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莞,红粉石的故乡——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寻访红石文化系列(一)

 麒麟合创 2012-12-22

东莞,红粉石的故乡


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寻访红石文化系列(一)


总策划:舞者  作者:巨野子木  醉红颜



石排燕岭曾经是东莞最早的红粉石采石场.jpg

石排燕岭曾经是东莞最早的红粉石采石场

`


    我们在长达五年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中,足迹从莞城向东莞三十多个镇区辐射,走访超过二百座古村落,采访过许许多多的东莞人,拍摄了十五万张忠实地反映当下东莞城乡的真实面貌的照片,记录了愈百万字勾勒东莞快速由乡镇向城市变化的时代痕迹的文章……


    摹然回首,我们发现无论是初期莞城建筑,还是五年来我们所接触到的建筑,无一例外存在着一种建筑材料牢牢地吸引着我们的眼球,这就是—红砂岩,东莞民间称之为“红粉石”、“红麻石”、“红石”、“丹石”,而莞人最喜欢的称谓还是“红粉石”。


    红粉石,在东莞古代建筑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成为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红粉石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优美的艺术形式沉淀了东莞深厚的历史底蕴,传承了数千年来的人文风俗,构成了东莞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莞城西城楼大量地采用了红粉石.jpg

莞城西城楼的红粉石仍在,曾经的城墙何在?



·

    追溯红粉石家史,我们在参观南越王墓时就发现红粉石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就东莞来说,可以上溯到北宋,明、清时期红粉石作为建筑材料极为盛行,一直延续到民 国时,仍有应用。


    东莞,当之无愧为红粉石的故乡。因为不论是莞城城楼的基础,还是遍布乡村的祠堂、庙宇的建筑构件,不论是城乡街道或小巷,还是江堤、桥涵,不论园林建筑的亭台楼阁,还是普通民居,甚至是官府衙门,无不呈现红粉石的娇艳多姿的魅影,成为东莞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东莞元素。



红粉石的“翥亭家塾”牌匾现存于可园.jpg

红粉石的“翥亭家塾”牌匾现存于可园

·



   当前,东莞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传统村落消失的速度愈来愈快,自然红粉石这种传统的建筑材料亦将随之消失,实在令人惋惜,惋惜之余我们便想做点实际的工作……


    为此,我们踏上“东莞·红粉石的故乡”发现之旅,努力揭开红粉石源头的神秘面纱,寻访城乡间红粉石的经典建筑,搜罗潜藏在民间的红粉石文化,展现红粉石故乡人们的百姿千态的生活现状,留下红粉石故乡人们最真实的记忆……








对话·百年孤独的燕岭




[attach]725775[/attach]

静水、绿树、红石相辉映,那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


        2012122日,我们决定一探红粉石的故里—燕岭古采石场。虽然已是北方飘雪的农历十月,可东莞天气仍然是阴雨连绵,直让人怀疑是否已是早春的的提前……但一切因素都不足以阻挡我们行走“红石之乡”的热情。


    来到石排镇燕岭,两棵与山比肩的淡绿的杉树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湿漉漉的断崖裸露丝缕的红痕,右侧是梯田式的黑色山体。“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被刷成黄色,格外醒目,上刻“燕岭古采石场遗址——燕窝村摩崖石刻”。


刷上黄油漆的燕岭古采石场遗址石碑.jpg

刷上黄油漆的燕岭古采石场遗址石碑


·


    我们第一时间还是关注到悬崖峭壁上的摩崖石刻,打着伞站在石刻对面山崖下,“咸钦燕岭”四个楷书大字赫赫然,其字形巨大壮观,书风雄浑俊逸,古意盎然。前有题诗,后有落款,未等细观,我们决定还是上山观景。





摩崖石刻是我们第一目标,怎可只仰视一下了得?.jpg

摩崖石刻是我们第一目标,怎可只仰视一下了得?








    细雨迷蒙,我们踏着一阶又一阶的采石槽向山上攀登,石槽周边布满规则的石纤痕,或横或纵或点或线,记录着数百年来采石场工人的艰辛和荣光。可以想象当年采石的繁华和热闹,而今只余空山数座,不见当年采石人,石隙中野草萋萋,见证着采石场荣与枯。

湿滑的红石崖上布满了采石时留下的痕迹.jpg

湿滑的红石崖上布满了当年采石时留下的痕迹


·



     我们小心翼翼地在红砂岩壁上前,脚下踩着湿漉漉的岩石和青草,经过崖边摇曳的篁竹,很快就到了山顶。



我们打着伞小心翼翼地爬上石崖.jpg

我们打着伞小心翼翼地爬上石崖

·





     极目四望,野田棋布,青山隐隐。我们的正前方老屋林立,鳞次栉比,料想是燕窝村,村前一洼碧玉般的池塘,视线越过池塘上倒影打量着对面石螺山上的炮楼和水塔。左手边是峭壁,山下为一水塘,对面为高达数十米的红砂岩断壁,如刀削斧砍,望之生畏。崖上绿树天生,藤萝密布,不时有树枝悬于半空,倒映水中,妙趣横生。


     我们立于燕岭之颠,探寻着燕岭的山系走向。《石排镇志》如此记载:“石排镇西面与茶山镇交界处隆起的红砂岩岭脉即云岗岭脉,是石龙岭脉的延续,在石排境内由西向东延伸,至燕岭一分为二:偏北一脉向东延至石贝村附近,长度约4.8公里;偏南一脉延伸至村头村附近,长度约9.2公里。”明确了燕岭的走向,我们决定逐一行走,将东莞红粉石的采石场遗迹完整地拍摄并记录之。



静水、绿树、红石相辉映,连绵细雨中让人以为是早春时节了!.jpg

静水、绿树、红石……那是怎样的一幅图画!


·

     我们俯视着这个人工采石所造成的巨大石坑,想象着这些红粉石的石条在石匠们的加工下,变成了东莞地区古建筑墙基、柱础、石柱、门框、石雕、古井和巷道,构成了东莞地区独特的红粉石的风景。


     不过,又一个问题浮现:这么庞大和沉重的红粉石构件是如何运到东莞及至珠三角地区的呢?原来燕窝村濒临东江,借助东江水上交通之便利,红粉石材源源不断地运往东莞各地及珠三角地区,成为最主要的建筑基材。




子木老师一边打着伞登上石崖,一边兴致勃勃地讲在《石排镇志》上读到的关于红粉石的记载.jpg

子木老师一边打着伞登上石崖,一边兴致勃勃地讲在《石排镇志》上读到的关于红粉石的记载

·


    我们企图猜测采石场的开采时间,但无法确定具体时间,如果我们从就地取材因素考虑,加之东莞境内普通使用的红粉石材,我们可以大胆推断燕岭古采石场的开采年代不会晚于明、清,或许更早至宋代。


    山脊上生长着仙人掌、霸王花、朗鸡草等,裸露的山石不时有剥落的现象,露出鲜艳夺目的红粉石的本色,石边的一簇黄竹相衬,画意浓郁。



站在山崖上看对面陡峭的山崖,寻找传说中的摩崖石刻.jpg

站在摩崖石刻对面的山崖上,品山之色、山之味、山之灵性……



     我们慢慢下山,慢慢品悟山之色,山之味,山之灵性……


     午后,天色放晴,久违的太阳露出了笑容,我们非常开心地感恩上帝给予我们的好天气。我们再次来到燕岭,赤色的山体包裹青苔下,显示浅墨绿色,偶尔有一道血色的岩体分外夺目,衫树枝下的“咸钦燕岭”愈发清晰,我们站在崖刻下仔细玩味。


天放晴了,摩崖石刻则更加清晰了!.jpg

天放晴了,摩崖石刻则更加清晰了!



`


    石刻落款为“大清光绪岁次庚寅闰二月榖旦子昌孙奭敬题并书”,原来这石刻是石龙富商孙奭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所为。他因钟情于燕岭的旖旎风光,不仅在燕岭结庐而居,而且题词、诗文并刻石记之,以抒胸中愉悦之情,石壁刻其四言诗曰:“文卿大雅,身体广胖。结庐燕岭,万物静观。鱼池逐荔,花鸟啼红。千村明月,迭嶂清风。与人同兴,佳景时逢。高山仰止,书赠铭峰。”可见燕岭采石场古今之美,之雅,之趣,难得古人活得如此潇洒,为无边风月可以结庐以伴,着实羡煞现代人。



清代富商孙奭曾题诗词于燕岭石崖,为无边风月结庐于此.jpg

清代富商孙奭曾题诗词于燕岭石崖,为无边风月结庐于此


·

    池塘的对面植有几株蕉树,亦有几畦菜蔬,被雨水洗染一新,我们又探得一条野径,可以绕到池塘的对面,采石的遗迹一如犬牙,参差交错。再回首,衫树与巉岩倒映水中,映出一幅山石水云图,而临水的岩壁状如神工鬼斧所为,峭拔险峻,呼之欲来。


    继续向前,仍是一个塘,塘边苍劲的芒果树虬枝盘旋,仍然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顺势左拐,沿山间小径前行,翠竹合抱,野花似锦,山坡上农家开辟的菜地令我们侧目,红色的土壤,周边堆砌整齐的红粉石碎块,我们见证了红粉石风化后的土地,肥沃而充满生机,因为那硕果累累的木瓜树便是明证,充分说明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勤劳。


红色的土地上有我们可爱的家园.jpg

红色的土地上有我们可爱的家园


`
    我们继续顺红粉石砌边的菜地栅栏旁的窄路徐徐前进,蕉林、竹林、榕树、芒果交替相伴,地上的黄叶铺了厚厚的一层,不时有大小不一的野芋从黄叶中冒出来,水灵水灵的,山间的空气极为清新,虽然经历了一上午的行走,但此刻精神仍然极好。


    我们终于绕到池塘的另一侧,曲曲折折的塘沿昭示这儿曾经是采石场的一部分,斜斜的山坡插入水中,山坡上残留着采石后的痕迹。

翠绿欲滴的树丛中,忽见以红粉石做门边的围门.jpg

翠绿欲滴的树丛中,忽见以红粉石做门边的围门






     一抬头,一个青砖红粉石框的围门横在路中,原来这儿已是燕窝村了。

    燕岭的采石场的探索暂告一段落,但与燕岭的对话仍在继续……(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麒麟合创】系列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总策划:舞者 作者:巨野子木 醉红颜”感谢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