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创作中的物象

 醉砚亭主人 2012-12-29

 

物象是诗词作品中被诗人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是诗人为了言志抒情而寄托的客观物体。一首诗词作品中,有时是多侧面多角度来描写的一个物象,有时是相互照应相互对立的两个物象,有时是相互映衬彼此呼应的几个物象,共同构成一个物象群。

物象一词用于诗文理论,初见于元稹,他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里称李白:“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对物象作出解释的,是南宋魏庆之,他所编的《诗人玉屑》卷四说:“摹写景象,巧夺天真,探索幽微,妙与神会,谓之物象。”由此可见,描写物象所要求的,不仅有外观的形似,更有内在的神似。诗文创作,离不开描写物象,“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礼记·乐记》)。物象来源于现实生活,不能凭空虚构。

诗人创作首要先物色素材,为抒发自己的感情找到寄托物,或者因为发现了可以抒发感情的寄托物,这个寄托物不是物象,而是素材。只有进入诗词作品中,成为诗人的描绘吟咏对象时,才是物象。没有物象,就没有诗词创作,就没有诗词作品。没有物象,诗人只能像其它动物那样,用几个单调的音节吼叫几声,这不是诗,而是叫唤。或许像鲁迅先生所说的人类原始状态的诗歌就是单音节的喊叫,但是现在已进入人类的文明社会了,再像原始人那样喊叫,不是怪物,就是精神病,根本不是正常人,更不是诗人和诗词创作。

物象与意境都是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相结合的产物,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诗人在诗词作品中依托物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营造的精神境界,就是意境。物象侧重于物,是人格化的的客观事物,是诗词作品中带有主观色彩的客观对象本身,是即可单独存在又相互依存的个体,是诗人抒发情感寄托思想的客观物体。意境侧重于意,是物象中表达出来的诗人情感,是依附于客观事物的主观世界,是由若干物象组成的群体,是全诗表达出来的整体精神境界,是潜伏于字里行间的意识,是读者受到感染引起共鸣所感悟出来的精神境界。

既然物象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物象呢?

首先,物象要具有情理性。诗人创作时,对复杂纷纭的素材进行取舍,要找到一个或几个恰当的对象,进行描绘、寄托、抒发,这个对象就是物象。因此,所借用的物象和所抒发的感情之间,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要合乎情理。天地山川,日月风云,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当这些具体事物寄托了作者感情时,这个物象就具有了生命,就是鲜活的自我。由于自然界的规律和人们的约定俗成,大多数时候,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就应该借助于什么样的客观事物,不能随便拉郎配,也就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时间上,违反请理性的错误特别多。比如有的写冬天用了西风,写春天用了归雁,写夏天开了桃花,这都是错误的,不符合情理的。一个季节中的物象,虽然在其它季节也存在,但不具有其他季节的代表性,所以在其它季节写出来,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春季的代表性物象主要是桃花、李花、燕子、布谷、鸣蛙、杜鹃、绿柳、芳草、飞莺、东风、春梅、杏花、飞花、春雷等。夏季的代表性物象主要有骄阳、荷花、鸣蝉、流萤、蔷薇、石榴、杨梅、南风等。秋季的代表性物象主要有雁、菊花、红叶、寒蝉、霜、蛩、茱萸、梧桐、芭蕉、秋雨、圆月、桂花、木樨花、重阳、西风等。冬天的代表性物象主要有白雪、腊梅、冰、枯木、玉树、琼枝、北风、雾凇等。当然,物象的情理性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但四时逆转是常见的诗病。

其次,物象要具有情感性。诗词是诗人抒发感情的载体。没有感情就没有诗词。若要感染读者,首先要感染诗人自己。诗人的感情有时是明显的,犹如日月经天;有时是强烈的,犹如岩浆喷发;有时是复杂的,犹如一堆青藤,千丝万缕;有时是隐晦的,犹如云中蛟龙,见首不见尾。但是,不论是什么感情,都要有所寄托,都要有附着物,不能凭空呼喊。同一物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寄托。在同一诗人笔下,由于时间、地点不同,也有不同的情绪。即使是同一时间地点,由于心情的变化,也会抒发不同的感情,营造出不同的意境。我们从古代诗人的作品中归结出一些常用的感情物象。例如怀人相思怀乡类的物象主要有明月、归雁、落鸿、琵琶、孤灯、夜雨、浊酒、茱萸、锦瑟、烛泪、尺素、寒衣、捣衣砧、更漏、梧桐、寒梅、日暮、棱花镜等。送别类的物象主要有酒、芳草、折柳、渡口、白帆、长亭、歧路、泪、驼铃、汽笛、古道、孤蓬等。爱情类的物象主要有红豆、鸳鸯、莲花、莲子双燕、并蒂莲、比翼鸟、连理枝、比目鱼、鸾凤、大海等。品格类的物象主要有梅、兰、菊、竹、荷、松、柏、鹤、雪、霜、汗青等。愁苦类的物象主要有杜鹃、鹧鸪、寒蝉、猿啼、乌鸦、流水、落花、秋雨、梧桐、烛泪、乌云、雾霭、浊酒等。我们创作诗词的时候,尽量准确地使用物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否则,不但会词不达意,还会闹出南辕北辙的笑话。

第三,物象要具有生动性。生动性主要源于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发现别人没有看见的东西,感悟出别人没有想到的哲理。如果像照相机那样,实拍实录,一潭死水,毫无生气,这样的物象不能入诗,即使勉强塞进去了,也不能感染读者。我们评论国画时,喜欢用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等词语,这是恰如其分。但是在诗词创作上,由于篇幅的局限,不可能整体地描绘一个或几个物象,只能东鳞西爪,那么诗人就必须要做到画龙点睛,用最精确、最传神的词汇描写物象,抒发感情。营造生动性的主要手段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物象,赋予特殊的情感。其次是使用动词形容词,锤炼诗眼。同样是写愁,我们看一下诗人所使用的不同物象:有船载之愁“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陈与义《虞美人》)。有酒浇之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有水流之愁,“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有刀剪之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有比喻之愁,“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有拟人之愁,“我只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黄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有夸张之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没有这些生动的物象,你还能感觉出那么多刻骨铭心的愁吗?

第四,物象要具有丰富性。生动性是就个体而言,丰富性是对群体而言。营造具有丰富性的物象,关键在于诗人的丰富联想和融会贯通。如果一味地就事论事,照搬照抄,像一台没有思想的照相机,看见什么拍摄什么。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肯定干干巴巴,没有生机和活力。物象要丰富,就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物及理,由今及古,感情驰骋,思绪万千,然后选取一个火花,一个闪光点进行创作。只有用灵感创作出来的作品,物象才能生动丰富。物象是否具有丰富性,关键在于能否引起读者共鸣。同样是最伟大的诗人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一下,同样是长江和帆船两个物象,李白和杜甫有什么区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品味杜甫的万里船和李白的碧空尽,二者的味道如何,你有什么感受?同样是春天的物象,我们咀嚼一下这些经典诗句所选物象的意味:有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有江花江水,“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有红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 游园不值》)。有东风,“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应该说,每一个物象都表现了春天,但是每一个又都不相同。丰富性源于鲜明的个性,就是万紫千红,各自以独特的魅力征服读者。但现在,有的诗词作品,读第一遍时,感觉很好,语言流畅,词藻华丽,很能抓人。读第二遍时,感到有不对劲的地方,有不舒服、不舒坦的感觉。读第三遍的时候,就会发现牛头不对马嘴,破绽百出,使读者有一种要尝龙虾,却被糊弄吞下一只苍蝇的感觉。丰富的物象应该像醇酒一样,厚重绵长,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有收获。而不能像香烟那样,初见时,云遮雾罩的一股烟雾,细看时云飘雾散,细品时,当初的香味没有了,还有一股臭味。当然,我们多数诗词作品的问题没有这么严重,只是淡若白水,没有滋味罢了。

第五,物象要具有统一性。多数的诗词作品,描写的都是物象群,由若干个个体物象,组成一个整体,就像一个小花园,色彩缤纷,赤橙黄绿青蓝紫,令人流连忘返。又像一桌丰盛的菜肴,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但是,要真正做到神形兼备,众星捧月,并不容易。我们品味一下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他把众多的物象都统一到春夜雨之中,共同组成了一个物象群,借此来抒发喜悦的心情。再品味一下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古草原的多个物象都写进诗中,但个个有情,点点有意,浑然一体。现在很多作者创作的诗词,严重地违反了同一律,不应该同时出现的物体同时出现了,繁星满天却旭日东升,晴空万里却电闪雷鸣,桃花和荷花同时开放,牡丹和菊花一起芬芳。还有情感上的自相矛盾,一树盛开的琼花,充满了喜悦和欢欣,却给挂上了为死人送葬的素缟,结果是大煞风景,使读者不知所云。

物象是诗词的载体,有了这个载体,抒情言志才能有所依附。当然,仅仅有了物象,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自己的情感和客观物象融会贯通,柔和成一体,才能创作出有形、有色、有声、有味的鲜活的诗词作品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