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拳头挥向父母的孩子

 ymzzwgc 2012-12-28

面对拳头挥向父母的孩子  

——抓住关键,用情理感化学生

小林这样的学生给我们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对这样学生应该怎样处理情与理的关系?如何协调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启迪他的良知和爱的意识,进而学会关爱父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明白一个人的感受要比明白真相更重要。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话多并不见得有效,有时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进行交流,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对方感受到被关爱,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和理解孩子们的那份纯真的情感。请看下面这个故事:

【案例】 杨建明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正在备课,突然电话铃响了,铃声与往常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内容却让我震惊——我班的小林挥拳打了养育他十几年的父母。电话是小林的父亲打来的,请求我的帮助,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那举起的拳头变成了铁锤,变成了一块冰冷的石头。为什么亲生骨肉会将拳头挥向父母呢?

第二天,我和小琳的家长约好,做了一次家访。在和家长的谈话中,我了解了许多小林成长的故事。小林小时候是一个爱说、爱动、讨人喜欢的小男孩小学里学习成绩很不错,可是升入初中以后,小林变了,成绩下滑,纪律涣散。我问家长,为什么小林有如此变化?家长想了想说,有一次星期天回老家,他没完成作业,星期一被老师罚站在教室外,还罚抄作业三遍。从那以后,小林就变得不爱学习,变得不自信。家长着急,就拿邻居的孩子和他比,说人家学习成绩如何好,要向某某学习之类的话。这样的教育不仅没起作用,小林反而变本加厉地和家长作对,一次次的冲突,使得亲情变成了怨恨,以至最后发展到挥拳打父母。

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小林的变化是因为老师的一次不当惩罚而引起的,那么小林的转变也应该从老师的教育方式开始。要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老师有意识地去体贴他、关心他、信任他,让他感到老师的爱,要达到目的,重要的不是“讲理”,而是“讲情”、“示爱”。

因此,我不准备让小林意识到我在教育他、改变他,对于一个心理受过伤害的孩子来说,他是不会因为老师的谆谆教诲而喜欢上老师和学校的,我希望通过课堂内外轻松愉快的交往和看似闲聊的交谈,与他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还打算努力引导学生们营造出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体谅、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相信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的孩子,一定不会恐惧和胆怯,而且必将逐渐学会关心别人。

我知道,要改变小林,不是一两个回合的工作就能见效,也不能操之过急,而需循序渐进,一步步消除他对老师的成见、对学校生活的恐惧。第一部可以做的是设法使他信任我,在我面前抬起头来;然后设法使他在我的课堂上轻松起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他体会其他老师的关爱和信任,在学校里轻松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当他真正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的时候,再设法引导他改变对父母的态度,进而体贴父母、关心父母。

带着这样的设想,我注意更多地留意小林,设法接近他,寻找与他闲聊的机会和时机。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上完数学课就径自走到小林的座位旁,我问他:“听懂了吗?”他点点头;我又问他:“你喜欢数学吗?”他边点头边说:“喜欢。”我再问他:“你既然喜欢数学,为什么上课不举手发言呢?”她低着头不说话;我进一步说:“我知道你很好强,是怕回答的不准确,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你是不会轻易举手的,是吗?”这时小林突然抬起头望着我,眼睛特别明亮,充满了惊讶。我拍拍他的肩膀继续说:“老师希望你下节课上能举手发言,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做得很好!要上课了,再见!”就在我转身要走的时候,我听到小林说:“杨老师,再见!”

整个交谈过程,小林只讲了两句极简短的话但他的神情鼓舞了我,也印证了我的分析,我对方案的实施充满了信心。第二天的数学课上,我特别注意他的举动,虽然前半节课他还是没有发言的欲望,打我发现他的眼神始终跟着老师在走(虽然不敢与老师对视),说明他听课很认真。课上到一半,我自然地走近他,用鼓励的目光期待着他,他终于举起了手,而且问题回答得很精彩我表扬了他,小林虽然红着脸,低着头,但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喜悦。

说实话,看到小林的进步,我也很兴奋,我知道我的做法是对路的,正在起着作用。我把小林的情况跟其他任课老师做了介绍,他们也有意识地去鼓励他。

缺口打开,他开始信任老师,下课后,与同学的交流也多了,性情开始有所转变。他的父母也感受到了他的变化,一天,他父亲高兴地告诉我,说小林最近回到家里开始谈论自己的老师,但在家还是那么任性,还是喜欢发脾气,他们很伤脑筋。

又过了一段时间。一天,我有意“碰见”小林,“不经意”地和他聊天。我问他家中的情况,问他父母的情况,当他说到父母工作都很辛苦时,我和他讲了我的学生时代,讲了父母对子女的爱,讲了当时的不理、不体谅和如今的感受,最后告诉他,老师希望他,也相信他一定会比老师当年做得好。

那一段时间,我和小林的父母经常保持联系,交流情况,及时商讨教育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小林的父母也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方法,让儿子感觉到他们是爱他的,即使自己的孩子没有别人家的孩子强。一个多学期过去了,小林在学校和在家中的表现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比以前轻松、愉快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了,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小林刚进校时,班级排名第50位,到高二期末考试时,名次已前移到第26位;在家里,小林也不经常发脾气,学会了自控,对父母的批评和建议也不过分抵触了,有时还干一点家务活。对于他的变化,他的父母和老师一样感到欣慰。

【反思】

任何学校、任何年级的老师总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虽然绝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都能正确对待这些学生,但是我们是不是都对这些学生给予了足够的爱呢?当我们的努力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时,或者我们的努力见不到明显的成效时,我们是否还会坚持呢?

1.育人工作是情与理交融的工作

如果对学生缺乏爱,或者对孩子表达关爱之情不得体,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会造成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如果对学生的内心需要和行为问题缺乏敏感性、洞察力、理解力,就会坐失许多帮助学生进步的时机。

2.育人工作是非常吸引人的工作

育人工作非常艰苦,但是如果工作有创意又有成效,那又是一件非常吸引人的工作。最初对小林行为表现的原因分析、判断,带有很大的猜想成分,事实证明了猜想的正确,使我感到莫大的鼓舞;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每一点收获,都让我感到无比的兴奋;效果的步步显现,让我感到了身为人师的快乐。

3.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

育人工作需要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假如没有小林父母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没有任课老师的努力,我的方案实施起来可能不会这么顺利,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4.育人需要爱

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情况不同,爱也会因人而异。爱是永恒的,但一时给予却不是一劳永逸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有创意的、同时又充满着挑战和快乐的工作,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