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注(可能指睾丸炎)者,丢仔头,地龙屎帖之。 下肢溃疡者用牛屎帖之,或生蕃著粉捶生桐油帖之神效。也可用假艾捶红糖敷之。 毛头疔生于脚指,取雄精、绿豆共捶尿桶底帖之。 生瓜,此证最喜生于肌肉丰富处,宜用红心倾子根炖酒服。 拦腰蛇的患者可取苦瓜根炖酒服。 苦瓜根 【性味】苦,寒。 【功用主治】清暑涤热,明目,解毒。治热病烦渴引饮,中暑,痢疾,赤眼疼痛,痈肿丹毒,恶疮。 苦瓜味苦,南方人多食为蔬。夏秋间都可吃到苦瓜,用作配茉佐膳,只觉可口,不觉其苦。中国粤人以苦瓜切片,晒干贮存,作药用,此即治暑天感冒之苦瓜乾也。
用苦瓜做家常菜式,如"凉瓜炒田鸡"、"凉瓜排骨"、"酿凉瓜",皆滋味隽永。但江浙人不懂得品尝,少吃苦瓜。两广、福建盛产苦瓜,外省则每作盆栽欣赏。
苦瓜以味得名,苦字不好听,粤人又唤做凉瓜。苦瓜形如瘤状突起,又称癞瓜;瓜面起皱纹,似荔枝,遂又称锦荔枝。 风鱼,虱母头与马鞍藤炖酒服,渣帖之。 风鱼者,古有“五肚生鱼”之说,即两手肚、两大腿及腹部。凡有肌肉丰富处,喜生之。也可用沙青草(海滩边较多见,凡鱼最忌此草)与埔银(了哥王)二药之叶捣烂敷之,即愈。 钻洞鱼也用此方。 白花虱母头 特 点: 潮汕地区别名称为虱母头、虱母球、虱麻头、苍耳草、阳菜归、胶东仔、胶东只头、猪母带、羊带归、狗脚迹。外地别名称为苍耳、苍耳子、疾头婆、苍耳草、老苍子、白痴头婆、菜耳、野茄子、苍刺头、痂头猛、野洛苏、草带妇、苍子。本品为菊科苍耳属苍耳。为一年生草本。生于田野、山坡、荒地、村房、路旁,或人工栽培。 白花虱母头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内服发汗通窍、散风祛湿、解毒止痛。外用止痒、消炎、排脓。人肝肺经。主治风寒头痛、菌痢、肠炎、伤风感冒等。 民间常用单方验方如下: 1.治风热、伤暑感冒:虱母头茎、叶30克,野菊花10克,大青叶20克,水煎服,每日l剂,分2次服,连服2—3日。或虱母头根30克,水煎,冲红糖服。 2.治过敏性鼻炎、副鼻窦炎:虱母头子3克,研细末,少量吹入鼻腔;另用荆芥适量研细末,每次10克,生姜汤冲服,每日服3次。或用虱母头子适量,炒去刺,研细末,每次3克,开水冲服,每日服3次。 3。治风湿性关节炎:虱母头根30克,加猪骨共煮,饮汤吃肉。 4.治肠炎、菌痢:鲜虱母头全草60克,加水80O—1000毫升,共煎至500—600毫升,每日分3次饮服。 5.治头风痛:虱母头根30克,瘦猪肉共煮饮汤吃肉。 6.治过敏性鼻炎:虱母头子适量,洗净,炒黄,研成细末,用开水冲服,每次5克,每日服3次。 7.治荨麻疹:虱母头子适量,水煎,洗患处,每日l剂。 本品内服常用量全草或根生品15-60克,干品10—30克。枝、叶外用适量 。
马鞍藤 【性味归经】辛、微苦,湿。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拔毒消肿。用于风寒感冒,风湿关节痛,腰肌劳损;外用治疮疖,痔疮。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注意】孕妇忌服。
埔银(了哥王) 【性味归经】苦、微辛,寒。有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痰散结,通经利水。根、根内皮主治:扁桃体炎,腮腺炎,淋巴结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麻风,闭经,水肿。叶主治:外用治急性乳腺炎,蜂窝织炎。 【用法用量】根:1~3钱(鲜根3~5钱)必须久煎;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注意】《南宁市药物志》:"本品有剧毒,用时宜慎,孕妇忌服。" 【附方】 ①治痰火疬(腋下鼠蹊生核疮或四肢掣挛疼痛):了哥王叶五钱,加入食盐少许,共捣烂敷患处。(《岭南草药志》) ②治鹤膝风:南岭荛花、接骨草。水煎,对酒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疗疮肿毒;跌打损伤,蛇虫咬伤,小儿头疮:鲜了哥王茎叶,捣烂外敷或挤汁外涂。(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疮疡,乳痈:了哥王叶适量,捣烂敷患处。(《广西中章药》) ⑤治无名肿毒:丁哥王叶,捣烂,加米酒少量,敷患处。(江西《草药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