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寂适宜道之心体 【原文】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译文】 性喜好动的人,如云中的闪电,如风中的烛灯;嗜好寂静的人,如燃尽的死灰,如枯槁的树木。只有在静浮的云中有鸢鸟翱翔,在止流的水中有鱼儿欢跃,此种景象才符合中庸之道,也是处世应具有的胸襟。 【评析】 生性好动的人,若是过于好动,易失之于轻浮;生性好静的人,若是过于好静,易失之于呆板。 中庸之道讲求动静平衡,即是“定云中有鸢飞,止水中有鱼跃”,或是“动若脱兔,静若处子”。 动静合宜,则好动者不失一分沉稳,好静者不失一分活泼。 风不留声雁不留影 【原文】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译文】 风儿吹过稀疏的竹林间,风息之后,竹林间不再沙沙作响;大雁飞越寒冷的潭水,飞走之后,潭水中不再留下大雁的倒影;故而,君子遇到事情来临时才会动心思,事情完结后心也会随之平静下来。 【评析】 苏东坡有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大慧宗杲禅师也说:“现在事到面前,或逆或顺,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着这个道理。” 遇事不回避,亦不执著,出此入彼间方寸不乱,还会有什么事情是看不开、放不下的? 流水落花皆得自在 【原文】 古德云:“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吾儒云:“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人常持此意,以应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译文】 有位高僧曾说:“竹影虽在台阶上掠过,而地上尘土却纤毫不会飞扬,月影穿过池水而倒映水中,水面却不起涟漪。”有位儒家学者说:“水流得再急,水边的环境却依然宁静,花落下再多,兴致依然闲适。”人若常常抱着这种处世之道来待人接物,那么身心会是何等的自在啊! 【评析】 天衣义怀禅师也曾吟一偈子:“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心。”人生种种爱恨情仇,当如雁影沉寒水,虽留其影,却又不着指爪,过水无痕。 俗世间,自有声色、有荆棘、有虎狼、有雪刃,能“自静其心”者,却视其如影扫阶,月轮穿沼,看似刺激心头,却只是一掠而过。 水流急,花频落,心却在喧嚣纷扰中,笃定。 风迹月影过而不留 【原文】 耳根似飙谷投响,过而不留,则是非俱谢;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着,则物我两忘。 【译文】 耳边若似狂风在山谷呼啸而过,什么也没留下,那么是非黑白就会消解得无影无踪;心境若池塘月色,空无而不着痕迹,那么就会将外物与自我一并忘掉。 【评析】 将流言飞语权当做是耳边风,那么即无人言可气,也无人言可畏,耳根落个清净。 将流言飞语听进了心里,心境便如石头落池水,一声咕咚的打搅之后,结结实实的块垒就此在心底压下。 心有块垒,如何做得到是非俱谢、物我两忘?只能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宁静淡泊观心之道 【原文】 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无如此三者。 【译文】 宁静中心绪澄明清澈,可以看出心性的真实本体;闲适中气度从容自在,可以发觉心性的真实机趣;淡泊中兴致谦顺平和,可以获得心性的真实体味。自察内心以领悟道理,莫过于这三种方式了。 【评析】 当下,世人普遍心急气躁、劳碌奔波、人欲横流,以“静”、“闲”、“淡”三法来相应调适,既可自省,又可养生。 动中静真苦中乐真 【原文】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译文】 在寂静处得到的静,并非真正的静,在骚动喧嚣处保持一分静心,才算是达到了合乎天性的真正境界,在享乐处得到的快乐,并非真正的快乐,在艰难困苦中保持一分乐观才算是获得了合乎心性的真正机趣。 【评析】 静中得静,得来的只能是孤寂,反失了静的妙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以静寓于动中,以动衬静,其静反而更加深透。 静其实是一种“旁若无人”的心境,在沸反盈天的闹腾之中,其时心静,则能头不昏、眼不花、心不烦。能心静到“泰山崩于前而不动声色”的地步,更是入了动中得静的佳境。人心静则万事可做,动中得静就是得此益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