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原市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及现状分析

 lmqlmq999 2012-12-27
太原市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及现状分析
山西统计信息网
近年来,太原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了转型跨越发展的主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新兴产业引领增长,树立“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经济结构”,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全方位、多角度地驱动经济全面增长。
从长远的历史时期来分析全市经济发展进程,更有利于以发展的角度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市经济先后出现了五次不同的波动周期,总量规模快速扩张,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经济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30年中,在太原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基础上,第二、第三产业将共同推动经济向好发展。
11978年以来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
按照不同的波动幅度,太原市经济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1—1983年,恢复性增长时期。这一阶段,太原紧跟全国改革步伐,认真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及“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等各项方针政策,从农村到城市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太原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1983年经济总量登上了三十亿元标志性台阶,达到32.69亿元,增长速度由1981年的1.3%快速提升至1983年的18.9%,年均增速10.6%,涨幅达17.6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1984—1991年,振荡回落时期。受上一阶段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影响,太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就已开始急剧膨胀,198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6.0%,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随着国家“防高通胀”调控政策的实施,太原市经济开始震荡回落。经济总体变动态势从“大起大落”型波动趋于改革后的“高位—平缓”型波动。1991年经济总量登上了百亿元标志性台阶,达到106.68亿元,实现了从三十亿元到百亿元台阶的跨越,年均增速9.1%。经济波动的幅度明显下降,仅为9.0个百分点,表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逐步增强,经济扩张力度有了一定的控制,抗衰退力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有所提高。
第三阶段,1992—1999年,快速增长时期。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太原市进入改革开放深化时期,期间全市加快投资的软、硬环境建设,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加之政府调控政策较为灵活、熟练,形成我市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1999年太原市经济总量已经达到364.56亿元,年均增速11.9%,与上阶段比较增速进入两位数增长的快车道。
第四阶段,2000—2007年,新一轮加速上扬时期。进入新世纪以来,太原市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全面落实省委率先发展的要求,全力推进省城经济建设。太原市经济总量逐年递增,每年跨越一个百亿台阶,经济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41.88亿元。市九次党代会以来,经济规模又有新的突破。2007年GDP达1291.77亿元,总量较2000年(396.27亿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速13.6%,较上阶段加速1.7%,进入高速发展区间。太原市经济发展水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第五阶段,2008年至今,金融危机影响及稳步回升时期。2008年第四季度前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逐渐波及到太原市,出现了经济增速下滑加快、工业经济增幅回落、需求增长放缓等现象,经济运行步入下行期;然而2010年过后,太原市已开始走出危机影响的阴影,进入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恢复了二、三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2011年,工业经济逐步加速,消费市场保持积极活跃,主导产业协调稳定发展,全市经济“稳中求进”,总量突破两千亿元大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80.12亿元,比上年增长9.9%。
2、“十一五”时期经济增长所处的阶段
“十一五”时期前两年(2006—2007年)处于第四阶段后期,经济增长延续了上个时期加速上扬的走势,两年年均增长14.4%,较“十五”时期年均增速(14.2%)加快0.2个百分点;后三年(2008—2010年)进入了第五阶段,是经济出现明显波动的时期。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太原经济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增速从第一、二、三季度的12.0%、10.5%、10.4%,迅速回落到8.5%,2008年成为2001年以来GDP增速首次低于两位数的年份。进入2009年,危机影响出现了由主要行业向多行业扩散、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蔓延的趋势。一季度太原市GDP增速由正转负,下降0.8%,这是自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开始加速下行后的进一步探底。至此,形成了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时期,经济增速下滑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进入2009年第二季度,随着全市加大投资、扩大内需、保增长政策的实施,经济下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上半年已扭转了负增长局面,全市经济显示出企稳回升走势,进入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均继续向好,回暖趋势逐步增强。2009年全年GDP增长2.6%,全市经济重新步入回升通道。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回暖,各项措施的积极效果逐步显现,太原经济逐步走出危机阴影,回升趋势日臻稳健,重新回到较快增长区间。回顾整个“十一五”时期,虽然从2008年开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出现较大回落,但是由于前期经济的较快发展,“十一五”时期以来的年均增速仍达到10.1%,实现两位数增长。这一时期,太原市经济表现出新世纪以来经济增长的最高点与最低点并存的特点,呈现“加速上扬、回落探底、恢复上升”的走势。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全市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那时仍属于落后的农业社会,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从1953年到1977年人均GDP低于600美元(折算为1980价),第三产业比重小于37.7%,根据H·钱纳里和西蒙·库兹涅茨的工业化进程衡量标准(见表1)来判断,此阶段处于工业化准备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逐步形成,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直到1989年全市人均GDP超过1200美元(折算为1980价,下同),产业结构升级为5.3∶56.1∶38.6,第二产业比重超过28.6%,且第三产业比重超过37.7%,标志着太原市已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
到1995年,经过短暂的产业结构调整,人均GDP已达2440美元,三次产业变更为5.1∶47.1∶47.8,第二产业比重超过39.4%,第三产业比重超过45.5%,已跨入工业化中期。
进入产业结构内部优化时期(1996—2011年),太原市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 2011年人均GDP已经达到11213美元,产业结构变为1.6∶45.6∶52.8,第二产业比重达到“小于50.0%”的标准,且第三产业比重超过36.0%。据此推断,太原市经济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十一五”时期以来,经济增长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总体保持健康发展的趋势。
经济总量持续扩大。我市经济总量继2006年突破千亿元后,除2009年以外,2007、2008、2010年,经济规模均以年均200亿元以上增量加速扩张,2011年达到2080.12亿元 ,GDP净增量首次突破三百亿元,较2005年(889.58亿元)增加1180.54亿元。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十一五”前两年(2006—2007年),年均增长14.4%,较“十五”时期年均增速(14.2%)加快0.2个百分点;虽然从2008年开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出现较大回落,但是由于前期经济的较快发展,全市经济仍以年均10.1%的速度发展。
人均GDP不断迈上新台阶。人均GDP由2005年的26294元增加到2011年的49292元。“十一五”以来太原市人均GDP跨越两个万元台阶,2006年突破三万元大关,达到30326元,2008年突破四万元大关,达到44054元。
三次产业均实现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20.1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3.88 亿元,年均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24.0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949.19 亿元,年均增长8.3 %;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55.3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97.05亿元,年均增长11.9%。
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协调发展。2011年,全市三次产业的增加值结构为1.6∶45.6∶52.8,其中第三产业比重较2005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2006年以来各产业增加值占GDP的平均比重为1.7∶46.1∶52.2,依然保持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序列格局。第三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金融危机对工业实体经济的冲击,形成了三次产业间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非公有经济加快发展。“十一五”时期,太原市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年均增长11.7%,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773.11亿元,比2005年(367.03亿元)增加406.08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5%,比2005年的40.8%上升了2.7个百分点。
三、太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2005年以来的六年间,除个别年度外,太原市经济发展有着与全国、全省基本一致的发展轨迹。2005年至2007年全国经济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GDP增长速度由2005年的10.4%提高至2007年的13.0%,提高幅度为2.6个百分点;山西省在2006年有小幅下降,GDP增长速度由2005年的13.5%小幅回落至2006年的12.8%,后又提高至2007年的15.9%,提高幅度为3.1个百分点;太原市在2006年亦有小幅回落,其GDP增长速度由2005年的15.6%回落至2006年的12.1%,后提高至2007年的16.8%,提高幅度为4.7个百分点。在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和经济周期性回调的共同作用下,太原市经济从2008年开始有较大幅度的回落,经济增长速度由2007年的16.8%迅速回落到2009年的2.6%,增长波动14.2个百分点;山西省经济增长速度由2007年的15.9%迅速回落到2009年的5.5%,增长波动10.4个百分点;全国经济增长速度由2007年的13.0%回落到2009年的9.1%,波动幅度为3.9个百分点。
太原市经济与全国、全省的经济发展轨迹大致相同,但太原市的波动幅度较大,经济上行期与下行期的波动幅度均高于全国和全省,这一特征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宏观经济主体出现较大变化的时期表现的尤为突出。主要是由于太原市经济以第二产业引领、工业为主导,二、三产业共同驱动为特征的增长格局,工业又是以基础重工产品生产为主的结构,在国内外经济复杂多变形势的影响下,规模以上工业发展出现大幅波动,因而全市经济增长有了较大幅度的波动,这也正是以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弱点所在。
太原市工业结构中存在的行业集中度高,化解市场风险能力不强,过于集中到重工业(2011年比重高达91.6%),集中到煤炭、钢铁、炼焦、化工、电力等五个传统行业(2011年比重高达65.2%),难以适应市场结构性变化的影响,能源、原材料工业占到全市工业的近七成,长期以来受制于下游工业发展的制约;资源消耗量较大,节能减排、改善环境任务仍然艰巨;工业企业增长动力欠缺,增长趋缓,企业整体效益有待提高等等,这些固有的结构矛盾都使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和难度加大。
(二)在中部省会城市中缺乏比较优势
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太原较小的土地面积和较少的人口数量造成经济容量不大,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太原市近年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从“十一五”时期以来的年均增速来看,发展最快的是合肥市(17.5%),其次是长沙市(15.2%),第三位的是武汉市(14.3%),第四是南昌市(14.3%),第五是郑州市(13.8%),太原市年均增速仅为10.1%,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六,较发展最快的合肥市慢7.4个百分点,较前一位郑州市慢3.7个百分点。
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对促进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作用,2006年至2011年,太原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4503.35亿元,年均增速为17.4%。然而与中部其他五个省会城市横向比较,固定资产投资略显不足。近年来,中部各省市致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眼于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纷纷加大投资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保持了平稳较高的基本态势,其中合肥市增长最快,年均增长40.9%,其次市南昌市、长沙市、武汉市,郑州市、太原市、年均增速分别为29.3%、28.8%、27.7%、27.1%、17.4%,太原市排名第六。
四、坚持“稳中求进”,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步伐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情况新问题,促进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全市紧紧围绕发展主题和主线,抓住全省获批“转型综改区”的历史机遇,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一)抓投资、稳增长,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发展
投资不仅决定着今天发展的速度,而且决定着明天的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现阶段投资仍是太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重点应放在空间布局的优化上,关键要加强服务业投资力度,着力提高投资效率,加大民间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和民生投资力度,通过增量投资带动资产存量的调整,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要加大创新投资,并逐步实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从而推动全市经济实现“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促进传统产业由低技术水平生产向高新技术水平生产层次发展,最终实现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有效融合,从而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促进全市经济稳定增长。
(二)科技优先,优化结构,实现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自主创新,而工业在太原占有绝大比重,因此,科技创新对全市工业发展,甚至是整体经济的转型跨越至关重要。大兴科技创新之风,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强化关键技术研发,推动高新技术的整合集成与智能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促进重化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促进传统重化工业向低消耗、轻污染、高素质产业拓展和结构优化升级。一是继续重点发展煤焦铁等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并用高技术改造升级,促使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二是利用国家大力支持山西获批“转型综改区”的发展机遇,提高煤焦铁后续产业的整合力度,延长加工工艺流程和产业链。三是推进重化工中的节能减排,提高技术效应,减少对能耗的增加和对环境的污染,发挥技术进步对重化工业的转型升级作用。四是引导发展高端制造业,提升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并且在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同时,也需要服务业提供研发、设计、交通、金融、广告等相应方面的服务,从而也将带动我市服务业的不断提升。(责任编辑:贾亚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