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没见过不等于不存在

 海外寻瓷翁 2012-12-27
中国历史上下万余年,历史遗存浩如烟海,我们人生命有限,没有见过的东西太多了。盲目的没有证据的否定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的人,不是傻瓜,就是别有用心。
原文地址:没见过不等于不存在作者:王莉

  前几日约几位藏友各带些瓷器到陈先生家中,特请孙学海老先生前来鉴定,也切磋一下各自的眼力。

  敝人不揣冒昧,带去几件,其中一件争议很大。元青花四爱开光梅瓶为传世品,画工精良,发色青翠,苏青特点显著,纹饰上下八个如意,中间四个开光,空地画满缠枝唐草,意为上下如意左右如意,如意连连。此件毫无争议,孙老高度赞美,连声说“好东西好东西,保存好保存好。”另外的宣德青花五彩瓜果花卉纹执壶(带盖35cm);成化青花鱼藻纹海涛大碗(22cm);成化釉里红留白龙纹(两面)浅盘(20cm);元青花釉里红狮钮盖罐(42cm高),和保定窖藏出土一样,只是云肩如意里海水中非三朵莲花,而是海马。孙老打眼一看,就说:“这是第26件!我已见过25个这种罐啦!包括故宫从保定调来的那件。”这几件东西基本都没争议。眼学派一致认为到代开门。机检派冯松林教授不置可否,只是用随身带的号称“放大100倍”的双筒光电镜子反复观看,看来是不认同的居多。最后告可免费机检两件,一件6个点。要花钱一个点就1000元呐!我也不置可否,哼哼唧唧,只同意做一件(稍后再说是哪件)。

   具有争议的是一件祭蓝白龙纹四螭龙系大梅瓶。瓷瓶高56cm,包浆厚,阳光下五颜六色,大片的金黄艳紫嫩绿。器型没问题,典型元梅瓶。但口颈与一般梅瓶有别,为三段制作,基底,中间,口部。胎体细腻厚重,蓝秞镜下看多处有团状中小黑斑,口沿呈灯草边自然,整体发色深宝石蓝,灯光下发紫艳蓝宝石色。整体不计口部细节,五段四接,外面可见。最大奇异之处而是在里面和底部:里面光滑基本无痕,不见旋纹接胎痕,无秞,但胎面充满细小芝麻点,感觉相当细滑滋润,似有一层护胎汁。实则没有,口部可伸手指摸而知。底部满秞,秞下青花孟体小字,周圈是“大元国成吉思汗万岁万岁万万岁”,中间横书“宫廷御制”,均从右往左书写。

  陈先生讲:如无此底,从秞胎型纹饰特征,可判元瓷。我说:那咱不管底。只看上面是个人就成,装了一双假脚没关系。

  孙老拿在手仔细反复观看,用手指伸进瓶口摸探。最后说:我意是元瓷,高档元瓷。这种底和款,尤其“宫廷御制”,从没见过,第一次听说见到。   然后用严肃认真的语气告诫大家说:“没见过不等于不存在,没有。就好比人吧,没见过的多了,你不能说人家就不存在。”大家都点头连连称是是。

  我跟冯教授说:你做就做这件吧!如数据对,可改写元瓷历史了。冯肯定不认同,打哈哈道:你等着吧,我调货时告你。

  最后陈先生总结说:机检数据听冯教授的;眼学传统听孙老的。目前,机检数据库还很不完善,还是以眼学传统为重,我相信孙老。

    其他人的东西,大家也都一一过目,各抒己见。自我感觉,眼力见识大增,获益良多。约定他日再聚会看瓷论道。

    孙老的身体还真好,从上午9点直到晚上6点,中午在大家催促下假寐了不到一小时,就起来接着看瓷。十四岁进京,跟孙瀛洲当学徒,迄今已75年了,解放后全国各处跑,为故宫为文物总店收了多少东西啊!文革中抢救了多少珍稀文物啊!当年八人文物委员会七老已做古,唯一的硕果仅存啊,这才是真正的国宝啊!衷心祝愿孙老长命百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