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总布胡同32号旧忆

 文山书院 2012-12-22

北总布胡同32号旧忆

王福州 《 光明日报 》( 2012年12月22日   12 版)

    人生有些机缘只能遇到一次,过后却留在记忆里。因为工作,更确切地说是因为一个院子——北总布胡同32号的搬迁,我和艺术相遇,在艺术中找到了快乐和归宿。通过这个院子我认识了庭院建筑承载的厚重,感悟了传统美术的肌理血脉,更体会了中国文化人的执著与坚守。

    十年前,按照该地区规划,拟将该院落置换安置到北二环原化工出版社旧址。根据该方案,建筑面积将比原来扩大了近一倍,毗邻青年湖公园。从区位、办公环境和价值量等方面考量,都是不错的选择。但任凭主管部门动员解释,承办建设单位巧舌鼓动,甚至各级领导亲自出面,这个院落的主人人民美术出版社就是不为所动。我作为项目负责人十分费解。一天上午,我和办公室的几名同志来到这个院子。一进大门,周总理手书的“人民美术出版社”七个烫金大字映入眼帘。值班老人介绍院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讲起发生在院子里的故事,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这个院落建筑样式独特,文化承载丰厚。

    北京城以街道和胡同为经脉的棋盘式格局,以雍容的气度包含各具特色的四合院住宅,组成辉煌的民居格局。总布胡同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北京老胡同,明朝时因总捕衙署设在此又叫总捕胡同,清末宣统年间,改叫总布胡同,并且以朝阳门内南小街为界,将总布胡同一分为二,民国时改叫北总布胡同。历经沧桑,北总布胡同32号院内依然保留着为数不多的旧迹和简陋的建筑。虽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遭拆建改建破坏,但还依稀可见旧时的轮廓。

    院内前堂后室,内外区分开来,显示森严的等级秩序。方正对称的格局,尊卑有序的空间,浑厚敦实的风格,浓荫遮蔽的院落,隔绝尘嚣,自成一方天地。院内建筑采用典型的北方官式手法砌筑,色彩凝重,彰显北方文化端庄大方的风格,与素雅灵秀的江南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发生在这条胡同,有近百位历史文化名人在这里住过,演绎了一幕幕辉煌或平凡的篇章。

    这个院落规模不大,空气中弥漫着书卷气息。这里曾是北平国立艺专的旧址。承载着中国美术重任的北平艺专,日伪时期迁至北总布胡同32号。1946年,徐悲鸿北上出任北平艺专校长,现在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图书资料室曾是徐悲鸿的校长办公室。在这里,他呕心沥血,聚集起一大批志同道合者,推行他融合中西的艺术主张。他聘请研究人员如冯法祀、艾中信、李瑞年、孙宗慰、宋步云、文金扬、陈晓南、宗其香等;聚集有名望的遗老耆少如齐白石、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田世光、董希文等;甚至与自己艺术观点相悖的如寿石工等,亦聘请来教授篆刻和古典文学。黄包车夫拉着齐白石到这儿停下,徐悲鸿搀扶着白石老人拄杖到教室讲课,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这个院子里发生的三教授罢教事件和中国画发展的争论,对中国美术产生过重要影响。徐悲鸿决意推行写实主义的新艺术主张,触怒了在艺专国画组兼任的秦仲文、李智超、陈缘督三教授,他们借教学问题爆发成一场论战,引发了罢教事件。因他们同为北平美术会成员,这场风波实质上是国画与西画该如何发展的必然碰撞,迟早要发生。1947年10月15日下午,徐悲鸿在这个院子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讲话,倡导“建立新中国画,既非改良,亦非中西合璧,仅直接师法造化而已”。

    徐悲鸿坚持素描是造型基础、以承继传统为根本,培养出方增先、刘文西、黄胄、杨之光等一批标志性画家,在中国美术史及至世界美术史上留下印记,引领中国美术走向辉煌。同样让徐悲鸿欣赏的画家如齐白石、傅抱石、黄宾虹、张大千等,却恰恰不会素描,不以素描为基础,也不以写实为特征,他们一样成为彪炳千秋的宗师。

    这些争论如同1926年发生在岭南画坛的方(人定)黄(班若)之争,新旧两派都对广东美术作出了贡献,都值得尊敬。这场争论无胜利者亦无失败者,百家争鸣容忍异己,不同观点碰撞亮相,破除了门户之见,共同探求中国画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的路径。这个院子成为中国美术史的一段见证,成为画家和美术爱好者经常谈论的地方。

    自1951年起,这个院子是新中国的出版总署机关,胡愈之、叶圣陶每日来此上班。1956年成为人民美术出版社所在地。一长串革命家、艺术家的名字和这个院子紧密相连,一大批顶尖书画家、编辑、装帧设计家和文艺理论家在这里辛勤耕耘,他们是——萨空了、江丰、王朝闻、蔡若虹、张仃、华君武、叶浅予、朱丹、邵宇、古元、彦涵、王式廓、邹雅、沃渣、力群、曹辛之、徐燕荪、王叔晖、刘继卣、卢光照、林锴、姜维朴、黄苗子、沈鹏等等。

    人民美术出版社作为中国美术出版业的龙头与中坚,除记述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的主流艺术与知名艺术家外,还关注年画、漫画、连环画、插图、装饰画、宣传画和实用美术等小画种,大气包容,给不同层次的人群带来欢乐,滋润心灵,产生了深远的精神影响。今天,北总布胡同32号作为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所在地,依然矗立,依旧美丽。

    文脉肌理要延续,离不开建筑载体。冯骥才指出:“任何城市的文化都是一个地域人们审美积累的结果,是历史不断积累形成的,而不是某些人就能决定的。当城市文化与政绩相联系,而政绩又与产业、旅游开发相结合,则充满了暴发户的色彩。”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更是凝固的文化,体现灵魂、哲学和精神,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院落组合,都包含华夏先哲的智慧,是一笔极其丰厚、弥足珍贵的宝藏。

    历史的真实是用属于它的细节证实的,文化遗存是有生命的,生命充满了故事,故事成为历史,历史变为文化,长久留存人们心中。我们对历史遗存应该有更新的判定标准,需要探索和提炼科学的保护理论和方法。文物保护规划应当进入城市总体规划并居核心地位,文化发展繁荣才能落到实处。我经历了北总布胡同32号搬迁的过程,体味了院落内不同时期每个角落发生的不平凡故事,至今记忆犹新。祝北总布胡同32号永远美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