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留学申请中的包装问题(转)

 anny的馆藏 2012-12-25

前不久去参加了孩子学校的高考咨询会,也有点儿类似动员会的味道。学校请了来自三个不同学校背景的招生办负责人,其中有名校哥伦比亚大学、纽约一所小文理学院的,还有一个是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从不同的角度,教育在场的家长和孩子们。作为家长我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活动,看看会场,与会者济济一堂。因为是美国不错的寄宿学校,不少家长是专程从外地赶来的,有些是从国外赶来的。看得出,对于报考大学,美国的家长也不都是木头一块,其关心和参与程度也是相当深的。

记得每次在上课讲到中国家庭中头等大事的时候,我都会让学生给三个猜测答案,结果很难猜对。学生的答案要么是结婚,要么是生孩子,要么是找到好工作。我对他们说,都不对。在当代的中国家庭,最关心的孩子能否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这似乎是人生的再造,是一个新的起点。因为有了好的教育,就有可能找到好的工作,有了好的工作,找对象、生孩子似乎也就不成问题了。所以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是孩子的大学。全家的全部心思,尤其现在只有一个孩子的状况,全都一古脑地赌在了孩子身上。为了孩子,砸锅卖铁、卖房子卖地,都在所不惜。在美国,大部分美国人并没有全部赌注押在孩子身上的传统,但毕竟还有亚裔、犹太裔人群的存在,他们的传统,尤其是前不久虎妈引发的育儿观念大战中所看到的,美国很多人仍然对孩子教育是非常关注的。

言归正传。在会上,有几个观点我还是很感兴趣的。第一个是“fit”,即合适。三位录取官都强调了fit的概念。什么叫合适?听起来似乎比较笼统。据我的理解,即学生的目标就是寻找适合自己的学校。找与自己的水平和合适的学校,学校的课程适合学生的兴趣。这是双方的适合,学校适合学生,学生也适合学校,是双向选择。对学生而言,就是找一件适合自己身材、肤色的衣服。如果学生的水平是中间的,而申请的学校一流的名校,这就是不合适。对学校而言,就是找到能够和愿意在本校就读的学生。如果学生的成绩是非常高的,而学校是中流的,那学校可能就不敢要你,因为不合适,知道你被录取了也不一定来,瞎子点灯白费蜡。

与这个“fit”的相关的话题,就是“packaging”。很久以来,我对于国内中介常用的包装、打造这个词,始终找不到好的对应,这次对上了,原来英文就有这个词,那就是“packaging”,把一件礼物包装起来送人,就是这个动名词。这位哥伦比亚大学的黑人录取部主任,在回答家长提问的时候,指出过分包装是最致命的。录取官拿到考生的材料,他们的职业嗅觉很快就能让他们从任何蛛丝马迹中迅速判断,这是否是考生本人的本色。录取官们就像淘宝的人一样,有着职业的敏感,一旦发现脱离了考生本色的包装痕迹,那么这个考生就杯具了。当然这是名牌大学的作为。但现在美国大学更多是装聋作哑的三流学校一类,它们关心的只有钱。只要是能够付得起学费的顾客(他们把考生称为顾客),甭管你好赖,先收下。你来了能上就上,不能上就先进修英文。什么时候过关就什么时候开始上学。是被美国大学录取了,美国嘛,名声听起来也不错,但究竟是怎么录取的,孩子今后的前途如何,那些帮助打包的人,都不会再去理会了,受罪的是孩子。

所以我强调考生的参与。打造包装孩子的时候,家长和孩子都要密切参与,因为这关系到孩子的未来,绝不能以为花了钱,孩子的申请大学的事情就高枕无忧了。孩子水平不够,硬往前十名的学校报,那也是不会有什么结果。但如果孩子够了,无论是打包和包装,都是为了给点儿力,把孩子往上推一步,让孩子去一所不错的学校。

还有一件事。有家长问录取官对于考生申请信怎么写有什么看法。哥伦比亚那位幽默的录取官说,过去二十多年来,最常见的申请信的话题就是“那一双眼睛”。即考生们惯用的题材,就是去了某个贫困的国家或地区,某一个女孩儿或男孩儿的眼睛深深地打动了考生。这是多年来最常见的话题了。听到这里我心里扑嗤笑了。的确,我看过的中国考生的申请作文中,似乎也都有这么一双眼睛。看来将来再遇到这个话题的时候,还是要慎重一些。看看这双眼睛究竟有没有破绽,是否是能够真的打动人。

说到底还是学生自身的硬件条件的问题。前不久有位网上的朋友来信,让帮助看看他的文章,我没有细改,只是粗略地看了一下。问题很大。该生在美国做过交换生,现在美国的一所排名不太高的公立大学,想转学。我回信说,这篇文章几乎没有正确的句子,语法、用法也错误百出。至少应该找一个美国朋友,从文句上帮助走一遍。这些错误走到哪里都是致命的。我并不想批评这个学生,我相信他出来的时候,是被别人包装过的,又遇到了那种来者不拒的学校,也就到美国留学了。但学生要走很长的路,经历很多痛苦,才能从这种被包装的困境中走出来。

我对有心留学的学生家长的忠告是,提前准备,在英语上加大力度,从小做起(大概10岁吧),从口语突破,把英语拿下来。包装是必要的,美国的学生也需要包装,但考生自己也必须要有真正的实力,还要找到懂包装、会包装的人。这里的包装不是伪造,而是优化。学生的参与是必须的。否则混出国门来了,却再也混不出来了。最终受罪的还是学生,吃亏的还是家长。

有问题可联系:go.college.usa@gmail.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