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刹 小桥 名镇
2012-12-28 | 阅:  转:  |  分享 
  
古刹·小桥·名镇——甪直古镇游

孙柔刚

春鸟啼晓声中,我随同老画家吴教授以及他的学生们,驱车向古镇甪直疾驰。一路上,早年到过古镇的吴教授像讲授美术史般介绍道:甪直古称淞江甫里.相传因六条玉带似的河流三横三竖贯穿全镇,由“六直”的谐音而得名。似这样“水云之乡,稼渔之区”,为历代文人翠集之地。唐代“塑圣”杨惠之莅镇塑造罗汉像,晚唐诗人陆龟蒙隐居于此,明代沈周、文徵明诸画家常光临镇上“梅花墅”,近代蔡元培、顾颉刚、胡适诸学者集资重修保圣寺古物馆,叶圣陶曾在甪直小学执教八年,诸多文人咸喻该镇谓“青龙”。“龙首”乃镇东正阳桥,亦称青龙桥。桥两侧原有象征“龙目”的城隍庙和关帝庙各一座,另有竹、木行各一家、

算作“龙角”。桥东百米处河中有一莲花墩,是“夜明珠”。而镇上东西三里长街则为“龙骨”,七十二顶半桥乃是“骨节”,成千家青瓦房为“龙鳞”.各道港汊做“龙爪”,镇西的西美大桥是“龙尾”;为龙者,倘无首尾和骨节,则不能腾跃。可见桥梁处于何等重要的位置呵!

龙脚:望江楼桥(华阳桥),界浦桥(通裕桥),金巷浜桥(金安桥),环壁桥(永昌桥)。

穿过象征现代文明的甪直新建的工业开发区,跨过镇南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拱形甪直大桥,我们便踏上一条狭窄的石子街。街两边古老的小楼和平房鳞次栉比,大多前门临街,后门沿河;河水流经窗下的旧式枕流建筑。民居后墙齐平驳岸,每家皆有多处系船缆孔.孔石上或饰以龙首.或形若蛟鳌,或雕以万年青,成镌刻各种花卉——不少人家还设石埠头和水码头,顿使我遐想起昔日“家家门外泊舟航”的繁华图。

进镇见到的第一座石拱小桥叫“香花桥”。架于细流之上.人行至桥顶,恰对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圣齐的正山门,上桥便见殿宇矗立眼前,无疑此桥为古刹制造出庄严氛围,桥与庙相得益彰,由此可见当年造桥者的一番匠心。

驻足正山门,吴教授向我们介绍说,这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保圣寺。进寺门,迎面是座雄浑古朴的天王宝殿,飞檐高桃,蛟鳌盘顶,殿前假山耸立,松拍挺拔;迎春花开嫩黄,平添几分春色。殿右有间精雅的茶空。吴教授引导我们来到殿后.指着古寺精华所在——保圣寺古物馆,侃侃而谈:相传唐开元年间,身穿猩红博士袍的杨惠之,慕名到此特为古刹精塑一堂罗汉像塑壁,骤使古镇大为增色。到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又为此寺书写一副楹联:

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

罗汉溯源惠子,为江南佛像无双。

1918年,史学家顾颉刚应叶圣陶之邀来游,发现赵书抱对,决意研究一番。至1922年顾先生重到甪直省亲,见大殿屋漏壁倒,痫心疾首,即摄影撰文,呼吁抢救唐塑。自《小说月报》发表顾文后、引起中外文史学家的重视。1927年,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感于顾文前来考察,赞誉唐塑为“东亚瑰宝”,著《塑壁残影》,令人瞩目。著名学者胡适特修书告知蔡元培,吁请保护文物。教育家蔡元培捐银百两为倡导,并组织“保存甪直唐塑委员会”。嗣后,徐悲鸿等大师专程赴甪直考察,江小鹣等雕塑家精心修复罗汉塑壁,并请名建筑师范文照设计了通风高敞的古物馆。国民党元老谭延闿、于右任特地题写了馆名,这两位书法家的题字令古物馆增辉。1930年落成揭蔡之日,全国名流云集,宁、沪、杭各报竞相报道盛况。这便是中西建筑共存一寺的由来。1961年,国务院公布唐塑罗汉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我们拾级进堂,眼前倏然一亮:只见奇峰突兀,洞窟错列,海浪穿插其间,犹如东海蓬莱仙岛;置于山岩崖洞的诸罗汉像,俯仰呼应,浑然—座气势磅礴的艺术圣殿。由面到点,我们的目光全被九尊真人般大的唐塑牢牢吸引。哦,分明是一团团普通黄泥,却被“塑圣”杨惠之点化成丰腴的肌肤、厚实的休魄各异的姿态、生动的面容。或慧眼远瞩,或挥臂伏兽,衣服飘举,褶皱清晰,于薄若蝉翼的袍袖之下,可见手臂之筋骨脉络,何等高超精湛的雕塑艺术!

出古物馆,抬头可见墙外高耸的古银杏树。越右侧门,十步开外,便是“唐贤甫里先生之墓”。墓旁斗鸭池,原是陆龟蒙饲鸭吟诗之处。只见一方池塘之上建一清风凉亭,两侧各有一座青砖小拱桥与岸相接,宛如为亭添翼,此谓“庙挑桥”也。池畔两具长方形石槽.传为饲鸭遗物。南首是叶圣陶先生之墓和叶圣陶先生纪念馆,正好共同组成古镇名人遗迹纪念景区。

穿越保圣寺小弄,我们见到两座环连的石梁桥,其小一座桥墩上,刻有石联一副:东溯眠牛浮绿水,西临斗鸭揖清风。“眠牛”系当年叶圣陶执教后归家途经之眠牛泾;“斗鸭”为陆龟蒙隐居时饲鸭为乐的斗鸭池。如此两桥相连的双桥,里人称为“三步两顶桥”,全镇计有四处。在老画家指引下,我又观赏了三座风格迥异的古老石拱桥,犹如置身于奇妙的桥梁博物馆。

位于镇中的中美桥,与环玉桥相连,大有用“晴虹桥影出,积雁檐声来”的意境。凝神睇视,仿佛见到了它的雏形——西汉古墓的拱形结构。那拱圈两端全无榫铆,却能承重至今.何等高明的建桥技艺!《苏州方志》载,上溯三国,下及明清,遗留至今最古的要数宋代桥。而眼前这座桥.便是江南最古老的宋代石拱桥了。

镇东明代成化年间重修的东美桥.则以其全镜独一的全圆环形桥洞而吸引无数专家学者。它的拱阁构成不同于中美桥,因宋代石桥无铰石,而明清所建石拱桥有铰石.即拱石两端有榫铆,称为“多铰式”。桥梁专家茅以升盛赞过这座桥洞别致的石拱桥。当我们在桥畔观赏它在水中的倒影时,澄碧的河水中竞有双重半圆形,令人一时难以区分哪是真哪是假,因为水中的确有一个半圆石拱园呢!再抬头看,那桥洞石缝里印长出灌木和花草,成为古桥特有的春色。老画家还领着我们细察桥面,只见石上有“轮回”、“宝幡”、“莲座”等佛教图案的精美浮雕。他告诉说,这是因为镇上多名寺古刹,故桥梁建筑也染上了宗教色彩。当年此桥面两侧还建有长廊式桥屋,曾开设肉店、咸鱼铺和鸡鹅行,故俗称“鸡鹅桥”。此时吴教授遥指东方说,每逢八月中秋夜,人们站在桥顶,可见镇东头正阳大桥下,明月荡漾,如瑶他仙境,故称“长虹漾月”,为甫里八景之一。

被称为“龙首”的正阳大桥是第三种类型的桥。它凌跨在宽阔的河面上,是一座敞肩式单孔半圆形石拱桥。桥墩半入水中,拱脚阔厚宽大地牢牢扎根于大地上。此桥雄伟稳固,拱矢高达l0余米,桥身连同南北两堍共长50米,桥面宽约5米。桥栏两侧各有两只半圆的桥耳,大拱两肩上对称雄踞着四块莲花座方形龙门石。石级由宽而窄,拾级而上,伟岸秀美,浑似一条“青龙”。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伍子胥为吴王阖闾建成苏州城后,便在甪直镇南建造离宫;后吴王夫差也曾在镇西郊甫里塘北岸筑梧桐园。至今遗下吴官乡、阖闾浦等地名和“吴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的诗篇。到汉代,甪直巳粗具集镇雏形。南朝大兴佛教,有殿堂5048间的保圣寺平地而起,这座水乡桥镇遂成为江南历史文化名镇。

伫定在驼峰般的桥顶之上,俯瞅河面,碧澄澄的市河似历史的长河在我的脚下流淌。一旁观景的吴教授告诉我,自郑和从太仓浏河口出海下西洋后,因吴淞江与浏河相连,故甪直便逐渐成为江南丝绸的集散地和出口港。太平天国时期,志愿参加太平军的英国水手吟利,于1860午秋到过古镇,在他撰写的《太平大国革命亲历记》中,记述了甪直的风土人情,并称“甪直是太平天国的商业运输集散地”。

250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甪直镇经济的腾飞和旅游业的兴起,古镇已成为世人瞩日的游览景区。这块古老的土地不仅是吸引外商竞相投资的热土,被称为“吴县之星”、“外向明星镇”和“中华环保第一镇”,还是影视制作理想的外景地和美术摄影的取景点。著名影视剧《红楼梦》、《西游记》、《梅花巾》、《老岸》等等、都有甪直小桥、流水、老街和古刹的风采。1995年.国家建设部将甪直镇列为全国500个小城镇之一的试点镇,从而对甪直镇总体现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再创辉煌,甪直镇党委、政府以跨世纪的魄力,重新规划了保护古镇区、提高工业区、建设旅游度假区的宏伟蓝图,依托优越的区位条件,凭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发挥甪直人民创造性的伟力,将把甪直建成具有江南水乡文化古镇特色的现代化外向型城镇、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和太湖旅游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确信,21世纪的甪直镇.定将是太湖之滨的一颗更为璀璨的明珠。

(作者时任吴县报社记者,文载1997年(名镇世界》第3期)



献花(0)
+1
(本文系宏量111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