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0200253 王冬 论个人知识管理在图书阅读中的应用
2012-12-26 | 阅:  转:  |  分享 
  
论个人知识管理在图书阅读中的应用



姓名:王冬学号:2010200253学院:文学院



摘要:本文重点讲解了个人知识管理在图书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其中以网络中传播的电子图书为例,主要介绍了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以及其普适性。最后强调了个人知识管理方法的应用是手段而非目的。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图书阅读网络文学个人应用



正文:



社会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变化中,即时代变化的恒常性。虽然这种变化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变化不是很明显,但对于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却用能够真实的感受到这种变化的存在。其中令我们感受的最为强烈且对我们的生活起到重要作用的一点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因此我们若是想在这一个充斥着大量信息和知识的社会中,坚持住自己的梦想且有尊严的活下去的话,有一项技能或说是方法是一定要掌握的,那就是对个人是知识进行管理。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概念,个人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将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利于自己的工作、生活。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人们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上述定义摘自百度百科。我们知道,其实像我这样的从网络中搜索、摘用一个知识或说信息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个人知识的管理。)

学会应用个人知识管理能起到三大重要的作用:能快速找到自己收藏的文档来解决问题,速度要能快到“不打断思路”;知识型工作者唯一的资本就是“知识”,系统化的管理“个人知识”,达到提高个人竞争力的目的;收集和消化工作、生活等所需的知识,能清晰的反映自己的知识结构,根据情况进行结构调整或内容更新。

通过前面的讲解,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个作用,知道了个人知识管理在知识就是力量的今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实个人知识管理在图书阅读中同样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狭义上的阅读是指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书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首先是把文字符号变成声音,后达到对书面材料的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影响阅读理解的外部因素包括文字材料和情境的物理特点,如照明条件,文字的字体、型号等;文字材料的易读度,如字词的常用程度,句子的长短与结构的繁简,命题密度(即在一定长度的材料中出现的概念数)等;材料的概括与抽象的程度;由外部确定的阅读目的等等。影响阅读理解的内部因素主要是阅读者的知识基础。此外,阅读者的注意、记忆和思维也都是重要的内部因素。广义上的阅读不只是对书面材料中的以文字为主的信息符号的阅读,还包括阅读生活、阅读某棵树或是某个人等。在这里更多的是一种对具体事物的抽象的个人理解。由此推而广之,图书阅读,仅从字面上看应该是指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

忒轮提乌斯·摩尔有这样一句名言:“书有自己的命运,要视读者接受的情况而定。”一本书到底有没有价值,有多么大的价值,图书自己不会说话。它就像一块石头一样地摆在那里或说是以网页的形式存在于你的电脑上。需要它的读者自会发现这本书的价值在哪里。而这位读者的个人知识管理素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的成都就决定了他能否充分的发现这本图书的重要性,也就是其中蕴藏着的财富。

文章的开头提到了现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文学作品的传播从传统意义上的以纸质图书为主要的媒介已经在逐渐悄然的转变为以现代科技为主,如网络,其中又以电脑、智能手机为主的各种电子图书阅读网站和阅读软件为主要势力,并且有逐渐变大变强的趋势。这样,个人知识管理在文学阅读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的凸显出来。

海量的图书资源现在都可以存储到一个不足几个G的优盘里,而这样的图书管理就是个人知识管理。这个过程适用于各种个人知识管理。

国际图书集成分类法是在国内外传统分类法处于困顿的背景下编制的新型图书分类法。笔者分析了世界图书分类从理论到运用上存在的种种弊端,主张以形式逻辑作为图书分类理论基础;提出了图书分类基本级别律、文献传承律、交叉学科定位律、排序同位律等突破性的划分思维和排序技术,为图书分类大众化、现代化、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分类必须遵循如下法则:在属种概念之间进行,每级划分只能有一个标准;子项外延之和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划分出的概念不能为相容关系,属种概念不能并列。

首先是创建个人的图书作品库。这样既可以在自己的电脑或是其它硬件中建立建立一个自己的图书馆,也可以在某些具有信息知识管理的网站中建立自己的作品库。比如,可以以自己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小明(假如你叫小明)的藏书”。这就好比是大大的储存室,可以把自己的喜欢或是不喜欢但是用的到的图书放到里面。在房价如此之高的今天,可以不用占用任何一点地方的实在空间便可以拥有这么多的图书,何乐而不为呢?

然后就是对自己的藏书进行分类了。在我看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建立不同的文件夹。可以简单的举这样一个例子——大而言之,可以讲所有的文学类图书分为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中国文学按照历史年代划分,可以分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当代文学再按照文体划分,又可以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小说又可以按照不同的风格进行划分,比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这样就越分越细了,当然目的就是在不打断创作或是阅读思路之前就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

再接下就是标注索引,即按照可以使自己清晰明了地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图书的标准而给自己划分的不同类别进行标识。如莫言的图书因为按照不同的风格划分时被放到了不同的文件夹里,但是因为他刚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就想重新找出来看一下。在这个整理的过程或是之前就可以对其作品这样标识:如《生死疲劳》——莫《生》、《红高粱家族》——莫《红》等。

如果说前面的三步工作都完成的非常好的话,那么对以后的检索图书和重估图书的价值就做好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了。在个人知识管理上,我们不能只关注知识积累,而不注重知识能量的释放。知识学习和积累的出发点就是对知识的使用,并在知识的利用、交流中创造新的知识。在知识的利用上,一些传统的方法可能对个人知识管理有所帮助,例如归纳和演绎。想要利用已有的知识,既可以在个人占有的大量知识基础上进行归纳,找出事物间的规律,然后应用于实践从而对这种归纳结果进行检验,然后再从实践中修正归纳出的知识;也可以对原有知识进行演绎,帮助新的实践。知识管理中知识的利用方法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因为它涉及不同个体的知识背景、生活环境、价值观等因素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应用知识可以遵循下面的规则进行。首先是进行知识收集,把与问题有关的知识找到,在互联网时代这一点并不难做到;然后进行消化吸收,也就是阅读有关资料,包括向专家请教;建立可比较的模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设计出比较及评价方案;评估报告将完成知识应用过程,在这些模型中挑选出支持决策或得出结论的便是完成知识应用。头脑风暴、专业论坛、沙盘模拟甚至聊天谈话,也都是知识应用的准备阶段,可以帮助个人进行知识加工,形成应用知识的规则意识。

懂得如何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诚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对知识的应用。

若是管理好了自己的全部知识,但是将其放在那里,束之高阁,那么就成了一些死的知识,还有什么用呢?

因此说,知识管理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服务于自己提高的工具,懂得应用才最重要。

献花(0)
+1
(本文系天人合一心...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