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沈周《九段锦》册

 苏迷 2012-12-23
 
  近期在苏州博物馆二楼吴门书画展馆展出的“石田大穰———吴门画派之沈周特展”中看到一套装潢极为精美考究的设色册页,名为《九段锦》,乃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庋藏珍物。笔者就展厅展出的这帧“芦汀采菱”图说起,道其一二,以飨观众。
  沈周(1427-1509),字启南、晚号白石翁,明代苏州人。“芦汀采菱”图描绘了一派苏州水乡的旖旎风光。画面景色秋高气爽、江澄如练,深塘之上采菱人摇船采摘,小艇或三或五荡漾随波,饶有诗意。布景采用倪云林一水两岸图式,构图力求平稳,于平中求奇,境界宁静优雅,洋溢着平和怡适的情调。画面上方有恩师杜琼(号东原耕者)的小楷题识,才知是沈周的弟弟沈继南拿着哥哥所作之画“采菱图”求杜东原写诗,曰:“苕溪秋高水初落,菱花已老菱生角。红裙绿髻谁家娘,小艇如梭不停泊。三三五五共采菱,纤纤十指寒如冰。不怕手寒并刺损,只恐归家无斗升。湖州人家风俗美,男解耕田女丝枲。采菱即是采桑人,又与夫家幼生理。日落青山起莫烟,湖波十里镜中天。清歌一曲循归路,不似耶溪唱采莲。继南出其兄石田生所画采菱图求诗,一时不能即就,因书旧作如上,然鄙景与诗意颇合无云可也。”署年成化七年辛卯(1471),时年杜东原76岁,沈周45岁。此时的沈周,绘画虽取法宋元笔意,却同元末画家隐逸山林所传导的幽旷空寂的境界迥异,注入了一种体验生活的愉悦之情。石田先生笔下的采菱人就此次展览所见书画便有三幅,另二帧分别为南京博物院所藏《东庄图》册之一“菱豪”图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弆的《采菱图》轴,在呈现文人气息的同时又不失活泼灵动的风貌,以及关注民生的情怀。石田先生可谓关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关怀当时百姓的生存环境以及精神和心理状态,对身边之景、眼见之物进行艺术语言及形式的探究,对这位关注民生、重视农桑的古代文人,笔者真由衷敬佩。《九段锦》 册页曾著录于卞永誉(1645-1712)《式古堂书画汇考》,并著录于高士奇(1645-1704)《江村消夏録》,可谓声名远播。沈周弟子文徵明曾在老师名作《庐山高》上题识,阐述其绘画风格流变时说:“自其少时作画已脱去家习,上师古人,有所摹临,辄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小景。至四十始拓为大幅,粗枝大叶,草草而成。虽天真烂发,而矩度点染,不若向时精工矣。”说明石田先生此等小景图册乃是“细沈”画风的巅峰之作,与他晚年所作兀傲雄劲之态大相径庭。明成化七年(1471)正是画风“由细变粗,由繁入简”的关键时期。明人张丑《清河书画舫》载,沈周曾赠送给弟弟继南画册共有十二帧,大小不足咫尺,是沈周早年之笔,画风精谨秀润。每幅有杜东原蝇头小楷题咏兼启南自题,今天观赏“芦汀采菱”图与所记载相符合,应是这十二幅册页之一。《九段锦》 册页清初流入鉴藏大家高士奇府上时,不知何故已丢失三张册页。于是高士奇收集起其它九张精品册页集成此册,故名“九段锦”。一仿赵孟頫青绿山水图、二仿王蒙携琴访友图、三仿吴镇苍山樵归图、四仿赵伯驹田家耕作图、五仿惠崇青山红树图、六仿王绂野客渡桥图、七仿赵雍寒林归艇图、八仿李成雪山图、九仿赵大年芦汀采菱图。之后归广东提学翁嵩年(1647-1728),其人宝爱尤佳,揽怀三十余年。至乾隆年间东阁大学士梁诗正(1697-1763)购得时只存六页,丢失了仿王蒙、吴镇、李成三幅以及董其昌的题跋,甚为可惜!光绪二十七年(1901)前后,册页始归著名政治家、皇室重臣、满洲翘楚端方所有,并重新装裱题识。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值端方出使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瑞典、挪威、奥地利、俄国十国考察宪政归来,出任两江总督,端方邀请幕僚好友在南京宝华盦家中共赏其庋藏金石书画。众人皆以浭阳尚书所藏此册页,堪称“细沈”画作中登峰造极之物。然世事弄人,光绪三十五年(1909)端方出任直隶总督仅数月,就被人参以办理慈禧太后丧葬事宜不敬而被革职。参奏端方的是李鸿章的孙子李国杰,李国杰称端方私自遣人给葬礼拍照,“全无心肝”,并在风水墙外安设电线杆,破坏风水。如果不是1911年川鄂保路运动风起云涌,端方的政治前途,或将在1909年终结。鉴于端方曾任职川鄂,并有显赫政绩,清廷在宣统三年(1911)又重新起用端方,入川镇压保路运动,为起义新军所杀。于是辛亥年增添了一员满清职位最高的牺牲者。端方死后,家小无以为靠,日渐没落而贫困,靠变卖家当为营生,以致遗物零落。现存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一套商朝青铜器便可视为一例,乃其家族以约20万两白银的价格卖给商人福开森,后辗转入美国。同样《九段锦》册页也没有逃脱相同的命运,日本藏家长尾甲在册后题识中道出了原委:1921年夏天,一位上海的朋友拿此套册页来待价而沽,长尾甲爱之不已,但欠囊中羞涩,只能眼睁睁看着好友林君蔚堂横刀夺爱。想来蔚堂先生也真机缘巧合,并财力雄厚,眼力与魄力俱佳。这《九段锦》册遂渡海东去日本,今归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五百四十余年来,此册辗转流离,或得或失,总归无恙。今重回故土展览,能得以获观,实乃荣幸之至。唯独存留海外,不能完璧,斯为恨事!盼延平之剑归阁,合浦之珠完璧!
  ■文/王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