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养迷思,挑战超完美父母

 yagi1 2012-12-22

 作者:林玉珮

 



多人感叹,生了孩子,才知父母难为!别急着抢当直升机父母,随时盘旋在孩子左右。

天下父母心,为人父母总希望孩子有能力赢得未来,却往往因为教养思维或态度上的迷思,反而压抑或妨害孩子发展挫折忍受力。以下是许多父母教养子女时难以穿越的主要迷思:

教养迷思一:「我就是这样长大的」

许多父母常抱怨孩子,「怎么这么浪费、不惜福?」「孩子怎么这么不能吃苦?」然而此一时彼一时,研究指出,当父母愈执着于过去的经验,愈难以同理心来教养孩子,愈容易重蹈自己成长经验的覆辙。

华视总经理李远(小野)坦承,自己考高中考的奇差无比,他父亲看到成绩单跪下来哭,「我被他的反应吓到了」。他父亲那套「高期待」教养方式带给子女长期的焦虑和不安,等他有了孩子以后虽开始怀疑却仍不免对儿子有要求。儿子在小四时曾形容李远看他的眼神很可怕──「眼神很荒凉」。

但李远在儿子进入青少年期后,父子关系有如「哥儿们」,这转折缘故很多,「反省」是其中影响关键,就像儿子形容他「是一个会反省的父亲」,「这是儿子给我的最大赞美。」不断的反省加上不断的自我调整,李远终能超越上一代的「教子有方」,发展出不同的教养脚本。

教养迷思二:「不要给孩子太多的爱,会把孩子宠坏」

雷同的迷思如「不能花太多时间陪孩子,孩子会软弱依赖」、「不要太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会需索无度」「不能太尊重孩子,孩子会目无尊长」「不要让孩子凡事作主,孩子会自私自利」。

事实上,正好相反,当小孩自觉被爱、被尊重,才更容易接受父母的约束,发展同情心,并且愿意承担责任。

「父母绝对不可能用过多的爱宠坏孩子,」美国天普大学心理学教授史坦堡博士非常肯定,因为有太多以亲子关系为主题的研究发现,「那些调适最好的孩子,总是拥有最丰厚的父母之爱」。

不是爱得太多,而是缺乏有效的管教,才会宠坏孩子。

教养迷思三:「我这样做,是为孩子好」

最常见的情况是,父母把孩子送到才艺班、送进补习班,把孩子的时间几乎填得满满,理由是「为了增加孩子未来的竞争力」。

父母做这些是为孩子好,还是安自己的心?曾有一位小二的孩子告诉心理医师陈质采,「我就像笼中鸟,每天从一个笼子被换到另一个笼子。」陈质采问,这样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洪兰一语中的:「想学,没环境会偷着学;不想学,请到李远哲来教化学也没用。」

处心积虑为孩子未雨绸缪布局人生的父母,应该警觉,自己可能变成「直升机父母」,随时盘旋在孩子的左右,过度保护和介入,就像正在雕刻一尊完美的孩子雕像而不是真正的孩子。

父母迷思四:「亲子相处的时间重质不重量」

亲职作家游干桂形容质量不好的亲子相处时间,就像在做「噩梦」,但不只要有质量还要有时间,时间投入愈长,愈有益建立亲子亲密关系,就像为亲子情感账户增加存款。

如果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非常有限,对于孩子在乎的场合,如生日、表演、比赛,或者孩子需要有人谈一谈的时候,父母因故缺席或要等到有空再回来陪孩子,对亲子相处的质量一定会大打折扣。

父母的陪伴很重要,而且愈小的孩子愈是需要。日本有研究发现,青少年犯罪在幼儿3岁之前决定。这听起来很骇人听闻,然而根据板桥地院少年保护官卢苏伟的研究观察,孩子在6岁之前与父母的关系,和孩子未来会不会药物成瘾,或会不会成为一个负责的人,以及未来会不会失去人生的方向等都有相关,「安全的依附经验,是无法等到父母有空了再回来陪伴,」他提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