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上海老校园(四) 上海交通大学

 钱平久 2012-12-25

走进上海老校园(四) 上海交通大学

    在走访完中山公园后面的华东政法学院后,紧接着就来到了位于徐家汇附近华山路上的中国著名高等学府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探访上海老校园里的优秀历史老建筑。


    学校大门建于1935年6月,建成后沿用至今。1985年进行过大修。校门的基座及墙裙采用古朴石材,砌以清水砖墙,并用白石灰勾缝。校门拥有传统中式建筑的梁、枋、斗拱等部件,屋顶饰以彩画,校门外有校门桥,初建时为木桥,1926年校庆30周年时,1927届校友捐资将其改建为钢筋水泥桥。后因华山路扩建,河渠被填平,但校门桥的栏杆和灯柱至今保留,栏杆上仍镌刻“校门桥”三字。

    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顶尖学府之一,前身是盛宣怀于1896年(光绪22年)创立的南洋公学,设立了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四院。 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经过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为国内外所瞩目,综合实力名列前茅。特别是工学、商学、医学。上海交大也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和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母校。



  







走进校门,首先看到是学校办学初期留存下来的一些石质的物件,南洋公学界碑和石碾。



     界碑为花岗岩质,长190厘米、宽33厘米、厚14厘米,上书“南洋公学”四字,为建校时所埋下。石碾亦为花岗岩质,直径76厘米,长126厘米,重约2-3吨,一侧有“南洋公学工程备用”字样,为建校时平整地面所用。


这是学校老图书馆的背面,


    老图书馆于1918年2月20日开工,1919年10月10日建成,总耗资8万多元。建成以来,这座建筑先后迎来了成千上万的学子。它也作为上海图书馆界高雅文化象征的标志性建筑,出现在许多电影电视和摄影作品之中。 大楼共三层,设有杂志阅览室、普通阅览室、研究室、自修室和陈列室等。





楼内有前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的校史馆馆名。


站在三楼的小阳台上,能俯瞰大学校园里大草坪。


可惜!因是星期天,校史馆不开放。


     该楼为三层楼洋房,既有代表着西方古典主义的罗写科林斯柱式(corinth )风格的表现,也有巴洛克建筑的细部雕刻、山花及对比色彩的运用。


   新中院建于宣统二年(即公元1910年),是一座具有九十多年悠久历史的校园建筑。传统砖木结构的“外廊式建筑”,“康白渡式”风格即买办式风格)。建成后曾作为男生学生宿舍使用,建国后作为院系办公场所之用,



   此楼楼高二层,建筑面积为1250平方米,口字形平面,中央留有天井。青砖墙面,红砖腰线,外围有贯通四周的走廊。该楼中西合壁,质料典雅。著名校友凌鸿勋、陆定一等曾在此楼住过。2003年改作董浩云航运博物馆。


    中院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夏,初建时为三层砖木结构,西式建筑风格。供办公、师范班及中学部使用。中院位于校园中央绿地北侧,东面与教师活动中心和老图书馆相邻,西面与新上院相邻。中院几经修缮,使用功能也历经多次变化。1999年学校对其进行了复原性大修,房屋结构由原来的砖木结构变为钢筋框架结构。中院是交大校园内现存最早的建筑物。

   上院是学校大草坪北侧的一栋教学楼,建于1954年。原为上院所在地,由于1953年上院年久失修,屋架墙壁倾斜严重且保险公司不再续保,学校遂报教育部拆除并在原址修建新上院。





   新上院中国古典主义样式的建筑,主体结构遵循苏联建筑风格,立面多以民族纹饰装饰。总平面呈工字型,高五层,其中一二层为实验室,三层以上为教室,主楼后部有若干阶梯教室与活动室。新上院于2004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新上院2012年后将作为包兆龙图书馆整修后的图书室使用。

   该馆由包玉刚捐赠1,000万美元修建,以其父包兆龙命名,1982年6月奠基,1985年10月落成。馆名为叶剑英于1982年10月题写。共有藏书约116万册,阅览坐席约800个。



     百年校庆里程碑位于大草坪中央,是为1996年上海交通大学一百周年校庆时所立的纪念碑。



    该碑高12.5米,碑体呈三角形,寓意教书育人以德、智、体三方面为根本,以暖灰色花岗岩为碑面。纪念碑为不锈钢环所围绕,周围有花岗岩台阶,象征交通大学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台阶上有浮雕,象征交通大学所经历的百年沧桑。碑北面有一喷水池,池中有由广西白大理石底座托起了五个印度红花岗岩石球,中间主球可以转动,象征交通大学永恒的生命力。北面红色花岗岩上海刻有百年校庆志和校友捐赠名录。校内许多活动在此碑前举行。



    交通大学日晷始建于1925年,后于1988年重建,现位于大草坪南侧,正面刻有“与日俱进”四字。

    1925年9月27日乙卯级同学毕业十周年返校时,曾于大草坪南侧修筑日晷台一座,背后刻有捐赠者姓名。1938级校友毕业五十周年返校时重建,今在上方放置有现代日晷仪。



应该是五卅惨案纪念碑吧?


英烈群雕



史霄雯、穆汉祥烈士纪念碑


此样式的建筑往后可能不会再建造了吧?





交大体育馆为中国高校最早建立的体育馆之一,由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主任张铸发起并建成于1925年。


    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总建筑面积为2,957平方米,共有三层,底层有办公室、浴室、乒乓球室和小型游泳池,二层为室内篮球场,南侧有小型舞台,三层有室内跑道,也可作球赛看台。


总办公厅也称容闳堂,1933年建成。建筑采用西方仿古典主义式样,以赭红色为主色调。



   该楼建筑面积为2,121平方米,共有62间房,造价为131,836.07元,为三层钢筋混凝土建筑,是上海交通大学的行政中心。设计师为庄俊,门额上的“总办公厅”四字为胡汉民所题写。



    工程馆为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北部、新上院和包兆龙图书馆北侧的一座建筑,落成于1932年,由张元济、王清穆、唐文治、蔡元培、陆梦熊等人募资兴建,设计者为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工程馆是一座现代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外立面为深褐色,突出白色壁柱的竖线条。2004年列入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楼内的建筑风格也显得宽阔、大气。


走廊非常的宽阔,在校园教学楼中很少见。


   工程馆为钢筋水泥结构建筑,共有二层,平面呈“口”字形,这是中间的天井。



    饮水思源为一座铸有交通大学校徽的纪念碑,位于执信西斋前。最早修建于1933年,现址为1979年重建的复制品。其复制品亦广泛分布于继承交通大学的五所学校校园中。 



    执信西斋前的喷水池中央。纪念碑上方铸有80齿的交通大学校徽。其基座为水泥制大理石贴面,正面刻有当届学生陈汝善之父题写的“饮水思源”,下方刻有“民十九级建赠”,背后刻有1930届全体116名同学的姓名。  

     执信西斋是为于校园西侧的一座学生宿舍,始建于1929年。初名西新宿舍,为纪念国民革命先驱朱执信而定名为执信西斋。



孙科题写的奠基石


    执信西斋始建于1929年8月1日,于1930年1月20日完工,3月28日举行了落成典礼。为一座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中间高三层、两翼高二层,总体布局构成U形。砖木结构、外墙红砖白缝。建筑面积4397平方米,共计卧室152间、可容纳304位学生。造价70300两银,由校长孙科奠基,设计师为范文照。



    执信西斋建成时设施相对其他宿舍较为完备。宿舍为二人间,环境宽敞,并在楼下配有阅报室及交谊室。受到学生欢迎及各界赞誉,落成之时亦受到沪上报章报道。当时的在校生曾在校刊上撰文称赞。最早入住的1930届学生更为感谢学校修建宿舍,捐款在执信西斋前修筑饮水思源碑,后成为交大标志纪念物之一。                   1932年发生一·二八事变,校长黎照寰为孙中山好友,将执信西斋辟为临时病房以协助宋庆龄、何香凝建立的国民伤兵医院。淞沪抗战期间的十九路军伤兵多通过虹桥路送入执信西斋救治。 其后一直作为学生宿舍使用,钱学森、江泽民等交大校友均曾在执信西斋居住。


学校中心的大草坪操场。


交大的食堂已经完全餐厅化。




   大礼堂,也称“文治堂”,建于1949年。该建筑总造价38万元,建筑面积为2,913平方米,为两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1947年夏季新文治堂奠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今本完工。该礼堂是学校举办会议、演讲和文娱活动的主要场所。



再次回到大门口的老图书馆,好像有老外在参观。



休息日空无一人的交大校医院。



      在接连参观了两所知名大学以后,带有一丝满足的心情,离开了交大校园,该去满足一下我早已“咕咕”叫提抗议的肚子啦。

(钱平久图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