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书治要讲堂

 凤凰山居士 2012-12-30

第二讲:从《群书治要》看盛世和衰世的社会特征和变化规律


【 点击数:29 】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 简体报错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老师,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 “治乱兴亡的规律——从《群书治要》看盛世和衰世的社会特征和变化规律”。

 

我们知道一个社会兴盛的时候必定有它兴盛的原因,一个社会衰败也一定有它的原由,就好像一个家庭,一份家业,家道兴旺一定是有它兴旺的原因,家道衰落也有它的原由,兴旺和衰落都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
我们学习历史,就能看到无论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它有盛衰兴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也有盛衰兴亡。盛衰兴亡这里面有规律可以摸索,这里面的规律,如果我们真正熟读历史,真正学习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就能感受到。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个社会要兴盛那一定是道义盛行,一个社会要是衰落一定是道德伦理沦丧,就好像一个家庭,家业发达,一定是这个家家教很好,家庭衰落往往是失去家教所导致。前面我们讲到几点,讲到盛世的君主和衰世的君主,他们的特点各不相同。盛世的君主往往是遵崇道德仁义。我们看唐太宗,他真正是千古明君,中国历史上帝王的典范。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明君,开创“贞观盛世”,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能够依道而行,能够学习古圣人的智慧,以道义来治理天下。相反,乱世、衰世的君主,像历史上夏桀、商纣,周朝的幽王、厉王,包括东汉、西汉这些末代的君主往往都是违背道德仁义,所以国家衰落。
在《群书治要·淮南子》里面有一段话讲的非常好,把盛世之君和衰世之主的区别讲得非常清楚。这里讲到“今谓强者胜,则度地计众;富者利,则量栗称金。如此,则千乘之君无不霸王,万乘之国无破亡者矣。国之亡也,大不足侍;道之行也,小不可轻。由此观之,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也。乱国之君,务广其地而不务仁义,务高其位而不务道德,是释其所以存而就其所以亡也。”这一段话把一个国家兴盛衰亡背后的原因给我们讲得非常清楚,这不仅国家,对我们个人,对经营企业的人也有很深的启示意义。现在的社会人人追求财富,追求地位,追求富贵,一般人总是想多买点房产留给子孙后代,都给子孙后代攒钱,以为这是为子孙后代谋福利,以为这样家道就会永远不衰。中国有一句话讲的好,叫“富不过三代”。真正富贵的家族,能够富过三代的非常少,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有钱的人、富裕的人,甚至包括普通人,想到的是传给子孙后代财富,传给他们家业,但是没有想到要让子孙后代学习道义,依道而行。要知道一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和他的德行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他没有德行但拥有的财富很多,这个叫做“德不配位”,德不配位,必有灾秧。孔老夫子在《易经》里讲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你没有德行,没有能力,没有智慧,要想驾驭一份很大的家业,他肯定驾驭不住,所以往往就会有灾祸。
所以无论是一个家庭,一个国家最重要是要靠道义,道义才能够使这个国家、这个家庭长久地发展下去。我们看看晚清的名臣曾国藩先生。曾国藩先生官做得很大,一生非常勤俭,而且不给家里人留很多的钱。他平定太平天国的时候,自己讲到“不取军中一分钱寄回家”,而且教他的子弟要学习圣贤的教化,要辛勤劳作,不能骄奢淫逸。但是世间人的认识未必是这样的,就像这里讲到的,“今谓强者胜,则度地计众;富者利,则量栗称金”。强者就是强大,比如说我们一个人认为自己很强大就一定能够胜过别人。真能胜过别人吗?不一定,中国古人告诉我们“强梁者不得好死”。你看那些街头的流氓地痞,他认为自己很强大,但是往往没有好的结果。世间人认为只要强大就能够制胜,就度地计众,在国家来讲就想着扩大国家的地域,算一算国家有多大的地域,计算一下我们国家有多少人口,认为大国就能够称霸,就能够长久存在。不一定。像过去西方罗马帝国多么的强大,但是最后照样消亡了,所以未必强大就能够长久。“富者利”,认为富有,国家有钱了国家就会顺利,一般人认为什么?我只要有钱了万事就顺利了。生活有各种不满意的事情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我钱太少,我要是有了钱,日子就过得开心了,但是生活中我们发现并不是这样。有钱人烦恼很多,甚至比没钱人烦恼还要多,但是世间我们一般人都认为,有了财富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所以就“量栗称金”,热衷于什么?计量自己的家里储存了多少粮食,有多少钱财,我们治家常常想到看看家里有多少存款,存款的数字一多就很高兴,数字少了心里还是想要多赚点钱,常常被银行存折上这个数字给搞迷惑了。我们要知道,这个数字是假的,那个钱在银行里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按照这样的道理来讲,那现在有钱人他的家道就永远能够富有,永远能够强盛。
一个国家,这里讲“千乘之君无不霸王”,这是讲在古代“千乘之君”就是这个国家有一千辆兵车,军事实力很强大,他就能够称霸王;“万乘之国无破亡者也”,“万乘之国”就是讲这个国家要是有一万辆兵车,那么这个国家就永远都不会破亡。是不是这样?不一定。国家强大,有强大的军队,未必这个国家不会灭亡。我们看前苏联国家强大,拥有非常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是最终也避免不了解体。所以这里后面讲这句话非常重要,“国之亡也,大不足恃”,国家要灭亡了,你国家再大,疆域再广也是靠不住的,就像过去的明朝。明朝末年,满族只是一个很小的民族,他们攻进北京的军队也并不多,大明王朝疆域很广,国家很大,但是很快就灭亡了。所以我们不要认为现在我们经营的企业很大,家里面有很多资产,以为这个企业就会长久不衰,家道就会永远丰盛,这是靠不住的,要靠什么?要靠道德,要靠道义才能够长久存续。
所以下面讲到“道之行也,小不可轻”。如果这个国家人人畅行道义,人人遵循道德仁义,那这个国家即使很小别人也不敢轻视。“由此观之,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也”,一个国家能够长治久安最重要是在于这个国家道义畅行,人人能够遵守道德伦理,国家才能够长久存在。国家灭亡往往是道德教化衰落,民风败坏,各自谋取私利,并不是别的什么原因,并不是因为国家小就会灭亡,国家大它就能长久,就像经营企业,不一定这个企业大存在的时间就长,可能这个小企业它依道经营,反而能够长久存在。所以下面讲到这句话非常重要,“乱国之君,务广其地而不务仁义,务高其位而不务道德”。
乱国之君是怎么?把这个国家带向衰乱的君主,在我们现在来讲就是把这个企业带向破产的领导者,把这个单位带向没落的领导人。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务广其地”,扩大自己的领地,企业只想着把自己的经营做大,但是不行道德仁义,甚至违背道德仁义,违背国家的法律,完全地违背道义而行;“务高其位”,追求自己地位的尊贵而不务道德,不能够修养道德,这种做法就是抛弃国家存在的理由而导致国家衰败。这是盛世之君和衰世之主他们的不同特征和区别。
还有一点,就是盛世的时候无论是君主还是臣子,大家都有一份公心,乱世时候的君臣都自私自利。一个社会兴盛往往是因为人人能够为公。孔老夫子在《礼运大同篇》里面讲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群书治要·商君子》里讲到“故三王以义亲,五伯以法正诸侯,皆非私天下之利也。今乱世之君臣,区区然皆欲擅一国之利,而当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国之所以危也”。国家危险、危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人自私、自利。如果上到君主下到臣子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谋划,这个国家就危险了。一个单位、一个团队、一个企业都是这样。如果人人只求自己的利益,结果会怎么样?孟子在见梁惠王的时候,在《孟子》的开篇就讲到“上下交征利,其国危矣”,如果在上位的、在下位的,大家都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但是现在,利益往往是我们做事情的动机,尤其是西方的经济学家讲到,要刺激人的欲望,用利益来激发人的动力,所以讲求竞争,讲求利。利是什么?是人人必争,人人都争夺,所以古圣人先王以礼治国。礼是什么?是人人礼让,而不是争夺。在《商君子》里讲到“故三王以义亲”,三王是讲夏商周时代的君主,夏朝的大禹、夏启,商朝的商汤,周朝的文、武、周公、成王、康王,这些君主都是以仁义之道来治理天下,让百姓能够亲和。
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那个时候是乱世,五伯,这是讲春秋五霸,他们用什么?“以法正诸侯”,他们用的是法。那个时候世道已经乱了,开始出现以法令、刑法来治理天下,人不能够讲求仁义,但是他用这个法正诸侯,也不是把天下的利益据为己有,不是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今乱世之君臣,现在这些乱世的君主、臣子都是什么?“区区然皆欲擅一国之利”,想要把这个国家的利益占为己有,天天想的是哪个官位更重要,想谋求一个好官方便自己谋取私利,这就是国家危亡的原因。这是讲国家兴盛君臣要一心为公,如果君臣自私自利那国家就会走向危亡。
下面我们再来看在《吕氏春秋》中讲到“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我们世间人往往看不到真相,在生活交往中,看到有的人非常善于言说,很会来事,各种事情八面玲珑,处理得很好,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认为他很有智慧,在单位对领导言听计从,谄媚逢迎,以为他很忠诚。这是不是真的?未必。所以这里讲到“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有些亡国的君主好像看上去挺聪明,亡国的臣子好像很忠诚,我们看历史上这些亡国之君往往是什么?往往是有一些小聪明的人,以为自己很有智慧。你看夏桀、商纣,包括隋朝的隋炀帝,他们认为自己很有能力。这些人都不是一般人,都不是简单的人,特别具有世智聪辨,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可以不听古人的教诲,不听古圣人先贤的教诲,所以一心认为自己是对的,不听古圣先贤的教诲,不听老人言。“亡国之臣似忠”,国家衰乱的时候有的臣子好像很忠于君主,但不是真的忠,要么是为了谋求自己的官位,要么是没有真实的智慧,不能正确地处理国事。所以这里讲到“似之物,此愚者之所以大惑”,相似的这些事物看上去是那么回事,但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是什么?没有智慧的人往往就被迷惑了。一般人看表面,看不到真实的一面,看事物看不清本质,所以就会被迷惑,没有真实的智慧。为什么没有真实的智慧?往往是没有真实的德行,我们自己也是,看人、看事没有智慧,虽然在学习圣贤教诲,但是不能够力行,所以不能得真实地受用,自己也没有真实智慧。“而圣人之所加虑也”。圣人遇到这情况他会倍加思虑,圣人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任何事情都逃不过圣人的眼睛,他对一切事实真相完全通达明了,所以无论是为君、为臣都要有智慧。
夫子讲“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反过来讲,我们要想做好事情,在一个单位做好领导,做好下属,在一个家里把这个家齐好,经营企业把企业经营好,最重要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德行,第二是智慧,第三是能力。这三个是我们取得成就的根本。德行是在第一位,如果没有德行,你的智慧不是真实的智慧,而且没有德行,你的能力越强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越大,就像一个小偷在大街上偷人家一点钱,这个能偷到的数量还是少的,如果他很有智慧,懂得高科技,懂得网络技术,现在很多在网上骗钱,甚至会用一些金融的手段来骗人钱,这就是能力越高,没有德行,犯罪就越重,给社会带来的损失也越大,最后自己的结果越惨。我们看到美国安然公司破产,破产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领导人,公司的总裁贪婪,最后把公司搞跨了,这是不是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没有德行?能够坐到这么高的位置,那都是很有学历很有知识的,不一定是叫做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贪。所以一个人最重要是要有德行,有了德行、智慧和能力,才能够真正来发挥他正确的作用,能够真正利益社会,利益他人。
我们这里讲了六点盛世、乱世之君他们的差别,他们的特征。这不仅是讲君主,对我们每个人来讲,都是一样的,我们要知道治国、齐家、修身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所以我们要明白这种兴盛衰亡的道理,国家怎么样兴,怎么样衰落,到一个家庭、个人都是一样。人生也有起起伏伏,每个人都有得意的时候,也有失意的时候;每个人的人生,你聊起来他都有成功的时候,但是往往也有失败的时候。如果我们学习圣贤文化,你就会发现,你的人生不会有失败的时候,人生能够幸福美满,平安吉祥。如果没学圣贤文化,不懂得兴盛衰亡的道理,那你的人生难免就会有起起伏伏,甚至在最高处的时候一落千丈,永远爬不起来。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人赚了很多钱,当了很大的官,最后锒铛入狱,判一个无期,前半生非常得意,下半生在监狱里度过自己的余生。这样的事例,我们看到的也不是少数,社会上经常有这样的报道。所以我们个人也要了解人生兴盛衰亡的规律,这和一个国家兴盛衰亡道理是一样的。
在《群书治要·史记》里讲到周朝享国800年,为什么它能享有这么长时间呢?《史记》里面讲到“故周得其道,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这一段话比较长,但是告诉了我们如何学习古圣先王的教诲。这里讲周朝拥有800年的国运,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能够用先王之道来治国。我们看周朝开国的帝王,像文王、武王、周公这都是圣人,过去方东美教授讲到,周礼是世界上最好的宪法,如果周朝的子弟一直不违背周礼,现在还是周朝。因为什么?因为他们实施的治国策略,符合自然之道,符合古圣先王的教诲。相反,秦朝只有两代,一、二十年国家就灭亡了,原因是什么呢?本末皆失,违背古圣先王的教诲,认为用严苛的法令可以治理天下,秦始皇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没有一个古圣先王和他能够相比,结果国家不能长久。
而且焚书坑儒把古圣先王的教诲全部推倒,所以这里讲到“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国家兴盛衰亡,不同的方略带来不同的结果,两者相差太远了,所以古人讲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就是要吸取前人的教训,成功的我们要学习,失败的我们要吸取教训。周朝为什么能够享国800年,我们要学习周朝的经验,而秦朝为什么两代就灭亡了?我们要吸取他灭亡的教训。秦朝为什么灭亡了?就是因为把古圣先贤的教诲全部都废掉了,焚书坑儒,把天下的书生都杀掉,不推行道德教化,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征集天下的百姓给秦始皇修墓地,修建阿房宫,修万里长城,耗费民财、骄奢淫逸,所以国家灭亡了。所以下面讲到“是以君子为国”。君子贤德的人治理国事“观之上古”,学习古圣先王的教诲,以这些古圣先王为楷模;“验之当事”,而且又结合当前的这些情况“参以人事”,根据现在的人情事理来把古圣先王的教诲真正灵活运用,用在现前的政事治理当中,能够做到察盛衰之理,自己对兴盛衰亡的道理完全能够明白,“审权势之宜”,对现前的情况能够看清楚,知道应该怎么样把这个古圣先王的教诲和当前的形势相结合,“去就有序,变化应时”,能够完全随顺现前的情况,懂得变通,不是一味的复古。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学习传统文化,你是不是要我们重新回到古代啊,回到清朝、回到明朝、回到汉唐?不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不是要我们完全回到古代,而是要学习古人的经验,和现前的社会实际相结合,不是一味地复古,一味地复古也行不同。《易经》告诉我们要随时。随卦里就讲到要随,随什么?要根据时势来做事,要懂得变通,要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有一个成语讲得好,要懂得“与时俱进”,但是又要把古圣先王这些教诲落实下来。因为古人的教诲不是自己发明创造的,这个是天地的真理。你比如说五伦关系,3000年前每个人有五伦关系,要落实这个五伦八德,3000年后的人也要。你不能说现在社会发展了,我们就不谈孝道了,人和人之间可以不讲信用了。这个不行,这是常道,这个不能变,要能够把这些古圣先王的教诲和现前的社会结合起来,结合现前的实情,真正用到我们的社会当中,这才能够使得国家安定,使得社会长治久安。好,我们这一讲就学习到这里。末学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