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珍藏五个锦囊 巧断文言虚词

 liubaoliang 2012-12-29

锦囊一:语境推断

这里所说的语境是指虚词所在句子的前面或后面的相关词语或句子。《考试大纲》中对虚词的考查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明确要求。“在文中的用法”就是要求我们在阅读材料时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对虚词能读懂并能加以解释。

如今年高考天津卷第9A项考查“乃”的用法:“今乃用之,可乎?”该句上文是写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于是齐桓公就说:“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死,今乃用之,可乎?”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该句中的“乃”应为副词,可译为“竟然、却”。

锦囊二:词义替代

文言虚词考查题,其形式基本为判断选项中虚词用法和意思的异同。每项选两个句子,一句出自考卷的文言文,一句出自所学的课文;同一个选项的两个句子包含同一个虚词。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用词义替代法。首先,我们要准确判断某选项中出自课文里句子的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将这一虚词的词义替代到该项的另一句的虚词中,判断替代后是否合适。

如今年高考山东卷第10题的A项,考查“者”的用法:“攻原得卫者?筑假舆马者。”第二句“假舆马者”出自荀子的《劝学》,“者” 助词,可译为“……的人”。把这一意思代入第一句,再结合原文的“攻原得卫者,信也”,可推知“……的人”这一意思在这里讲不通。该句中的“者”表示提顿语气,和后面的“也”构成判断,可以不译。译为:“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锦囊三:语法切入

     在不同句子中,虚词与其他的词组合关系不同,其意义和用法当然也就不同。

如安徽卷第5D项考查“与”的用法:“遂与李及道士别/今君与廉颇同列。”第一句中,可以补出主语“我们”,谓语为“别”;“与”和“李及道士”构成介词结构,同“遂”一起作“别”的状语,显然,“与”是介词。第二句中,“与”连接“君”“廉颇”两个名词,作句子的主语,“同列”可以理解为谓语,由此可以看出,“与”是连词。再者,介词“与”和连词“与”还有如下区别:(一)介词“与”前后词语不是并列关系,不能互换位置;连词“与”前后词语是并列关系,一般可以互换位置,基本意思不变。(二)介词“与”前可以有状语,连词“与”前则不能。(三) 介词“与”有时可以出现在句首,连词“与”就不能。掌握了这三点,也不难推断出这一项的两个“与”的用法是不同的。

锦囊四:关注“位”“语”

这里的“位”就是位置,具体是指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虚词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如江西卷第10A项第一句:“何忧为?”“为”位于句末,联想起我们学习过的“何辞为”“何以伐为”,就可迅速推断出该句中的“为”是句末语气词,表示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锦囊五:抓住标志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和固定结构的标志性词语。如果我们能迅速抓住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于解题大有裨益。

比如天津卷第12题的第(2)小题,“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和浙江卷第21题第(2)小题,“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这是两道翻译题,两题都不约而同地考查了宾语前置句。如果我们掌握了否定形式的宾语前置的特点,抓住了“不”和“吾”两个关键词,准确翻译这两句就绝非难事。

当然,以上列出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在做题时要注意综合运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