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十二节 三次上书的杜预

 庶民临风 2012-12-24
   杜预被任命为荆州都督诸军事以后,立马来到襄阳,积极进行军事部署,把目光再次聚集到西陵。此时镇守西陵的西陵督是吴国名将张政。虽然从陆逊到他的儿子,从没有放松过对西陵的控制,并且陆抗临死之前,还抱病上书,要加强西陵的防务,西陵是孙吴的西大门,丢掉西陵则整个荆州不保。但是,孙皓还是受“荆州兵灭扬州兵”民谣的蛊惑,逐渐消弱驻扎在这里的兵力,防止部下造反。猪一样的孙皓,难道没有想到,晋国的荆州兵也可以从西陵顺江而下,灭掉自己的扬州兵吗?
  灭东吴必先得西陵,得西陵必先除张政。
  杜预屁股还没有做热,就悄悄从军队中挑选了一批精壮的将士,突然偷袭张政。可能是张政还沉浸在羊祜和陆抗达成的和平相处的环境里,还是瞧不起不懂骑射的杜预,根本没有把杜预的到来放在眼里,反正没有做好军事部署,而且杜预还不遵守羊祜的打仗规则,张政自然吃了个大败仗。张政感到很委屈,还派人去质问杜预,怎么不按以前的章法打仗啊,杜预回了句,现在这边换人了,以前的规章自然被取消了,现在我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张政感到既郁闷又很耻辱,面对只能够报喜不报忧的孙皓,只好在的战事报告中,不得不做了加减陈除的些手脚,扩大些战果,缩小些损失,使战果总体呈现出胜利的可喜形式。
  杜预料定张政不敢如实汇报战果,而且孙皓生性多疑,立马实施借刀杀人之计,故意把在西陵抓到的俘虏送到孙吴的首都建邺,顺便让俘虏捎去一封问候孙皓的信。孙皓本来就是死爱面子之人,这次丢脸却丢到了家门口,立马气急败坏的把张政召了回来,任命武昌监接替他的职务。
  在大战之前,敌人将帅移易,军心动荡,这就为晋军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恰巧,此时孙皓的后院起火,有人在南方叛乱,孙皓不得不抽调部分前线的兵力去灭火。至此千载难逢之际,公元279年八月,杜预在一切军事准备工作就绪后,第一次上书司马炎请求开战。
  面对杜预的请战书,虽然少数民族的外患已经彻底解除,但是贾充这群鸽子还是大唱和平歌,反对伐吴,朝中还是只有张华支持杜预的主张。软耳朵的司马炎又犹豫了,最后竟然同意了将伐吴计划推迟到明年的意见。
  杜预听说了司马炎变卦的消息,心里真想问候贾充等人的老母,便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式,以及伐吴的得失,第二次上书司马炎,真想还顺便上贡些哈尔滨制药六厂生产的盖中盖牌高钙片,帮司马炎补补钙,奏折上说:
  自从闰月以来,贼人只是防备得严,下游地区并不见吴兵沿江而上。依道理及形势推测,贼人已无计可施,其兵力不足以保全两边,必然要保住夏口以东地区以便苟延残喘,没有理由派很多兵士向西,而使国都空虚。但是陛下却由于误听,而丢开大计,放纵敌人而留下了后患,实在是可惜。
  过去假如举兵有可能失败,那么也可以不举兵。现在事情已经作了决定,务必要作得完美牢靠,假如能成功,那么就开创了太平的基础;
  如果不能成功,损失耗费也不过在数日几月之间,何必吝惜而不去试一试呢!如果还要等到以后,那么天时人事就不能和往常一样了,我担心到时会更难。当前的举动万分妥贴,绝没有覆灭失败的忧虑,我已下定了决心,决不敢以暧昧不明的态度以自取日后的麻烦,请陛下明察。
  过了一个月了,还没有等到司马炎的回音,杜预在地上跺出几个坑,揣摩了一番司马炎的心理之后,第三次上书司马炎。
  羊祜事先没有广泛地和大臣们商议、谋划,却秘密地与陛下一起推行这个计划,所以就更使得朝廷大臣有很多不同的议论。任何事情都应当把利益与损害相互比较,现在这一行动的利益占十之八九,而弊害只占十之一二,最多只是没有工劳而已。如果一定要让大臣们说出计划的弊端,也是不可能的,他们之所以对计划有不同的看法,只是因为计划不是他们制定的,自己没有功劳,即使对自己以前说的话有过失感到羞愧,但还要坚持自己的意见,以保住面子而已。
  近来,朝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总是各种意见蜂起,虽说人心各有不同,但是也是由于倚仗着恩宠而不考虑后患,所以很轻易地表示自己相同或者不同的意见。
  自从入秋以来,讨贼的举动越来越显露出来,现在假如中止行动,孙或许会因恐怖而产生出新的计划,迁都武昌,更完备地修整长江以南各城,把居民迁到很远的地方去,使城不可以攻,原野之中找不到东西,那么明年的计划或许就用不上了。
  当时,司马炎正在和张华下围棋,杜预所上表正好送到了,张华立刻推开棋盘,说:“陛下圣明英武,国富兵强;吴主邪恶凶残,诛杀贤良有才能的人。现在就去讨伐他,可以不受劳累而平定,希望您不要再犹豫了!”
  在听了张华慷慨激昂的陈述之后,司马炎终于同意了伐吴大计,并且任命张华为度支尚书,按计划从水路运粮,支援杜预伐吴。
  面对此次伐吴的计划,贾充还是照常演出一回,把滚瓜烂熟的台词又真诚万分的背诵了一遍,没有想到等来却是司马炎的一顿痛骂,骂到贾充脱帽认罪为止。司马炎的痛骂未必让臣子心服口服,仆射山涛(“竹林七贤”之一,后有详文介绍。)退朝回来和别人说:“古人云,‘只有圣人能做到内外无患,假如不是圣人,外部安宁了就必然有内部的忧患。’以晋目前的情况来看,放着吴国作为外部的威胁,难道不是很好的计策吗?”
  灭吴的计划一定,谁会是灭吴的主力呢?
  欲知详情如何,且听下节分解。
 
 第二十三节 壮心不已的暮年王濬
  公元279年11月,摇摆了无数次的司马炎,终于落槌决定伐吴了,派遣六路大军,东西合计共有二十余万人,兵发建业。
  第一路,派遣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从涂中出兵;
  第二路,安将军王浑从江西出兵,
  这两路东路军的目的是牵制武功长江下游的部队,直逼建业,使之不能全力西上救援。
  第三路,建威将军王戎(“竹林七贤”之一,后有详文介绍。)出武昌,
  第四路,平南将军胡奋(胡烈的亲兄弟)出夏口,
  这两路中路军全力进攻进攻长江中游的武昌,夏口等军事要地。
  第五路,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
  牵制江陵守军,使之不能够西援西陵等地;
  第六路,龙骧将军王浚和巴东监军唐彬从巴、蜀带领7万伐吴主力顺江而下,攻击吴国西部边境建平、西陵,等王濬、唐彬顺利拿下建平、西陵以后,与王戎、胡奋合击拿下武昌,然后顺流而下,直指建业,实现“荆州兵灭扬州兵”的童谣。
  可以参考简单的军事路线图。
  杜预虽然是督荆州诸军事,是伐吴计划的具体实施者,但是由于资历无法驾驭诸将,还需要任命一名大都督,来协调诸路军事。真不知道司马炎是怎么想的,居然任命贾充为大都督,贾充又把台词背诵了一遍,并表示自己已经衰老(此时贾充已经63岁了),不能担当元帅的重任。司马炎只好撂下狠话,“你如果不去,那么我不亲自出征。”
  于是贾充一个百个不愿意戴上了大都督的帽子,不得不率领中军向南驻扎在襄阳,负责各部队的部署、调度与节制。司马炎对他还是关爱有加,以朝廷最高的礼遇来为其壮威。使持节、假黄钺,给羽葆、鼓吹、缇幢、亲帅10000步兵、2000骑兵,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增参军、骑司马各10人,帐下司马20人,大车、官骑各30人。司马炎还把卫将军杨济(当时的无敌将,后有介绍)作为贾充的副手。
  东路军和中路军所向披靡,进展顺利,陆续攻克诸多预定的军事的要地,完成了初期的战略目的,作为灭吴主力的西路军,则同样势如破竹。
  第六路军的主帅龙骧将军王濬(公元206-286年),字士治,小名阿童。(在晋书里,其实西晋人物分别有王濬、王浚两人,现代汉语里濬通浚,许多人便把王濬和王浚混淆,征东吴的这个以“王濬”传世,后面那个一般写作王浚的,字彭祖,是王沈的私生子,后来在北方和胡人作战中,自己引狼上门被杀,后人称糊涂虫王浚。)
  王濬出身于官宦世家,是一个大帅哥,好奢侈,年轻的时候可能做一些沾花惹草的勾当,应该归类到花花公子的队伍中,名声在乡里很差。自己盖新房的时候,交代施工队把门前弄一个宽几十步的广场,能容纳手持长戟大旗的士兵站队列,大家看到花花公子般的王濬竟然口出狂言,都哈哈大笑,王濬脸也不红,回一句古人的话,说:“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你可以有一个老爷车的外形,但最要的是要有一个F1的心脏。
  当了几十年的花花公子,不知道是受了什么刺激,在五六十岁的时候,王濬开始发奋读书,变得豁达有大志,开始进入仕途。羊祜见其不凡,深相接纳。羊祜侄子说:“王濬为人志向太大,又奢侈不节俭,不可太信任他,应该有所制约。”羊祜却不这样认为,他说:“王濬有大才,只要帮助实现它的愿望,必可加以任用。”于是推荐王濬他为巴郡太守。
  王濬以后的表现,真的没有让羊祜失望。王濬的成功完全符合成功的三要素:
  一是你自己行;二是有人说你行;三是说你行的人真的很行。
  当时,因为巴郡紧邻吴国,当地的人们因为害怕被抓壮丁,以至于生下男孩子都不要了,王濬了解了这个情况以后,整肃有关法律条文,宽缓徭役租税,对于生养孩子的人给予奖励,只要有生孩子的家庭不管生男生女,都让给产假,因而,保全救活了数千婴儿,巴郡人民都对王濬感恩戴德。
  公元272年,转任广汉太守,同样垂布德惠,百姓赖之。一次,王濬梦见有三把刀悬挂在屋梁之上,不—会,又益(增)一刀。王濬惊醒,以为不祥,主簿附会梦境,向他拜贺说:“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不久益州发生叛乱,朝廷果然升任王濬为益州刺史。王濬到益州,便设计将作乱之人全部诛灭。王濬因功被封为关内侯。王濬在任,广施仁政,树立威信,当地各族百姓多来归附。王濬因政绩突出,被拜为右卫将军、大司农。
  当时吴国有童谣:“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羊祜听后,说:“此必水军有功,但当思应其名者耳。”正逢益州刺史王濬被征召任大司农。羊祜发现王濬的才能可当重任,而王濬的小名又是“阿童”,正应了童谣之言。于是上表请司马炎,请留王濬监益州诸军事,司马炎同意并加龙骧将军(司马炎因吴童谣“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之语,所以拜王濬为龙骧将军,龙骧将军之号始此,南北朝时开始广泛沿置。)命其在巴蜀大量建造战船,训练水军。
  童谣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前面也讲了很多的童谣,关于王濬的童谣,不可能是王濬自己编的,也不可能是羊祜等人编的。虽然不知道何时开始传唱,但是却可以验证若干年后的事情,真是神来之语。
  从公元272年开始,王濬就征集益州兵民进行造船工作。属吏何攀(此时为王濬的参军,后来做到晋朝的大司农,即最高法院审判长。)向他建议说:“屯田的士兵只有五六百人,这点人手来造船,速度实在太慢,后面的还没有造好,前面已造的却已经腐烂,不如召集诸郡士兵万余人投入造船,这样年底可成。”
  王濬赞成他的想法,但是不敢擅自做主,准备向上请示,何攀劝阻说:“朝廷得知突然召集一万士兵,必定不允许,不如先召集了再说,即使朝廷再表示反对,但那时船已经造的差不多了,也无法阻止了。 ”
  王濬听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命令何攀负责造船。所造的大船,长120步,可装载2000人,上面建有类似城楼的装置,四面开门,船上可以骑马。王濬还命人在船头画上鹢鸟怪兽,来震慑江神。(船的样子,可以参考吴宇森电影《赤壁》中的船,后面王濬率军出发的场景,同样也可以参考曹操进军赤壁时的盛况。)
  直到公元279年,王濬已经造了7年的大船。他感觉伐吴的实际已经成熟,便上书司马炎说:“孙皓荒淫凶逆,吴国上下无不怨恨,应该乘此良机迅速伐吴。如果现在不伐吴,一旦孙皓死去,吴国另立贤明的君主,就成了我们的强敌。再说,臣在四川奉命造船造7年了,已经造好的舰船由于年久而开始不断发生朽坏。加上臣年已经70多岁了,来日不多了,恳请陛下千万不要错失良机。”
  虽然王濬的话同样恳切,但是当时还没有彻底打动司马炎的心。当王濬74岁的时候,终于等到了伐吴的命令,王濬激动不已,率军从成都出发。以过古稀之年,担当如此重任,历史能够有几人呢?
  当王濬在益州秘密造船时,但因为造船时削下的大量木片所江水而下,被吴国建平太守察觉,认定晋军不久要伐吴,请求孙皓增兵建平,早作防备。可惜孙皓根本不当回事,太守无奈,只好把江边浅滩上的要害区域,用铁锁拦住,还打造了一丈多长的大铁锥,暗中放进江里,用以阻挡战船。
  面对如此的防守方式,王濬造了几十个大木筏,每一个木筏,长、宽都有一百余步;并让人扎了许多草人,草人披铠甲,拿兵器,放在大木筏上,让水性好的人与木筏走在前面,遇到铁锥,铁锥就扎到木筏上,被木筏带走了。王濬又造了许多大火把,火把长十几丈,有几十围粗,用麻油浇在火把上,把火把放在船的前面,遇到铁锁就点燃火把,一会儿功夫,铁锁就被火把烧得融化而断开,于是战船就无所阻挡。而且部下士卒中,有不少就是他当年任巴郡太守时保全下来的男孩,出发前,他们的父母都告诫他们不要忘记王濬的恩德,因此个个奋勇当前,一路上攻城夺隘,势如破竹。
  仅仅十几天的时间,晋军全线取得战果。王濬和唐彬的水军进军神速,顺利拿下西陵,来到江陵,与杜预的部队成功会师。
  此时,杜预的进展如何呢?
  欲知详情如何,且听下节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