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胃液、十二指肠检查
2012-12-29 | 阅:  转:  |  分享 
  
胃液、十二指肠检查

1.十二指肠液细菌学检查:

化验介绍:无

参考值:阴性(无细菌)

临床意义:胆道感染时常可以从胆汁中培养出细菌,常见的是大肠杆菌。伤寒病时B管胆汁可培养出伤寒杆菌。

2.十二指肠液显微镜检查(DC,Mi):

化验介绍:无

参考值:直接涂片:偶见白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无红细胞和胆色素结晶,有少量胆固醇结晶,无虫卵和细菌。

临床意义:

(1)上皮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增加见于炎症。B管细胞增加是胆囊炎,C管胆汁出现是肝内小胆管炎。红细胞出现是十二指肠、肝胆胰炎症、溃疡、结石和癌症。见到肿瘤细胞可确诊癌症。

(2)结晶:B管胆汁有大量胆固醇结晶和胆色素结晶是胆结石症的表现。

(3)寄生虫:有何种寄生虫感染在胆汁中可找到相应的虫和虫卵。

3.十二指肠液一般性状检查:

化验介绍:十二指肠引流液是指空腹时用十二指肠管进行引流术得到的十二指肠液(D管)、胆总管液(A管)、胆囊液(B管)、肝胆管液(C管)的总称。

检查的目的是:a.了解肝胆疾病情况。b.胰腺外分泌功能。c.引流术对一些肝胆疾病有治疗作用。

参考值:正常引流出的液体D管淡黄色,A管金黄色,B管深褐色,C管柠檬色。各管液体都是透明粘稠,没有团絮状物。

临床意义:(1)无胆汁排出:常常是因为结石、肿瘤使胆总管阻塞。无B管胆汁排出也是因为胆总管胆囊管阻塞或者是胆囊收缩功能不好。也可见于胆囊摘除手术后。(2)胆汁混浊,加入碱性液体仍不消失,是由于十二指肠炎和胆道感染。胆汁混有血液常见于十二脂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癌症时引流液能见到多量新鲜血液。(3)胆汁中有颗粒状的沉淀物是胆结石的表现。

4.胃液乳酸测定(GT,LA):

化验介绍:无

参考值:司曲斯氏半定量法、凯林氏法:正常人胃液中含有微量乳酸50mg或>1

临床意义:幽门梗阻、胃扩张,定性试验可阳性。胃癌时乳酸量大为增加,乳酸试验也是阳性。

5.胃液酸度测定:

化验介绍:胃酸分泌量测定包括总酸度、游离酸测定和基础胃酸排泌量(BAO)、最大胃酸排泌量(MA)、以及高峰胃酸排泌量(PAO)的测定。

参考值:总酸度(GJ,TA):酚红法:空腹10-60UpH计:注射组织胺后40-140U酚酞法:试餐后60-75U游离酸(GTFA)刚果红试剂:空腹0-30U;试餐后25-50U甲基黄法:注射组织胺后30-120U基础泌酸量(BAO)2-5mmol/h(小时),很少超过5mmol/h(小时)。最大泌酸量(MAO)3-23mmol/h(小时)。高峰泌酸量(PAO)12-28mmol/h(小时)。

临床意义:胃酸增高见于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溃疡。BAO和PAO都增高,BAO>5mmol/h有诊断意义。胃泌素瘤BAO>15mmol/h,PAO>30mmol/h,PAO/PAO>0.6。胃酸减低可见于胃癌、萎缩性胃炎。

6.胃液显微镜检查(GJ,Mi):

化验介绍:无

参考值:直接涂片法:胃液内无红细胞(RBC),有少量白细胞(WBC)。

临床意义:胃癌时,胃灌洗液沉淀法可见到癌细胞。肺结核病人可以从胃液中查找结核杆菌。

7.胃液一般性状检查:

化验介绍:胃液一般性状检查,包括色、量、味、粘液。

参考值:正常胃液清晰无色,量约10-100ml(毫升),平均50ml(毫升),平均50ml(毫升),轻度酸味,含少量粘液。

临床意义:胆汁反流时胃液呈蓝色或草绿色,胃内新鲜出血胃液鲜红色,陈旧出血是咖啡色。胃液大于100毫升为增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泌素瘤、幽门梗阻或胃蠕动功能减退;小于10毫升为减少,见于胃运动功能增强。晚期胃癌胃液有恶臭味,小肠低位梗阻有粪臭味,尿毒症时有氨味。胃内有炎症时粘液增多,慢性胃炎明显增多。

8.胃液隐血试验(GT,OB):

化验介绍:无

参考值:逊原酚酞法、联苯胺法、匹拉米洞法:阴性

临床意义:正常胃酸不含血液。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时可有不同程度出血,隐血试验不正常。但食管擦伤、牙龈出血咽下,隐血试验也可不正常,所以,应当结合临床来判断。

9.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P-S):

化验介绍:无

参考值:胰液流出量:70-237ml/h(小时)最高重碳酸盐浓度:70-125mmol/h(小时)淀粉酶排出量:880-7400U/kg

临床意义:

(1)慢性胰腺炎时,80%病人三项指标都降低减少。

(2)胰腺囊性纤维变时,三项指标都降低或减少。

(3)胰头癌时,胰腺流出量减少。



献花(0)
+1
(本文系sn飞雪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