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古玩艺术品市场的荒谬言论集锦

 海外寻瓷翁 2012-12-27

古玩艺术品市场的荒谬言论集锦


 


古玩艺术品市场的荒谬言论集锦   古玩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事关我国古代先人创造的灿烂文明能不能得到传承与发扬。纵观现在的市场,对古代艺术品的鉴定与欣赏简直是一笔糊涂账,很多人对古代器物的鉴定,基本依靠一些非本质性的元素来判断,比如:传承有序、海外回流、大藏家旧藏、曾经高价位成交、器物表面的新旧等等。在这种局面下,妖人辈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状况令人担忧啊!要改变这种局面,实现古玩市场的良性循环,老夫认为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普遍提高收藏爱好者的鉴赏水平!只有成熟的消费者,才能造就成熟的市场!为了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眼力,大家首先要破除障碍大家眼力的荒谬言论,古玩市场太需要来一场思想解放了!欢迎大家都来补充!!!!



荒谬言论一:现在的高仿品能够以假乱真,无论胎质、釉面还是纹饰,什么都能仿。

点评:这是典型的赝品恐惧症。如果真的这样,古玩艺术品行业很快就会瓦解。说这种话的人一小部分是出于无知,一大部分人是为了扰乱视听,从而乱中在一定范围内把持古玩的鉴定权!其结果就是彻底摧毁了古玩鉴定的客观标准,取而代之的是某些所谓专家的主观标准。从此以后市场上再也不会有真品了,除非得到他们的认可。所以大家不要盲目崇拜专家,尤其是明星式的专家,不要轻易地给人家抬轿子。他们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为自己造势,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神话自己,拉帮结派,混淆视听。他们一旦得势,广大藏友就不会有什么好日子过了。各行各业都一样,要亲君子,远小人。玩古董,不仅要会看东西,更要会看人。
   说仿品如何如何厉害的人,许多是因为没有见过真品。就像没有亲身见过毛泽东的人,都会觉得特型演员古月扮演的毛泽东简直太像了,跟毛本人真假难辨。其实,对于曾经跟毛泽东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人来说,古月跟毛泽东本人相差太远了,要区分谁是古月,谁是毛泽东简直就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有人可能拿高仿品跟博物馆的藏品比对觉得相差无几,我要提醒大家,博物馆藏品除非你亲自上手,否则你隔着玻璃窗看,无法看清器物的全部特征,特别是它的釉面特征和胎质状况。

   不要再说仿品如何如何了得了,那只能说明你水平不够,见识不够。

荒谬言论二:如果一件高档藏品,而你以极低的价格买进,那东西一定是假的。“你这么低的价格买来的,东西不用看就知道是假的”。
点评:收藏有两种,一种是穷收藏,一种是富收藏。穷收藏很艰难,但勤勤恳恳,稳打稳扎,小心谨慎,因为他输不起,反而容易成功;富收藏看起来很风光,因为财大气粗,机会更多,容易买到好东西,但也容易买到赝品,因为它的目标太大,盯他的人多,而他自己也较容易过于自信,过于大意,反而更容易买到假货。那么多高仿的赝品,卖给谁了?当然是那些既有钱,又一知半解的藏家。而且这些藏家往往借助专家的眼力,过分依赖知名专家的鉴定能力,结果吃了大亏的人不在少数。
   有些专家谆谆教导藏友不要有检漏的心态,要敢于用高价买东西,当然不是让你买别人的东西,其潜台词是“要买就买我的,我是专家,我的东西最可靠,但你要舍得花钱”。其实他们自己整天想着捡别人的漏,把别人忽悠晕了,然后三瓜俩枣就收了别人的东西。
什么东西最贵?答:赝品和大开门的级精品。
真正的高手是怎样炼成的?成为高手最难的是什么?答:最难的是长期跟高档实物的接触。手上没有高档藏品,跟高档品亲密接触的机会又少,很难成为高手。其他的缺陷通过努力可以弥补,唯有实物这一关是不可逾越的。即使你有一个很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实物的作用。试想,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在拍卖成交以前,如果放到地摊上,开价100万元人民币,有几个人敢买?!这样的人我敢肯定,当时全中国大陆不超过100人,这是最保守的估计,包括那些博物馆的专家们。为什么呢?一是因为他们对类似的实物缺乏深刻认识,二是因为赝品恐惧症的影响。很多人见了博物馆的馆藏品赞叹不已,但是一旦把这些东西换一个环境,呈现在他们的面前,他们会是什么反应呢?
   很多所谓的专家、高手见过的东西十分有限,结果就一厢情愿地认为中国古代的瓷器就他见过的那个样、那么多。鉴定工作根本没有抓住器物的本质和必然联系,而仅仅抓住了某些表面现象和偶然联系,把个别当整体,把偶然当必然。中国的陶瓷教科书,都要重写。

荒谬言论三:好东西都在大藏家手里,一般人家不可能有。

点评:这种观点属于坐井观天。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某些人仅凭自己的主观想象来作出某种论断,实在是误人误己。老夫搞收藏以来,很多经历颠覆了我过去的观念,世界远远超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想象。搞收藏要怀揣十二万分的谦虚!狂妄的人不会修得正果。即使像鬼谷下山那样的重器也不是出于收藏名门,只是被主人放在地下室里,用来陈放光盘用的。
   最近这些年出现古玩热不是偶然的,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资源开始资本化,并且资本的价格迅速膨胀。古玩艺术品作为稀缺资源也就成为了具有重要投资价值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这些年的大规模基本建设,使得大量的地下、水下文物重见天日,其规模有多大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是无法了解的,谁都不完全清楚。这些东西现在是不能合法流通的,但是迟早要合法,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得到保护,才能发挥其历史和文化价值。这些局面使得中国的古玩艺术品市场正在进行一次重新洗牌,力量正在重组。既得利益者目前还掌握着市场的话语权,掌握着市场的平台,他们企图阻止这个资源重组的过程,保住他们的江山。比如说,他们极力强调传承有序,因为这是他们可以做文章、可以唬人的地方。实际上,传承有序是字画收藏领域里面的概念,因为,字画上有过去收藏家留下的题跋、印章等。现在这个概念也推广到所有收藏领域了。请问一件瓷器怎么样证明它的收藏历史?上面留下了什么人的什么痕迹吗?你收藏家或拍卖行自己讲的故事我们就一定值得相信吗?真是这样的话,岂不是某些人说它真它就真,说它假它就假?所以说,传承有序是瓷器收藏领域的一杯毒药,后患无穷。

荒谬言论四:“有个收藏爱好者请我去给他鉴定藏品,去了以后我发现,他花了两千多万元买了一屋子的瓷器,竟然没有一件是真的”。

点评:说这样的话的人我本人知道得就有好几位。各位看官,你们相信有这样的事情吗?两千多万元买不来一件真品?如果真是这样,这个人就是一个十足的大笨蛋!可是一个这样的大笨蛋,那两千多万是怎么样挣来的呢?难道是继承祖上遗产得来的?买一件真品难道真得有那么难吗?其实,只要化上几百元,大多数地摊上都能买来一两件普品。如果一个人化两千多万只买了一两件器物,那当然有可能是假的。可他买的是一屋子瓷器!这说明他买的时间较长,有个过程。鸡蛋没放在一个篮子里。专家说他一屋子全假,不是专家没眼力,而是这样的事情完全是杜撰出来的。问题是他为什么要编造这样的故事?老夫心里当然明镜似得。
   大胆估计一下,现在市场中的所谓“牛人”,十年以后还能再牛的能有几人?反正,有两句话我深信不疑,一句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另一句是:只要他煞有介事,你就会将他奉若神明!很多所谓名人,水平也就那么回事,大家千万不要迷信!在所有的科学领域,是不存在权威的,权威只存在两个领域:暴力和宗教。要尊重专家,但不要迷信专家。
   大收藏家一般天性低调,不喜欢张扬,很多人是在身后若干年才名扬天下的。现在的收藏圈拉帮结派,互相吹捧,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江湖味道甚浓!研究实物的人少,忽悠的人多;诚实经营的人少,造势的人多,并且有一种造神运动的苗头。中国是一个喜欢造神的民族,国人普遍个体不发达,不**,离了神的指引就六神无主,其结局都不会太理想。除了造神以外,国人还有一个人格弱点,就是片面地崇洋媚外,包括港澳台。所以,从晚清开始,中国大陆就有很多假洋鬼子,他们没少欺负中国人,没少干坏事,没少捞油水。

荒谬言论五:拍卖行的成交价格不能作为古玩定价的参照系。

点评:说这种话的人有的还是大型拍卖行的老总。悲哀啊,拍卖行自己否认自己的市场赋值能力!说这种话的人,其内心意图是说:别看别人的东西卖得高,你的东西尽管跟别人的一样,但是不可能卖那么多钱。说白了,还是想垄断市场。

荒谬言论六:藏家的藏品跟馆藏的东西很相似,所以是假的——“博物馆里有的东西,你怎么会有?”甚至有专家说,只要看见跟馆藏品一样的东西,就一定是假的。藏家的藏品跟馆藏的东西完全不同,所以是假的——“历史上没有这种器形,或者没有这种纹饰。”
点评:古代艺术品的创造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过程,基本依靠手工完成。手工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是很低的,很难有两件完全一样的东西。不信您试一试,每个人自己同一天的两次签名都不会完全一样,如果不是同一年的签名区别就更大了。现在很多人对器物的纹饰和款识作非常细致的微观分析,我个人认为可以作为一个鉴定角度,但不可吹毛求疵,过于夸大,否则就会陷于僵化。
   记得北京刚有拍卖会的时候,有一次我去看嘉德的预展。我正在上手一件瓷器,来了一个外国朋友,通过翻译他问我,“你们怎么判断这个东西就是古代的呢?他看起来挺新的呀?”我告诉那个翻译,因为一件瓷器经过很长的历史时期以后,他的表面会被空气氧化,通过观察它的氧化程度,可以判断其新老。说实话,那时候我的水平还很有限,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对当年的回答还是基本满意的。三言两语的回答,这是最佳答案了。
   出土和出水器物,尤其是窖藏的器物,其氧化特征和传世器物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更高的眼力了。高档藏品的标准现在流行所谓的“真、精、新”,这是没错的。但是有几个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真”和“精”好办,很多人恐怕要卡在“新”字上了。有些精品真是太新了,非尖高手不敢碰也!高手和俗手的界线,100分和60分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驾驭这个“新”字!

荒谬言论七:官窑的泡沫很快就要破灭,现在已经是官窑卖不过民窑。
点评:真实的情况是:过去十多年拍卖会上的有些假官窑的泡沫就要破灭了,而真正的官窑永远是收藏市场的宠儿,永远不会破灭。现在有些官窑的起拍价甚至低于民窑,这只能说明藏家对拍卖市场的不信任,而不是对官窑本身的不信任。说一句更明白的话:所谓官窑泡沫的破灭,实际上是大型拍卖公司信誉的破灭!2007年嘉德春拍,其封面拍品的流拍就是最好的明证!!!
   官窑瓷器的尴尬处境,脸上最没光的就是几个大拍卖公司了。这至少说明他们这些年的经营不够阳光,不够坦荡。还想强调那句话: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无论是个人还是法人。
故宫一位专家(本人不想涉及具体的人)说,民间收藏的历代官窑瓷器,不超过三、四千件。天哪,我特别想请教他,这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都是六、七十岁的了,不能这么说话啊。

荒谬言论八:现在古玩市场上95%以上的东西都是赝品,甚至100%都是赝品。
点评:说古玩市场假货多,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这是由古玩市场的特点决定的。如果在古玩市场看到一件是真的,看到两件也是真的,那不是古玩市场只能是菜市场。所以,在古玩市场买东西叫“淘宝”,这也是古玩的魅力所在。本人也逛过现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展,诺大的展厅几乎没有顾客,跟满地假货却人头攒动的潘家园形成强大反差。我们没有理由认为那些在潘家园淘宝的人都是傻子。所以,不要因为古玩市场假货占大多数,就去过多地指责批评,这是少见多怪!这一点好比大家都指责卖淫女都不是处女一样。本人说这些,无意为假货开脱。本人对假货也深恶痛绝!假货要反,但是不要因为反对假货,而损害了古玩艺术品本身的正面价值。大家在打假的同时,要多多从正面宣传中国古代的艺术品,开发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共同来繁荣这个市场。
   近两年古玩市场遭受了太多的负面打击,少有人从正面引导、推动。专家一开口,一片喊假声几乎成了一个必然的现象。在我的记忆中,这些年专家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对古玩市场的否定和打击。既然这样,你们还在这个领域里忙什么呢?就是为了救广大误入歧途的藏家出水火?为什么就不能从正面去推动和繁荣这个市场呢?喊一声“假”很容易啊,谁不会?能说出个所以然,能从正面挖掘引导则需要真功夫啊!
   要反对假货,除了提高我们的眼力,没有别的办法!我们永远不能指望造假者会良心发现。如果很多人眼力都提高了,假货怎么可能生存呢?老夫在此断言:不久的将来,假货就会走到它的尽头!理由很简单,现在的资讯很发达,市场也很发达,藏家的眼力提高的很快,并且关于假货的资讯传播也会很快,所以假货蒙不了太多的人,蒙不了太久!对于假货来说,他们的黄金时代就要结束了。

荒谬言论九:要想知道自己收藏的东西对不对,最好的办法就是送到拍卖公司去拍卖,看看拍卖公司收不收。
点评:拍卖公司的水平肯定不能代表古玩鉴定的最高水平。拍卖公司能够立足的根本,其实主要不是其对于艺术品鉴定的专业水准,而是其所拥有的人脉关系。它是做人的工作的,而不是做艺术品工作的。比如说,它是根据人来定东西真假的,陌生的面孔,突然送来一个好东西,他们一般是不敢认的。万一搞错了,担不起这个责任,丢不起这个人。但如果是一个业界名流送来的东西,只要东西不是开门的假,拍卖公司的主管都会乐于收下的。因为,这样他所担负的责任要小得多,在他前面还有一个专家做挡箭牌。
   普通藏友如果送去一个大开门的官窑或民窑精品,拍卖公司不见得会拒绝。由于大陆的拍卖公司鉴定标准过于保守、狭隘,导致他们每期拍卖的东西都差不多,就那几个常见品种(比如康熙青花等),收藏家们都审美疲劳了。这也是近两年拍卖市场萧条的重要原因。所以,呼吁藏家和相关机构都要提高鉴定水平,这才是收藏事业的硬道理!拉帮结派,浪得虚名都是旁门左道,最后害人害己!还是那句话,假的最终还是假的,真的最终还是真的!广大藏家一要相信自己,二要对自己负责,不要迷信虚幻的东西。
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清明有序的艺术品市场吧!

[转载]古玩艺术品市场的荒谬言论集锦

剖析伪科学的13种“不能要”


石寿

目鉴是科学,首先是(1)从材料学、工艺学、艺术等方面为鉴识基础,排比出历史时段;(2)分析胎料、釉料、青料、彩料、饰纹演变、形制进化、款书比对,判断朝代定位;(3)依据痕迹科学找出老化特征。学术目鉴配合科学检测,才能做出鉴定结果,这是文博陶瓷专业的基本知识。

读文博从业人员张某写的《当代仿古瓷剖析——兼说“目鉴”与“科学”》一文,虽然被冠以“科学”,但全文中却不见用科学来分析与研究,通篇以商人的口吻,例举13种“不能要”,企图为五千年文明作权威性界定,有着很不好的误导作用。本人不得不将这带有误导作用的13种不能要作逐条点评,摘录如下:
1、器形不规正,古里古怪的不能要。
中华五千年文明造就仅陶瓷千万亿件,试问谁又见过多少?2006年6月德清县发掘出大量精美的商周青铜器纹饰青瓷,故宫专家通过其他出土物证,审定为商晚期青瓷。历史古瓷的形制究竟有多少,至今无穷尽,谁人能予以定论。何为规正?何为古怪?陶瓷五千年每代都有创新、传承与演变。这种论调,与张某断言全世界元瓷仅300件一样的荒缪,事实证明这种不负责任的断言,已严重伤害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2、历代古瓷的器形都有一定的形制,而器型太规正的也不能要,那是用现代灌浆工艺制成的。
众所周知,商周时代先人用陶模浇铸青铜器已十分成熟,春秋时铸造用分铸合铸及失腊法工艺都已十分完美,超出了今人的想象,难道浇铸青铜器比制瓷的“澄泥范制”工艺更落后吗?原始陶瓷中就有不少澄泥范制成器。“澄泥范制”工艺在北宋的定瓷、汝瓷中使用更是十分普遍且成熟。永乐脱胎器如何成型,昊十九的卵摹杯又如何生产,不用“澄泥范制”行吗?灌浆成器有低圈足、器均薄的工艺特征乃自古有之,断言为“现代”灌浆工艺是因无知所局限。正是这类不学无术,以自己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掌握着话语权,多少年来一直伤害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3、绘画看上去不顺眼的不能要,说明作者绘画水平的低下。
就官窑御器,当以恭正、严谨为旨,若属偏窑或民间艺术,则随意挥洒,不拘一格,故不能以一孔之见侈谈艺术,难道历代制瓷规定因绘画水平有高低所以工匠不得画瓷?
4、而绘画画得太好的也不能要,它超越了时代的水准

请问什么是超越了时代的水准?今人便能超越宋、元、明、清的绘画水准?我们知道鉴别绘画、欣赏艺术是审度其时代之艺术,要了解时代背景、审美时尚、画风的影响与传承的变革,要体会笔墨背后的画家的情绪、修养及功力。例如元瓷上的鞍马人物图,不乏讲究笔墨的精品,古时中国画形体多从凸面观察,阳面着手,阳面重墨而暗部以线带过,面部以细笔淡墨勾描,准确生动。真品原作,不论古人的艺术修养如何,终究不是生活在圆珠笔时代,使用毛笔的习惯使然,每一笔都会有起承转合,自有笔势、笔锋、笔韵,并不可避免地带上时代的印痕。
缺乏艺术修养,便会把古拙看成不顺眼,才会把工艺品当成艺术,才会将假当真。看不到先人的伟大,无知才会把精美的古代艺术看成是超越时代的东西。
5、胎体份量重的不能要,古瓷份量一般也有规范
试问:古瓷份量如何规范?即使官窑御器也不会称了重量去烧造,都以适为度,唯低能的赝仿家是按重量仿制。事实也告诉我们民窑器胎体多较厚重,官器份量以适为度,北宋官器与南宋官器份量就很不同,盖因北宋多“澄泥范制”(胎体匀薄)。其实永乐有重瓶、宣德有轻碗、成化有大器、乾隆更有不少轻于雍正,何以一概而论,以偏盖全。概念化则害人害己害文化。
6、胎体份量过轻的也不能要,说明胎质量有问题
其实胎体份量过轻的历代精品多不胜计,从五代柴氏官器始,北宋有“官窑文色上白而薄如纸者”,元代也有薄胎器,大明有永乐薄胎器、成化薄胎器,清代雍乾更盛。所以无藏无识之伪学足以毁史毁物。
7、釉面光泽太亮的不能要,这是瓷器刚出炉的现象
稍有常识便知釉面之光泽与是否刚出炉无必然关系,科学告诉我们,相关原因是:(1)与釉质配方有关;(2)与烧造温度有关;(3)与玻化程度有关;(4)与烧造气氛有关;(5)与官窑、民窑的窑系有关。古代柴氏官器“明如镜、声如磬”,釉面“明如镜”古已有之。
8、釉面光泽不亮的也不能要,因为它是人为用酸处理的结果
君不见,宋代有玻质见气泡的清凉寺窑“新汝器”,也有文光无气泡的早期汝器及后期官器。元代有福建窑系的光亮青花器,也有景窑的文光枢府釉,明代有著名的亮青釉,也有文光的麻仓釉。成化有光亮的白釉,万历有亚光贴骨釉。假如都把多姿多变的古瓷以一统之,古瓷文化有多少冤假错案枉死在伪学口中。
9、款字书法不象样的不能要,因现代人惯用圆珠笔,不善书写毛笔字的缘故。
难道今天赝仿者善书毛笔字就可以当真品卖了吗?而古人不习书法之工匠便一律不得书款吗?此论太形而上矣(见附图),伪学不妨也做点功课。
10、款字书法写得太逼真的也不能要,那很可能是电脑做出来的。
这种无知的断言说明作者根本不懂电脑,电脑不能蒙骗文检科学,电脑不会写出个性书法,电脑也不能摹拟出各朝专人写款的运力轨迹,施力变化及重复差异性,电脑更不能用笔醮青料书写,并出现停顿的沉淀,以及起落笔时料的沉淀感。比对款识绝对是重要的鉴别方法之一,做好款书的收集、归类、排比,还有利于分析御窑、官窑等更多信息,可惜专业者不屑为之。
11、瓷器扣之声音十分响亮的不能要,此是用现代高温窑炉烧成的。
其实现代窑炉能随意准确节能控温,故基本不会高温过烧,相反有些商家因用含铅助熔釉以降低高温成本,反而常以极限低温烧制。
听扣之声音,目的是鉴别瓷化程度,自元代青花器面世,大多需烧至1300oC以上,扣之声音都脆亮,永宣官器亦然,雍乾官窑器胎体中三氧化二铝含量达30%以上,正烧器胎体透亮,其扣声必然脆亮。凡扣之声音响亮的不能要,如此鉴定缪之大焉。
12、元末明初大件瓷器底部涩胎上火石红非常明显的不能要。
稍有常识的藏家都知道,大件瓷胎不易干燥,元代多湿胎修底,元末明初多民窑,民窑器更是不分干秋湿春,四季皆要烧造。而且匣钵新旧及填烧土中也不乏铁杂质,高温时水气分解出氧气与铁质结合成氧化铁呈火石红。在氧化气氛较强的炉内,火石红现象自然便多,故多各种火石红态当属必然。当时若不多见,何必今日故以为之?
13、瓶罐一类琢器的器身接口过于明显的不能要,因为这些多是伪者故弄玄虚、画蛇添足的做法而已。
广大藏家都熟知,元器胎接不修里,元器、明早期及永宣官窑御器必有其接胎痕,“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是“伪学”无根无据的癔想。
伪学提出的13条不能要,抹去了科学的标准,简而言之,别人的都不能要,科学检测也没用,除非我……。这些类似赝仿商家推销高仿品时的语言,竟然也出于文博人员口中,是因其利益相同而已,根据这不讲科学的13种不能要,文博事业将走向何处?伪学家不懂学术,却又极力抵毁、扭曲历史真实,13条“不能要”的本质是要民间放弃抢救文化遗产的行动,是对文化建设进入市场经济的误导与否定,值得大家惊醒与反思。

文化遗产是经济软实力的金矿(1)


2008年初,上海市委宣传部人约同上海拍卖协会特邀许明、李新华版主等开了一次座谈会,研讨文化市场为何低迷、如何健康发展的问题。这次会议引起了北京方面的重视,相关人员又研讨了几次,《求是内参》为此整理成专刊,送至中央政治局(该内参下发至部委级),由于在下也是建言者之一,有机会匆匆一睹。以下是本人发言的内容,借此向热心保护中华文化遗产的网友们请教。
大明成化一只小鸡缸杯1999年苏富比在香港拍了4千万港币,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图罐去年在英国拍了2亿3千万人民币,2005年一只“锦鸟图”双耳小瓶在香港以1亿3千万人民币成交,2007年又有一只“柳林春燕”小碗又在香港拍到1亿5千万人民币……
某些意义上说明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在国际上有极高的地位与经济价值。
但是这类承载着历史的精美瓷器在中国民间社会博大的收藏中并不罕见,我们本应该为之振奋。
事实却是民间藏品多年来一直受到“伪学”的排斥与无理否定。民间社会收藏中有大量的足以代表中国千年文化的辉煌历史遗存。可以肯定民间社会收藏已经全面超越了全世界的馆藏中国瓷。
所以先要想一下:
1、文化遗产开放性保护的价值和意义,五千年文明史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基础,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文明的精华。秦王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然而还有更多的世界级奇观被破坏,在流散。
2、建国六十年,公路、铁路及建设高潮波及全国,中视07年9月的法制节目报道:浙江遂昌县农民无意中挖到宋瓷1千多件、北京商报报导:四川南强镇村民王世伦于1991年在自家菜地挖出985件宋瓷,18件青铜器,其中一级文物29件、未被报导的更多,近年古玩市场也有不少出土文物,但却少见新显器物入馆藏,原因何在?这种“不作为”给文化遗产的伤害是毁灭性的。
《报摘》报导,中国是世界上文物流失最严重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后,走私出境的文物至少有1000万件。
在我们收藏家看来,博物馆仅剩下“野外考古陈列”的功能,如果把民间社会收藏展示出来,其展现的历史之完全、器物之精美、形制之博大都远远超越了任何馆藏,我们会感叹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同时也会领悟到由于历代战乱及其他人为因素,所谓清宫旧藏也仅是劫后余存,远不能展示中华文明之全貌。
3、民间社会收藏是对文化遗产的第二次抢救,与大量流出境外的相比,在收藏家手里是幸运的。如何使现有的博物馆体制与国际接轨,首先是如何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体系,并建立对话机制。最终建立由政府参与的民营博物馆体系。
4、对境外回购回拍要警惕资金的第二次流失,目前情况是:一方面每年有千万计的文物以极低的价格流到境外(文物局对此也有统计,在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也有不少人在举办中国文物展),造成大量中国文物文化资源流失,另一方面每件以千万计的人民币回购回拍,从而又使国内资金再度流失,这双重的人民币流失,对国家经济与文化建设的伤害是隐性而严重的。
5、某些地方博物馆新造假文物,展示假文物,以及一些“伪学”与造假者公然赝仿进入市场,其共同造成对文化遗产的伤害,我们怎么办?国民和法律对这种伤害完全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参与培育民营博物馆显得十分必要,以相互促进提高。
6、一方面加强建设科学检测的方法和数据库,一方面要建全目鉴科学的系统培养,目鉴必须有科学论证。
7、不负责任的否定民间社会收藏,否定国家权威机构的科学检测,是否定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不利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利于文化建设。任何人都不允许在媒体公开场合砸毁法律认定的古物,以及尚未经法律认定的古代艺术品。
8、现今陶瓷界存在二种知识体系
一是重考古重文化的文博体系,这是有国际性共识的科学知识体系,近代中国以陈万里、叶麟趾、史树青、冯先铭、叶喆民为代表,重文化、重考古实证的学术体系。
二是解放初期收编的原古玩界人员为代表的商家经验知识体系,目前他们占有国家资源,一家独大、主导着中国文博业的绝对话语权,这体系以主观经验为基础,常常语出惊人,如“中国没有元青花”、“全世界元青花只有300件”、“民间没有珐琅彩”、“全世界汝瓷只有几十件”等等,拒绝了以文博界著名学者史树青先生国宝捐赠为代表的大批有识志士愿为祖国文博事业捐赠历史文化遗产的赤诚善举。这体系是旧体制的产物,它对民间社会成系列的古文化遗产持否定观点,是造成这些年大量出土文化外流的深层次原因,所造成的空前浩劫怎么评估也不为过。
9、改革开放中出现了受“伪学”及“赝商”的影响,有把古玩贵族化的倾向。其实,国际拍卖行的天价是商家玩的富人游戏,虽然故事连篇,少见本土藏家上榜,中华五千年文化,七千万本土藏家,千万件精希绝品竟无一件入流,个中原委不言自明了。
所幸中华有7千万藏家在保护。这些古代艺术品存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我们有责任保护、收集、研究、展示、宣扬,使五千年文化能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作出新贡献,要破除天价神话,让古文化回归到大多数人都能欣赏与研究,普及收藏,平价交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唐英瓷务年谱长编》史料记录:清雍正朝年贡瓷9万件,乾隆朝年贡瓷5万件,在清三代辉煌期,刘源至唐英有76年极为珍贵的烧瓷历史,计贡瓷不下4百万件。除此还有相当数量的贡瓷落选器,大量的权贵用瓷等等,那么今天一只“柳林春燕”碗,“锦鸟图”双耳小瓶,这原本是清代最为普遍的题材,却被炒作成“全世界仅此一件”,另一件在大英博物馆等等。分别以1.5亿、1.3亿人民币“从而从海外回流到中国人的手中”,并冠以民族主义的美名。
我们正面临着改革开放新阶段,既得利益者企图把其利益法律化、制度化,一旦贫富分化结构化,共同富裕的目标就不能达成,而文化正在被唯利的商业行为所扭屈,文化被娱乐庸俗化的同时毁灭着中华文化精神的价值观。
中国辉煌的五千年文明是今天文化振兴的基础,是经济软实力(例如旅游经济)的金矿,保护社会上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符合中央十七大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精神,如何保护、利用、可持续开发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政府与文博界当前的新课题。
我们愿意提供各类研究器物,在任何地方与任何专业人士对话任何有关中国瓷文化的选题。为普及瓷文化,繁荣文化建设,共同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