长而下降,这时,钟表厂商想到了通过制造概念、利用商业化手段将手表价格继续维持在高位。
“陀飞轮”就是近几年一个备受追捧的概念。陀飞轮可被视为钟表中技术含量非常高、制造难度非常大的一组零件,更像是昂贵的“装饰品”,配有陀飞轮的手表价格通常要在上万瑞郎,走时精度更高的陀飞轮手表,对普通消费者却无实用价值。
另一个厂商制造的概念便是“限量表”。在瑞士,中国游客早已对低档表不闻不问,富裕的中国游客来瑞士言必称“限量表”。限量表,是一些厂商每隔几年从故纸堆中找出几十年前某款手表的图纸、翻版复制后限量发行500块、1000块的手表,还附上证书和编号。虽外观、构造与当年款式别无二致,但却是由今天工艺制造的,只是套用了当年的名头。
瑞士钟表业内人士称,正像瑞士钟表厂商在铺天盖地的媒体广告中强调的那样,他们的企业拥有上百年、甚至更久的制表历史。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手表问世不过100余年,在瑞士,能在上百年间不间断生产手表的企业并不多见,所谓企业的历史、传统,视其为是企业动听的广告用辞并不为过。
由于手表工业化,市场需要多少,厂商就能够提供多少,一个在中国备受追捧的瑞士高端品牌年产量超过百万块,十年下来,这个品牌的手表在市面上的保有量就将达到1000万块。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厂商在产量上如此冲刺,不再稀有何言珍贵?何以实现手表“保值”、“增值”?
那些隐藏的秘密
瑞士钟表业界默认一种说法,普通手表零售价相当于成本价的五倍,即标价2000瑞士法郎(1瑞士法郎约合6.74元人民币)的手表,成本不过400瑞士法郎;零售价更高的名表,成本价很可能仅是售价的1/8~1/10。记者日前就从业内了解到,某款产量仅为20块的限量名表每块售价28万瑞士法郎,其实成本价不过3万瑞士法郎,这个成本价还包含瑞士昂贵的研发与加工的人工成本。
在调查中记者还获知,某些瑞士低档表与高档表采用完全相同的机芯。因为采购需求量大,低档表生产商能以更低价格拿到同档次的零件。对这些售价相差甚远的手表,可以说,“它们拥有相同的心脏,只是它们各自的身世不同、身形不同”。甚至不少标明“瑞士制造”的瑞士手表,表壳、表带等外观零件其实是“中国制造”。
某知名手表的全钢表带在瑞士生产每条300~400瑞士法郎,而放在中国仅需40瑞士法郎。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一些瑞士钟表企业在中国寻找加工企业,这已是瑞士钟表业内不公开却人尽皆知的秘密。
有些手表,或带有特定时代烙印,或是历史见证,确实是有收藏价值。某些品牌一年仅生产十几只有独到技术的限量表,以彰显企业追求卓越技术的形象。因其特殊款式,只面向手表收藏发烧友,而这些表大多早被买家预定,在市场上造成“极具价值”的局面。欧美国家真正的收藏发烧友,确实懂得“把玩”手表,鉴赏手表款式、功能,研究当时制表工艺水平,并不是出于“保值”、“增值”或投资目的。
业内人士指出,若存在“炒家”心态,将手表视为股票,今天买了等着明天炒作升值,恐怕这样的买家要失望了。在中国的拍卖行里,不乏名表亮相,不过,或有价无市、少人问津,或价格未达卖家心理预期,这样的冷场也印证了手表不保值的说法。
在人均收入远高于中国的瑞士,瑞士人会选择什么样的手表?瑞士人告诉记者,昂贵的名表那是卖给外国游客的,瑞士人自己并不在意手表是否是知名品牌,更注重的则是手表的性能、款式和耐用性。记者的一位当地友人,退休前是公司高管,他的手表还是十几年前在苏黎世赶上冬季折扣时买的,当时售价1500瑞士法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