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心理毁了贾政的名声
 在人们的印象里,贾政这个人物历来被认为是假正经,为人迂腐,古板,是典型的封建卫道士。其实,贾政也有不错的一面,比如他自幼好读书,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等等。人都是具有多面性的,贾政也不例外.在贾府诸多男丁里,我实在找不出能比贾政更正派的人了.老说贾宝玉生活在矛盾里,我看贾政更矛盾!是矛盾毁了贾政这个文学形象的好名声. 贾政不是迂腐的草包,他读了不少书,走的是科举之路才做的官,不象他大哥贾赦的官位是世袭的.科举制度再腐朽,你不读书同样是做不了官的,贾政的矛盾心理在这方面体现得很特出.辛苦读书,寒窗十载,仅仅做了个芝麻大的小官,远不如他大哥世袭的官大,一想起这个,贾政就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就想发泄,找大哥发泄肯定不行,就找儿子找下人,时不时地说:“等我闲一闲,先揭了你的皮!”贾政心理很清楚,要想在官位上超过大哥看来是不可能的了,那我就在作风和排场上争取超过大哥吧.大哥好色,行为不检,我就不近女色,谨言慎行.大哥喜欢安富尊荣,我就大养清客,在风雅上取胜.尽管贾政养的那些清客,曹先生一个也看不上,给他们取了诸如"沾光","不是人"这样的名字.但不影响贾政与他们喝酒品茶,吟诗作赋,下棋聊天,很有生活品味吧. 贾政爱子之心可昭日月,可惜宝玉不争气.有许多人经常对贾政说三道四的,说贾政的教育方式过于严厉,死板,生硬.怎么就不去想想贾政的无奈呢?在封建社会里,结交优伶、得罪权贵、淫辱母婢等任凭一项都会为家族招来灾祸的,可是宝玉都做了,你说该不该打?该不该骂?要说贾政不爱儿子,我第一个不相信.天下父母,哪一个不爱儿子?第二十三回,“贾政一举目,见宝玉站在眼前,神采飘逸,秀色夺人;看看贾环人物委蕤,举止荒疏;忽又想起贾珠来;再看看王夫人只有这一个亲生的儿子,素爱如珍;自己的胡须将以苍白:因这几件上,把素日嫌恶处分宝玉之心不觉减了八九。”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宝玉大展诗才,妙题联额,贾政嘴上不说,心里又何尝不喜。宝玉的小厮们说了:老爷喜欢(指高兴——笔者注),宝玉是展才,得了彩头。连小厮们都看出来了,还用我多说吗?在家庭教育方面,贾政的矛盾心理体现在一个"难"字上.如果过于严厉,过不了母亲的关,自己也于心不忍;如果疏于管教,家族的灾难立刻就会显现.宝玉得罪了忠顺王,忠顺王何许人也?亲王!皇帝往下数,掰掰指头,几下就到了;而贾政呢?虽说祖上是“公”一级的,可现今贾府最高的也不过是个三等将军,他虽说是皇帝的老丈人,也只是个员外郎,说到天上去,充其量不过是个副部级,差多少级呀?远着呢,哪能比啊?真惹毛了,人家整垮他们家还不容易吗?那时又不像今天,讲法制、平等、民主.得罪了他,吃不了兜着!况且蒋玉菡又不是一般的戏子,忠顺王“断断少不得此人”,说白了,就是个男宠,当时有这种风气.那还了得?更不得了了.贾政能不怕么?矛盾啊! 贾政也想改变自己的严厉形象,与年轻人进行沟通,可是看看眼前这些不成器的东西,不由得又皱起了眉头.第七十六回黛玉提到,大观园宝玉没题完的地方,众女儿拟了出来,他见了倒喜欢起来,后悔没叫上姑娘们一块儿拟,认为那样“岂不有趣”。第二十二回,阖家老小坐了一屋子,贾兰没来,别人都不留意,只他发现了,问了李氏,李氏答“他说方才老爷没去叫他,他不肯来”。贾政真的很矛盾,他所在的时代,女子做不了官的,光宗耀祖的任务还是男人的事.自己家里真正有才气的都是一些女子,男人们几乎都是草包,能指望谁呢?惟独宝玉有些才华,还那样的不听话(那时候贾兰还小).可见贾政的严厉形象是不得已的,他生活在深深的矛盾里. 贾政做官讲究德操,不好色,不像他的哥哥贾赦,一大堆的小老婆,还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也不像他的侄儿、侄孙,乱搞男女关系,做出令人难以启齿的乱伦之事.有人说,他不还有一妻二妾吗?也正派不到哪儿去。那就错了。三个老婆在那个时代还真算少的了。并且说不定周姨娘、赵姨娘还是长辈给他要的呢!贾家有这个风俗,到书中找找就知道了.贾政也不弄权敛财,甚至还很节俭。秦可卿死了,贾珍要用一千两银子也没处买的樯木棺材为她装殓,只有他一个人劝阻;探春给宝玉做了双华丽得不堪的鞋子,让他看见了,宝玉知道他不满,只说是舅母给的,他才不好说什么,半日还说:“何苦来!虚耗人力,作践绫罗,做这样的东西。”终究忍不住,还是说了。修大观园是另一回事儿,不能据此判他个奢靡之罪。贾家的浪费贾母倒是脱不了干系,他不应该负主要责任。贾政的矛盾心理表现在苦恼上,自己再怎么努力,他的亲戚和他的手下人总要给他添乱.有人说他包庇外甥薛蟠,公然徇情枉法.这是不对的.莫说贾政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就是有,凭他一己之力想扳倒薛蟠恐怕不容易.对贪赃暴虐的贾雨村,他在骨子里是瞧不起的,可面子上还是需要应付的,与其来往对贾政来说是矛盾的无奈的;外放江西粮道时,手下人横行不法,公然纳贿,让贾政差点丢了前程. 贾政的形象是很丰满的,他是个有德操、有感情、有品味的人,当然也有缺点,批判贾政的人也都是有道理的,只是吹求过火了,走极端了.作为文学形象的贾政,在红楼一书里一直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苦衷,没有人能够体会他的矛盾,他的迂腐,古板,严厉,生硬都是被迫的,无奈的,矛盾的.本来他应该有个好名声的,都是被这些矛盾心理给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