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抗战遗址—中苏文化协会旧址

 国之档案 2012-12-26

中苏文化协会旧址

    中苏文化协会是1936年由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张西曼,同一些留苏学生在南京发起的。会长孙科、副会长陈立夫和邵力子。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为了依靠苏联的军事援助,进一步改善同苏联的外交关系,于1937年,缔结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1937年12月1日,中苏文化协会随国府迁来重庆。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文学与中国的抗战文学发展路径,大抵一致。战争开始时,苏联有1000余名作家上了前线。他们最初把一大批短小精悍的作品,奉献于卫国战争,如短诗、短剧、中短篇小说以及杂文、政论等等。卫国战争头两年,他们出版的中短篇小说就达200余部。随着卫国战争的持续推进和作家们对战争的体验日益加深,长篇作品也相继问世。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后,苏联文学界动员全苏作家声援中国抗战。一时间,仅来华的苏联作家和记者就达三四十人之多。他们到前线和后方采访,写成《中国人在抗战》等专书在苏联发表出版,让苏联人民与世界人民真实而形象地感受到了血与火的中国。苏联国内的各种文学刊物用大块的版面发表中国抗战作品。
    战时,中苏文化协会促进了中国与苏联文学界的交流,并以此推动了两国战时文学的发展,恰如A·托尔斯泰所指出:“变成了真正人民的艺术,人民英雄灵魂的声音。”
    中苏文化协会旧址,是一座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分主房和偏房两部分。主房坐西向东,一楼一底,面阔16.6米,进深15.1米,通高约12米,门前石梯前有石狮一对,高1.2米。偏房坐北向南;二楼一底,面阔18.8米,进深6.3米。
    1940年8月,重庆文化界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60周年,在此举行盛大纪念会,郭沫若、田汉、葛一虹、沈钧儒、吴克坚等参加了大会。同年8月12日,以张申府、沈钧儒、张友温、潘梓年等为首的51位重庆文化界人士又在此座谈,以重庆文化界名义致斯大林及苏联人民书,感谢苏联援助我国的抗战热忱,并推定郭沫若、陶行知等11人为访问团筹备设计委员会,设计访苏一切事宜。
    1940年底至1941年初,中苏文化协会进行了改组。郭沫若、阳翰笙、王昆仑、侯外庐、剪伯赞等人和郭沫若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的许多同志都进入了中苏文化协会,并由侯外庐兼任《中苏文化》杂志主编。改组后的中苏文化协会,实际上成了中共南方局领导下的进步人士活动的场所。1943年,中苏文化协会在其会所成功举办了三次大型的有影响的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美术作品展览。参观者极为踊跃,情绪热烈,赞不绝口。
    1945年9月1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陪同下,应邀参加了中苏文化协会举行的庆祝中苏友好同盟签订大会,受到当时文化界以及各方面人士的热烈欢迎;宋庆龄、冯玉祥、孙科、邵力子等数百人出席了大会。
    1946年,中苏文化协会再随国府重新迁回南京。
    该遗址在重庆市渝中区中山一路162号。2000年9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将“中苏文化协会旧址”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联大使馆(渝中区枇杷山正街104号 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同位日本大陆政策侵略目标的苏联,与中国休戚相关。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苏联即在枇杷山设立大使馆。背靠枇杷山,遥对南山秀,西倚佛图雄,东闻两江涛。1939年5月大使馆被炸,后修复。为防日机轰炸,又在环境优美、易于隐蔽的南山建立郊外办公地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