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鉴赏分类赏析

 liubaoliang 2012-12-28
诗歌鉴赏(一)——形象的分类

学习目标:

1、了解《2009年江苏省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的内容要求和能力要求;

2、理解并能辨析诗歌“形象”的三种类型;

 

一、考纲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0(江苏卷)语文科考试说明》规定:

(诗歌鉴赏主要考察)鉴赏评价(能力),(能力要求为)D级

考察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形象)考点解读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它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极富美感的“形象”。古典诗歌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一) 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也称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在抒情诗中,诗人往往借助客观事物(如山、川、草、木、季节、时令、耕作场景、生活场景、战争场景等)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感情。在一首抒情诗中,作者一般要有意识地精心选择四、五个甚至更多的意象,巧加剪裁安排,来完成抒情达意的目的。

通过分析意象的感强色彩、含义和意境,我们可以解读诗人内心的幽深情感。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几个意象刻画了击退金兵的情景,在表明南宋人民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收复中原之志。

(二) 事物形象

即咏物诗中所出现的形象。事物形象是一种特殊的意象,它是整个咏物诗中最重要的集中描写对象,,是整个咏物诗的灵魂,它被诗人赋予了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理想志向,具有象征意义。如: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誰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注释:李纲(1083-1140),宋朝抗金的民族英雄,邵武(现在属福建省)人。这首诗是公元一一二八年李纲罢相后流放到武昌(现在属湖北省)时写的。

“病牛”是本诗中的事物形象。一二句写它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一二句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及其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三四句写病牛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病卧残阳”之志。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联系作者自己,他屡次被谪,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这与其笔下身体病弱、力耕负重、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是何等相似!诗人自己一生抵抗金人的侵略,努力革新政治,处处替人民的利益打算,却落得了降职流放的结局,正如同一头耕田受伤的病牛一样。但是只是对人民有利,就是累死也不会怨恨的。 

(三) 人物形象

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历史。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员,虽不像小说一样通过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来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但根据诗歌中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在头脑中再塑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仍是很有必要的。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的人物形象则是这名独守深闺的“少妇”,而非作者本人。她韶华正茂,风姿绰约,在那个阳光明媚、惠风和畅的春日,她精心打扮一番以后,款步登上了敞亮华丽的楼台,天朗气清,她的心情格外舒畅。可是当她凭栏眺望,远处地头道胖那青青的柳色映入她是眼帘时,她顿时感到腿软气短,怅然若失,心里涌起如烟如雾的悔恨。她悔恨当年的劝夫远征,悔恨自己的虚度年华。年年岁岁柳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美丽的生命悄然流逝,未知的功名获又何益。那青青的柳色,潜入了她的心底,拨动了尘封的心弦,弹奏出幽凄悲苦的音调,至今亦令人动容。 

三、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①。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注:机,织机。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5分)

答: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只答“思妇形象”扣1分) 

(2)诗歌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诗歌的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写得极含蓄委婉,又真挚动人,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手法1分,内容理解2分,艺术效果1分)

2、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6分) 

新晴山月 (宋)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注解: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2)诗中描写的景色有何特点?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答:这首诗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风荷、果落等景色,写出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 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

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学习目标:

1、了解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高考真题,总结“意象和意境”类题目的四种考查方式、常见提问方式以及相应的解题方法;(学习难点)

3、识记常见常用意象的固定含义;识记意境的专用术语;(学习重点)

4、通过练习,巩固所学。

                  

一、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意象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们的关系在于:

第一,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意象。没有意象,难以组合融合成一种意境;而如果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

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看得见摸得着,而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是一种抽象的感觉。

如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这首诗使用了“菱”、“浮萍”、“绿锦池”、“夏莺”“蔷薇”、“微雨”、“鸳鸯”七个意象,都是真实的存在。如果把这些意象想象成一幅画面:一座幽静无人的园林,在濛濛丝雨的笼罩下,越发惹人爱怜。那绿色菱叶露出水面,摇曳多姿,那铺满了池塘的浮萍飘来荡去。有传叶弄花的鸣莺、花枝离披的蔷薇,还有双双相对的浴水鸳鸯。这幅画面给人一种清幽而妍丽寂静而迷朦的感觉,这就是意境。

二、高考题实例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09海南宁夏卷)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09江苏)

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09全国卷2

4、《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做简要的分析。(08湖北)

5、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2007年北京卷)

6、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07天津卷)

7、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06山东)

8、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7年全国卷2

9、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2007年辽宁卷)

10、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09全国卷1

1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08海南、宁夏)

1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05江苏)

13、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007年四川卷)

14、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09福建)

15、“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09重庆)

16、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和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09江西)

17、这首诗丰富的情感蕴含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中。结合全诗,对词做简要分析。(09四川)

18、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做简要分析。(08山东)

19、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和情?(08天津)

20、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07上海)

21、请从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2007年全国卷1

22、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________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_________之感。(07浙江)

23、诗人运用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007年广东卷)

24、《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06湖北)

25、“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07福建)

26、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007江苏卷)

27、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做简要赏析。(08辽宁)

28、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09湖北)

三、考查方式总结和答题方法点拨:

考查方式11——9题直接考察了诗歌使用了那些意象(描写了哪些景象)或这些意象的含义?

常见提问方式:诗的××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景色/情景/图景)?该景象有何寓意?

答题方法总结: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句描绘的景象(注意诗中的意象,不得遗漏,也不得无中生有,同时要抓住意象的情态和特点);如果考察意象的含义,要理解常见意象的固定含义,并且结合诗歌的语境,理解意象的特定含义(注意意象是否具有象征意义)。

真题链接:09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相关试题。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解析:叙述时抓住关键词,即“陌”“柔桑”“嫩芽”“蚕种”“平冈”“细草”“黄犊”“斜日”“寒林”“暮鸦”,同时注意每个意象的情态和特点,如“柔”、“平”“嫩”、“细”“寒”“暮”等。

答:词的上阙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哪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相关链接:常见诗歌意象的固定含义。见《3+2P164——P166

 

考查方式210——13题考察了意境。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氛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题方法总结:要严格按照三步走的路线答题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结合诗句分析,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真题链接: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相关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解析:这一题是意象和意境的综合考察。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答: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相关链接概括意境的常用术语

阔大类:雄浑壮阔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高远深邃

凄清类:萧疏凄寂  幽僻冷寂   幽静清冷   萧瑟凄凉   孤寂冷清

恬淡类: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恬淡幽远   恬静幽美   明丽清新

考查方式314——26题考察“景”和“情”的关系。(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一手法)

常见提问方式: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某联?诗的某联描写了怎样的情和景?

答题方法总结:答出诗人用了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情”,要找到(意象)和作者感情的契合点。

真题链接: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特色“情景交融”的理解。解答本题时,一定要具体指出景是什么,情是什么,两者是怎样交融在一起的。

答:这首诗写了作考“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考查方式426——28题考察写景中所使用的表达技巧。(814题。)

常见提问方式:本诗某联是如何写景的?或本诗某联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答题方法点拨:涉及到表达技巧中的描写手法,如动与静、描写的角度(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细节描写,白描,近景描写和远景描写等等。要按照表达技巧的三步骤答题。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取得了什么艺术效果。

真题链接: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学过的咏物诗,初步明确咏物诗的概念、特点;

2.初步明确赏析咏物诗的方法和思路识记咏物诗中常用的表达手法;

3.明确高考题关于事物形象的几种常见考察方式;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收入的咏物诗就有6021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从古人咏叹的对象来看,落花、流水、夕阳,大雁、杜鹃、燕子、寒蝉,月亮、松、竹、梅、兰、菊、莲、柳等都是诗歌中常见的所咏之物。咏物诗常在于托物言志。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折柳送别、闻雁思归、听梧桐而心悲凉,客观物象常常寄托着诗人特有的情感;借梅赞其标格高雅节操凝重,借菊赞其欺霜傲雪品格高尚,借莲赞其出淤泥而不染处浊世而气节高洁,借竹赞其根固有节坚贞高雅,借松赞其经冬不凋刚强坚贞,诗人借咏物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

一、总结咏物诗的概念、特点以及常用手法。

(一)复习学过的咏物诗词:贺知章《咏柳》、于谦《石灰吟》、陆游《卜算子·咏梅》、王冕《墨梅》、王安石《梅花》。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明确咏物诗概念  

1定义: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主要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气味、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物和人共有的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二、如何鉴赏咏物诗

(一)以学过的咏物诗中的一首为例,分析①诗人突出了事物形象的哪些特点(形状、颜色、气味等等)?②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 ③诗人通过事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理想?

1、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事物形象的特点:墨梅的颜色(“淡墨痕”,突出梅花的朴素淡雅)、气味 (“清气”,突出梅花的芬芳)                         

诗人的生平经历:不入仕途,傲视权贵,淡薄名利,终生隐居。

诗人的感情或理想:不流于世俗、傲骨铮铮的气节                                               

2 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事物形象的特点:石灰的出处(“深山”)、开采过程(“千锤万凿”)、锤炼过程(“烈火焚烧”、“粉身碎骨”)和颜色(“清白”)。

诗人的生平经历:一生御强敌,扶社稷,严操守,淡名利,有大功于国。

诗人的感情或理想: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3陆游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事物形象的特点:梅花生长的位置、生长的环境,开放的时间,梅花的气节、香气。

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诗人的感情或理想: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崚傲骨。

(二)总结归纳鉴赏咏物诗的思路和步骤。

1注意把握所咏之物的形神特点

既然是托物诗,当然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但如果仅仅是客观地描摹,满足于形似,那还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一个出色的咏物诗人,应该像高明的摄影师那样,他的镜头要深入对象的灵魂,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所以古人对于咏物诗有一个说法,叫做不即不离,就是说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不滞于物),而要切合所咏之物,写出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古人赞赏林和靖(北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就是因为作者借月下水边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了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黄巢(唐)的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题菊花》),托物言志,借决心改变菊花开放的时间来表明自己推翻李唐王朝的远大政治抱负。来鹄(唐)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云》),作者表面上是写云,实际上却是托物咏怀,表达了对不关心人民疾苦的人的愤怒和鄙视。所以,读一首咏物诗,先要体会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咏物,单纯写物不会感人,一般都有诗人的情感在内,有物有情,写出的诗歌才有活力。我们在欣赏一首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所描摹的事物寄托的个性化感情。陶渊明(东晋)咏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五)》)抒写自己的悠然闲适、不慕荣贵的心境。

世间万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而主题大多各异。例如,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人诬陷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文学宠臣虞似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清华(清高华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又都糅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堪称咏物的上乘之作。

又如林黛玉《唐多令》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薛宝钗《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她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同样是落红成阵,桃飘柳飞的暮春三月,同样为柳絮填词,然而两首柳絮词风格迥异。黛词显得缠绵悲戚,从词中可窥见黛玉多愁善感之天性。钗词浑厚典雅,足见宝钗随分从时的性格;黛词中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这如泣似怨的倾诉,令人身世两忘。钗词中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她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一从容自如的智者风度,令人赞叹不绝;林黛玉见柳絮触景生情,感春天之短暂,叹孤独无依之身世,悲谁舍谁收之命运。感情基调低沉郁闷,情绪波动不稳,心态消极悲观。薛宝钗借柳絮赞无限美好之春光,叹处变不惊之豪情,做趁好风平步青云的美梦。感情基调蓬勃昂扬,情绪稳定平和,心态积极乐观。

因此,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都需要我们在解读时细加领悟。

3、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1整首: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以,只要是咏物诗,肯定会用到这种手法。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2局部:

a. 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条;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看到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比作垂緌(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

b. 拟人,常常会使物带上人的色彩。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非凡气度,粉身碎骨全不怕表露了石灰甘愿献身的美德;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c. 对比、衬托,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把梅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郑思肖《画菊》),将独立疏离的菊花和丛中百花作对比,突出菊花自甘寂寞。有时,还会把物本身不同时期的情状进行对比,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把春日之柳和秋日之柳进行了对比,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d. 环境烘托,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物的品质。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以冰雪林烘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用大雪来烘托青松。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以上几种手法很多咏物诗都会用到,但绝对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会用到,也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仅仅只有这几种手法。           

三、高考题实例

1、09广东)杜甫《月》①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么的感情?②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09天津)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①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②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③请你谈谈对最后一炼寓意的理解。

3、09浙江)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4、08广东)①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②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5、08安徽)①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感情?②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的妙处。

6、07重庆)①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②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7、07安徽)①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②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8、06湖南)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四、考点归纳

(1)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如考题:2①  4①  6①  8

(2)分析诗人的情感和志向。如考题1①  2③    4②  5①   6②  7

(3)分析咏物诗的表达技巧。如考题 4①  6①  7①  8

四、知识链接

3+2P166——P168“常见物象举例”

一、人物形象概说

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历史。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员,虽不像小说一样通过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来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但根据诗歌中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在头脑中再塑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仍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驰骋想象,才能更好的体会作品主人公(包括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隐藏)而不见,搔首踟蹰。 (那个可爱的女孩子呦!她在城墙的拐角等着我。是你与我约会,却又不见躲在城隅。久等你不到来,我又何样无奈焦急!)

此诗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靡不毕现。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苏轼在《赤壁怀古》中塑造了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儒将形象。再如王维的《观猎》: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首联起的突兀,大有先声夺人的气势。颔联写将军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尾联以“回看”一词写将军踌躇满志的神情。这首诗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将军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形象。

再看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空屋陋室之中,一位少妇抑郁少欢,孑然一人寻来觅去。乍暖还寒的天气,身体难于适应;想喝杯淡酒解愁,却碰上“晚来风急”。抬头仰望天空,鸿雁匆匆而过,又不免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更觉伤感;低头看院子里,秋菊怒放,遍地金黄,却没有兴致去摘取。嫌白天太长,盼望天黑,挨到黄昏时分,又下起细雨,心情比天色更阴郁,词中一位晚年寡居孤独凄苦的女性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有时人物形象还可以通过景物描写透视出来,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我们通过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也窥见了诗人闲适超脱的隐者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种: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如《雨霖铃》中“我”这一漂泊江湖的多情浪子;“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旅夜抒怀》中集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于一身的杜甫。

2、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如曹植《白马篇》中“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少年;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 

诗人在诗中刻画人物自有其用意,同病相怜或英雄所见略同,因此用来自比。如《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白居易,“宫怨”诗中寂寞孤独的宫女与怀瑾握瑜不被赏识的诗人自己等等;或是以之与自己对比,如“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周郎与“早生华发”的“我”;或是寄托追慕、景仰或惋惜、同情、讽刺批判之意,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仰慕),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惋惜),如“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同情赞美),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对恃宠而骄的杨贵妃、荒淫误国的唐玄宗的讽刺与批判)

 所以在鉴赏人物形象时,既要把握准人物,又要搞清诗人的用意,搞清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与作者形象之间的关系。

 

二、答题模式总结。

例: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一:什么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二:形象的基本特征)。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步骤三:形象意义)  

从例子中可以总结:

1、常见的提问格式:分析该诗的人物形象?或该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答题格式:1)什么形象(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指出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去重点,分散笔墨,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三、如何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李清照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上片写人物神态,只一句写景,以娇花带露写词人薄汗轻衣透的形象。下片写词人乍见来客的种种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袜刬,是说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举止不凡、风度潇洒的翩翩少年。和羞者,含羞也;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唐人韩偓《香奁集》中写过这样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轻薄,和羞走则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则少女窥人之态可掬了。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大明大白地去见的那种微妙而细致的心理。

3)按照思路,规范答题。

四、常见人物形象

见《3+2P164

一、分析语言特色

1、 诗歌语言风格专用术语:

雄浑壮阔、豪放旷达、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平实质朴(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清新雅致)、含蓄隽永(含蓄委婉)、形象生动、华美绚丽

2、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谈谈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专用术语)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一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熟悉作家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5、语言的风格特点和结构特点   见《3+2P168

二、分析古诗的炼字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