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世间行 | 2009-12-17 22:16:43
还从姜子牙与 秦天君的对话说起。 姜子牙认为:“纣王无道,绝灭纪纲,王气黯然。西土仁君已现,当顺天时,莫迷己性。况鸣凤于岐山,应生圣贤之兆。从来有道克无道,有福摧无福,正能克邪,邪不能犯正。道兄幼访名师,深悟大道,岂有不明道理!” 但秦天君不服气:“据你所言,周为真命之主,纣王乃无道之君。吾等此来,助纣灭周,难道便是不应天时?” 姜子牙指出了事情的利弊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相当冷静的;但秦天君此刻的内心却是极为激烈的:“汝乃昆仑门客,吾是截教门人,为何你倚道术欺侮吾教?” 一句话就道破了秦天君的争斗之心。一位深山中的修道人怎么能不识天命呢?怎么能不知道朝歌当灭,而西歧当兴呢?就是真的不晓穷通之理,也不能说你对纣王的暴政毫无所闻吧?也不能说你不知道站在什么立场之上吧? 正是由于这种争斗之心,才使得他失去了冷静观察时局的能力,完全听凭情绪的支配,犯下了有悖天道的大过。 “你将九龙岛魔家四人诛戮,还深侮吾教。我等今下山,与你见个雌雄。” 不是论是非,而是见雌雄。 姜子牙诛杀魔家四将,是因为后者违逆天道,并不是由于个人意气或利益关系;但秦天君却把维护天道之举看成了个人之争与门户之争。 姜子牙维护的是“理”,秦天君斗的是“气”。 但秦天君根本意识不到这一点,他完全沉浸在自我欣赏的得意之中。他对姜子牙说:“吾等又不是凡夫俗子,恃强斗勇,皆非仙体。”其实,我们作为旁观者,看得很清楚:秦天君此举正是“恃强斗勇”,正符合了“凡夫俗子”的特性。 一下子就从天上掉到人间中来。 也许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姜子牙伐纣就不是“恃强斗勇”,而秦天君护商就成了逆天背道了呢? 姜子牙的使命早已注定。他不是自己要做什么,而是顺天而为;秦天君则是自己非要想做点什么不可。他本没有参与此事的使命,却“恃强斗勇”,硬要加入进来。 姜子牙顺天而为,乃是无为;秦天君随欲而为,实为有为——最关键的是这种“有为”既是逆天之为,也就注定其失败命运。 为了将这种“有为”进行到底,也就只能将这种“有为”化作“强为”。 封神榜就是对秦天君这类“强为”的生命的最佳评判。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