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麒麟合创】塔岗,探花故里别样的风景——走进农耕时代东坑之塔岗(四)

 麒麟合创 2012-12-22

塔岗,探花故里别样的风景

                                                           


——走进农耕时代东坑之塔岗(四)


总策划:舞者  作者:巨野子木  醉红颜




塔岗,探花故里的别样风景.jpg

塔岗,探花故里的别样风景



     2012年6月25日,我们首次来塔岗时,恰逢细雨绵绵,一条宽阔的马路直通村中,两侧耸立着如伞的大王椰子树,呈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

    路之右侧竖一塔岗村标:大理石砌成的方台上立着三个扭动的人字型的不锈钢支架,每片支架上凸显“塔岗村”的字样,再向上就是三只手托起的一个不锈钢圆球。



2村史刻在塔岗村的标志底座上,刻在塔岗人民的心里.jpg

村史刻在塔岗村的标志底座上,刻在塔岗人民的心里





     方台上镶嵌着一块《塔岗村志》的石刻,其中关于村标的阐释意义为:“塔岗村下属三个村民小组,此塑像造型由三个优美的拟人造型组成,成为本村的标志,象征这三个村民小组的人民团结一致,奋进向上的气势,紧紧团结在一起,托起美好的明天,为了繁荣富强,展翅腾飞。标志的外型优美,姿态舒展富有生命力,亦代表本村居民,本村的港澳海外同胞,前来本村投资的客商犹如拧成一股进取的力量,信心百倍,奔向富裕的前程。”



3塔岗标志底座上的村史.jpg

塔岗标志底座上的村史


·


     站立在塔岗村的标志前,村委会的大楼矗立面前。我们缓步来到村委会,恰逢村委会有人值班,表明来意后,年轻的李先生为我们复印了《东坑镇志》中关于塔岗的介绍,并带我们走进塔岗李氏宗祠。




1探花公李昂英出自塔岗李氏.jpg

微雨中,塔岗的李氏宗祠是那个伫立在村口等着游子归来的老者




   “塔岗村何时立村?李氏的先祖从何而来?”我们站在李氏宗祠前的湿漉漉的地塘前,自然而然地问。

4站在李氏宗祠的牌匾下,我们溯源塔岗李姓.jpg

站在李氏宗祠的牌匾下,我们溯源塔岗李姓

     “《东坑镇志》载立村时间为南宋末年。先祖李韬率四子,自番禺鹭江始迁东莞。长子而栗居塘角,二子而立居塔岗,三子而恭居牛浦,四子而温居草塘。”李先生对家乡的历史颇为熟悉。




     “不知塔岗村名因何得名?”我们经常会了解村名的来源。




     “听村里老人讲,最先居住在上车岗,后迁到塔岗的。因当时村庄座落在小山岗上,村前恰好有一座花塔,故有此名,”李先生虽然年轻,却也侃侃而谈,“可惜!花塔已经拆毁了。”



5李先生虽然年轻,但是喜欢听村中老人讲村里古老的故事.jpg

李先生虽然年轻,但是喜欢听村中老人讲村里古老的故事





     李氏宗祠为典型的岭南三开间三进深的院落式建筑,为硬山顶,砖木结构,抬梁式与穿斗式木作梁架,青砖砌墙,红石柱础,两侧包台,板瓦覆顶,三进山墙均为镬耳。


6李氏宗祠三进山墙均为镬耳.jpg

李氏宗祠三进山墙均为镬耳


     门口悬挂一副木制对联,上联“礼传柱史”,下联“学绍崔丞”,其意是继承先祖的礼仪和学识。门上横“李氏宗祠”四个金色大字,牌匾下石钉雕刻日月二神。匾上有“八仙图”、“如意图”、“吉祥图”,传统用墨技法,线条勾勒,构图和谐,虽然翻修时重描过,但依然感觉古意盎然。两侧廊下绘有“高山流水”、“幽谷泉声”中国传统水墨画。虽未入祠,已觉书香气息渐浓。

7李氏宗祠大门上的《幽谷泉声》图.jpg

李氏宗祠大门上的《幽谷泉声》图


`

8《如意》、《吉祥》图承载着塔岗人民祖祖辈辈美好的愿望.jpg

《如意》、《吉祥》图承载着塔岗人民祖祖辈辈美好的愿望




    祠堂门大开,一位带雨笠的中年妇女从门后闪出来,将高约半米的木门坎拆下,我们一边感谢一边迈进祠堂。祠堂中门也敞开着,两侧挂有对联“鹭序联翩一转身便居要地;天颜咫尺再进步也到中堂”。据说这幅对联道出了探花公应试历程和高中后的官职地位。



   头进左侧墙壁上镶嵌着一块“蔴涌甞田碑記”的石刻,与塔子头李氏宗祠的一模一样,当初塔岗、塔子头、坑美(尾)三村各执一块石碑作为凭证,也是三家均为李韬后人的明证。




9“麻涌田尝碑记”为李韬后人的明证.jpg

“麻涌田尝碑记”为李韬后人的明证




      一抬头,目光穿过天井,二进的“久远堂”三字扑面而来,一面开灯的灯笼悬于中堂。




     我们穿过行于右侧走廊,发现廊下有石碑两块,一为1988年11月所立“久远堂重修碑记”,另一为民 国拾七年十一月所立“重修塔溪久远堂李氏宗祠各兄弟捐款序”。

一盏正月时开灯的灯笼悬在“久远堂”中.jpg

一盏正月时开灯的灯笼悬在“久远堂”中

`



     二进中堂神龛中端坐塔岗始祖探花公李昴英的塑像。塑像正襟危坐,面如沉水,虎目似电,手执玉笏,流露刚直不阿的气质,令人肃然。神龛两侧对联“祖德绵延,历宋元明清而赐祭;宗支繁衍,合仙才益俊以同源”。原来此联中已经镶嵌了李氏仙芝祖、才举公、益忱天棐、益信天亮及俊明昴英。神龛横批“岭表名贤”。




     塑像下方石台刻有李昴英生平。“李昴英,南宋名人(1201-1257年),字俊明,自号文溪,卒后谥忠简。后人称之为李忠简。二十五岁殿试中探花。塔溪族人均为李昴英后裔。戊辰年久远堂重修,旅港同胞捐资建塑像……”



    《东坑镇志》中有较详记载:“李昴英,字俊明,号文溪。番禺人,南宋宝庆二年(1126年)参加京都殿试,中进士一甲第三名,官至吏部侍郎,从二品,死后谥‘忠简’。他为官清正廉明,不惧权势,敢与史蒿之、贾似道等权奸作半争,当朝谏奏,皇帝赞他‘南人无党’。他为人仗义,常捐俸禄以赈灾。政绩超卓。




    淳诂六年(1246),为君进言,谏君不从,便弃官归隐于羊城文溪。后人为纪念他,在广州建探花公塑像,光绪年间由东莞久远堂将其塑像迁回塔岗久远堂。




10探花公李昂英的塑像.jpg

探花公李昂英的塑像于光绪年间由广州迁回东莞久远堂





     中堂前有两根红粉石柱,主体金钟架用四根坤甸木支撑。其中前面两根木柱上有对联“问礼犹识龙柱下典型统会禹汤文武;试方称倚马陇西声价特超韩柳欧苏。”对联十分大气,夸赞李氏先祖老子李聃学问大,赞赏李白才学高,这也是中国人的秉性,以同姓为荣,概莫例外,同时也将夸耀李昴英才学堪比先人。



11从二进的对联可见探花公早已成为塔岗人民的骄傲.jpg

从二进的对联可见探花公早已成为塔岗人民的骄傲



     中堂有两个拱门,一曰 “出悌” ,一曰“入孝”,儒家之风时时可见。此刻,村委的李先生有事离开。




      “出悌”、“入孝”出自《弟 子规》的一个小标题“入则孝,出则悌”。“悌”,是指弟对兄的尊敬和恭顺。意思是“在外孝顺兄长,在家孝顺父母。”



12李氏宗祠中的出悌入孝之门.jpg

李氏宗祠中的出悌入孝之门

`


     过“入孝”门,三进依然一天井,两廊的四个院结构,堂上摆放李氏宋元时祖先牌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塔岗李氏的谱脉源流:一世祖李仙芝、二世祖李才举、三世祖天棐、三亮、四世祖李昴英、六世祖李带河、七世祖李而立、八世祖子达、子通、子道……





13李氏宗祠的第三进神龛上供着祖先排位,我们向李氏先祖合十行礼.jpg

李氏宗祠的第三进神龛上供着祖先排位,我们向李氏先祖合十行礼



   从神位分布可以看出两点存疑:其一,为何不见五世祖之牌位?其二,七世祖李而立之父应为李韬,而牌位显示为李带河,不知二者是否为一人?



14探花公李昂英的排位居二排中间.jpg

探花公李昂英的排位居二排中间




     瞻仰完李氏祖先牌位,我们回转身,打量细雨中斑驳的镬耳,凌空倒立的五彩鳌鱼,一字排开的绿莹莹的滴水,房顶上葱郁的棒叶落地生根,剥蚀的红粉石柱础……无不透露着李氏宗祠七百多年的风雨沧桑……



转身抬头,碧瓦上的棒叶落地生花依旧茂盛,生命,就是如此的顽强!.jpg

转身抬头,碧瓦上的棒叶落地生花依旧茂盛,生命,就是如此的顽强!




    穿过中堂时,我们发现墙上像框中的几第照片记录了1988年重修祠堂的情景。




      第一张照片:19881220日,宗祠刚刚修好塔岗众人合影留念。虽然改革开放已经十年,但从照片中塔岗兄弟的服饰来看仍然是传统的保守的,颜色也是一律的老蓝色、黑色,面对祠堂的修复,人们的脸上并没有看到太多的惊喜。


15墙上的老照片1.jpg

1988年12月20日,塔岗兄弟在祠堂前合影留念





    第二张照片:照片上的妇女头带凉帽,喜气洋洋地摘菜,手脚麻利地帮厨,可见宗祠的重修是村中的一大件事。



凉帽下的笑靥如花.jpg

l

凉帽下的笑靥如花



    第三张照片:宗祠峻工时,请舞狮队过来庆典,并到后堂李氏先祖牌位前祭拜、上香。



舞狮子,贺竣工.jpg

舞狮子,贺竣工





    我们踱出祠堂,天色已经放晴,一位老婆婆正手握竹爪耙将柴扒开,晒一晒,旁边婆婆的小曾孙子正好奇地望着我们。




    祠堂右侧月梁上的木墩刻有“英雄会”;左侧亦刻有古代戏剧中的人物,木刻上的金粉仍有残存。檐板上的雕刻十分精美,其中我们又注意到那个祠堂装饰中常见的似狐似鼠似麒麟的动物。


欲与房檐下的这只似狐似鼠似麒麟的吉祥物对话,却不知如何称呼他…….jpg

欲与檐挡板上的这只似狐似鼠似麒麟的吉祥物对话,却不知道如何称呼他……


   一只麻雀“嗖”地一下飞到二进中堂的屋脊上,我们突然间发现屋脊上的灰塑原来为双凤朝阳,而轻捷的麻雀似乎与凤凰私语,把我们的思想引向辽阔的天空……




    刚刚晒完柴的老婆婆坐在祠堂包台上休息,我们过去搭讪:“婆婆,这间祠堂前几年重修过?”

屋脊上双凤牡丹寓意富贵吉祥.jpg

屋脊上的丹凤朝阳寓意富贵吉祥


   “重修过。也没有怎么大修,还保留着原样,”婆婆慈祥地笑着应道,“看,这些廊下的画也是原来的,只是描了描。”




   “七八百年的祠堂保存到现在已经很了不起了,”我们面对李氏宗祠由衷地赞叹道,“现在祠堂成了老人活动中心。”




     “解放前后,祠堂做过塔岗小学,”老婆婆愉快地回忆道,“以前我们大祠堂的鳌鱼可高可大了。比我人还高呢!祠堂前立了很多旗杆石呢!”



如今屋脊上的鳌鱼显然不如以前的高大了!.jpg

如今屋脊上的鳌鱼显然不如从前了!




   “从小就听父亲说东坑的塔岗跟我们常平横江厦是兄弟,到底是那一辈先祖是亲兄弟呢?”说起祠堂,红颜不禁索源自己的宗族。




    “听老人讲,塔岗与常平横江厦并不是同一先祖,只因为大家姓李,并且关系特别好,故而大家都以兄弟相称。”婆婆絮絮地说,一边揽过曾孙儿,“彭屋与塔岗是表亲,所以横江厦也与彭屋以表亲相称,并且世代通婚。”




    “我们在彭屋听说塔岗有一门无耳大炮,不是真假?”我们特别想揭秘这个大炮的故事。




    “真有!”老婆婆肯定地说,“清朝时,塔岗买了一口大炮。炮身有两个人那么长,炮筒有三四个手指厚。还有四轮的铁炮架,可以前后左右活动。”




    “不知这门炮是哪儿买来的?”我们尝试着问。




    “佛山。听老人们说是太平天国时的大炮,丢在佛山。”婆婆喜欢到祠堂来听人聊天,知道村里的事的确很多,“佛山人用大船运来卖,被我们买了过来。”




我们不知道塔岗的“无耳大炮”跟我们在虎门硝烟池遗址拍到的大炮有什么不一样.jpg

我们不知道塔岗的“无耳大炮”跟我们在虎门硝烟池遗址看到的大炮是否一样



    “塔岗为要买大炮呢?”个中原因颇为费解。




    “那时候,各村都争田争水,经常打斗,不时有人被打死,”婆婆的话令我们置身于那个农耕的时代,稻田、水源便是农村人的生命,“村里有了大炮,各村都不敢小看塔岗。”




   “大炮的威力如何?”我们在虎门行走时,威远炮台、沙角炮台、硝烟池都摆有许多大炮,看起来笨笨的,实在不知它们的杀伤力如何?




     “买回来后,村里人就想试一试大炮的威力,把它推到村外地塘,”婆婆对这门大炮的故事熟悉到每个细节,“选好位置,把炮口对着天空。装满火药,用麻布做成一条长长的引信。”



    “响了吗?”这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点火的人用棉袄包着耳朵,在通鼓响后点火,”婆婆仍在不紧不慢地说着,“轰隆一声,漫天大雾,旁边的几个木桶和鸡笼都震飞了,落在半里之外的大水田里。”


    “装炮弹了吗?”仍然想知道更多的细节。




    “装炮弹那不了得!”婆婆煞有介事地说,“炮弹就是生铁铸造的圆球,重七十码斤。”




    “大炮真是塔岗的一宝!”我们也感慨地说。




      “很多村子都想买这门大炮。村民都不答应,也就成了塔岗镇村之宝了。”婆婆脸上绽入出自豪的光彩。




     “听说有同宗的兄弟与外村闹纠纷,来塔岗借大炮的事有吗?”我们在彭屋时就听说过这件事。



老人家八十多岁了,她给我们讲塔岗和横江厦兄弟情深的老故事.jpg

老人八十多岁了,她给我们讲塔岗的老故事

    “解放前,高英和竹山争水田打了起来。当时,同姓相帮,高英姓李,塔岗、横岗厦也姓,当然帮高英;竹山姓谢,新门楼也姓谢,当然帮竹山,”婆婆对塔岗这件事记忆深刻,“你们横岗厦的兄弟挑着炸药到塔岗,请塔岗开炮打新门楼。”


      “打了吗?”我们也吓了一跳,这大炮一响也不是闹着玩的,要伤多少人啊!




      “塔岗族长坚决不同意,这才避过一场灾难。”婆婆说罢,欣慰地笑了。




      2012111日,我们电话采访了常平横江厦年近八旬老人泰叔,他告诉我们:“横江厦的始祖叫竹隐公,与塔岗的李姓不是同一支,但是我们的关系非常好,以兄弟相称。旧时兄弟之间有困难都是互相照应的。以前与谢姓械斗,横江厦和高英、麻岭等李氏兄弟到塔岗搬救兵,希望塔岗出动那门无耳大炮,结果被彭屋的表亲舅公出来劝住,免去一场血战……”



2012年11月1日,我们电话采访了常平横江厦的泰叔.jpg

2012年11月1日,我们电话采访了常平横江厦的泰叔





    “横江厦在这农历五月初七八有舞旱龙的习俗,请问你们这里有这个习俗吗?”我们还想探寻更多的相同之处。


     “我们不舞旱龙,我们扒水上龙船。以前我们在寒溪河上扒龙船!我们也敲着锣打着鼓扒龙船,还吃龙船饭!”婆婆谈起龙舟特别有精神,随之有叹息起来,“可是现在河道越来越窄,而且污染严重所以现在都没有人扒了。”

2011年6月5日,子木向道滘南城的吴先生学习扒龙舟.jpg

2011年6月5日,子木向道滘南城的吴先生学习扒龙舟



    “刚才看到祠堂里挂着开灯的灯笼都已经褪色,不知什么时候才烧掉?”我们走过东莞许多地方,烧掉灯笼的时间不尽相同。


     “我们年头开灯,把灯笼挂在祠堂里一年,到了年底的时候才化掉(化:这里指烧掉)。”婆婆一说,我们才明白这习俗的差距还真是蛮大的。


    记得去年正月十六在大岭山行走时,恰逢一位中年妇女化灯笼,我们颇有感慨:“真是十里不同俗啊!”
将开灯时的花灯化掉,仪式其实并不复杂.jpg





     “你们现在祠堂看到挂了多少盏灯,那就是我们村里添了多少丁。”婆婆再次提醒我们开灯灯笼与村里新添人口的关系。


“只有一个灯笼,看来今天塔岗又添了一男丁!”我们反应也快,“记得大岭山金桔岭叶氏大祠堂里悬挂许多灯笼,有时一年会遇到十几个开灯的父亲。”


“婆婆今年多大啦?”看着婆婆高兴,我们笑问。
[attach]718313[/attach]


“我今年八十七岁,我的老头子九十五岁了,这个是我的曾孙。”婆婆开心地向我们介绍身边的孩子。


“真没有看出来哦!以为婆婆才五、六十岁啊!刚才我们误会这孩子是您小孙子,原来是曾孙子。您老真是高寿啊!”我们刚才果真没有看出来哦,无论小的或者老的。


“我们村里还有一位老太太100岁呢!”婆婆自豪地向我们介绍着,发现我们抬头看门头,“那两个公仔(日月神)都是以前的,只有那些画是后来翻新的。”

16老婆婆正手握竹爪耙将柴扒开,小曾孙好奇地看着我们.jpg
……


告别老婆婆,我们站在李氏宗祠前地塘上,再次回眸这座七百多年的古建筑,想像着当初的李氏初来塔岗时的艰辛,想像着后世子孙昌盛枝繁叶茂的发展,想像着构筑宗祠促团结的良苦用心,想像着书声朗朗的昔日学子……


我们再次迈步走向探花故里的老街陋巷寻方其中潜藏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麒麟合创】系列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总策划:舞者 作者:巨野子木 醉红颜感谢支持与关注!




【麒麟合创】山川贡瑞塔子头——走近农耕时代的东坑之塔岗(一)
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049577&extra=page%3D1

【麒麟合创】北帝庙,渐行渐远的农耕缩影——走进农耕时代的东坑之塔岗(二)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052505&extra=page%3D2

【麒麟合创】塔子岗,从彩绘中走来——走进农耕时代的东坑之塔岗(三)
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055070&extra=page%3D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