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古亚非文学

 chao fan zi 2012-12-28

第一节 概  述
一、中古亚非文学特点

    中古时期是指亚非地区封建社会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时期,约自公元2、3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古亚非文学即指亚非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学。

    1、中古亚非各国封建社会和文化的共同特质:

    第一,封建社会发展缓慢而不平衡。亚非许多国家封建社会的产生并不算迟,有些国家还要早于西欧,而且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相当发达,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但是,一般说来亚非各国经济发展长期处于缓慢甚至停滞状态,因此,封建制度的持续时间较长,结束时间要比西欧晚得多。

    第二,亚非封建社会和文化,大体以13世纪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文化成果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10世纪左右亚非各国在民族文化深厚的基础上普遍繁荣,涌现众多的哲学派别,产生大量经典著作,它们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三大文化圈的形成和广泛的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向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和东南亚地区各国扩散,形成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印度文化向周边的南亚和东南亚各国扩散,形成以印度文化为中心的南亚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在继承并融会西亚北非几个古老文明的基础上兴起,形成以阿拉伯文化为中心的西亚北非文化圈。

    三大文化圈不是在孤立封闭的状态中自我生长,而是在更广泛的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的。如印度佛教对东亚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伊斯兰教对印度和中国部分地区的渗透等。而十字军东征的骑士和早期西方传教士给西方带去的东方文化又对西方产生影响;通过阿拉伯这一中介,东方也借鉴了西方文化的精华。

    第四,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古亚非三大文化圈的核心,即是各自的宗教文化。宗教意识作为亚非封建社会的重要意识形态,渗入到亚非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古时期的亚非文学,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继承并发扬了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在题材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化方面,在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艺术表现的鲜明生动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可以说,在这个历史阶段,亚非文学出现一个新的高峰,它所取得的成就是光辉灿烂的,尤其在它的早期和中期,更是居于当时世界文学的前列,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2、中古亚非文学的特点。

    第一,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繁荣。中古亚非文学产生的地域大大扩展了。在古代业已取得光辉成就的印度文学,这时继续向前发展,并且在亚非文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又有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伊朗、阿拉伯、格鲁吉亚、乌兹别克、土耳其等一系列新兴民族和国家登上历史舞台,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文学作品。由此可见,中古亚非文学的成就,是依靠许多民族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第二,各民族文学交流空前繁荣。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发达,密切了亚非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他们之间的文化和文学交流。历史悠久的中国、印度等国文学,影响了它们的邻国。西亚的阿拉伯和波斯文学也在这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布,影响了中亚、南亚和东南亚诸国。与此同时,中国、印度以及阿拉伯、伊朗文学也接受了邻近地区各民族文学的影响。

    第三,文学内容趋向复杂化,文学形式趋向多样化。中古亚非文学作品题材比较广泛,思想比较丰富,倾向比较复杂,反映了封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多种文学形式繁荣起来。在所有文学体裁之中,诗歌最为发达。戏剧以印度的成就最为突出。阿拉伯的故事驰名世界。日本的长篇小说是世界最早的。此外,散文在许多国家也得到发展。

    第四,文学与宗教的关系仍然相当密切,受宗教的影响仍然比较深刻。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对中古亚非文学影响极大,许多文学作品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二、中古亚非各国文学的成就

    (一) 中古日本文学


镰仓时代的日本版图

    大约在纪元前后,日本列岛上的原始公社制社会逐渐解体,开始向奴隶社会过渡。8世纪初,定都奈良,史称奈良时期(710—784)。

    1、奈良时期。日本最早的书面文学出现于此时期。这时期书面文学的代表作品有《古事记》(成书于公元712年)与《万叶集》。当时日本还未创造出“假名文字”,这两部著作都是借助汉字写成的。前者汉字既用于表义,又用于表音;后者汉字主要用做表音符号。

    《古事记》是一部记录古代神话与传说的作品。其中有许多枯燥无味的关于神的世系的说明,但书中仍保留了一些很有文学性的生动的神话与传说。

    此时,日本文学的成就体现在和歌的创作上。和歌是日本古典格律诗歌的总称。自奈良时代起,也称“倭歌”、“倭诗”或“大和歌”。和歌这一名称,是因为要和自古以来在日本流传的汉诗相对而言,大意就是大和之歌,即日本诗歌。和歌包括长歌、短歌、旋头歌、片歌、佛足迹歌等。八世纪的下半期,日本第一部和歌(和歌)总集《万叶集》问世。它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些类似于《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万叶集》的编次方法,各卷不同。有的卷按年代编次,有的卷按内容分为杂歌、挽歌、相闻歌(广义指赠答歌,狭义指恋歌)三大类。


《万叶集》诗作手稿


《万叶集》书卷

    《万叶集》的作者上自帝王,下至乞丐,多数为无名氏的作品,少数为署名的“歌人”的创作。在“万叶歌人”当中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山上忆良。他的长歌,大多附有用骈体汉文写的长序,可以看出他汉文修养之深。他写的著名长歌《贫穷问答歌》是唯一直接反映古代律令制国家统治下人民遭受横征暴敛之苦的一首绝唱。

    随着日本社会矛盾加深,古代律令制国家进入解体的过程,和歌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大伴家持等人收入《万叶集》的和歌的歌风正反映了这个下降时期的特点。他的短歌,具有凄清纤丽、情致缠绵的特点。

    《万叶集》中无名氏的歌,约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这些歌中最具有特色的是收录在卷十四中的二百多首“东歌”(本州东部地区的民歌)。这些民歌大多以爱情为主题,不但语言纯朴自然,而且利用各种劳动场景作为比、兴等艺术手段,使这些民歌表现得情趣盎然,富于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

    2、平安时期。8世纪末,天皇都城从奈良迁到平安,开始了持续400年的“平安时期”。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天皇权力日趋衰落和贵族势力日渐强大,它的标志是贵族私有土地制度——庄园制的确立和贵族掌握朝廷实权的政体——摄政关白的建立。

    促成这个时期日本文学发展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假名文字的创造。自平安初期以来,创造出由汉字草书演变而来的“平假名”,及由汉字偏旁演变而来的“片假名”。随后创造出假名与汉字交混在一起的书写方式。至此日本的民族文学,才获得了自由自在地表现的手段。这对平安时期的散文作品“物语文学”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物语文学指的是日本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产生于平安时代(公元10世纪初)。它是在日本民间评说的基础上形成,并接受了中国六朝和隋唐传奇文学的影响。物语文学在产生之初就分为两大类,一为虚构物语,另一类为歌物语,这两类物语都是脱胎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是向独立故事发展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们的不足之处是缺乏内在的统一性和艺术的完美性。直到11世纪,日本出现了物语文学的典范之作《源氏物语》。

    平安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物语、日记、随笔等新的散文文学得到飞速发展。

    物语文学在这一时期取得较高成就,尤以11世纪出现的《源氏物语》为最。此外,还出现了随笔文学的代表作、清少纳言的《枕草子》(996年)。

    3、幕府时期。从12世纪末至16世纪末,日本经过几次分裂与统一,最终消灭了古代贵族政治上的残余势力,使日本社会逐步完成了封建体制。这期间,以表现武士生活、适应武士需要的武士文学成为文学的主要部分,平民文学也逐渐抬头。

    这时期文学中最早出现、同时又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是“战记物语”。最初的战记物语作品是《保元物语》与《平治物语》,战记物语的代表是《平家物语》(1201-1221)。它记述1156年至1185年间源氏和平氏两大武士集团在中央和地方争夺权力的兴衰始末,反映从平安时期向镰仓时期过渡,从贵族掌权向武士掌权转化的历史进程。在艺术语言上,《平家物语》也为古典文学开辟了崭新的境地。它创造出一种“和汉混淆”、韵散结合的文体,对以后文学语言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戏剧文学的出现是这个时期文学发展的新因素。受中国戏剧的刺激,日本出现了初期戏剧“能”和“狂言”。“能”是以音乐、歌唱、舞蹈为主的戏剧,狂言是以对白为主的独幕喜剧。

    这时期的另一种文艺是连歌。这是利用一首和歌分为上下两句,由不同的作者进行互相连句的艺术形式。到了室町末期,连歌的首句独立出来,发展成为俳句,而连歌本身则逐渐丧失了它的生命力。

    这时期另一种文学创作是随笔文学。其代表作品有十三世纪初期问世的《方丈记》,作者为鸭长明(1153—1216),十四世纪初期出现的《徒然草》,作者吉田兼好(1283—1350)。在《方丈记》中记录了平安末期的天灾与人事异变,对贵族争夺权势持否定的看法,也流露了隐逸者的、消极的生活态度。《徒然草》是一种杂感性质的小品集,作者的人生观基本上也是消极的,但也有一些短小精辟的寓意性小故事,富有教训意义,说明了作者重视理性的一面。

    4、江户时期(德川时期)。指从17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这一历史时期。全国由分裂归于统一。由于城市的扩大和商业的繁荣,商人的大量涌现及其经济力量的不断壮大,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显著的特点。伴随着商人的兴起,上任文学也就在诗歌、小说和戏剧方面逐步成为主流。

    占据这时期诗坛中心地位的是俳句。俳句是由和歌变化而来,最初作为余兴吟诵,以后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新的诗体。其诗歌形式短小,由“5,7,5”3句式17个音节组成,集中表现对事物瞬间的印象或感受,含蓄凝练。松尾芭蕉(1644-1694)是俳句的代表诗人,被称为“俳圣”。附:松尾芭蕉俳句选


松尾芭蕉图


松尾芭蕉诗作封面


松尾芭蕉的俳字碑

    小说方面的主要形式是以表现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小说,称为浮世草子。代表作家是井原西鹤(1642-1693)。他的主要作品是一系列描写商人发家致富、破产衰败的故事,赞美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的小说,如《日本永代藏》、《世间费心机》等。

    净琉璃和歌舞伎是这时戏剧方面的主要形式。净琉璃本是由说唱艺术发展起来的木偶戏,歌舞伎则是由舞蹈演变而来的歌舞剧。这时期戏剧创作的代表作家是近松门左卫门(1653-1742)。他的戏剧成就最大的是以商人生活为题材的“心中物”(情死剧)。这方面著名作品有《曾根崎殉情》、《天网岛殉情》等。作者笔下的商人社会的底层人物(小商人、小伙计),身受封建专制礼法、封建身分制的束缚,又受到商业资本的压迫,他们在现实重压面前,一方面感到封建的伦理规范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一方面又抱有向往美好生活的炽烈愿望,两者的矛盾无法克服,最后被迫陷入男女双双情死的悲剧结局,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附:日本最受欢迎的小说家是谁?


净琉璃人形剧舞台图


近松门左卫门像和他的辞世文

    (二)中古朝鲜文学

    朝鲜文学的开端可以上溯到公元1世纪以前。朝鲜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15世纪以前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文人用汉文写作。1444年朝鲜文字创立以后,才出现朝鲜国语文学的书面作品。

    朝鲜国语小说的代表作家是金万重(1637-1692),著有长篇小说《谢氏南征记》和《九云梦》。另外,在民间说唱文学脚本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批传奇小说,其中《春香传》、《沈清传》和《兴夫传》被称为朝鲜中古三大传奇。《春香传》描写艺妓之女春香与翰林之子李梦龙的爱情故事,歌颂了春香坚贞不渝的爱、抨击封建官僚的黑暗统治,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思想,是朝鲜传播最广、备受读者喜爱的古典小说。


春香传剧照


春香传剧照

    (三) 中古越南文学

    越南是东南亚国家受中国文化影响最为典型的国家,早期只有汉语的书面文学,直到13世纪,阮诠在汉字的基础上才创造了民族文字——字喃。16世纪字喃文学得到发展,18世纪以后,字喃在越南全面推广,字喃文学也逐渐成熟,出现了一批称为“喃传”的长篇叙事诗,其中以阮攸(1765-1820)的《金云翘传》最为著名。《金云翘传》是一部六八体长诗,取材于中国清初青心才人的同名小说。作品通过女主人公王翠翘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社会黑暗,对被侮辱的妇女寄予同情,表现了民主进步思想。阮攸在艺术上成功地借鉴外来题材,结合本民族独特的文学形式,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学特色,成为中国越南文学的佳作。


越南地图


越南广南省的美山圣殿遗址

    (四) 中古印度文学

    10世纪以后,印度的梵语古典文学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接近人民生活的、用各种地方语言书写的文学。这些文学都继承了梵语史诗文学和古典文学的传统。

    印地语文学在此时期具有代表性。10世纪左右到14世纪是印地语文学的英雄史诗时期,代表作品是金德·伯勒达伊的《地王颂》。

    印度中古文学中影响最大的诗人是杜勒西达斯(1532-1623),他的长篇叙事诗《罗摩功行录》是印度北部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该作根据《罗摩衍那》和其后无名氏改写的《神灵罗摩衍那》加工改制而成。同《罗摩衍那》一样,本作的主题写的也是王室内部的夺权斗争以及解决矛盾的途径。

    (五) 中古阿拉伯文学


古代阿拉伯文字图

    中古时期,阿拉伯人崛起,伊斯兰教和文化形成,在阿拉伯半岛上出现了地跨亚、非、欧的强大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伊斯兰教的兴起,确立了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附:1、阿拉伯哲学思想的影响及地位。
        2、阿拉伯帝国的礼物。

    阿拉伯中古文学分为伊斯兰教兴起之前的“贾希利叶时期”(又称蒙昧时期,蒙昧即阿拉伯语“贾希利叶”一词的意译)、伊斯兰形成时期、阿拔斯时期以及衰落的奥斯曼统治时期。

    阿拉伯是诗之国,诗歌是阿拉伯人最喜欢的文学形式,诗人是阿拉伯人最敬重的人。阿拉伯从游牧散居部落时期就有赛诗的盛会,凡被选中的诗篇悬挂在寺院供人们欣赏,因而被称为“悬诗”,代表诗人是乌姆鲁勒·盖斯(500—540)。(附:悬诗赏析

    伊斯兰教形成时期,散文发展迅速。由穆罕默德后继者编定的《古兰经》,不仅是伊斯兰教的经文,也是阿拉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散文巨著。

    公元750年,推翻伍麦叶朝,艾布·阿拔斯任哈里发,建立阿拔斯朝,迁都巴格达。阿拔斯时期(750—1258),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的疆域空前扩大,东起印度洋,西临大西洋,成为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阿拔斯朝是阿拉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前期的代表诗人有努瓦斯等。他写的最好的是咏酒诗,故有“酒诗人”之称。他的诗一方面反映了阿拔斯朝鼎盛时期王公贵族们花天酒地、竟相奢靡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大胆反对宗教禁欲,而主张个性解放、及时行乐的自由思想。他在诗作上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创新,描写现实生活,因而他的诗自由、奔放,想象奇谲,笔墨新颖别致,臻于精妙。

    在阿拔斯朝后期,最著名的诗人是穆太奈比和麦阿里。

    穆太奈比(915—965)被认为是阿拉伯古代言语妙天下的伟大诗人之一,以矜夸诗、颂诗和哲理诗为最佳。他的许多诗句成为传世的格言、警句。

    麦阿里(973—1057),自幼双目失明,但智慧过人,又肯努力钻研,成为著名的盲诗人。他是阿拉伯第一个著有哲理诗集的诗人,代表作是诗集《鲁祖米亚特》。诗集注重深奥的韵律,显得拘泥,内容上反映了诗人怀疑主义的哲学观点和主张伦理宗教的思想。有些诗,意境朦胧,有神秘主义色彩。

    散文在阿拔斯时期发展很快,重要的作家有伊本·穆格法等。伊本·穆格法(724—759)翻译和改编了萨珊王朝的宫廷文学,创立了隽永风趣、深受城市居民欢迎的所谓“宫廷大臣派”文体。他根据巴列维文伊本将印度梵文《五卷书》翻译、改写成阿拉伯文,以主体框架故事中出现的两只豺狗的名字题名为《卡里来和笛木乃》。这部寓言童话故事集借飞禽走兽的话,反映了人的思想感情,说明了许多哲理。由于译笔流畅优美,被认为是阿拉伯古代教文的典范。

    这个时期,驰名世界的名著《一千零一夜》问世了。这是一部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和瑰丽奇妙的民间故事集,被誉为世界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此外,阿拔斯朝时期,还有长篇传奇故事《安塔拉传奇》和来自民间后由文人写定的“玛卡梅”体韵文故事。前者由“悬诗”诗人安塔拉生平衍变而来,歌颂一位出身微贱、能文善武、忠于爱情、为国奋战、殉难而死的骑士英雄,被誉为“阿拉伯的《伊利亚特》。”10世纪后,阿拉伯城市兴起,市民出现,体现市井生活的故事作品大量产生。“玛卡梅”意为“集会”,即在大庭广众上讲授故事。它类似我国的说唱文学。“玛卡梅”体故事传入欧洲,引起巨大反响,对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出现的“流浪汉小说”产生了影响。

    中古伊朗(波斯)文学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出现了一批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诗人。

    此外,在中亚地区,乌兹别克诗人的民族诗人纳沃依用民族语言创作的《五诗集》,虽有波斯文学的色彩,但也表现了与正统的伊朗势力抗衡的民族倾向。格鲁吉亚语言文学的奠基人、格鲁吉亚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卢斯塔维里的史诗《虎皮骑士》描写了印度青年骑士与印度王女的曲折的爱情故事,歌颂了忠君爱国、忠于爱情和友谊的高尚的骑士英雄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